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自然資源條件和小麥產業發展特點,將我國小麥主產區劃分為黃淮海、長江中下遊、西南、西北、東北五大優勢區。在優勢區,小麥種植面積穩定在20萬畝作為非法定計量單位。為了方便在生產中應用,這本書暫時保留。1畝≈667㎡,同上。——編者按:將5萬畝(農場面積)以上的558個縣(市、區、旗、農場)作為重點發展縣,以小帶大,推動優勢區域小麥生產全面發展。
(1)黃淮海小麥優勢區。
①基本信息。這壹地區包括河北、山東、京津全部,河南中北部、江蘇北部和安徽,山西中南部和陜西關中地區,是中國最大的冬小麥產區。該地區光熱資源豐富,年降水量400-900毫米,地勢平坦,土壤肥沃,耕地面積35525萬畝,其中水澆地25040萬畝。生產條件好,產量水平高,有利於小麥蛋白質和面筋的形成和積累。是我國最適宜發展優質強筋和中筋小麥的地區之壹。種植制度以壹年兩熟小麥玉米為主。小麥10在10月上半月播種,5月底至6月上半月收獲。2007年小麥種植面積21028萬畝,占全國種植面積的59.438+0%;單位面積產量337.3公斤,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30.1公斤。產量7093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64.9%。影響小麥生產的主要因素是水資源短缺,幹旱、凍害、幹熱風等自然災害頻繁,條銹病、紋枯病、白粉病危害較大。
②功能定位。該地區是我國優質強筋、中筋、中筋小麥的優勢產區,市場區位優勢明顯,商品量大,加工能力強。力爭建成中國最大的商品小麥生產基地和加工轉化集聚區,基本滿足國內食品加工業需求。優先發展適合加工優質面包、面條、饅頭、餃子粉的優質專用小麥。
③發展目標。到2015年,小麥種植面積穩定在210萬畝,平均畝產達到360公斤以上,總產量達到7560萬噸,優質專用小麥種植比例達到90%以上。
4主攻方向。壹是選育、推廣高產、優質強筋小麥品種和廣適、節水、高產中筋小麥品種,強化優質專用小麥品種選育體系,提高統壹供種水平;二是集成組裝強筋小麥優質高效栽培技術,重點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稭稈還田、精量播種半精量播種、節水栽培、中強筋小麥延遲施氮、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技術,示範推廣少(免)耕小麥栽培技術;三是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提高土壤肥力,優化區域品種和質量結構,實行規模化種植和標準化生產;四是加快推廣小麥生產全過程機械化作業技術,推進農機農藝結合,穩步實施保護性耕作;第五,扶持小麥龍頭企業,提高產業發展水平,增強小麥市場競爭力。
⑤優先發展領域。根據生態條件、種植規模和比較優勢,優先發展種植面積20萬畝以上的336個重點縣。
(2)長江中下遊小麥優勢區。
①基本信息。這壹地區包括江蘇、安徽兩省的淮河以南,湖北以北,河南以南,是我國冬小麥的主產區之壹。該地區氣候濕潤,熱量條件好,年降水量800 ~ 1400mm;地勢低平,土壤以水稻土為主,有機質含量約1%,耕地面積15698萬畝。小麥生育後期降水較多,有利於蛋白質含量的形成和弱筋小麥的生產。是我國發展優質弱筋小麥的適宜地區之壹。種植制度以稻麥為主,10月下旬至10月中旬播種小麥,5月下旬收獲。2007年小麥種植面積4261萬畝,占全國種植面積的12.0%;單位面積產量365438±03.3公斤,比全國平均水平高6.65438±0公斤。產量為1335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12.2%。影響小麥生產的主要因素是漬水和高溫催熟,穗發芽時有發生,赤黴病、白粉病和紋枯病危害較大。
②功能定位。該地區是中國優質弱筋和中筋小麥的優勢產區,市場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利,小麥商品量大,加工能力強。弱筋小麥的生產條件獨特。實施“抓弱筋,促中筋”戰略,建設全國最大的弱筋小麥生產基地,滿足國內食品加工業的需求。優先發展適合加工優質餅幹、糕點、饅頭的優質專用小麥。
③發展目標。到2015年,小麥種植面積穩定在3800萬畝,平均畝產達到327公斤以上,總產量達到1243萬噸,優質專用小麥種植比例達到90%以上。
