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古道精靈2010供稿。
對我國農業現狀、原因及對策的思考
1農業是通過培育動植物生產糧食和工業原料的產業,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和發展的基礎產品。農業問題的本質及其重大意義。中國的工農業發展不平衡。工業和城市迅速發展,城市居民收入日益增加,而農業和農村的發展卻落後了。同時,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政治經濟環境,中國農業的基礎地位日益弱化。然而,在強勁的GDP增速背後,農民的收入水平並沒有得到足夠的提高。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發展總體水平落後,家庭式農業生產普遍存在,農業生產效率低下,投入產出不協調,壹直造成大量農村勞動力浪費。因此,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日益提上日程,引起了人們的關註。
中國農業的生產結構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和副業;但千百年來,壹直以種植為主。由於人口眾多,耕地面積相對較小,糧食生產尤其占主導地位。在傳統觀念中,種糧食幾乎就是農業生產的代名詞。中國農業是壹個社會效益高、自身效益低的產業,其發展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由於國家在資源配置上長期實行優惠政策,農村投資比重小,農業基礎設施不完善,導致我國長期以來生產力低下,機械化程度低,農業經濟發展緩慢;農民為了降低成本,在生產中使用低價、高毒、高殘留的農藥,造成嚴重的農業汙染;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經濟的發展,我國耕地占用現象越來越嚴重。與此同時,大量土地被粗放利用甚至浪費。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次生鹽漬化面積擴大、土地肥力下降、農業水利設施投入不足等嚴重問題阻礙了農業的發展。
鑒於上述農村產業結構不合理的表現,應采取以下調整思路:
1.要調整農業內部結構,發展優質高效農業。調整種植結構,適當減少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增加飼料糧和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同時,要提升農業結構,發展生態農業、都市農業和休閑農業,引導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
2.生態農業是農業發展的新模式,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生態農業生產以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保護為基礎,充分發揮資源潛力和物種多樣性優勢,促進農業持續穩定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壹。發展生態農業,要大力普及農業科技知識。加強基層農業科技指導機構的作用,引導農民進行科學的農業生產,降低農業成本。發展生態農業,要把環境建設和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在加快城市化的過程中,我們還要保證農業的基礎地位。杜絕強行征用本地區耕地和損害農民利益的行為,加強廉政建設。發展生態農業,需要繼續關註農業的發展,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對農民進行農業生產再教育,同時給予政策引導,鼓勵農業院校高材生到基層農業部門工作,指導農業生產。同時,大力投入農業建設資金,繼續推進農業機械化。
用現代技術取代傳統農業技術是農業現代化最重要的基礎。農業生產力現代化的主流是農業機械化,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生產力的重要標誌。
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還需要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引導。加快“三農”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按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確保農民安居樂業,使農民實現切實利益和長期穩定收入,充分提高農業生產積極性。
大力發展農業科技研究和創新。用現代技術取代傳統農業技術是農業現代化最重要的基礎。農業生產力現代化的主流是農業機械化,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生產力的重要標誌。
加快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改革,實現公平的社會分配制度,強化政府部門的職能,加強對有關部門的監督,規範政府部門的行為,克服官僚主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還需要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引導。加快“三農”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按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確保農民安居樂業,使農民實現切實利益和長期穩定收入,充分提高農業生產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