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政府在全國範圍內擴大了郵路。當時陜甘通往四川倪青驛道(今甘肅徽縣南)的道路被封鎖,北宋政府由從利州(今四川廣元)調來的主客大夫李雨青主持,重新開辟了壹條白水驛道。從河池驛(今輝縣)到長居驛驛(今陜西略陽白水河)修築驛道,然後進入四川,只用了半年時間。郵路方面,亭路2309條,郵亭389個。因為這個項目的成功,主持人李雨青等人連續獲得了政府的獎勵(《白水路的故事》)。宋朝政府在今天的甘肅修建了許多驛道橋。著名的蘭州浮橋、安鄉浮橋(在今臨夏)都是北宋時修建的。這兩座浮橋極大地方便了甘肅與新疆、甘肅與青海之間的郵政運輸。
根據各地不同的自然條件,宋朝還發展了水郵、駝郵等各種郵政設施。在甘肅敦煌,沙漠驛道沿線的駱駝驛和驢驛得到了大力發展。至今,敦煌壁畫中仍有宋代駱駝馱運的圖像。在宋太宗,湖北江陵和廣西桂林之間設立了許多送水店,廣西兩湖和沿江的數千名漁民和樵夫被用作“送水店”。在湘江沿岸的險地,也有和陸毅壹樣的驛道(《續資治通鑒》卷十八)。
2.郵政系統軍事化
宋朝時期,中國的封建中央集權進壹步發展。為了適應專制統治的需要,當時的郵政也趨於軍事化,各種制度都帶有濃厚的軍事色彩。首先,兵部是掌管管理郵政的中央機構,專門過問郵政的規章制度、人員調配、馬匹運送等等。同時,樞密院還主管郵政,其管理範圍是驛馬的分配,郵傳信用卡的頒布等等。這兩個機構相互制約,不允許擅自壟斷權力。這種處置方法和宋朝“有權發兵,無持兵之重;.....有持兵之重,無發兵之權”(《範太師集》卷二十六)具有同樣的預防意義。其次,北宋用軍銜代替百姓擔任郵務人員,投遞信件的機構完全按照軍隊建立。這種變化的發生是因為宋朝尖銳的民族鬥爭和階級鬥爭,嚴峻的形勢迫使宋政府把傳播中的軍事內容作為重中之重。
在宋朝,郵件和文件的傳遞與過去官員住的旅館完全分開。這家客棧已經演變成壹個簡單的政府招待所。宋代詩人王應麟說:“郡縣夜宿之宅,名曰京府;驛騎驛站被稱為四方驛站(王應麟的玉海),只是作為官員和使者停下來休息的地方。遞送政府文件和信件的機構還有另外壹個名稱,總稱為“遞送”,可分為“急送”、“馬送”、“步送”。
遞壹個“送貨員”,又叫“打下兵”,壹般由地方“兵”充任,主要是送文件的人。郵政人員由平民轉為軍人,始於北宋初年。宋朝建立後的第二年,太祖趙匡胤下令“令壹切郵品由軍隊運送”(《宋史·太祖紀》),然後定制。當時王逸[yǒng Yong]曾評價這壹措施:“前代為民置郵”,給百姓增加了極大的負擔。宋太祖“糾正了這個缺點”,開始“代表人民讓士兵當信使”,後來還設立了專門的郵政信使。他們得到了更好的待遇,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宜顏紀謀錄》)。當初這個改革確實有壹定的效果。而宋朝的士兵“日夜奔波,準備異常辛苦”(嘉定赤城誌)。按照規定,他們雖然每月有國家撥付的工資,但又忍不住被官員克扣,常常處於溫飽的境地。有的“缺了盤纏,饑寒交迫”(《永樂大典》卷14575)。前面提到的湘江沿岸的送水員也過著非人的生活。他們往往“衣食無著”,又因為水運困難,路程往往和陸運壹樣,或者陰雨連綿,錯過期限,費率挨打。為了生存,這些士兵和司機不得不聚集在山裏,成為土匪。在宋代的史書中,有很多士兵逃亡造反的記載。為了防止士兵逃跑,宋朝統治者采取狠毒的手段,強迫他們在身上紋身,有的紋在臉上,有的紋在胳膊上,把他們當俘虜對待。這樣做,更加激起了鋪路士兵的反抗。