4主攻方向。壹是選育和推廣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的弱筋和中筋品種,加快抗赤黴病、白粉病和穗發芽品種的推廣應用,加強優質專用小麥品種選育體系建設,提高統壹供種水平;二是集成組裝弱筋、中筋小麥優質高效栽培技術,重點推廣少耕栽培、測土配方施肥、精量播種半精量播種、專用小麥品質優化栽培、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技術,挖掘稻麥平衡高產潛力;三是優化區域內品種和品質結構,實施規模化種植和標準化生產;第四,加強溝系建設,提高排澇減災能力;第五,加快推廣小麥生產全過程機械化作業技術,促進農機與農藝相結合;第六,扶持小麥龍頭企業,提高產業發展水平,增強小麥市場競爭力。
⑤優先發展領域。根據生態條件、種植規模和比較優勢,優先發展種植面積20萬畝以上的73個重點縣。
(3)中國西南小麥優勢區域。
①基本信息。該地區包括重慶,四川,貴州和雲南省,主要是冬小麥。該地區氣候濕潤,熱量條件好,年降水量800 ~ 1100mm;地形復雜,山地、高原、丘陵、盆地相間分布,海拔300 ~ 2500米;土壤以紅壤、黃壤、紫色土和水稻土為主,耕地面積28288萬畝。生態類型多樣,以生產中筋小麥為主,兼顧弱筋小麥。種植制度以稻田稻麥兩熟為主,旱地小麥、玉、紅薯間作為主。小麥1165438 10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種,5月中下旬收獲。2007年小麥種植面積3232萬畝,占全國種植面積的9.1%;平均畝產201.7公斤,比全國平均產量低105.5公斤;產量652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6.0%。影響小麥產量的主要因素是日照不足、陰雨多霧晴天、易旱易澇。是我國小麥主要冬春區之壹,條銹病危害嚴重。
②功能定位。該地區是我國優質中筋小麥優勢產區之壹,在保障區域口糧有效供給方面發揮了突出作用。建設西南地區中筋小麥生產基地,滿足區域口糧需求,提高西南地區小麥自給率。該地區適宜發展優質專用小麥,用於饅頭和面條加工。
③發展目標。到2015年,小麥種植面積穩定在3390萬畝,平均畝產達到225公斤,總產量達到763萬噸,優質專用小麥種植比例達到70%以上。
4主攻方向。壹是培育、選育和推廣高產、優質、強抗條銹病的中筋小麥品種,加強優質專用小麥品種選育體系建設,推進統壹供種,提高單產,改善品質;二是加快小麥條銹病綜合防治技術集成創新和推廣應用,集成組裝中筋小麥優質高產栽培技術,重點推廣小麥稭稈覆蓋少(免)耕栽培、測土配方施肥、小穴密植、小麥套種高產栽培、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技術;三是優化區域內品種和品質結構,實施標準化生產;第四,因地制宜推進小麥機械化生產,促進農機農藝結合;第五,加強中低產田改造,提高土壤肥力,提高抗旱排澇能力;第六,扶持小麥龍頭企業,提高產業發展水平。
⑤優先發展領域。根據生態條件、種植規模和比較優勢,優先發展種植面積20萬畝以上的59個重點縣。
(4)西北小麥優勢區。
①基本信息。這個地區包括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全部,以及河套、陜北、內蒙古的土默川地區。小麥在冬天和春天種植。該地區氣候幹燥,蒸發量大,年降水量50 ~ 250毫米;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有利於幹物質積累;地形復雜,有高原、盆地、沙漠。土壤主要為石灰土、棕鈣土和栗鈣土,耕地面積192萬畝,其中水澆地5970萬畝。適合開發優質強筋和中筋小麥。種植制度以壹年壹茬為基礎。冬小麥在9月中下旬播種,6月底至7月初收獲;春小麥在2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種,7月上旬至8月下旬收獲。2007年,小麥種植面積2737萬畝,占全國種植面積的7.7%;單位面積產量251.4公斤,比全國平均水平低55.8公斤。產量688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6.3%。影響小麥產量的主要因素是土壤貧瘠、幹旱少雨。同時,甘肅和新疆部分地區是我國小麥條銹病的主要冬春區,對小麥生產安全影響較大。
②功能定位。該地區是我國優質強筋和中筋小麥優勢產區之壹,在保障貧困地區區域口糧有效供給和社會穩定方面發揮了突出作用。建設西北地區優質強筋和中筋小麥生產基地,滿足區域口糧需求,提高西北地區小麥自給率。該地區適宜發展優質專用小麥,用於面包、面條和饅頭加工。
③發展目標。到2015年,小麥種植面積穩定在2950萬畝,平均畝產達到260公斤以上,總產量達到767萬噸,優質專用小麥種植比例達到70%以上。
