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各地區各民族居民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中國各地區各民族居民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生活在不同環境中的人們創造了不同的文化,並憑借這種文化形成了社會聚合體民族;同壹民族的成員憑借其獨特的文化征服、改造或利用其環境,為所有成員創造生活條件,維持民族的延續。從民族文化與環境的關系來看,任何壹個民族與其環境都是“共存相抗”形成壹個整體,從而使其運動中的文化始終處於相互制衡之中。民族環境是文化生長的源泉,是文化走向的河床。地理環境對地域文化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客家文化作為典型的地域文化,也受到地域地理環境的影響。從族群的角度來看,客家文化離不開特定的環境。客家文化屬於典型的移民文化、地域文化和山地文化,是獨特的地理環境、歷史移民文化和本土文化融合的結果。

雖然“耕讀”是中國農業社會最常見的生計方式,但客家人無疑是壹個典型的族群,“耕讀”幾乎成為客家人生活世界的全部內容。因此,國內壹些學者把“耕讀”和“尊教”作為客家文化最顯著的文化特征,以至於將其包含在客家精神(或者說客家人的性格、客家文化特征等)之中。).客家人大多生活在封閉的山地丘陵地帶,這種地理環境決定了“耕讀”在客家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客家人長期生活在封閉的山地丘陵地區,是典型的小農經濟。再加上客家人視自己為中原人的後裔,所以客家人自稱“耕讀”。在遷徙的過程中,為了在不同的環境中生存,客家人體會到了吃苦耐勞、關心人、耕田讀書、精力充沛的重要性。“勤勞和努力,因此,做出成績,並讓人們尊重他們的工作和享受音樂,而犁和閱讀,因此,有壹個穩定的生計和生活的立足點,這是特別重要的。有生計,能立足,自然長久。客家社會可以說是農民了。”“客人的生產事業80%以上是農業,所謂‘耕讀’是他們壹貫的傳統政策。所以,土地和文人寫作是客家人永遠的兩個夢想。

以四川客家人為例,四川客家人進入四川後,堅持農耕、讀書、傳家寶的生計模式,出現了典型的科舉家庭和人才。《清代科舉世家》收錄的四川移民20個科舉世家中,祖籍可明確認定的移民家族中,四川客家有5個,占25%,在四川移民家族中占比很高,其族群突出農耕與讀書的文化特征。四川客家人從零開始進入四川,勤奮工作。通過種植名作或以農民身份創業,平均用了35年左右的時間逐漸致富。在此基礎上,客家人開始重視對後代的教育,80年左右,第三代出現了科舉人才。這正好對應了西方諺語“三代造就壹個貴族”。四川客家人朱德、劉光第就是努力學習成才的典型。

關於客家“尊文重教”文化特征的成因,學術界有基因說、經濟說、環境說等觀點。從民族文化與環境的關系來看,客家農耕讀書文化與客家環境密切相關,對客家人性格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此,筆者對客家農耕讀書文化的成因做壹些粗淺的探討,認為地理環境對客家農耕讀書文化的形成有著重要的作用。

壹,自然環境與四川客家農耕讀書文化

地理環境是文化及其地域分化的基礎。任何壹個民族的文化,它的產生和演變都離不開特定的地理環境。客家文化的產生和發展也是如此。從自然環境看,本質上,客家文化是山地文化,客家人是山地族群;離開山地環境,就不會成為客家人。農耕是客家人在山地環境中生存的基礎。

清代“湖廣填川”運動正式開始於康熙十年(1671),結束於乾隆四十壹年(1776)四川金川之戰。由於地理優勢,在移民“湖廣填川”的浪潮中,湖廣人先到,先占良田平地,占據了最佳的天時地利。所以清初以“占”起家的大規模農民,多為湖廣人或土著。由於客家人比湖廣人更晚進入四川,幾乎所有的土地都被占用,後期的客家人不得不在光禿禿的山坡荒地上定居,或者生活在別人的圍欄下,於是他們不得不在四川租用湖廣人的房屋,種地,當傭人,造成了“客家人住湖廣”的現象。在居住的地理格局上,形成了壩上湖廣人和山上土坎人的分布特點,從而產生了客家人住在山上不在壩上的說法。比如東山區黃土、三河、石板灘等鎮的客家人,湖廣人稱之為“山人”,客家人則稱之為“壩上人”。

