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宗教社會學:妳認為中國人的宗教信仰有什麽特點?

宗教社會學:妳認為中國人的宗教信仰有什麽特點?

中國人的宗教信仰

我們既不相信道教,也不相信儒教。我們相信百家爭鳴和我們的文化體系。

至少2500年的文化歷史造就了我們。我認為對中國人來說最重要的是“歷史”。這句話壹針見血。我壹直覺得,中國人對歷史的眷戀,和其他民族對宗教的眷戀差不多。每壹個以中國正統自居的朝代都會主導上壹個朝代的歷史編纂。世界上沒有壹個國家有如此完整的官方史書,包含了這個中華文化的所有奧秘。中國的歷史書不僅讓人們知道過去發生了什麽,也起到了類似於其他民族和宗教經典的作用。歷史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向心力,讓人產生文化歸屬感,這種歸屬感不亞於基督徒或穆斯林的宗教情懷。正是有了這種情感的支撐,中華民族無論歷經多少坎坷,總能走出困境,重新團結起來。

信教的人不理解為什麽會有中國這樣壹個不信的民族,認為這樣的人沒有信仰,沒有寄托,心理壹定是極度空虛的。其實他們根本不知道。有著五千年歷史的中國人,早已獲得了壹種比宗教更高級的心理寄托,那就是歷史。誰說中國人沒有信仰?“車在同壹個軌道上,書在同壹個軌道上,線在同壹個軌道上”,這是中國人的信仰。誰說中國人沒有宗教情懷?“吞八荒掃六合河,作長遠打算征服內心空間”是中國領導人的宗教情感,“以武搏死,以言諫死”是中國文官武將的宗教情感,“士為知己者死,婦為己容”是中國人對朋友和戀人的宗教情感,“老人老了, 年輕人年輕,年輕人年輕”是中國人對長輩和晚輩的宗教情感。 看看這些。誰能說中國人是空虛的?沒有信仰?只要中國能夠走正確的道路,認真反思和繼承傳統文化,中國為什麽要少操心這個世界?為什麽中國文化沒有在世界上脫穎而出?

...西方人看到儒家思想滲透到中國人的生活中,就認為儒家思想是壹種宗教。但實際上,

儒家思想並不像柏拉圖或亞裏士多德那樣像宗教。“四書”確實來自中國。

《聖經》,但《四書》裏沒有創世紀,也沒有講天堂地獄。....

.....宗教也跟生活有關系。每個偉大宗教的核心都有壹種哲學。事實上,每個主要的宗教

它是壹種哲學加上壹定的上層建築,包括迷信、教條、儀式、組織。這就是我要說的

宗教。

這樣定義宗教這個詞的含義,其實和普通用法沒什麽區別。如果我們遵循這個意思,

理解,我們可以看到儒家思想不能被認為是壹種宗教。人們習慣說中國有三教:儒教和道教。

佛教。我們已經看到,儒家不是宗教。至於道家,是哲學的壹個流派;和道教

是宗教,兩者有區別。道家和道教不僅不同,甚至是對立的。道教教人好。

自然,而道家教人反自然。比如按照老子和莊子的說法,生老病死是壹個自然的過程。

人們應該平靜地遵循這個自然過程。但道教的主要教義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則

魔法顯然是違背自然的。道教具有征服自然的科學精神。對中國科學史感興趣

人們可以從道家著作中找到很多信息。

佛教作為壹種哲學和佛教作為壹種宗教也是有區別的。中國受過教育的人對佛教更感興趣。

對佛教更感興趣。和尚和道士參加中國的葬禮是很常見的。中國人是。

讓人信教也是哲學.....

.....很多人說中國的哲學是入世後的哲學。很難說這些人是完全正確還是完全錯誤。

是的。從表面上看,中國的哲學不能說這些人是錯的,因為從表面上看,中國的哲學,不管

任何壹個學派,不管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都強調政治和道德。表面上看,中國的哲學講究。

社會,而不是宇宙;是人際關系的日常使用,不是地獄天堂;是人的壹生,不是來世。孔

壹個學生問死的意義,孔子回答說:“妳不知道生,怎麽知道死?”(進階論語)孟子

他說:“聖人是最重要的人。”(《孟子·離婁上》)這句話從字面上看,意思是聖人就是社會。

會議中道德完美的人。從表面上看,中國哲學的理想人格也入世了。中國哲學

中文裏所謂的聖人和佛教裏所謂的佛,基督教裏所謂的聖人不是壹個範疇2。從屬表

從表面上看,儒家所謂的聖人似乎尤其如此。在古代,孔子和儒家的人都被認為是道家的人。

所以妳才會笑得那麽多。....

以上選自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第壹章

/小說/fyl/fyl.html

中國人經常為宗教尋求世俗利益。舉個簡單的例子,為孩子進大學燒香拜佛的人不在少數吧?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安全燒香念佛的人不在少數吧?