4主攻方向。壹是選育和推廣高產優質、抗旱節水、高抗條銹病的中筋小麥品種,加強優質專用小麥品種選育體系建設,推進統壹供種,增產提質;二是強化保護性耕作、稭稈覆蓋、耕耙結合蓄水節水栽培技術,集成組裝強筋、中筋小麥優質高產栽培技術,重點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半精量播種、溝播等技術,加快小麥條銹病綜合治理;三是優化區域內品種和品質結構,實施規模化種植和標準化生產;四是加強中低產田改造,提高土壤肥力,改善灌溉條件,提高抗旱保墑能力;第五,扶持小麥龍頭企業,提高產業發展水平。
⑤優先發展領域。根據生態條件、種植規模和比較優勢,優先發展種植面積20萬畝以上的74個重點縣。
(5)東北優勢麥區。
①基本信息。這壹地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和內蒙古東部,是我國重要的優質硬紅春小麥產區。該地區氣候涼爽,無霜期短,年降水量450 ~ 650毫米,日照充足;土壤肥沃,以黑土、草甸土為主,有機質含量3% ~ 6%;耕地面積34435萬畝,人均、人均耕地面積大,具有規模化種植優勢。以大型農場和大型集中連片種植為主,農業機械化程度高,生產成本相對較低。適合開發優質強筋和中筋小麥。種植制度以壹年壹茬為基礎。春小麥在4月中下旬播種,7月下旬至8月下旬收獲。2007年小麥種植面積660萬畝,占全國種植面積的1.9%;單位面積產量265.2公斤,比全國平均水平低42.0公斤。產量為654.38+0.75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654.38+0.6%。影響小麥產量的主要因素是春旱;收獲期經常下雨,影響商品質量。
②功能定位。該地區是我國優質強筋和中筋小麥的優勢產區之壹,籽粒品質好,商品率高。建設東北地區優質強筋、中筋小麥生產基地和商品小麥基地。該地區適宜發展優質專用小麥,用於面包、面條和饅頭加工。
③發展目標。到2015年,小麥種植面積穩定在700萬畝,平均畝產達到271公斤,總產量達到1.9萬噸,優質專用小麥種植比例達到90%以上。
4主攻方向。壹是選育、推廣高產、優質、早熟、抗逆性強的硬紅春強筋、中筋小麥品種,加強優質專用小麥育種體系建設,推進統壹供種,提高單產,改善品質;二是集成組裝強筋、中筋小麥優質高產栽培技術,重點推廣深松栽培、保水節水栽培、測土配方施肥、保護性耕作、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技術;三是優化區域內品種和品質結構,實行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和機械化作業;四是加強基本農田建設,提高土壤肥力,提高抗旱保墑能力。
⑤優先發展領域。根據生態條件、種植規模和比較優勢,優先發展種植面積20萬畝以上的16重點縣。
主要任務(1)是加快優良品種的選育和推廣。
針對小麥生產條件和影響小麥生產的障礙,篩選、更新和推廣壹批具有區域特色的高產、優質、抗病、抗倒伏、抗逆性強的品種;推進原種、原種、良種“三塊田”建設,加強現有品種提純復壯,為統壹供種提供優質種源,充分發揮良種增產潛力。
(2)集成推廣優質高產栽培技術。
整合農業科研、教學、推廣技術力量,以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為目標,集成組裝適合不同優勢區域、不同栽培模式、不同品種的優質高產栽培技術和應對區域氣候變化的防災減災技術體系;加快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少(免)耕栽培、節水栽培、病蟲害綜合防治、機械化生產等先進實用技術;在各小麥優勢領域創新有重大突破的關鍵技術,進壹步挖掘技術增產潛力。
(3)加強質量檢查和監控。
鑒定小麥區域試驗品系的質量,為篩選和確定新品種提供質量依據;對審定的優質專用小麥品種進行跟蹤鑒定,檢測小麥品種的質量穩定性;定期開展大面積推廣的小麥品種質量抽查、質量檢驗和綜合評價,編制全國和各優勢地區小麥質量年度報告,提供相關檢驗檢測信息;研究新的檢測技術和方法,制定和修訂相關標準,提高小麥品質檢測的質量和水平。
(4)推進小麥產業化經營。
堅持產銷結合,加大龍頭企業扶持力度,通過“企業+基地+中介”等有效形式積極發展訂單生產,引導龍頭企業與優勢區域農戶建立合作關系,享受利益,承擔風險。通過期貨和現貨交易,大力推進產銷銜接。按照合法、自願、有償的原則,支持和壯大小麥優勢區域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及時發布品種、技術、價格等信息,穩步促進小麥生產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