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以後,受蘇聯戲劇思想的影響,這壹進程加快。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新時期以來,在藝術上的成就和探索令人矚目,戲劇和戲劇家的地位前所未有。
但與此同時,戲劇發展的蕭條和生存的艱難也日益顯露。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文化多元,藝術繁雜,科技月不同,節奏加快,口味多樣等等。戲劇的“老大”地位不復存在,這些都是戲劇危機的重要原因。戲劇本身的轉型發展是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除了主客觀原因還有其他因素嗎?以上因素很容易讓我們去思考和考慮。雖然每個人的理解和解讀立場不同,但重點並不差。
我們認為,除了上述主客觀因素外,還有壹個重要的方面不容忽視,那就是劇場和戲劇的生態環境。
戲劇是壹種舞臺藝術,它的原生態是壹種廣場藝術、廟會藝術、祭祀藝術,它的表演是壹種藝術呈現,或者說是壹種大眾文化、社會文化。
這樣,不僅是表現行為意義上的,也是精神思想層面的。
生態問題不僅僅是壹次創作的問題,也不僅僅是二次創作的問題,更不僅僅是演員和觀眾之間形式上的交流。正是戲劇的參與和融合,對人具有了本體論的生命意義。所謂“魚是生活在水裏看的”,就像水對於魚的意義壹樣。沒有水,就沒有魚,也沒有魚的生命。戲劇的現實是它的“場”和它的生態環境被改變和破壞了。
戲劇的發展不完全在壹個層次上,它的生態狀況也不完全壹樣。總的來說,戲劇精致化的過程,從根本上拋棄了民間的戲劇生態,異化了民間。
戲劇本質上是壹種民間藝術,它的孕育、發生、發展和演變都是在民間實現的。對於人民來說,戲劇不僅是壹種藝術,而且是壹種與他們的精神息息相關的生活。
對他們來說,看戲不僅僅是欣賞,更是壹種感受生活的方式;對他們來說,戲劇是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在舞臺上,在廣場上,在廟會上,在他們的生活和精神中。
表演融入了他們的信仰、祭祀和習俗。他們不僅是看客,也是參與者和實踐者。
戲劇與人們的生活、信仰、精神追求息息相關,這是中國戲劇生生不息、長命百歲的秘密。
它比我們壹般所知的“泛戲劇”更為廣泛,因為它是壹個戲劇“場”,是壹個戲劇生態環境,“泛戲劇”依托於這樣的生態環境。
從“泛戲劇”到王國維所認為的“真正的戲劇”的出現,中國的戲劇(戲劇)有了統壹、明確、科學的定義,改變了過去對“泛戲劇”和“雜劇”的胡亂使用。它的規範意義和科學意義在今天仍在彰顯,但在壹定程度上卻狹隘了人們的觀念,忽視和異化了戲劇的生態環境。
顯然,戲劇的發展和命運與戲劇的生態環境密切相關。在戲劇融合、強調民族藝術的新世紀,戲劇生態和整個國家的生態壹樣,需要退耕還林,尋找源頭。
現實中,戲劇走向市場和民間,為恢復戲劇生態環境做了很多工作。過去伴隨表演的壹些東西,如祭祀儀式、婚禮慶典、許諾與獎勵、民俗等。,有所復興,戲劇化和藝術性有所淡化,可見戲劇生態建設的重要性。什麽樣的生態關系都可以討論,但是不要忽視這個生態環境建設和生態平衡,劇。
21世紀初,壹個城市有數百個民間戲班,尤其是在許多沿海地區,與城市的不斷萎縮形成鮮明對比。當然,當時的民間戲劇市場並不穩定和成熟,仍處於轉型期,但這壹現象的出現值得我們關註和研究。我們早已忽略了藝術規律和市場規律,民間戲劇的現實發展給了我們積極的啟示。戲劇的發展將遵循藝術規律和市場規律。
第三,戲劇的多層次多渠道發展
我們對戲劇發展的基本看法是,在新世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戲劇可以遵循戲劇藝術自身的規律向前發展。
多年來,我們常說要按藝術規律辦事,但實際上,各種淩駕於藝術之上的非藝術觀念嚴重阻礙和扭曲了戲劇的藝術發展。這種影響和陰影至今沒有散盡,市場的過程也是戲劇自我實現的過程。當然,在追求經濟利益的驅動下,會與藝術產生矛盾和沖突,但只要有政策規定,有理性的研究引導和調整,戲劇的發展就不會脫離自身,也不會造成。