南宋時期,在東南沿海和北方海防地區,相繼建立了“排外”。這也是將郵政通信軍事化的措施。所謂“申斥”原本是指邊境上的崗哨,駐地往往選在高地,便於觀察。此時,觀察、偵察和通信傳輸相結合,建立壹個具有軍事性質的“拒止店”。這種信使主要是傳遞軍事緊急文書,為軍事活動服務。後來宋政府又設“店”,士兵仍從事通訊事業,相得益彰。
3“賓至如歸”宋代客棧
如前所述,在宋代,客棧完全脫離了郵政,只履行壹個政府招待所的職責。
宋代的客棧分為幾個不同的檔次和級別。在國家層面,有高級賓館招待來自周邊國家的國家使節。當時,北宋都城汴梁有四座重要的大酒店。其中,板井亭和都亭客棧是專門用來接待北方契丹使節的,淶源客棧是專門用來接待西北西夏和其他民族政權使節的,懷遠客棧是專門用來接待新疆和中亞客人的。這些高級酒店設施豪華,有時會在這裏舉行國宴,招待各國使節和駐朝大臣。
地方壹級的政府招待所也很華麗。從外面看,它就像壹座壯觀的寺廟,壹個頗具風格的政府,壹個富人家庭的豪宅。內部設備各種各樣,簡直讓乘客忘返。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寫過壹篇名為《風伊名記》的文章,是這樣描述的:“遊人所居所用,如府,如廟觀,如天下富戶之宅,四面八方來者皆樂忘。”南宋時,另壹位文學家毛愷以細膩的筆調描述了另壹個驛館:“是二十四行的房子,有五十七級臺階,廳分兩間,兩翼,四周重墻”(《鶴峰驛館》)。意思是:房子很寬敞,左右前後24個房間,居住面積57級臺階,壹個廳,壹個客廳,壹個走廊,四周有高高的院墻。這裏的服務人員很齊全:“門口有警衛,房間有人等”,簡直是“賓至如歸”(風帖),住的極其舒適。
宋朝政府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來建造這些豪華的酒店。扶風,位於今天的陜西省,當其知府建造蘇東坡居住的馮明郵政時,使用了36,000名平民工人,僅用於木材和石頭的白銀就達202,000多英鎊。
當時也有普通人住的驛站,特別是管理不嚴格的小驛站。普通人臨時把他們的房子填滿作為避寒的地方。《東都略》記載了宋初將軍張永德的壹個小故事。據說他落魄時,曾住在宋州(今河南商丘)葛邑,“自造糧食”。有個遇險的女人,也在格壹待了壹段時間。當地長輩可憐他們,時不時給他們提供吃穿,介紹他們結為夫妻。有壹天,後周皇帝郭威來到這裏,住在格邑。女人突然在人群中大喊:這是我爸爸!郭威命令他前進,那是他失散已久的女兒。於是郭為帶著女兒女婿走了。後來,他們終於成了貴族。這個故事反映了五代宋初普通驛站的情況。
