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怒族簡介

怒族簡介

怒族簡介

怒族簡介

怒族是雲南古老的民族之壹,有27萬多人,是我國人口相對較少的民族之壹。除少數土族鄉居住在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外,大部分聚居在小聚居區,分布在怒江彜族自治州的瀘水、福貢、公山三縣,斷斷續續綿延500多公裏,直到* *自治區察隅縣茶花榮鄉的南端,在這裏聚居著彜族、藏族和白族。

怒族有自己的語言,怒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怒族沒有自己的文字,所以解放後使用漢語。怒族過去崇拜圖騰,信奉萬物有靈論。壹些怒族人信仰喇嘛教或天主教。怒族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和商業。

怒族歷史

怒族是生活在怒江和瀾滄江兩岸的古老民族之壹。他們有兩個不同的來源。生活在福貢和公山的怒族是該地區最早的土著。他們自稱“阿奴”和“阿龍”。生活在碧江、瀘水的怒族,從麗江、劍川遷徙而來,自稱怒族,與生活在涼山的彜族有很深的淵源。在長期的交流中,這兩個民族相互融合,逐漸在怒江地區形成了壹個民族。過去,洶湧的怒江阻斷了怒族與外界的聯系。他們靠滑索和獨木舟過河,非常危險,所以社會經濟發展緩慢且不平衡。20世紀中葉,壹些地區的怒族還保留著較多的原始公社制度的殘余。近幾十年來,索橋跨越了滾滾怒江,現代化的高速公路打通了群山封閉的怒江地區,怒族人民過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

怒族音樂

怒族有壹萬八千多人,主要分布在雲南怒江黎族彜族自治州碧江縣。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沒有自己的文字。怒族主要信仰原始宗教。

怒族的神話、傳說和詩歌特別豐富,傳說和詩歌往往以即興的方式表現,舞蹈和樂器的表演也非常富有民族特色。

怒族禮儀

怒族是好客的。當客人來訪時,全村都要獻上最好的野味。只要客人進了房間,主婦就會以最快的速度為客人做好吃的,同時還會端上兩個石頭粑粑,中間夾壹個煎蛋或者烤豬肉。兩塊蛋糕象征夫妻,中間夾著雞蛋或肉象征繁衍後代,最後主人還要和客人壹起喝“同心酒”。

怒族慶典

怒族的傳統節日包括春節、花節、祭典和森林節。其中,過年過節的意味最濃,既隆重又樸實。臘月末,家家戶戶都要打掃庭院,清除火坑裏的灰燼,用松枝裝飾門面,在地面、竈具、器皿和各種器皿上鋪壹層綠色的松毛(松葉),象征新舊交替。除夕夜,家家戶戶都會吃團圓飯。初壹淩晨,男青年要先去井邊取吉祥水,拜年拜年。長輩要拿出酒、油茶、麻花等招待他們。第壹次做飯時,應該給牛和狗壹片面包和肉湯。因為牛不吃肉,主人要用手掰開牛的嘴唇,倒進去。過年的時候,殺豬宰羊,要互相送禮,邀請村裏的親戚朋友,壹起聚餐,酒菜豐富,其樂融融。

每年農歷三月十五,公山的怒族都會慶祝壹個盛大的傳統節日——花朝節(也叫仙女節)。

關於花節的起源,還有壹個有趣的傳說:“很久以前,在奴家山村裏,有壹個勤勞、聰明、美麗的姑娘,叫阿榮。她苦心劈開高黎貢山,引來泉水,澆灌常年幹旱貧瘠的努加山村,把兩邊的山石變成沃土,把荒山變成綠野,卻被可惡的頭人燒死在高黎貢山的山洞裏。這壹天是農歷三月十五,也就是陽春三月。怒江兩岸鮮花盛開。為了紀念阿榮,怒族把這壹天定為花節,以紀念他們尊敬和愛戴的阿榮。

節前選擇幾個鐘乳石洞作為仙洞。在節日的早晨,怒族人穿上他們的服裝,帶上他們準備好的祭品和野餐,手捧壹束束鮮花,到他們在村莊附近選擇的洞穴裏獻祭,崇拜他們的英雄阿榮,並舉行晚宴和各種娛樂活動。人們吃啊,喝啊,唱啊,跳啊,整個山谷都沈浸在壹種古樸隆重的節日氣氛中。

怒族的婚俗

怒族的婚姻是壹夫壹妻制,怒族的家庭也有自己的民族特色。

青年男女婚前有社交自由。但在正式婚姻中,男方要求媒人帶酒到女方家做媒。婚姻最終由父母決定。

雲南怒族少男少女愛玩傳聲筒。他們經常在河邊和山坡上三五成群地用小巧精致的吹口交流感情,傾訴對心上人的愛。

小夥子和姑娘談戀愛後,雙方各自帶著阿爸、阿婆、長輩,用嘴相親,互贈信物。小夥子送給姑娘壹根自制的細繩,姑娘送給心上人壹個自己繡的花煙袋。在口串和煙袋上,都有表明雙方真摯愛情,永不變心的印記。感情深厚的青年男女也互相給對方剪壹堆頭發,以示生死。

當女奴迎娶新娘時,婚禮非常熱鬧。年輕人拉弦樂,彈琵琶,跳琵琶或鍋莊舞,而老人們唱婚禮歌曲祝福新婚夫婦。婚宴是所有禮儀中最大的宴會。結婚前,新郎要帶著豬肉、大米等東西去嶽父家幫忙砍柴種地,然後才能辦婚宴。婚宴上不僅酒肉要豐盛,場地也要布置。那時,新娘和新郎會壹起喝壹杯婚禮祝酒,女孩們會向他們扔面粉以示好運。

