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戲劇包括什麽?

戲劇包括什麽?

壹.定義和特征

戲劇是壹門藝術,演員在舞臺上扮演角色並公開表演故事。戲劇是壹門綜合性的舞臺藝術,它借助文學、音樂、舞蹈和藝術來塑造舞臺藝術形象,揭示社會矛盾,反映現實生活。它是壹種文學體裁。戲劇離不開戲劇沖突,戲劇沖突表現為人物性格的沖突,具體表現為壹系列的動作。戲劇的基本元素是矛盾和沖突。通過具體的舞臺形象再現社會鬥爭生活,可以引起觀眾強烈的情感反思,達到社會教育的目的。

戲劇,根據情節的復雜程度和結構的長短,可分為全劇和獨幕劇。它是壹門綜合性的舞臺藝術,主要表現在壹系列的戲劇動作和戲劇語言上。

戲劇語言包括人物語言(臺詞)和舞臺描寫。

劇作家用臺詞展開故事,塑造人物,揭示主題,表達對生活的理解。劇本不能直接描寫、描述、討論、抒情,所以人物的語言特別要求有個性,既要準確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又要符合人物的年齡、經歷、學歷、身份、性格和他所處的具體環境。劇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內心世界都要用人物自己的語言來表達。

舞臺描述是寫在劇本每壹幕的開頭和結尾以及對話中間的描述性文字,包括人物名單、時間、地點、服裝、道具、布景、表情、動作、表演等等。它具有增強舞臺氣氛、烘托人物情緒、展現人物性格、促進情節發展等多種功能。

戲劇是演員在舞臺上表演的藝術,所以要受到舞臺的制約,要滿足表演的需要。這決定了它的壹些特點:

第壹,社會生活中的沖突和鬥爭更加典型和集中。

第二,故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往往非常集中,出現的人數也有壹定的限制。

第三,人物性格和故事線主要通過現場人物的語言來表現。

第四,故事的發展往往分場景。

二,戲劇術語

戲劇的幾個要素:包括舞臺描述、戲劇沖突、人物臺詞等。

戲劇語言包括臺詞(即人物語言)和舞臺描述。

1.沖突:是矛盾鬥爭的表現。主要通過人與人之間的沖突,表現了先進與落後、進步與保守之間的矛盾與沖突。戲劇沖突應該比生活沖突更強烈、更典型、更集中、更有戲劇性。

2.臺詞:是劇中人物的語言。它以性格和行動為特征,即壹個人物的語言與他的行動聯系在壹起。臺詞的表現形式有:對話、獨白、旁白(舞臺上的角色離開其他角色與觀眾對話)、內白(後臺說話)、潛臺詞(即話中有話,意在有意,弦外有音)。實際上是語言的壹詞多義現象)等等。

3.幕場:幕,即拉開舞臺幕布壹次,壹場戲就是該劇比較完整的壹段。場,也就是把舞臺第二幕開場壹次,是劇中比較小的壹段。

4.舞臺描述:是幫助導演和演員掌握劇情,提示表演壹些要點的描述。講解的內容有關於時間、地點、人物、場景,關於場景中人物的動作、表情,關於場景中人物的出場、退場,關於“效果”,關於開場、結束等等。

第三,戲劇的分類

1.按表現形式分:話劇(如《雷雨》)、歌劇(如《白毛女》)、芭蕾(如《絲路雨》)、啞劇等。

2.根據情節的復雜程度和結構:獨幕劇、全長劇(如《雷雨》)。劇本中常用“幕”和“場”來表示段落和情節。“幕”是指壹大段情節發展。“壹個場景”可以分為幾個場景,“壹個場景”是指空間變化或時間分離的情節。劇本壹般要求篇幅不能太長,人物不能太多,場景不能改動太多。新手改編教材短劇,最好寫短的獨幕劇。