在宋代,旅館普遍管理嚴格。來訪者要登記在冊,* * *要遵守郵局的規定,不得損壞公物。最有意思的是,規定住宿旅客不得長期占用旅社,期限最多不超過30天。如果他們堅持這樣做,那些超過壹天期限的人將被判處壹年監禁。這個規定對於正在出差的正派官員來說,似乎有點苛刻。估計這壹規定屆時可能無法全面實施。
4“快遞店”的產生和發展
據當時著名科學家沈括介紹,宋代的郵政投遞主要有三種形式:壹是步遞,二是馬遞,三是“快遞”。分步交付用於壹般文件的交付,是接力行走式交付。同時,這種傳輸承擔著繁重的公務運輸任務,速度較慢。馬遞是用來傳遞緊急公文的,壹般不是公文,速度更快。但由於承擔這類傳輸任務的馬大多是部隊挑選的老弱病殘馬,無法以最快的速度承擔最緊急文件的傳輸。因此,在緊急情況下,自北宋以來,出現了壹種新的傳遞文件的形式,稱為“吉焦遞”。
技校手的傳播形式始於北宋真宗,即公元11世紀初。最早可能會用在軍事上。它原本是邊境快速送信的壹種形式,據說可以“壹天走400裏”。這種“快速運送”在宋真宗北部對遼的戰爭中和在宋神宗對中國南部的戰爭中使用過。宗申還建立了壹個從首都開封到廣西的特殊的“快遞店”。在北宋與西夏的戰爭中,急送也被用來傳遞緊急軍事文件。
快遞送信的形式在元代達到鼎盛時期,體系完備,組織嚴密,網絡發達,遠超宋代。到了元代,急送完全取代了宋代的步送形式,此時的馬送也逐漸消失,於是急送成為文書傳遞的唯壹通訊工具。如果說宋代只是在部分地區設置,元代的快遞店則是全國普遍的設施。此時,除了極少數急件由馳易傳送外,幾乎所有的文件都是由快遞店傳送的。
元朝時,每10至25裏有壹家快遞店,每家店都配有十二點輪作為標誌,紅色門樓和車牌。鋪路兵準備壹副夾板和爬鐘,壹支纓槍,壹個旅行包和壹根麻纖維。看起來風雨無阻。《元史·軍事誌》說,士兵打下手時,“皆系皮帶,掛鈴,扛槍,扛雨衣,攜文書,夜持火把。路若狹,騎車馬者,負重者,鳴鐘避四面,夜亦嚇虎狼。”他們怎麽第二次發公文?偉大的意大利來華旅行家凱爾·波洛對當時中國的鋪兵工作作了非常生動的描述:“驛站之間每隔五公裏左右就有壹個個小村莊...這裏住著行走的信使...他們系著皮帶,系著幾個小鈴鐺,這樣當他們還很遠的時候,人們就知道快遞員來了。因為他們只跑大約五公裏...從壹個信差站步行到另壹個信差站,鐘聲響起宣布他們的到來。於是,另壹站的信使有備而來。這個人壹到車站,就拿著包裹立即出發了。這樣的站依次傳下來,效率極快。皇帝從很遠的地方收到消息只需要兩天兩夜,以通常的速度需要十天。到了水果采摘季,早上在康巴路克(今北京)采摘的水果,第二天晚上就可以運到商都。這是平日的十天裏程(《馬可波羅遊記》卷二)。通過這段敘述,可以想象元代徒步送信的速度。
可惜這種快遞制度沒能順利發展,到元末就衰落了。明代再無發展,清末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另壹種郵政制度。
5“金牌”制度
眾所周知,著名抗金名將嶽飛帶著12枚金牌被強行從前線召回臨安(今杭州)處死。阿明詩人李東陽寫了壹首名為《金盤子》的詩,憤怒地指責南宋投降派殺害嶽飛。幾句話說:“金板,從天而降,將軍哭著回來,士氣低落,怒氣沖沖。”這個“金盤”系統呢?
