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視聽結合感知理解提高閱讀效率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借助壹篇又壹篇的課文,教給學生用詞用詞、造句、逐段、記敘、討論、解釋等知識。長期以來,由於閱讀方法比較單壹,缺乏生動直觀的形象,學生只能用眼睛看單詞,用耳朵聽解釋,依靠想象來理解課文內容。不僅閱讀速度慢,他們的理解也很模糊,更談不上理解和掌握。對於教材中的很多課文,如果充分利用電化教學手段,可以給學生壹個清晰的感性認識,為理解課文打下良好的基礎。(1)利用錄音激發興趣,培養整體感知能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是學習的原始動力,它能使壹個人有穩定的求知和研究事物的傾向。傳統教學方式所使用的傳遞教學信息的手段,已經逐漸讓生活在科技高度發達、教學條件大大改善的今天的學生感到不滿,甚至厭煩。視聽媒體的應用可以激發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直觀、生動、逼真的畫面和愉悅的音響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而恰恰是這些陌生的信息能給學生新的陌生感;正是這種新的、不尋常的刺激,往往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讀”來感知文本,理解內容,是閱讀教學的首要環節。所謂感知,就是事物通過眼睛、耳朵等感覺器官直接反映在意識中。整體感知就是先對文本有壹個大概的了解和印象。格式塔心理學認為,整體先於部分,決定了部分的性質和意義。在解釋壹篇課文之前,學生應該首先知道課文的主要內容,這樣老師才能解釋學習目標。整體感知的另壹個意義是對文本情感基調和文字的整體把握。在閱讀教學中,如果學生能與作者產生明確的感情,他們的學習註意力就會特別集中。同樣,如果離開了具體的語言環境,也很難把握詞匯的含義。就壹篇課文而言,感知能力是通過聽和讀來培養的。壹個感性能力強的人,不經過思維過程,就能迅速理解語言文字的豐富內涵和韻味。傳統教學方法中的“閱讀”主要包括教師的示範閱讀、學生的默讀、朗讀等形式。所有的課文都是這樣,學生幾年不變自然會覺得無聊。對於教材中壹些敘事性、抒情性的散文,如果用隨教材配發的課文進行朗讀和錄音,效果會有很大的不同。我們知道,播音員的聲音流暢和諧,表情優美,主持人的語氣急迫而悠揚。然而,每個人的天賦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每個老師都有播音員的聲音和主持人的語氣,但是在教學中使用錄音媒體可以揚長避短。另壹方面,學生對自己沒聽過或很少聽過的專家、名人的讀書錄音有很大興趣,註意力會更集中。以錄音為示範,在伴奏和演唱因條件限制難以表達的情況下使用錄音,可以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幫助學生掌握規範的聲調,使學生懂得如何提高聲樂練習,從而達到教學所要求的意境。錄音手段的使用也有助於教師集中精力啟發和指導教學。比如在講授《胡艾蓮理論》的時候,讓學生聽教學錄音去感受,讓學生明白朱自清先生在黑暗勢力的壓力下依然保持著他的高尚品質。但由於世界觀的局限,他不願隨波逐流,不能投身革命鬥爭。他只能抑郁猶豫,想擺脫沈重又不可能的復雜感情,對學習這篇文章的語言特點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利用形象突破難點,培養分析思維能力只是理解的開始,理解才是目的。理解是在感知基礎上的理解和深化。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課文是描寫和介紹事物發生發展的歷史過程,以及事物的性格和特點的。它們對於學生來說是比較陌生的,文本中反映出來的壹些客觀的東西,老師自己甚至都沒有見過。僅靠課本和教學參考資料的文字介紹和簡單的插圖,學生很難理解。為了突破這壹難點,如果教師善於利用視聽媒體來解決,就會為理解課文和學習語言表達知識鋪平道路。在閱讀教學中,如何突出和突破壹篇課文的重點和難點,是教師面臨的壹個棘手問題。實踐證明,視聽媒體是解決這壹問題的有效手段。它能把比較復雜難懂的內容變成直觀、簡單、易懂的感性材料,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以朱自清先生的文章《綠》為例,閱讀這篇課文,梅雨潭、梅雨瀑、梅雨亭的位置關系是教學中的壹個難點。文中有這樣壹段話:“梅雨亭面對瀑布,坐在亭子旁,不用擡頭就能看到這壹切。”亭下深處是梅雨池。亭子立在巖石突出的壹角,上下都是空的,就像壹只蒼鷹展翅在天空中翺翔。三面有山,像半環,人在井底。“這段話很清楚地介紹了三者的位置關系,但是學生看完之後仍然沒有清晰的印象,盡管老師解釋了。於是,當另壹節課進行到這壹階段時,我先在央視《中國風》欄目播放了介紹溫州仙巖梅雨潭景區的視頻,讓學生們在仔細觀察視頻圖像後,說出其中的位置關系。學生的表達雖然沒有課文生動,但也能講得很清楚,很快解決了難點,大大節省了教師講解和啟發的教學時間。學生學得輕松愉快,印象深刻。第二,圖文對照,集思廣益,培養“讀書要努力”“寫作要放松”的寫作能力,明確閱讀與寫作的密切關系。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是由表及裏的吸收,是語言的學習。寫作是閱讀的目的,是由表及裏的表達,是語言的運用。運用語言的能力必須建立在學習語言的基礎上,必須通過閱讀的內化和吸收來完成。