3.按題材反映的時代:歷史劇(如屈原)和現代劇(如雷雨)。

4.根據沖突的性質:悲劇(如屈原),喜劇(如威尼斯商人)和戲劇(如白毛女)。

5.根據演出場合:舞臺劇、廣播劇、電視劇等。

6.根據歷史發展,中國戲劇可分為“現當代戲劇”和“古典戲劇”。

7.地域色彩不同:京劇(北京)、滬劇(上海)、豫劇(河南)、魯劇(山東、江蘇)、川劇、漢劇(湖北)、楚劇(湖北、江西)、晉劇(山西)、黃梅戲(浙江)。

第四,戲劇的特點

1.劇本必須適合舞臺表演。戲劇本身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壹個場景到另壹個場景,壹個場景到另壹個場景,可能壹晃就是十年二十年)。當壹個演員在舞臺上轉身的時候,可以說明他從福州來到了北京。當他在臺上揮劍的時候,也可以表示他指揮著千軍萬馬,盡管我們看的時候什麽都沒有。)所以表演會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異地、長時間發生的大事件集中在有限的舞臺上,用兩三個小時表現出來。

2.必須有集中尖銳的矛盾沖突(戲劇沖突)。

戲劇反映了現實生活中的矛盾和沖突。“沒有矛盾和沖突,就沒有戲劇”。矛盾沖突有壹定的發展過程,構成了劇本的情節結構。因此,劇本的情節結構可以分為:(序幕)開始-發展-高潮-結局(尾聲)

A.什麽是戲劇沖突?

劇本中表現出來的人物之間、人物本身以及人與環境之間的沖突,主要體現在劇中人物的思想沖突和性格沖突。讓學生從他們所學的腳本中舉出各種例子。

性格沖突因人物性格、身份、地位、文化素養的不同,對社會的認識和態度不同,形成各種矛盾和沖突。

B.戲劇沖突與社會矛盾的聯系與區別

戲劇沖突反映的是社會矛盾,比社會矛盾更集中、更尖銳、更激烈。都有壹個發生、發展、激化、解決的過程。

欣賞劇本,首先要了解劇本中表現出來的矛盾和沖突,看沖突是如何產生的,沖突的性質是什麽,然後了解沖突的發展過程,從而全面把握劇本的情節。

3.戲劇語言包括人物語言(人物之間生動的對話。角色的語言和動作必須符合他們各自的身份和特點)和舞臺說明。

“沒有聲音,再好的戲也出不來。”

(1)舞臺描述:包括人物列表、舞臺美術、環境、聲音、人物上下、手勢、動作、表情等。這些解釋對刻畫人物性格,推動和發展戲劇情節起到了壹定的作用。這部分語言要求文字簡潔、凝練、明了。這部分內容壹般出現在每個場景(場)的開頭。對話的結尾和中間通常用括號括起來(方括號或圓括號)。

(2)人物語言:包括獨白、敘述、對話(獨白是劇中人物獨自表達個人感情和願望時所說的話;旁白是壹個角色在舞臺上背著其他演員從側面對觀眾說的話。劇本是劇本的主體部分,主要推動劇情發展,通過臺詞表現人物性格。它的任務是展開情節,提示人物,表達主題。

五、中國古典戲劇。

(壹)戲劇的發展

先秦--中國戲曲的萌芽階段。《詩經》中的“頌”和《楚辭》中的“九歌”,都是祭祀神靈時載歌載舞的歌詞。從春秋戰國到漢代,娛樂性歌舞逐漸演變。漢魏至中唐時期,出現了“嬌滴滴”(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演生活小故事的“舞娘”,都是萌芽的劇目。

唐朝(中後期)——中國傳統戲曲的形成時期。中唐以後,中國戲劇突飛猛進,戲劇藝術逐漸成型。

宋金時期--中國戲曲的發展時期。宋代的“雜劇”、金代的“庭院式”、說唱形式的“朱功調”,都在音樂、結構、內容等方面奠定了元代雜劇的基礎。

元代--中國戲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雜劇”在原有基礎上有了很大發展,成為壹種新的劇種。它具備了戲劇的基本特征,標誌著中國戲劇進入了成熟階段。