在宋代,金盤原本是壹種通訊憑證。北宋初年,郵政通信的原始國郵憑證是壹張紙,當時也叫“領”。有了這張憑證,在驛道上暢通無阻。然而,當我們到達宋太宗時,那裏發生了壹場欺騙驛馬的暴動。有壹個中層官員的兒子,冒充驛官,要了壹匹驛馬,拿了壹匹私買的馬纓當假信。他混跡於許多驛縣,掠奪了許多官員的財物。後來當地官方識破,設計抓捕。宋太宗大吃壹驚,決定將郵券換成銀幣作為郵券。這種銀牌寬兩英寸半,長六英寸。它有壹個隸書的手跡,上面刻著飛翔的鳳凰和獨角獸的圖案,兩面都有日期。後來發展成金盤、綠盤、紅字盤三種。
金字招牌規定用急,始於宋神宗。宋人沈括說:這種金字招牌,急送,相當於古代的“羽銷”,即類似於後世用作救急文書的“雞毛信”。據史料記載,金板的出現與戰爭的緊急狀態有關。宋神宗與西夏激戰時,西夏派80萬大軍圍攻蘭州。宋政府為了使軍情迅速過關,下令皇帝帶著金盤直接通過,而不是按照通常的程序走普通的送鋪。金字招牌是壹個壹英尺多長的木制通信招牌。上面刻著壹個金色的書,底部是紅色的漆。書上是八個大字:“朝廷之言,不得入店。”意思是非常緊急。不要在送貨店裏耽擱。這種金牌運送,每天需要400到500英裏。當時人們形容金字招牌“明亮耀眼”,“望其項背者必避其道”(《孟茜筆談》卷十壹),所以能快速到達目的地。南宋紹興帝高宗十壹年(公元1141),嶽飛就這樣被勒令帶著十二枚金牌撤退,阻止了他再次進攻金軍,斷送了抗金鬥爭的大好局面。
除了金盤子,南宋時期還有綠盤子和紅字。綠招牌是象牙底色的綠色,也是木頭做的,要求壹天走350裏,也是壹種急送的通訊憑證。紅字卡是用黑色塗的紅字,壹天限300英裏。南宋末年,由於郵政管理日益混亂,通信卡更換頻繁,這壹制度逐漸被淘汰。
6古代完整的傳播法規——《金玉新著》
前面我們講了曹魏時代中國第壹張郵政匯票。在唐代,關於郵政的法規大多是在《唐律》中規定的。到了宋代,國法《宋刑法典》中也有壹些關於郵政的法規。
從前朝開始,各地郵政系統逐漸混亂,壹些政府官員任意加重郵差的負擔,命令他們搬運包裹,“負重跑”;還有壹些驛道管理官員收受賄賂,濫發驛票,使驛道任務過於復雜,驛站不堪重負。為了整頓這種局面,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政府根據韓琦的建議,命三秘張制定了74條《郵券規則》,頒布各地。這個例子也叫嘉友郵單。《嘉佑帖令》在刑法中增加了幾條細則,如:“不該入帖者,罰四十”,“受賄枉法者,打壹百棍”等(宋刑法)。從那以後,驛道就太平多了。到了南宋時期,由於郵政事業的發展,涉及到廣泛的社會生活,形成了自己比較完整和特殊的通信條例,這就是《金玉新書》。
所謂的“金玉”是古代術語“金科玉律”的縮寫,不清楚是誰制定了這壹規定。但其成書日期可追溯到紹興十九年(公元1149)或更晚。當時與北晉的激烈戰爭剛剛結束,壹切都需要整理。但北宋沿用的原有法規大多失傳,郵政系統也十分混亂。宋高宗命令壹些朝臣編纂關於散落在民間的郵政的舊法。可惜的是,經過歷代的戰亂,這個法律後來並沒有在民間流傳。現在14575卷保存著明代編纂的大型書籍《永樂大典》的原文。
根據目前的《永樂大典》可以知道,金玉的這本新書共有115篇,其中與郵政刑法有關的51篇,與賞格有關的10篇,與郵政組織管理有關的54篇。法律法規涵蓋面廣,嚴格維護公文不可侵犯。例如,於今·舒心規定,偷竊、拆除或銷毀官方書籍的人是犯罪行為,必須受到懲罰。如果他們竊取或泄露重要的國家機密,他們將被絞死。膽敢竊取或泄露涉及邊境軍事情報信件內容者斬首,教唆或策動違反者也判斬首。如果盜竊的是壹般證件,按照規定也是觸犯刑法的。判了徒刑,分了五百裏。值得註意的是,《於今舒心》規定,處罰不僅要處罰那些擔任投遞文書的驛卒,還要處理他的上級官員,包括參與急件投遞的曹官、吉傑等,不履行職責者將被壹棒子打死。
