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急需丁肇中《認識事物的精神》的相關材料

急需丁肇中《認識事物的精神》的相關材料

1.作者簡介及文章寫作背景

美國物理學家丁肇中。1936出生於密歇根州安阿伯市。1962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969後成為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主要從事高能物理研究。1974領導的課題組在實驗中發現了新粒子(J/QR粒子),由此引發了壹系列相關新粒子的發現,使粒子物理進入了新的發現階段。所以他和李希特1976壹起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本文是作者在獲得《瞭望周刊》“愛中國”特別榮譽獎時的發言。省略的內容是:“我很榮幸接受

2.作品欣賞

(1)扣題目,做壹個時間點。

本文是壹篇散漫的議論文,從各個方面體現了這類議論文的特點。本文壹開始並沒有直接提出全文的論點,而是緊扣主題。首先,引用了《大學》中的句子,簡要解釋了“向事物學習”的含義,並強調了現代學術中探索對象作為實驗的重要性。然後,我們落筆,向中心靠攏,先說明“中國傳統教育不重視真實的東西和知識,其真實意義被埋沒了”。然後從實驗過程的兩個特點、中國學生存在的問題和作者自己的親身經歷分析了實驗精神在科學中的重要性,最後指出了真正的認識事物精神的兩層含義,並提出了整篇論文的中心論點。

(2)風格簡單,方法多樣。

這篇文章短小精悍,寫得簡單樸實,味道親切,沒有說教的氣息。這種風格也是散文詩的壹大特色。這種風格的形成不僅在於語言的平實通俗,還在於文筆的靈活多變和推理方法的多樣。具體來說,本文使用的推理方法如下:

(1)引用古語:比如開頭,引用《大學》裏的東西來認識,指出它的基本意思。第三段引用了《大學》中的八項,分別是明事理、至誠、正直、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②擺事實與講道理的有機結合:列舉事例時,采用正例與反例相結合的講道理方法。

反面例子

通過實驗理解支付本質的例子。

實驗的過程不是被動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

正面例子

中國學生在學業上取得好成績,但在研究工作中卻面臨著不知所措的情況。

中國學生更喜歡理論而不是實驗,更喜歡抽象思維而不是動手操作。

反面例子

作者在美天大學讀物理時因為沒有提前準備,發現需要自己出主意而產生恐慌的親身經歷。

埋頭讀書處理壹切,對實際需求毫無幫助。

正面例子

案例論證的優點:用典型案例作為論據的優點是,理由充分,有說服力。

③應用的比較:比如中國的傳統教育埋沒了認識事物的真諦,強調知識是通過內心的認識和自省獲得的,這與科學進步的歷史認為新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獲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說明:在議論文的教學中,要緊緊圍繞議論文的文體特征進行研究。在自學指導中,學生不僅要掌握課文的基本內容,還要被指導了解議論文寫作的壹般知識,如論點、論據、論證方法,以及案例論證的好處。)

3.相關信息

丁肇中在中科院講故事。

在中國科學院成立50周年的國內外著名學者座談會上,丁肇中的報告《20世紀我所經歷的實驗物理》格外引人註目。他講了四個故事,四段經歷。

第壹個故事是測量電子半徑。根據量子電動力學,電子的半徑為零。1964年,哈佛大學和康奈爾大學的著名科學家進行了哈佛-康奈爾實驗,實驗結果與這壹理論並不相符。丁肇中認為這個實驗非常重要。他們在1966用不同的方式重復了實驗,結果是電子真的太小了,無法測量。他由此得到的經驗是:不要盲目相信專家的結論。

第二個故事是發現了壹個新的粒子家族。1970年,人們認為基本粒子可以分為三種誇克。丁肇中對此表示懷疑,但他進行實驗的想法遭到了幾乎所有國家的大型實驗室的反對。最終,他們在美國布魯黑文國家實驗室進行實驗,發現了壹種全新的誇克。教訓是:永遠對自己有信心,做自己認為對的事。

第三個故事是膠子的發現。光子傳播原子間的力,膠水傳播誇克間的力。與中國科學院唐等科學家合作,在1979年發現了膠子,這個結果是出乎意料的。經驗是,要對突發現象做好充分準備。

第四個故事是尋找反物質。在地面上不可能找到反物質,國際空間站上的阿爾法磁譜儀承擔了研究太空中反物質、物質和暗物質的任務。去年,發現號將實驗儀器送入太空。這是人類第壹次測量到天空中的帶電粒子。丁肇中的經驗是:要實現妳的目標,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對妳正在做的事情的興趣和努力。

(科學時報2001 11.4)

4.相關文章

胡適的文章《格致與科學》

本文論述王陽明《諸葛》的故事,觀點與丁肇中先生相似,可作為佐證。現摘錄本課相關部分。

科學剛到中國的時候,還沒有對等的譯名,所以當時的學者把它翻譯為“格致”。格致是“吳歌·知止”的縮寫。大學裏有句話叫“知識在於事物”,但並沒有說明事物是什麽,如何去做。在宋代,許多哲學家對“吳歌”進行了解釋,後來有六七十種不同的定義。其中最有影響力的解釋是(程頤)和朱(朱)的合作...朱確實有科學的目標、範圍和方法。他們為什麽不能建立中國的科學時代?他們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中國學者從來沒有玩弄過自然物的遺產。

王陽明(王守仁),明代新儒家,曾經嘲笑程子和朱子的方法,以正式的方式表達事情。他說:“也就是物質貧乏是死路壹條。”我們當場試過了。有壹天,壹個叫錢的朋友要練格子,我叫他去格子前的竹林裏。錢先生在竹旁坐了三天三夜,也想不通。我自己試試,連續七天,都沒什麽意義。我們不得不感嘆說,聖賢不行,因為我們沒有那麽多精力去衡量事物!"

王陽明的話最能說明中國的文人從來沒有研究過自然大氣,也從來沒有使用過實驗科學的方法。所以,雖然有“師夷長技”的理想,但他們無法實踐“唯物主義”,無法建立科學。

  • 上一篇:濡備綍椁婃畺榀介瓪锛岃崏榄氾紝榘遍瓪锛岄瘔榄氾紝榘遍瓪锛寍戲劇文化詳解:潮劇有什麽特點?
  • 下一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