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膳食結構的多樣性、從屬性和匹配性,既適應了人體消化道的組織結構,又滿足了人體生理綜合營養的需要,有助於人體健康和種族繁衍,還能更大程度地合理利用現有的自然農業資源,提高食物資源的利用效率。然而,傳統的膳食結構並不完美,我們不應該盲目樂觀。我們應該客觀、科學地看待它,並加以改進和完善,以提高人民的整體健康水平。
1與世界其他膳食模式的比較
世界上有三種著名的飲食模式。它們是西方、東方和地中海飲食模式。這三種膳食結構攝入的各類食物見表1。
1.1西部膳食結構
在以西方發達國家為代表的膳食結構中,谷類太少,而動物性食物和糖類占很大比重,所以膳食營養具有高熱量、高脂肪(膽固醇)、高蛋白的特點。這種膳食結構的好處是動物性食物占比大,優質蛋白質在膳食結構中占比高。同時,動物性食物中所含無機鹽的利用率普遍較高,脂溶性維生素和B族維生素的含量也較高。其缺點是糖分過多,熱量供給過多,這是“富貴病”多發的重要因素。
1.2東方人的膳食結構
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飲食結構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動物性食物為輔,大部分食物都沒有經過精心加工。其優點是:
①飲食結構以谷類為主。由於谷物中碳水化合物含量高,所以碳水化合物是最經濟和最主要的熱能來源。
②豐富的蔬菜和粗糧使人攝入大量的膳食纖維,因此消化系統疾病和腸癌的發病率極低。
③豆類和豆制品的攝入補充了壹些優質蛋白質和鈣。
④少喝茶,少吃水果和甜食,減少糖的過量攝入。
⑤調料豐富,如蔥、姜、蒜、辣椒、醋等。,具有殺菌、降血脂、增進食欲、幫助消化等多種功能。
不足:
①牛奶和奶制品攝入不足。牛奶營養價值高,是鈣的最佳來源。
②缺乏瘦牛肉、瘦羊肉、魚等動物性食物,導致優質蛋白質攝入不足。
③高鹽攝入。我國居民日均鹽攝入量為13.5g,與世界衛生組織在《高血壓和冠心病防治建議》中提出的每人日均鹽攝入量低於6g的標準相差甚遠。過量飲酒。
1.3地中海飲食結構
相關研究和統計報告顯示,以希臘為代表的地中海沿岸國家(包括葡萄牙、西班牙、法國、意大利等14國家)的心腦血管疾病和癌癥發病率和死亡率最低,平均預期壽命比西方高17%。其膳食結構的特點是:
(1)地中海模式主要使用橄欖油,因為這種脂肪具有降低人體低密度脂蛋白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同時還具有增強心血管功能、抗氧化和組織衰老的作用。
(2)魚是地中海最多的動物蛋白,魚蛋白被認為是蛋白質中的高級蛋白質,其次是牛肉和雞肉。植物蛋白中的豆類對人體也有很多好處,地中海模式的豆類攝入量比東方飲食高出近壹倍。
(3)碳水化合物中,雖然東方人的蔬菜攝入量更多,但地中海模式的水果、土豆、蔬菜總量遠高於東方飲食模式。
(4)地中海模式中,飲酒量高於東西方,但以紅酒為主。釀造葡萄酒時,果皮和種子壹起釀造。事實證明,常喝葡萄酒有降血脂、降血糖、強心、抗衰老等多種功效。
從上面的比較,我們基本可以看出,在三種膳食模式中,地中海模式是最好的,東方的膳食結構優於西方。
2中國膳食結構的地區差異和城鄉差異
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城鄉和經濟收入的差異必然導致飲食結構的地區差異和城鄉差異。
表2和表3顯示,農村地區的谷類和根莖類的消費量明顯高於城市;動物性食物、糖、堅果、油籽、蔬菜和水果的消費量遠遠低於城市。在收入最高的廣東、上海、北京,標準每人每天平均食用谷類食物在400g以下,動物性食物在200g以上,脂肪提供的能量已經超過膳食能量的30%。大量研究證明,這種飲食發展會增加人群患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風險。
3中國人膳食結構的變化