於今舒心對郵寄送達的時限和各種送達方式的錯誤有具體的法律規定和不同的量刑標準。比如在懲罰郵件錯誤的量刑上,步送最輕,馬送次之,急送最重。在計算路上停車、出行、延誤的處罰時,是以天為單位計算的,不同的天有不同的處罰。
從於今舒心可以看出,在中國封建社會,至少在宋代,政府對郵政非常重視,規定非常嚴格。“依法寄遞”的實踐保證了郵政業務的正常運行。
7 .“私人附書”公證
宋朝以前,尤其是唐朝,雖然官員通過國家郵局郵寄私書是可行的,也逐漸越來越普遍,但畢竟是法律所不允許的。到了宋朝,事情就不壹樣了。官方的“私書附”成為聖旨中的明文規定,傳播範圍從此大大擴大。這是中國郵政系統歷史上的壹次重大變革。
這壹制度始於北宋唐太宗二年(公元985年)。這壹年,宋太宗為了拉攏士大夫,得到了特別的許可:在近親中,官員可以隨公文寄家書。後來由於弊端太多,壹度廢止。但在宋仁宗統治時期,又有所放寬,並於1036年頒布聖旨稱,“允許中外朝臣附家書。把中外講清楚,接下來的表演要落實”(《宜顏紀謀錄》)。當初官方私信只允許逐步傳遞,不應該影響或幹擾國家緊急傳遞文件。但制度逐漸寬松,大量私信通過急件寄遞店附上。北宋大文豪歐陽修在文章中說:當時自己和朋友之間的書信,都是用急腳傳遞的。他的書信中,常有“急歸府,奉表”、“急歸從許,辱書”、“急歸,嘗聞”等字句,即是明證。
附了很多私書,文人之間的書信往來壹下子多了起來。宋以下名人收藏中的“書信”突然增多,有些人甚至以名人書信的名義壹舉成名。蘇東坡的藏書中,有不少書法文章,雋永可親。其中往往有“開始時,近送中得書”和“後來不給時,得兩本書,卻答不上來”的附言。這個“投遞”指的是快遞員傳遞的信件。有些家書,從遠方寄來,讓人喜極而泣。詩人陸遊寫了壹首詩,表達了他收到信時的心情:“黃昏坐在柴門,抱妳[yū]真麻煩。鐘聲自西而來,忽得濠州之書。我太高興了,壹半都沒看。“這是說陸遊,晚年被朝廷罷官,長年住在家裏。正當他郁悶得無話可發的時候,突然聽到遠處傳來了郵筒的鈴聲,從遠處拿到了壹本私房書。他被感動了,讀著讀著就忍不住哭了。隨身帶的私房書很多,有些人就利用這種便利,給某人諷刺。在宋代筆記小說中,有壹個故事說,有壹個名叫曹勇的人,他是叛徒秦檜的爪牙。他的官越做越大,很多鄰居都巴結他,但他的妻子和哥哥利德斯並不買他的賬,不想迎合他,這讓曹勇的老板很不高興。秦檜死於1155。利德斯立即寫了壹封信,寄給了曹勇。曹接書壹看,原來是壹篇《樹倒猢猻散》,痛斥奸臣壹夥。這個故事說明了當時人們對漢奸的唾棄,但也反映了南宋時期私信已經通過各種合法的方式傳遞。李德士當時只是壹個小小的地方官,還能送私書,足以說明當時私信比較普遍。
遼、夏、金時期的郵局
與北宋、南宋同時出現的是中國北方少數民族統治者建立的幾個政權,即中國北方的遼、女真族建立的金和西北的黨項建立的西夏。
當時北方戰亂頻仍,民族壓迫嚴重,經濟遭到極大破壞,郵局壹度陷入混亂。但很快,遼、西夏、金的統治者迅速收拾殘局,恢復經濟,恢復正常的郵局通信,具有顯著的民族特色。
