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如何創造性地改造和發展中國傳統戲曲?

如何創造性地改造和發展中國傳統戲曲?

近年來,壹系列扶持戲曲傳承發展的政策出臺,迎來了又壹個春天,關於如何傳承發展戲曲的討論不斷深入。日前,2017西湖以“傳統戲曲的現代轉型”為主題?盛京戲曲論壇在遼寧沈陽舉行。在為期兩天的論壇中,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年劇評人圍繞傳統戲劇的現代轉型、流派與當代傳承機制、地域題材的戲劇表達三個板塊展開熱烈討論,探討戲劇創作轉型與創新發展之道。

西湖論壇作為全國青年文學批評家常設論壇,創辦於2015年8月,至今已舉辦三屆。這壹次,西湖論壇首次走出杭州,攜手盛京戲曲論壇。“西湖?盛京戲曲論壇的主題是‘傳統戲曲的現代轉型’,既是對首屆西湖論壇‘中國戲曲如何走向未來’主題的響應,也是壹種深化。”浙江省文學評論家協會秘書長、西湖論壇秘書長申勇說。“我有幸見證了壹個文化品牌的誕生,看到了壹群有擔當、有擔當、有見地的年輕評論人,精心設計了壹套面對當下能夠長久發展的評論機制。”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本次論壇學術主持人羅懷珍表示,從第三屆西湖論壇到西湖?盛京戲曲論壇反映了年輕人對當代舞臺藝術的獨立追求和對自我品格的關註。傳統戲劇的現代轉型“戲劇民族化與舊戲劇現代化”是戲劇理論家張庚1938提出的課題,也是中國戲劇近百年發展的重要矩陣之壹。多年來,對戲曲現代化的追求從未停止,這不僅表現在物質和技術方面,也體現在戲曲的精神內涵上。在論壇上,青年評論家們不僅對近年來關於戲曲現代轉型的觀點進行了梳理,還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中國戲曲要想在現代社會生存,必須與時俱進,對現代性的追求永無止境。”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戲劇藝術》雜誌副主編李偉指出,傳統戲劇經典可以重新編排,凸顯現代性。具有現代價值的新古裝劇,註入現代性;具有現代精神的原創話劇,發現現代性;改編現代文學、戲劇、話劇經典,實現現代性;演繹西方文學和西方戲劇經典,獲得現代性。2017西湖鄭盛京戲曲論壇秘書長、沈陽藝術研究所副所長認為,戲曲的現代轉型可以分為三個層面:壹是元素的交融,即劇目創作對現代歌舞元素的吸收;其次,審美的現代化是現代科技創造的東方時尚感;三是觀念的轉變,是在堅持民族藝術精神的基礎上,由傳統向現代的轉變。“討論戲曲的現代轉型,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面對經典、改編、新造,壹定要仔細甄別,區別對待。”河北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史曉莉表示,對於經典作品,要盡可能忠實;改編傳統劇目,要端正觀念,加快節奏,加強表演,註重唱功,改編文學作品,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突出編劇的意誌;新劇目需要用現代詞匯直接關註現代人,突出戲劇,實現戲曲的現代表達。近年來,戲曲流派傳承在戲曲理論和實踐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從京劇曲藝班、張程派藝術工作坊到學術界壹系列關於戲曲曲藝的研討會,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對曲藝給予了極大的關註,並進行了豐富的實踐。如何繼承和發展已有的流派,能否產生新的流派,也是青年批評家關註的焦點。

“體裁出現的壹個重要原因是以角落為中心的創作機制。圍繞著創作角這個終極目標,歌劇舞臺上的所有創作部門,編劇,鼓手,主弦和現場的大師們,包括演員本身,都在思考,都在努力。編劇根據人物的優勢和特長進行復制;鼓手和樂隊,包括演員本身,重點在於如何設計好的唱腔,如何充分發揮演員的聲音特點,如何揚長避短。在整個創作過程中,演員自始至終都是積極的參與者,甚至是創作的核心。”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李宏彥認為,在目前的藝術創作和制作中,每壹部新劇的主創大多是不同的組合。每次安排新戲,主創基本都是“刷新”,演員基本都是改編。很多演員只是創作終端的體現者,而不是創作過程的參與者。他們可能對自己的優勢和劣勢都沒有清晰的認識,形成自己的特色都是扯淡,更別說創新學校了。以毛的越劇實踐為例,認為目前新派不易出現可能有更復雜的原因,如大眾傳播、粉絲環境、主流接受等。“這些年來,毛的聲樂發展、表演風格、曲目積累、理念表達,甚至以工作室的形式進行的實踐,都已經非常接近過去形成流派的要求,但實際上並沒有形成新的流派。”申勇說。甘肅省批評家協會副主席於濤認為,對待學校應該采取“三不”態度:壹不急,二不平等,三不停。沒有必要擔心組建新的學校。要做好現有學校的深入研究和動態傳承,有計劃、有保障地培養學校接班人。地域主題的歌劇表達

濃縮了當地民俗風情的地方戲曲,不僅牽動著壹份鄉愁,更承載著當地的歷史文化傳統。青年評論界也對這些地域特色顯著的地方戲如何在現代轉型中保持特色進行了深入探討。

廣西民族文化藝術研究所副研究館員魏認為,中國傳統戲曲在現代轉型過程中,不應以地方特色或地方方言音韻的消失為代價,而應在現代轉型過程中保持其地方戲劇個性。“抓住突出戲曲特色的審美特征,推敲打磨骨頭劇,推出壹批個性風格鮮明的本土劇作家,深入挖掘少數民族文化資源,是20世紀以來廣西色彩劇現代化探索過程中總結出來的經驗。”上海大學博士生、中國戲曲助理研究員廖提出,地方戲曲應拓展戲曲定位的民間維度,實現創作理念的時尚化,打造創作人才梯隊,呼喚個性化回歸。

產權及免責聲明:本文素材來源於網絡,對文中觀點持中立態度。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中觀點負責,僅負責分享。如分享內容侵犯您的版權或未經授權發布,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產權及免責聲明:本文素材來源於網絡,對文中觀點持中立態度。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中觀點負責,僅負責分享。如分享內容侵犯您的版權或未經授權發布,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 上一篇:急求北大北師大影視學研究生參考書
  • 下一篇:中國玉器史料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