本文以東山地區為例,說明客家人居住在四川的地理環境。四川成都東山區是四川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區,包括龍泉驛區的大部分、成華區東部的5個區25個鄉鎮、1個縣和新都、金堂、青白江,面積約460萬平方公裏,客家人約50萬人,占當地人口的70%以上。本區農業人口554503人,占79。7%,表明該地區是典型的傳統農業區。境內既有低山、丘陵,也有平壩,但以丘陵為主,龍泉山貫穿其中,平均海拔500米左右,地勢起伏不平(見表1-1)。東山地區土地貧瘠,以粘土為主,透水透氣性差,有“晴天壹刀,雨天壹袋壞”之說;氣候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季節性降水,地勢較高。都江堰的灌溉水源達不到,導致除了冬季水田,土壤長期缺水。“但是,如果不下雨,插秧就會出現問題,所以東山區種的秧苗只能占整個地區的壹半,很少有人能種完所有的秧苗,所以農業要看天氣。”但東山對客家人還是有很大吸引力的,首先是因為這裏的自然地理條件和原居地相似,生活也容易適應。“客人常說這個山頭的地質地形和嶺南山差不多,所以壹到東山就群居,不會再遷徙了。”經過多次在四川的遷徙,客家人終於在東山找到了自己合適的“天堂”。其次,它有靠近成都的優勢,有助於發揮其各種商業才能,這使得很多客家人進入四川後幾經輾轉,最終選擇了東山。

四川客家以低山丘陵為主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其生計方式是以種植為主的多元化農業生產方式,即“農”為生存之本。事實上,客家人移民擅長農耕,為四川農業發展做出了貢獻。如糧食作物中的紅薯和經濟作物中的苧麻、煙草、優良甘蔗、木棉、胡椒、靛藍等傳入四川,無疑與廣西、廣東、福建等省的客家移民進入有關。客家人長期生活在人口多、人口少的丘陵山區,積累了豐富的山區農業開發經驗。結果,客家人移民入川後,率先引進了開山耕作、改良土壤、精耕細作等農業生產技術,促進了四川農業的發展。在清代四川農民中,客家獨特的山地農業開發技術得到了社會的認可。俗話說“土著不如楚人勤奮,楚人不如閩粵寬廣”,肯定了福建、廣東等省份的客家移民在四川擅長農耕的事實。所以,在農業生產方面,素有“耕讀為主”之稱的客家人是名副其實的。

山區的農耕環境也決定了客家傳統農業社會的價值取向是“富隨端,守隨今”。重農思想成為我們理解客家農耕讀書文化的鑰匙。在傳統客家社會,人地矛盾突出,土地是財富的重要象征。客家人認為,擁有土地和農業資產是廣達祖德、安身立命的基礎。經濟頭腦,擅長多元化經營,發家前經常從事經營活動,發家後很快將資金轉入土地投資。不管他們是靠種地、種田還是種田致富的,他們致富後都把更多的錢投入到土地上。只有客家人有獨特的理解。鐘宏宇,康熙五十九年進入四川簡陽的廣東客家人,從節儉起家,60歲成為當地富家子弟。除了,鐘家還經營著壹家鹽店和壹家肉店,生意相當不錯。但在商業發展的黃金時期,鐘家“把鹽鋪和肉鋪擠到了頂上,大部分設備都送了對方,幾天就收回了錢。”原因是“第壹怕後人自欺,撐不了多久,不如經商。”按照祖傳的規矩,它有自己的日期。從此鐘的“家務也很順,財運漸豐。”在鐘宏宇看來,做生意當然可以發財,但俗話說“無商不奸”。長期從事商業活動,“怕後人自欺”,有損家風,於是低價轉讓商鋪,繼續購買土地房產,走上了務農讀書之路。“看看不學習的人。他們不僅沒禮貌,不懂禮儀,孩子還到處遊蕩。雖然是個女兒,但並不是馬上就被打死的。不要因為妳不出名就勸阻妳放棄妳的孩子。不僅是為了出名,更是為了出名。”俗話說“書田無稅。”在鐘宏宇看來,“門風要緊”的關鍵是讀書知禮。因為鐘宏宇回廣東老家的時候,他的人告誡他,“錢可以積,書要讀,家風要緊。此數兄弟回川教子子孫孫,必常掛齒頰。”

  • 上一篇:惠城傳統打鐵的特產在哪裏?
  • 下一篇:戶外婚禮策劃方案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