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是黨和國家在我國工業化加速發展的關鍵時期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新成立的工業和信息化部肩負著實施這壹戰略決策的歷史使命。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嚴格按照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要求,努力探索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
壹、深刻理解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內涵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工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建立了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成為全球制造業強國。2007年,全國工業增加值達到6543.8+0.7367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3.5%。原煤、鋼材、水泥、化肥、微機、彩電等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以及固定電話、移動電話和互聯網用戶數均居世界首位;輕工、紡織、機械、家電、成品油、乙烯和部分有色金屬產量居世界前列。航空、航天、船舶等國防科技工業發展取得顯著成就。
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中國的工業化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壹是產業大而不強,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受制於人。2007年,中國高技術產業產值僅占工業產值的8%,而發達國家為40%左右。R&D投資占GDP的1.44%,發達國家平均為2.5%,美國為3.2%。服裝產品占世界服裝貿易的25%,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僅占1%。二是資源環境約束日益突出,產業發展方式亟待轉變。2007年,我國萬元GDP能耗下降到1.65,438+0.6噸標準煤,但仍是發達國家的3至4倍。國內生產總值占全球不到7%,但煤炭、鋼鐵和水泥的消費量分別占全球的30%、26%和50%。化學耗氧量、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位居世界前列。第三,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任務艱巨。工業生產技術整體水平不高,生產效率和產品附加值低,許多傳統產業迫切需要利用包括信息技術在內的高新技術進行轉型升級,大量落後產能有待淘汰。四是工業行業管理分散,部分行業弱化和缺位,嚴格的市場規範和信用體系沒有完全建立。形勢要求中國的工業化不能再走發達國家先工業化後信息化的老路,必須根據中國的實際尋求新的發展模式。
黨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十七大進壹步強調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這是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戰略部署。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要堅持把經濟發展建立在科技進步的基礎上,推動工業化在高起點上快速發展;堅持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投入產出效率和經濟效益;堅持推廣應用先進適用技術,千方百計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突破能源資源約束;堅持汙染防治,保護生態環境,使經濟建設和生態建設和諧發展;堅持以人為本,提高勞動者素質,發揮人力資源優勢,註重改善民生,保障勞動者生命健康安全。
迄今為止,世界工業化經歷了蒸汽機革命、電氣革命和信息技術革命三個主要發展階段。蒸汽機革命和電力革命主要依靠資源等要素的投入,實現了生產方式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跨越。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的信息技術革命,將知識和信息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對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更加深刻和廣泛的影響。發達國家在實現工業化後,利用其在信息技術領域的領先優勢,加速向信息社會邁進。中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恰逢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滲透,為我們提供了發揮後發優勢、縮短工業化進程的難得機遇。我們要抓住這壹機遇,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促進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有機融合,實現跨越式發展。
二是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成立,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提供了制度保障。
《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決定組建工業和信息化部,明確了起草並組織實施產業規劃、產業政策和標準,監測工業領域日常運行,推進重大技術裝備和自主創新發展,管理通信行業,指導和推進信息化建設,協調和保障國家信息安全等六項職責。國務院發布的工信部“三個定義”將這些責任進壹步細化為十五項主要責任。這既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也是建立職能有機統壹的大部制的實踐。我們在以下幾個環節進行了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