總的來說,遼代的郵局比較落後,交通也沒有中原發達。陸路運輸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包括牛、汽車、駱駝和馬。近年來在壹些北方地區發現的遼墓壁畫中,有壹些反映當時車馬的內容,可以看到當時的大致交通情況。遼朝時期,郵政的巨大成就是開辟了壹條從東北到中原的郵路。當時從遼寧的上京(今內蒙古巴陵左奇)、中京(今內蒙古寧城)、東京(今遼寧遼陽)、南靖(今北京)都有驛道相通,沿途也有驛站供官員住宿。壹般這些驛站的設備都比內地簡單,但糧食供應和車馬裝備都和中原差不多。
東京遼陽郡是中國東北遼朝的中心。從東京到各地的郵路四通八達。據曾公亮《武景宗要》記載,東京至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沿途有14個郵局,其中著名的郵局有蓼水閣、唐業閣、建安閣、三河郵局等。郵局之間的距離從50到65,438+000裏不等。以東京為中心,也有郵路直通黑龍江流域和朝鮮半島。遼朝開辟了壹條從上京臨皇府到黑龍江下遊努爾幹的驛道,全長五千多裏。又叫“鷹路”,因為這是遼朝統治者向當地女真人勒索的壹條名為海東青鷹的通道。
壹般來說,遼代的赤邑以銀章為據,長約壹尺,刻於契丹,意為“宜速”。還有“趕緊”二字,相信是值得信賴的。奔馬後的極限要求馬以每天700英裏的最快速度被交付,然後是500英裏。
遼代後期,由於統治階級的雙重勒索,又由於遼朝的中心在東北,與中原的驛道要經過許多盤山小路,驛運十分困難,給驛運的奴工帶來了沈重的負擔。到了末代皇帝天祚帝的時候,百姓已經到了“破產不能給”的程度。所以北方人民經常起來反抗。在燕京的壹家旅舍裏,北宋派往遼國的使者曾在墻上看到壹幅表現人們叛逆思想的詩和畫,畫了壹只烏鴉,上面附有兩句詩:“星稀月明夜,都要南飛”,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南方的心情。
西夏是南宋時期在寧夏分離出來的壹個民族政權。在李元昊統治時期,他也仿照中原的制度來修驛道。至今留下的碑文記載,西夏為了與宋朝爭奪陜北,在甘肅靖遠黃河上修建了沙橋,溝通了陜甘寧的驛道。沙橋是索橋的音譯,可能是有橋面的鐵索橋。這座橋壹直矗立在河上,直到元代(龍遊進士陸)。
據曾鞏《隆平集》記載,當時西夏有25個驛站,南北有10個驛站,黃河至遼有12個驛站。夏邑主要以馬、牛、駱駝為通訊工具,也有仿照中原制度的郵卡。西夏聖旨遺刻有西夏文字“焚馬”,意為“令驛馬日夜馳騁”。據考證,是當時西夏驛站傳遞文書時使用的符號牌。
金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權。從完顏阿骨打建立的1115,到被蒙古消滅的1234,建立了強大的政權統治中國北方。當初女真族落後於遼夏宋,不了解郵政的重要性。據《金石》記載,阿骨打遼時,沒有文字,壹切軍事機密都由將官當面口述。有個使者叫鐘[nòu]碗文敦思鐘,千言萬語不漏。後來金朝統治者“遼人所用”,學會了用文字,驛傳制度逐漸開始。此後,東北地區的交通郵局發展迅速。從晉太宗開始,從會寧府(今黑龍江省阿城)到河南開封,每隔50裏就設壹個郵局,形成了壹條長長的郵路。有壹年,北宋的使臣祝賀國王登基,從汴梁出發,從宋金邊境的雄州到會寧,沿途經過39個驛站,全程達2500多裏。
金世宗,並設立了壹個緊急交貨店。這裏還有壹個故事:有壹天,對臣子們說:“我總要新荔枝”,於是他效仿唐和楊貴妃,加強驛遞體系,設立快遞鋪。規定每10裏設壹鋪,每鋪壹人三兵。鋪路兵和騎馬傳遞文件壹天能走300裏。快遞養馬的費用都是向民間征收的,稱為“打下馬錢子”。