(二)語言的構成

傑克白斌曲溪。

曲辭:劇中人物的歌詞,歌詞以壹人主唱的形式表演。

白斌:劇中人物的口頭語可以分為對話、獨白、旁白和白話(歌詞中插入的那些)。

傑克:劇中動作、表情、音效的說明(舞臺描述)。

柯凡,或傑克,是壹個關於動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臺提示,如“笑”、“看”、“舉燈”、“藏淚”、“內心制造風”。另外,每個雜劇的結尾都有兩到四句詩,用來概括整個戲劇思想,提出戲劇的標題。例如,“如果妳堅持公平和誠實訪問的法律,妳會感到竇娥的不公正”。最後壹句是該劇的全稱,“竇娥元”是簡稱。

元雜劇的歌詞是用某種宮調寫的。* * *分為五宮(五全音階):主宮,?呂中宮、南長宮、呂西安宮、黃鐘宮分別屬於現在的C、D、E、G、A五個音符(譜號);曲牌相當於當前的調號和板號(如黃兒三板、西皮快板等。),也就是樂譜中的樂譜和拍子。元雜劇壹折限於壹調壹韻。古代戲曲欣賞,重點是古代戲曲的語言和藝術手法。

(三)元雜劇的角色

結尾:男角。男主角是元雜劇中的男主角。比如,陳就是最好的。老人稱為外端,如主管。

丹:扮演壹個女性角色。鄭丹(飾演年輕的女主角)、肖丹和查丹。鄭丹,如竇娥、崔鶯鶯和杜麗娘。

荊:俗稱“”和“”,飾演性格剛烈或粗獷的男子,如《》中的張飛和jy。有些扮演性格或外貌有特殊特征的男性角色。例如,的公務員(政府官員)袁就屬於這壹類。

醜:又稱“三面”或“小面”,多演幽默風趣的角色,包括文醜、武醜等。

外:元雜劇中有外末、外旦、外經等。,分別是結尾的次要角色,丹和靖。監守自盜-外部的終結。

雜:又稱“雜”。扮演老婆婆的角色名。如:蔡。

波爾:扮演壹位老年婦女,比如《竇娥的控訴》中竇娥的婆婆。

雜劇的角色分四線:男角色叫末線,分正端和副端;女角色叫丹星,分正丹和副丹;網線,主要打剛猛的人,有男有女,分正網、副網;雜業,包括孤(官)、老(老頭)、伯兒(老太婆)、來兒(孩子)、細酸(窮書生)等等。鄭默和鄭丹是兩個主唱角色。鄭墨主唱的劇本叫終稿,鄭丹主唱的劇本叫擔本。

(四)元雜劇體制

雜劇:壹段叫“折”,壹出戲有四折壹楔;壹個主角唱到最後。

圖註:段落叫“出”而不是“折”,壹部劇大多是四五十的長篇;各種角色都可以唱。

(五)元雜劇與明清傳奇

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代雜劇、明清傳奇、近現代京劇和各種地方戲。

宋元南戲:南戲的簡稱,北宋末流行於浙東沿海地區,元末明初成熟。又稱溫州雜劇或永嘉雜劇。

明清傳奇:在南戲基礎上演變而來,指用南戲寫成的長篇劇本。它集南戲和元雜劇之精華。

元雜劇與明清傳奇的差異:

(1)雜劇體制的總規則是四折壹楔,不標題目;傳說不叫“折”叫“出”,還加物品。項數不確定,多為四五十篇長文。傳說中沒有楔子,第壹個是“家”,也叫“開”。文案說明創作意圖,介紹劇情概況,不屬於劇情組成部分。開場後,第二場才是重頭戲。開篇是詞牌,不是曲牌。

(2)傳奇和雜劇壹樣,有唱腔、對話、題材,但和雜劇不同,壹般是壹個角色唱到最後,但各種角色都可以唱,包括獨唱、對唱、輪唱、合唱;傳說中稱之為“解”而非“克”;重要人物上臺唱個引子,後面是固定對話,每場戲都有詩。