所以西方人剛來中國傳教的時候,根本無法進行,因為西方人信仰的宗教,尤其是基督教,講究原罪,首先要讓人懺悔,死後要上天堂。在宗教之前,他們往往不像中國人那樣看重世俗利益。

妳見過或聽說過西方人去教堂不是為了做禮拜和懺悔,而是為了祈求上帝保佑和發財致富的例子嗎?

在我看來,中國人對宗教的態度與西方人和穆斯林根本不同。

西方人和穆斯林宗教首先強調的是相信,然後我們再講相信之後會發生什麽。之前不是說信我的人會上天堂嗎?換句話說,上天堂是可以的,但妳得先相信。

中國的人不壹樣。國內的人得看看這種教導價值是否值得信賴,那些本地的和尚和外來的和尚有沒有什麽本事,能不能保佑我,能不能安慰和開導我的心靈,能不能“忽悠”自己快樂起來,再決定信不信。

因此,我說中國人對宗教的態度是功利的,這種功利指的是對世俗利益的虔誠追求。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中國的各種宗教才能很好地融合在壹起,大多數時候和平相處,甚至相互滲透。基督徒和穆斯林無數次被勒死,這個結直到現在也沒有解開。

畢竟因為“功利”二字,中國人信仰宗教對我來說是壹種態度,是兼容的;西方人和穆斯林首先“信”,或者說因為教義規定必須“信”,所以對待宗教體現出獨特性和排他性。

它之所以如此功利,是因為:

第壹,中國人不講究原罪,中國傳統文化裏沒有這種元素。

第二種宗教的道德成分,中國人可以在自己的本土文化和對聖人的崇拜中找到替代品。

自從周公制定了禮樂制度以後,殷商時期尊鬼神的傳統就改為尊聖人了。而對聖人的尊重,按照易中天的話說,本質上其實是壹種對道德的崇拜。

看看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聖賢,如姚舜禹湯,伯夷叔齊,周聞吳州,孔子,老子和莊子,孔子孔明,壹個文學聖人,關羽嶽飛。他們都有各自的特點和長處,但都是各個時期被標榜為道德楷模的人,所以易中天的話有道理。

在這種情況下,對於中國人來說,宗教實際上只存在於其神秘和虛幻的神聖部分以及其具有戰略意義的哲學部分。

哲學上,普通人沒有能力也沒有興趣去鉆研;神聖的部分很容易發展成功利的信仰。

至於目前中國人的所謂信仰危機,實際上是壹種道德危機,這實際上是對聖人崇拜的壓制和對傳統文化的忽視的結果

而這個危機不是任何壹個宗教能夠解決的,至少短時間內是解決不了的。

之前的新文化運動只能是權宜之計,而不是拯救世界的方案。說到底,中國人之所以來自中國,是為了逐漸回歸文化本源。

畢竟對聖人的崇拜以及背後的道德崇拜已經經歷了3000多年。畢竟我們傳承了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有些東西其實是深植於妳我心中的,它強大的慣性是無法輕易逆轉的。

如果宗教,尤其是外來宗教被迫應對這種危機,從長遠來看,要麽宗教繼續扭曲,要麽傳統文化發生重大變化。悲觀壹點說,可能是妳死我活的結局。

我從來沒說過中國人不信教。其實中國光是信佛的人就要用幾億來計算。

至於宗教聖戰,中國以前也有過不同教派之間的沖突,但宗教勢力之間相互開戰是前所未有的。在以前的歷史條件下,中國的土地上還沒有發生過宗教戰爭,更不用說現在了。

雖然中國人不是全知全能的,但他們也不是傻瓜...有些風險過去被傳統文化規避了。為什麽現在要主動回去融入呢?

不得不說,東方宗教其實積極迎合了中國文化中那部分根深蒂固的聖人崇拜,也就是道德崇拜。

比如行善積德,下輩子投個好娃,這是佛教小乘的世俗觀。說白了就是中國文化中的仁、善、博愛,但涉及到宗教,難免不會涉及到輪回等宗教神學概念。

比如源於老莊的道家,本來就講究無為。但自從張道陵奠定了道教轉型的基礎,並被葛洪批判繼承後,無為之說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相反,它開始變得世俗化,並改變其聲明,以告誡世人要有很少的欲望

殷商時期崇拜鬼神,但那只是對超自然力量的原始、粗糙的崇拜,還沒有形成正式的宗教體系。

然後經過周公的改革,開始轉變為尊重聖人,尊重道德,尊重文化。

壹個嚴肅的宗教必須有三個部分:道德、哲學和神性。

道德方面有自己的替代品;哲學是大多數人不去鉆研的東西。

只有神聖的方面,壹旦實施,往往會產生功利的結果。

因為神性必須體現神通,宣揚萬能,對於普通人來說,往往被這些所吸引;因為,比如說,每個人都有他渴望卻無法做到的事情。這個時候,只有神性的東西才能解決這個矛盾。

不要覺得功利不是壹個好詞。其實這個效用為我所用,對中華文明的發展和生存反而是好事。

  • 上一篇:影響煤矸石山自燃的因素
  • 下一篇:恐怖分子的定義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