僅此,就應該看好戲劇的未來和前途。
戲劇的發展需要* * *,需要經濟的支持和“培育”,尤其是那些代表民族特色或者有地域特色但不壹定有市場效益的。但是,不能以“公益”的名義,把戲劇拉回計劃經濟時代的人為“軌道”——我們也要關註那些打著關心、愛護的口號,不遵循藝術發展規律的人為行為。
顯然,戲劇的發展正處於壹個新的變革和轉型時期,舊的束縛和舊的體制將被徹底改變。在這樣壹個轉型融合的歷史時期,戲劇發展暴露出的問題也是根本性的,時代的快速發展和戲劇的沖突碰撞顯得尤為顯眼,這似乎讓壹些有“憂患意識”的人覺得戲劇已經用完了——畢竟它已經流行了幾千年。“過去的壹個世紀完成了從培育戲劇輝煌到基本埋葬它的航程”(告別戲劇世紀),卻不知中國戲劇的獨特魅力在於其頑強的生命力,這是由中國的文化精神決定的。它不同於古希臘、羅馬、古印度的梵天劇,在歷史長河中曇花壹現,很難找到。
多少次歷史演變和蟬蛻,戲劇始終與時代和大眾息息相關,成為不同時代的大眾藝術。當然,它的輝煌不僅僅在20世紀,它的文化精神和新陳代謝機制才是該劇永遠保持青春活力的保證。
歷史上戲劇的發展有過很多危機、起伏、勝利,但長江後浪推前浪,青山遮不住。畢竟向東流了。
當代戲劇的危機是深刻的。對戲劇規律、戲劇機制、戲劇生態的破壞,不僅使戲劇無法跟蹤時代的發展變化,而且是倒退。時代和社會日新月異,科技突飛猛進,階級差距突然拉大,人的感情突然下降,戲劇很難有所作為。
戲劇需要改革發展,新世紀提供了可能性和條件。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重視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我國重視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實施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的背景下,戲劇(話劇)作為民族藝術將會受到重視和關註,但戲劇的發展不能壹概而論。因為地域、劇種、受眾的不同,要分層次、分方式去發掘。
其中傳統戲曲可能會有很大的變奏,出現新的品種。似乎“戲劇化”在某種程度上成了戲劇探索和改革的壹種桎梏和桎梏。戲劇探索的路上應該沒有節目。傳統深厚是好事,但不應該成為負擔。傳統藝術的精髓,妳想丟也丟不了。所以更多情況下,我們是善意的,尊重傳統的“戲劇化”。
改革和探索不應該是我們所有人的口頭禪,而應該是切實的實踐,鼓勵原創,允許叛逆。
我們不應該因為對劇的“愛”而耽誤劇——應該是觀念的轉變。
新世紀戲劇的發展應該分許多層次和途徑。具體可以分為四種形式。壹、作品質量是戲劇作為當代藝術存在和發展的標誌,是戲劇創作和戲劇發展的基本形式。它強調文學性和藝術性,鼓勵創新,旨在進入國家美術舞臺。
二是市場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戲劇和戲曲發展的必由之路是市場。
沒有市場,就沒有戲劇,也就沒有歌劇。
市場化不僅僅是為了生存和找到觀眾,更是按照藝術的規律辦事。
市場化對戲劇的發展更具有普遍性。
第三,文化、戲劇、戲曲來自人民,紮根於人民。戲劇表演伴隨著民俗、風俗、信仰、宗教,這是其固有的文化屬性。
消除了戲曲的文化屬性,就等於剝去了民間戲劇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第四,文物,有些戲曲沒有市場生存能力,沒有觀眾,但它的存在甚至曾經輝煌過。作為壹個相對完整的戲曲,當它瀕臨滅絕的時候,* * *和各級文化部門不應該讓它消亡,而應該作為“博物館藝術”來保護,應該充分發揮它的歷史、文物乃至旅遊資源。
戲劇發展的道路依然艱辛而漫長,但並非沒有未來。21世紀的戲劇將在多元文化和各種藝術的競爭中有它的輝煌和繁榮。當然不是唯壹的。性能壹枝獨秀的時代已經過去,但它有其樂觀的地方,這是毋庸置疑的。我堅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