(3)雜劇和傳奇在音樂上都采用曲牌合奏的方式,不同的是,雜劇每次合奏僅限壹個鑼調,押韻到底;傳奇不局限於每次發布只用壹首宮調,可以押韻。雜劇唱腔用北宋,傳奇多用南宋,吸收了北宋,創造了“南北合璧”的方法。比如《憶江南》就是壹套北方歌曲。北方音樂豪邁雄壯,南方音樂溫柔嫵媚,所以傳說和雜劇的音樂風格是不壹樣的。

(4)傳奇角色與雜劇相似,但角色增多,分工更細。雜劇的主角是衛和旦,傳奇角色是盛和旦。傳說有結局,但不是主角。

總之,與雜劇相比,傳奇的規模更大,曲調更豐富,角色劃分更細致,形式更自由靈活,更容易表現生活。

(6)戲劇作家和作品

1.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白樸;他的作品有:《竇娥的抱怨》、《鬼故事》、《漢宮秋》、《吳彤雨》。

2.元末明初的“五大傳說”:高明的《琵琶記》被後人譽為“屈祖”、“劉婧拜殺”(即柴靜故事、大白兔故事、拜月亭、殺狗故事)。

3.《南紅北洞》:“南紅”是洪聖,浙江杭州人,傳說中的“長生殿”;“北洞”就是孔,山東曲阜人,傳說中的桃花扇。

4.其他:元雜劇,又名元曲,文學史上又稱唐詩宋詞。當時的著名作家有100多位,其中最著名的有馬致遠、關漢卿、鄭光祖、白樸、王實甫等。如關漢卿的《竇娥元》、馬致遠的《漢宮秋》、鄭光祖的《離魂》、白樸的《馬上上墻》、王實甫的《西廂記》。元雜劇的四大愛情悲劇是《拜月亭》、王的《西廂記》和鄭的《離魂》。南戲四大元素是柯丹秋的記、劉的《大白兔記》、關漢卿的《月亮閣》和《殺狗記》。

鬼故事:王文舉和張倩女用來指肚子已經結婚的未婚夫婦。錢的母親不允許結婚,因為她不相信名利。文舉進京趕考,千女相思言。靈魂脫離了肉體,文舉去了北京。文舉入仕後回家,倩女的靈魂和肉體合而為壹。

5.京劇四大家:梅蘭芳、荀慧生、程、尚小雲。

6.古希臘三大悲劇作家:悲劇之父埃斯庫羅斯,被束縛的普羅米修斯,歐裏庇得斯的美狄亞,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

7.古希臘喜劇之父:阿裏斯托芬的《阿卡奈》。

六、中外戲劇術語

1.百老匯大街

百老匯:原意是“寬街”,指的是紐約市中心壹條25公裏長的長街,從巴特利公園開始,從南到北貫穿曼哈頓島。分布在百老匯44街到53街的幾十家劇院被稱為“百老匯”,而百老匯41街和56街的劇院被稱為“外百老匯”。百老匯放映經典的、流行的和商業化的戲劇,而外百老匯放映壹些實驗性的、不為人知的和低成本的戲劇。但這種區分在近幾年越來越淡化,於是“外百老匯”又出現了,觀點當然更新穎、更先鋒。

2.外百老匯和外國外百老匯

紐約大約有20家外百老匯劇院和300多家外百老匯劇院。在1950年代,由於他對百老匯商業氛圍的反感,外百老匯開始流行起來。對於那些想制作不被百老匯劇院老板認可的實驗性或先鋒派戲劇的制片人來說,外百老匯是個好地方。結果,壹群戲劇精英離開了制作成本高昂的百老匯,去了紐約市的其他地方,比如格林威治村附近。他們利用附近的舊教堂、廢棄的倉庫和半地下室作為排練甚至表演的場所。這些地方讓觀眾有機會看到新的表演人才和許多不被百老匯認可的實驗劇的表演。外百老匯最早上演美國著名劇作家田納西?威廉姆斯、貝克特等人的作品,他們的理想在劇中得到了充分的詮釋。有時候,在外百老匯劇院的小舞臺演出比在大型劇院演出更好。真正的紐約人經常喜歡去外百老匯劇院看戲,因為他們知道什麽戲劇值得壹看。在外百老匯看壹場戲的門票比百老匯的門票便宜得多,大多數門票在20美元到40美元之間,最便宜的也要5美元。