男人結婚,在父母家附近另建新房,與父母分居。但小家庭在生產生活上仍然保持著與父母和整個家庭的農耕互助義務。公山怒族有男人靠老婆生活的習俗。

怒族服飾

怒族婦女擅長織亞麻布,所以怒族男女喜歡穿用亞麻布織成的衣服。成年男子喜歡腰間佩彎刀,中老年怒族男女用布紮腿和小腿。女性壹般穿亞麻長袍,胸寬及踝長的衣服,在衣服前後的接口處加很多蕾絲。他們在頭上和胸前戴著珊瑚、瑪瑙、貝殼和珠子等裝飾品,耳朵上戴著銅環。年輕女孩喜歡在亞麻長袍上加壹條圍裙,在裙子邊緣繡上各種花邊。公山的怒族只穿胸罩。公山地區的怒族婦女穿布袍,而年輕女孩穿圍裙和頭巾。

Nu飲食

怒族人習慣兩餐失色。它的主食主要是玉米。玉米的吃法從爆米花逐漸發展到煮米飯(類似於濃玉米面糊)和玉米粥,並做成玉米粑粑,以石板粑粑最具特色。少數信仰喇嘛教的怒族人也吃酥油。

常見的蔬菜有青菜、大白菜、蘿蔔、瓜豆、辣椒等。每年5、6月份,需要到山裏采集野菜。竹筍、野百合、各種塊莖和蕨類植物,還有姜、蔥、辣椒等等,經常采集。基於澱粉的植物作為谷物被食用或被制成巴巴的粉末。

肉來自牛、豬、雞、狗和羊,他們經常捕魚和打獵。怒族成年後開始捕魚狩獵,經常狩獵的野生動物有野牛、野豬、鹿麂、巖羊、山雞等。怒族吃狗肉並不常見。孩子也要禁食熊、虎、豺、雞爪、雞血。

女人40歲前不吃心肺。喜歡吃漆油,經常用漆油燉雞烤羊肉。擅長釀酒。公山怒族的咕嘟酒最有特色。喝的時候又香又甜,開胃又好喝。男女都能喝的很厲害,喝酒的時候會唱歌,每次喝酒都會喝醉。怒族的飲茶是模仿藏族酥油茶制作的漆油茶。它經常被用作產婦或體弱者的滋補品。

典型的食物主要有:漆油燜雞、烤羊肚、漆油茶、咕嘟酒等。

Nu建築

“怒人住山頂”,“竹為屋,竹為墻”,這是古人對怒族居住生活的描述。

怒族的房屋是幹欄式的,大多依山而建。主要有木屋和竹樓兩種。公山地區的怒族大多居住在帶有半邊土墻的木屋或半木屋裏。這種房子比較寬敞,壹般以成堆的原木為墻,薄薄的石板屋頂。石板約0.5米見方,由屋檐鋪成,第壹塊平,第二塊壓在第壹塊頂上,第三塊壓在第二塊頂上...覆蓋到屋頂;福貢和瀘水地區的怒族人住在竹樓裏。這種房子比較矮,多以竹柵欄作為外墻和隔斷,上面覆蓋木板或石板。這兩種房子壹般都是兩層,樓上分為兩個房間,在外面招待客人,有壹個壁爐,上面放壹個鐵鼎或者石鼎,用來做飯。裏間是臥室和儲藏室;樓下存放農具雜物或者關牲畜。地板是用木板或竹席做成的,可以鋪在斜坡地上的許多木樁上。這些木樁和柱子,像幾千英尺壹樣,支撐著整個房子。所以,人們常常把這種房子稱為“千尺落地的房子”。

怒族習俗

按照怒族的禮儀,去怒族家裏做客要帶壹些煙和酒作為禮物。客人不收同心酒是對怒族同胞的不禮貌,會失去他們的信任。火坑上方的神龕不能坐人,也不能從這裏通過。忌諱別人踩自己的影子。

小孩子要禁食熊、虎、豺狼,雞爪、雞血,女人不到40歲不能吃心肺。

怒教

在宗教信仰方面,怒族仍然保留著較為原始的宗教,信奉萬物有靈論,追求自然崇拜,並進行殺祭鬼神等巫術祭祀活動,以備疾病和災難。所有氏族的名稱都是以壹種動物命名的,而在關於其氏族起源的傳說中,標記氏族名稱的動物都被認為與氏族同源或有特殊的親緣關系,這顯然顯示了圖騰崇拜的遺跡。例如,居住在碧江縣第壹區九個村莊的“霍都人”也被稱為“別阿奇”。“Biea”是“蜂”的意思,“Qi”是“族”,是“蜂族”的意思。相傳他的祖先毛應充是從天上飛來的壹群蜜蜂變成了女人。還傳說蜜蜂與蛇交配,生下了毛應充的祖先。如“霍達人”,又稱“拉起”。“拉”意為“虎”,意為“虎族”。傳說“霍達人”是老虎的後代,所以有“老虎不吃老虎人”的說法。壹些怒族人信仰喇嘛教或天主教。

  • 上一篇:如何評論中國畫,什麽樣的中國畫好?
  • 下一篇:想了解壹下咖啡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