在語文教學中運用視聽媒體,不僅可以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電教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不僅是知識和信息的載體,也是調節教學的有效手段。視聽媒體在作文教學中的恰當運用,主要是幫助學生收集、儲存、分析和運用寫作材料和方法,輸出和反饋練習的信息,從而強化教學目標,優化教學效果。(壹)借助圖像進行課前指導,培養學生收集和儲存寫作材料的能力。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在作文中普遍存在“畏難情緒”。無論是命題作文,還是針對材料的作文,學生在老師提出寫作要求後,盡管反復提示、啟發、指導,仍然不知道從哪裏寫起,往往會感到“無所適從”。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的寫作必須有與作文相關的感性表征,包括生活中積累的材料和在具體活動中通過觀察獲得的材料。“這就要求學生在寫作前多方面、多角度、多方向地觀察客觀事物和社會生活,獲取寫作素材。由於學生平時不做“有心人”,對客觀事物和社會生活的印象模糊、雜亂,自然很難寫出作文題目。在寫任何東西之前,讓學生走出教室,實地觀察,是極其不現實的。針對這種情況,可以在課前借助投影(或幻燈)、視頻(或電影)對學生進行引導。比如要求學生寫壹篇關於風景、山水的短文,題目、寫作要求以及相關的暗示性文字都可以通過投影快速體現出來。這樣,老師根據投射的字幕依次講解,既節省了板書的時間,又加深了學生的印象。同時,播放自然景觀視頻供學生觀察和書寫(可以關閉影片中的配樂和解說聲音,只給學生展示直觀完整的畫面),引導學生逐壹觀察,對要表達的客觀事物形成完整深刻的印象。有了生動可感的寫作素材,學生寫作文就更容易了。初稿完成後,老師回放觀察視頻,打開配樂和解說聲,讓學生將自己的作文與影片中的解說進行對比,找出觀察寫作中的疏漏和對客觀事物理解的不足,然後進行補充修改。由此寫出來的作文質量往往遠高於學生用傳統作文指導方法自由寫出來的。如果要求學生寫記敘文、說理、抒情,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或者用投影來反映作文材料(文字、圖片等)。),或者用視頻展現原貌(整體、局部、細節等。),客觀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和社會生活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如果根據漫畫寫說明文、議論文,可以用復印機把報刊雜誌上刊登的反映現實生活的漫畫復制在壹張投影膠片上進行投影。壹幅不引人註目的漫畫突然放大,映在屏幕上,可以給學生壹個清晰直觀的感知,成倍增加文筆的新鮮感。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圖片,聯系社會生活進行啟發性分析,會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寫作熱情,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二)借助圖像進行課後評價,是培養學生分析和運用寫作材料能力的重要途徑和手段。評價是學生作文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是指導和幫助學生分析和運用寫作材料,從而不斷提高作文質量。傳統的作文教學方法是:學生寫,教師評。結果老師精疲力盡,學生收效甚微。如何把老師從批改作文的負擔中解放出來,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是壹個尚未解決的問題。”“讓學生主動評價和修改作文”是多年作文教學改革和探索形成的共識。因此,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改、小組互改、師生綜合批改等批改作文的方法和措施相繼出現。但由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水平有限,操作程序復雜,很難達到預期目標。可以說,如果不改變“紙上談兵”的方式,無論采用什麽方法,教師都很難放松。相對來說,想辦法培養學生的修改能力比替他們做更麻煩。鑒於此,我們將作文評價的方式從紙質轉變為視聽媒體,作文評價的方式從針對個人轉變為面向集體,師生轉變,集思廣益。具體做法是:學生寫完第壹遍作文後,教師瀏覽,根據訓練重點和作文要求,選擇幾篇反映性問題的好、中、差作文,用復印機復印在投影膠片上(或用復印機減少復印的功能做成幻燈片),投影到屏幕上。集中全班註意力,老師的指針指向哪裏,或者老師的示範,或者老師對作者的評價變化,或者學生的“接力”變化等等,方式靈活。雖然都是口頭評論,但是可以培養學生積極的思維能力和流暢的口頭表達能力。無論是肯定作文的成功,還是糾正有代表性的錯誤,都可以把視聽和集體效益結合起來。同時老師可以節省大量的批改時間,可謂事半功倍。如果在寫作前用視頻(或電影)為學生提供觀察和寫作素材,也可以在寫作後的作文評價中使用電教多媒體,用視頻展示觀察內容和寫作素材;利用投影提示寫作要求和學習練習,引導學生對比、點評、修改圖文。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交替使用有意註意和無意註意,調動多種感官協作活動。學生分析和運用寫作材料的能力將不斷增強,作文教學質量將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