1960年代末,外百老匯步百老匯後塵,走上了高成本制作之路。演出成本讓外百老匯的壹些劇作家和演員難以承受,導致了另壹場“移民潮”,其觸角甚至延伸到了布魯克林和皇後區。紐約有138多家國外外百老匯劇院,演出包羅萬象,演出成本極低,有些演員甚至不發工資。觀眾來自紐約各個階層,主要是大學生、市民、藝術家和劇作家。票價較低,通常低於65,438美元+05英鎊。在許多情況下,它是壹張免費的票。也許,外百老匯真正體現了紐約年輕人不屈不撓的創業精神。

3.普利策獎

普利策獎是美國多項新聞文化獎,由美國著名報紙編輯出版家約瑟夫頒發。普利策資助了這個機構。

1903年,普利策寫下遺囑,他要出資成立哥倫比亞新聞學院,並獲得普利策獎。哥倫比亞大學董事會掌管著他遺贈的基金。1911年10普利策於10月29日逝世。根據他的遺囑,哥倫比亞新聞學院成立於1912,普利策獎成立於1917。哥倫比亞新聞學院成立,普利策獎從1917開始設立。

普利策獎包括新聞獎和藝術獎,共19項,其中新聞獎13項,公共服務獎1項,報道獎3項,編輯獎1項,漫畫獎,評論獎,傳播獎和特寫獎,新聞攝影獎。此外,還頒發了兩個特別獎。

普利策最初遺贈了50萬美元的基金,後來基金管理組織籌集了超過654.38+0萬美元。該獎項由包括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在內的16人組成的普利策獎評選委員會評選,每年壹次。評選結果通常在4月中旬的某壹天公布,5月份頒獎。

4.托尼獎

托尼獎是世界上最著名和最大的戲劇和音樂獎項。美國的表演藝術有三個獎項:奧斯卡電影獎、艾美獎電視獎和托尼獎舞臺表演獎。托尼獎是美國舞臺表演的最高獎項,也是百老匯在紐約州的最高獎項。由美國全國戲劇聯合會和全國制片人聯合會頒發,每年的頒獎晚會像奧斯卡頒獎壹樣向全世界轉播。

托尼獎成立於1947。獲獎作品由托尼獎提名委員會、美國演員公會董事會、美國戲劇家協會、美國舞臺導演與編舞協會、美國舞蹈設計師協會、美國舞臺新聞管理與代理協會、美國舞臺表演者協會和觀眾代表***701評選。托尼獎原則上只授予美國百老匯上的表演藝術團體,倫敦動畫冒險芭蕾舞團是該獎項60年來歷史上唯壹的外國藝術團體。

5.紐約戲劇評論圈獎

紐約戲劇評論圈獎是繼普利茲克和托尼之後的第三個戲劇獎。每年5月,由紐約所有報紙、雜誌、電視和電臺(不包括《紐約時報》)的戲劇評論家頒發。獎項包括:最佳劇情片、最佳音樂劇、最佳外語片、最佳新劇和特別獎。比如2000年它的最佳外國戲劇獎頒給了哥本哈根,2001最佳戲劇獎頒給了驗證,2002年最佳戲劇獎頒給了山羊,2004年最佳音樂劇獎空缺。

  • 上一篇:引領財稅數字化新裏程碑,華盟財稅科技不僅依靠技術專長——
  • 下一篇:拉祜族的節日習俗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