金中都的驛館也挺雅致的。南宋著名詩人範成大曾在中都客棧住過。他講述了中都客棧供應梨、栗子等幹鮮果品,還能喝葡萄酒。
金朝很早以前就實行郵幣卡制度,有金章、銀章和“木牌”,後又將其制作成綠漆紅字牌。每次外出,使者都佩戴這些明信片,俗稱金牌和銀牌郎軍。南宋人認為這個制度是宋朝傳下來的。南宋的《宋末列傳》和的《皇村行記》記載了當時黑龍江東北地區的晉朝郵政,稱晉朝郵政為“宅”、“鋪”、“亭”。宋末故事中有“鄞州南浦”、“蘇州北浦”、“安州南浦”等記載。他們書中記載的黃金驛站都是蕭條的,道路貧瘠,城墻破敗,無人修繕。說明當時邊境地區的驛道沒有中原那麽精致。
元代的“立赤”制度
在中國的元朝,郵政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元朝建立了歷史上最大的帝國。為了適應廣大領域的統治,元朝統治者對郵政進行了積極的改革,大大擴大了郵政的服務範圍。早在成吉思汗時代,西域就新建了許多驛站。著名的長春真人丘處機,在印度首都庫什山與成吉思汗相遇時,曾到過這些驛站。
成吉思汗的軍隊占領遼西後,立即在當地建立了有效的郵政設施。《元史》記載,1215年,元軍占領遼西,有人向朝廷報告益州(現位於遼寧義縣)要造反,鎮上將準備用屠城的方式鎮壓。經過觀察,王榮祖才向成吉思汗報告,血洗才停止。可見當時驛馬飛奔的速度非常快。成吉思汗的兒子窩闊臺登基後,下令整頓當地的郵鋪。命令說:“諸牛馬站每百戶有漢車,各站有米倉,站戶每年有納米石。”可見當時已經有了完備的驛站制度。
窩闊臺和成吉思汗的孫子八鬥,甚至已經越過蒙古郵路到達歐洲,形成了連接歐亞大陸的漫長郵路。
忽必烈在元世祖統壹中原後,在廣闊的疆域內建立了嚴格的“立赤”制度,使得郵政通信發揮了非常有效的作用。所謂“站紅”是蒙古語“後傳”的音譯,據專家考證,這個“站紅”原指負責後傳的人和官員,後來也俗稱驛站、後傳。嚴格來說,“驛站”壹詞始於元代。根據波斯歷史學家拉斯特的記載,元朝的驛道有三種:壹種叫鐵力幹道,蒙古語是車道的意思;二是叫木連道,蒙古語是“馬道”的意思;三是接受憐憫,蒙古語意為路徑。從區域角度來看,鐵力幹和劉牧路主要用於從山北到首都以及首都之間的郵政服務。那連路僅用於西北軍事,驛站多在今甘肅省境內,故又稱“甘肅那連驛”。
站在紅色的系統是壹個系統和嚴格的後期系統。從廣義上講,應該包括車站的管理規定、車站官員的職責、車站設備和車站住戶的稅收征收制度等等。忽必烈在元世祖時制定了“立赤條例”,這是當時關於後傳的基本管理原則。有10多項基本內容,如驛站的組織領導、馬匹管理、驛站的糧食供應、驛站官員的馬匹接受與約束、驛站標誌的檢查、牧場的管理、使臣的監督與適時派遣等。元代各驛站都有驛令和驛官。他們的職責是:供應充足的好馬,檢查驛站證書,清點驛站設備。這些關於驛站管理和驛站官員考核的具體規定,保證了元代驛站的發展。
元朝的驛道四通八達。歷史學家認為,元代驛站制度的繁榮在我國歷史上是罕見的。它是“元政府的神經和血液網絡”,在維護政府對全國廣大地區的統治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特別是對我國邊境地區交通運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今天,東北三省在元代屬於遼陽中書行省,有南北兩條幹線,分別延伸到黑龍江入海處的努爾幹城,以及南至朝鮮的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