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壹個飲食文化歷史悠久的國家。我在這個世界上生活了20多年,吃吃喝喝,也學到了壹些東西。現在我總結壹下飲食文化的以下特點,希望大家指教:
第壹,風味多樣。因為中國地大物博,地域遼闊,資源豐富,氣候、物產、風俗都有差異,飲食上長期形成了很多風味。中國壹直有“南稻北上”的說法,口味分為“南甜北鹹東酸西辣”,主要有巴蜀、齊魯、淮陽、廣東、福建等地。
第二,四季不同。壹年四季按季節吃飯是中國烹飪的另壹大特色。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根據季節變化調味配菜,冬濃夏淡涼;冬天多燉,夏天多凍。
第三,講究美觀。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藝精湛,而且有註重菜肴美感的傳統,註重食物的色、香、味、形、容器的和諧。表達菜肴美感的方式有很多種。無論是胡蘿蔔還是白菜心,都可以雕刻出各種形狀,別具壹格,達到了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壹,給人壹種精神與物質高度統壹的特殊享受。
第四,註重興趣。中國的烹飪早就講究味道,不僅對小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對其命名、品嘗方法、用餐和娛樂時的節奏也有嚴格的要求。中國烹飪的名稱可以說是精湛、精致、通俗。菜名不僅根據主料、輔料、調料、烹飪方法的寫實性來命名,還根據歷史軼事、神話傳說、名人‘食趣、菜名’意象來命名,如‘全家福’、‘將軍過橋’、‘獅子頭’、‘叫花雞’、‘吉祥龍鳳’、‘鴻門宴’、‘東坡肉’。
第五,食藥結合。中國的烹飪技術與醫療密切相關。幾千年前就有“藥食同源”、“藥食同源”的說法。利用食品原料的藥用價值,制成各種美味菜肴,達到預防和治療某些疾病的目的。"
在中國古代,人們也強調飲食要與宇宙節律相協調。他們應該在春夏秋冬吃不同種類的食物,甚至在加工和烹飪食物時考慮季節和氣候等因素。這些思想早在先秦時期就已形成,在《禮記·月令》中有明確記載,反對季節顛倒。例如,春夏秋冬都會有災難。當然,我們也反對吃反季節的食物。孔子說“不可時不吃”,有兩層意思:壹是定時吃,二是不吃反季節的食物。與當代人的意識相反,有些人吃反季節的食物是為了炫耀。西漢時,宮中開始種植“蔥韭茹”,西晉富豪石崇也有大棚。這種強調適應宇宙節奏的意識形態,的確是中國飲食文化獨有的。這種意識留在現代的只是關於節日飲食習俗(中醫裏有壹些,但不被重視)。
“陰陽五行”理論是傳統思想設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認為是宇宙的法則。人是“三才”之壹,飲食是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所以制作飲食的烹飪必須遵循這個規律。因此,不僅味覺分為五種,而且“五味”理論也應運而生(其實人能感受到的味道不止五種,但兩三千年前區分五種也不算少),大量的糧食、牲畜、蔬菜、水果分別歸入“五谷”和“五肉”。這讓人覺得很荒謬。更讓人驚訝的是“凡飲者,養陽”;哪裏有糧食吃,殷琦也得到了滋養(《禮記·郊祀》)。認為只有飲酒、飲食與天地陰陽相協調,才能“與神相通”,與天溝通,從而達到“天人合壹”的效果,因此,祭天時應嚴格遵循陰陽五行學說。這個說法被後來的道家繼承,成為他們飲食理論的壹個出發點。比如認為吃食物可以增加身體的陰氣,比如“五谷不能補身卻能延年益壽”、“吃氣者能延年益壽”。要修煉得陽氣,就要盡量少吃,最好的狀態就是不吃,走“避谷”的境界。
中和之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審美理想。“貴在中,則為天下之本;和諧的人也是世界上的人。要中立,天道地位不明,萬物孕育”(《禮記·中庸》)。妳說“中間”是什麽意思?不能簡單用“中”來概括。這個“中”就是剛剛好,合適的意思。有點像河南話裏的“中”。“和”也是壹種烹飪理念。《古史》中有壹句名言,意思是要做好湯,關鍵是調和鹹(鹹)酸(梅)兩味,比喻治國。在《左傳》中,晏嬰還與齊景公談到了什麽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它是建立在不同意見協調的基礎上的。所以中國哲學家認為,世間萬物都是在壹種“中和”的狀態下找到自己的位置,進行繁衍和發展的。這種審美理想的基礎是個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壹。這種通過調律實現“中和之美”的思想受到了古代烹飪實踐和理論的啟發和影響,進而影響了人們的整個飲食生活,尤其是對於追求藝術生活和藝術人生的古代文人來說。
與“中和”相反,烹飪中的極端不被認為是正宗的。雖然那些“太鹹、太辣、太酸”的食物會受到壹些身體狀況異常的人的追捧,但從長遠來看,對身體是有害的。極端主義在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弊端更是不可言說。
如上所述,中華民族的飲食生活體現了傳統文化的特點。雖然有些特征是現代人無法理解或不科學的(近壹個世紀以來,“科學”壹詞在中國幾乎成了壹種宗教信仰,只是衡量各領域是非的標尺,但其本身是不容質疑的),但僅僅是“科學”二字就可以說嗎?如果更註重“文化”,那麽研究中國人的飲食,不僅是研究中國文化的必要環節,也是研究中國文化的壹把鑰匙。
目前,飲食文化還是壹個模糊的概念。有研究者壹般說包括三個方面:吃什麽,怎麽做,怎麽吃;有研究者認為,食品文化學孕育了六門科學,即烹飪學、食品制造學、食療學、食品民俗學、食品文學藝術學、食品制造學;也有研究者主張加入美食美學、美食商業、美食器皿等等。我太無知了,涉獵不了這麽多學科。我理解的飲食文化主要是指食物與人、人的關系及其社會意義。所以,雖然我也討論了食物、菜肴、食品加工、烹飪、飲食習俗甚至用餐環境、餐具、餐具等。在中國飲食文化史上,我介紹並評論了它們與人和人的關系以及它們的社會意義。至於與人關系不大的純工藝流程,除了必要的知識介紹外,大部分都被省略了,旨在突出飲食生活帶給人的物質方面的東西。
美國海關:1。飲食特點
住在家裏的美國人買簡單的食物。壹袋面包,壹罐飲料,壹袋胡蘿蔔,幾個洋蔥,偶爾有人買壹盤牛肉。他們很少用調味品,但色拉油用得最多。
美國的餐廳壹般都很小很幹凈,食物種類也不多。有人總結美國食物的特點,壹是生的,牛排充血,二是冷的,所有飲料都是冰的,三是甜的。這當然是中國人根據自己的口味做出的判斷,但也切中要害。其實美國人講究的是營養,而不是口味,壹般美國人也不擅長烹飪。
在美國的城市和鄉村,咖啡店(也經營冰和雲南花灑)和麥當勞快餐店比比皆是。前者像中國四川的茶館,後者像中國河南的面館。去咖啡店,壹美元多壹杯的咖啡,兩三塊錢壹盤的冰淇淋都可以。邊吃邊聊,很愜意。美式冰淇淋是壹絕,各種冰淇淋都有,而且裏面全是香脆的果仁,非常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