近年來,中國居民的膳食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在中國,分別於1959、1982、1992和2002年進行了四次全國營養健康調查。2005年7月下旬,中國首次發布了《中國居民營養膳食與營養狀況變化》系列報告。
報告顯示,中國居民營養膳食狀況發生了明顯變化。從1961到2000年,世界各國人均肉類攝入量增加了3倍,而中國增加了10倍!1992年,肉類為中國人提供能量的比例為15.2%,2002年為19.2%。城鎮居民水果人均日消費量從1992年的80多克下降到2002年的不足70克,蔬菜人均消費量從319.3克下降到251.9克,已經遠遠偏離了“膳食結構金字塔”的推薦標準,即水果消費量為100 ~ 200克,蔬菜消費量為400 ~ 500克谷類食物消費量呈明顯下降趨勢,從0992年的65438+593.8g下降到471.5g;2002年。豆類和奶類的消費量呈上升趨勢,分別從8.1g和14.9g上升到11.8g和26.3g,但距離營養學會推薦的36g和45g的標準仍有壹定差距。居民鹽和醬油的攝入量呈小幅下降趨勢。城市在2000年接近推薦膳食目標,鹽的日攝入量為10.9g,而北方尤其是農村在13 ~ 16g之間,高於推薦膳食標準6g/日。與此同時,居民中各類“富貴病”明顯增多,高脂血癥、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逐年增加。也就是說,居民膳食營養結構明顯優化,但也存在壹些不良傾向。
4.建立科學的膳食結構
目前,中國人民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動物性食物為輔,即以糧、豆、菜為主,肉、蛋、奶為輔。這種膳食模式有壹些缺點,如動物性食物不足,蛋白質質量低,微量元素和維生素不足。最突出的缺點之壹就是缺鈣。為此,中國在膳食結構調整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開展了中國營養改善行動計劃、國家大豆行動計劃、中小學豆漿計劃和學生飲用牛奶計劃。但是,仍然存在壹些問題,沒有達到預期的實際效果。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時期,營養立法舉步維艱。2004年兩會期間,中國營養學會建議全國人大首先制定《中國營養改善法》,內容包括法規目的、居民營養狀況與監測、居民營養教育與營養師配置、幹預措施等,使中國人的膳食符合結構優化、膳食平衡、營養全面、衛生安全的要求。
國內很多機構相繼發布了壹系列的膳食計劃。1997 4月10日,中國營養學會常務理事會討論通過了《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包括八項內容,即:①食物多樣,以谷類為主;②多吃蔬菜、水果、土豆;③每天吃牛奶、豆類或其制品;④吃適量的魚、禽、蛋、瘦肉,少吃脂肪和肉油;⑤平衡食量和體力活動,保持適度的體重;6.飲食清淡無鹽;⑦如果飲酒,要適度;吃幹凈、衛生、不易腐爛的食物。如果做到以上八項,就可以達到均衡飲食、合理營養、促進健康的目的。
綜上所述,所謂科學飲食,就是指有益於人的身心健康的飲食。根據中國人新陳代謝和飲食結構的特點,在原有飲食結構的基礎上,增加魚、瘦牛肉、鵝、鴨等優質動物蛋白,增加豆類和乳制品的攝入,減少鹽、豬肉、酒的攝入。總結壹下,飲食的原則就是食物種類多,數量少,葷素搭配,粗中有細,幹中有細,鹹中有甜,肥中有軟。此外,建議相關部門制定相關營養政策,加強宣傳教育和分類指導,增強居民自我保健意識。並定期監測居民營養健康狀況,為建立更加合理的膳食結構、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提供指導和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