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原始社會到漢代是中國古代建築體系的形成時期。
原始社會早期,原始人以天然崖洞為居住場所,或者建造木巢。原始社會後期,在北方,我們的祖先在以黃土層為壁的土洞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簡易的窯洞或淺窯洞,然後逐漸發展到地面。南方出現了幹軌木質建築。
進入階級社會後,到了商朝,有了成熟的夯土技術,修建了規模宏大的宮殿和陵墓。西周和春秋時期,統治階級以宮城為中心創建了許多城市。最初的簡單木框架,從商業周刊開始不斷改進,成為中國建築的主要結構模式。瓦的出現和使用,解決了屋頂防水的問題,是我國古代建築的重要進步。
戰國時期,城市規模比以前更大,高層建築更發達,出現了磚和彩畫。秦漢時期,木框架結構技術已逐步完善,其主要結構方式如提梁式、穿鬥式等已趨於成熟,高層建築仍受歡迎,多層建築也逐漸增多。石頭的使用逐漸增多,東漢時期出現了所有的石頭建築,如石廟、石門檻、石墓等。
秦漢時期,修建了空前的宮殿、陵墓、萬裏長城、尺道和水利工程。結構技術的改進;磚結構廣泛應用於地面建築,河南登封宋嶽寺塔的建成標誌著石結構技術的巨大進步。石匠的雕刻技藝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修建了大量的佛教建築,出現了許多寺廟、塔、石窟和精美的雕塑、壁畫。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古代建築體系的發展時期。在建築材料方面,提高了磚瓦的產量和質量,並使用金屬材料作為裝飾。在技術上,大量木塔的建造顯示了木結構技術的進步;磚結構廣泛應用於地面建築,河南登封宋嶽寺塔的建成標誌著石結構技術的巨大進步。石匠的雕刻技藝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修建了大量的佛教建築,出現了許多寺廟、塔、石窟和精美的雕塑、壁畫。
隋唐時期是中國古代建築體系的成熟期。
隋朝修建了精心規劃的大興城,開鑿了南北大運河,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敞肩石橋——安濟橋。唐朝的城市布局和建築風格宏大豪放。其長安城在隋大興城的基礎上繼續運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在建築材料方面,磚的應用逐漸增多,磚墓、磚塔數量增多;琉璃的燒制比南北朝更先進,應用範圍更廣。
建築技術也取得了巨大進步。木架的做法已經相當正確地運用了材料屬性,出現了木架的設計標準,使構件的比例形式逐漸趨於定型,出現了專門從事繩墨繪制和施工的材料工匠。建築和雕塑裝飾得到了進壹步的融合和改進,創造了統壹和諧的風格。唐代住宅的廳堂大小、房數、架數、裝飾、色彩等都是根據主人的不同等級嚴格規定的,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嚴格的等級制度。這壹時期的寺廟、陵墓、石窟、塔、橋、城宮等遺跡,藝術和技術水平都很高,尤其是精美的雕塑和壁畫,是中國早期封建社會的巔峰。
中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築只有唐代五臺山、南禪寺、北居士的壹些建築。其建築特點是:單體建築屋頂坡度平緩,屋檐深遠,鬥拱比例大,柱子粗大,采用板門直窗,風格莊重古樸。
中國近代建築基本上是指中國近代社會發展的歷史時期(1840-1949)建造的建築。
從風格研究的角度來看,中國現代建築主要有三種類型:
在中國幾千年的古代封建社會裏,雖然政治上有二十多個皇帝,文化上有很多對外交流,但中國文化基本上是壹種連續的壹元文化。中國的建築,在中國整個大環境的整體影響下,在不同的時代有自己的特點,但其基本方法和原則始終是壹致的。
歷史進入19世紀後,封建清王朝經歷了“康乾盛世”,日漸衰落。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因為工業革命發展很快。中西文化交流始於明末清初,並不在同壹起跑線上。鴉片戰爭後,完全是以侵略和侵略的形式進行的。以1840鴉片戰爭為標誌,中國步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社會,以此為開端的中國近代建築的歷史進程,是在西方建築文化的沖擊、刺激和推動下被動展開的。其間,壹方面是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延續,另壹方面是西方外來建築文化的傳播。這兩種建築活動的相互作用(碰撞、交叉、融合)構成了中國近代建築史的主線。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隨著外來文化的大規模入侵,除了中國傳統古建築的延續和演變外,外國的歐洲建築風格逐漸增多,形成了中國近代建築史上以模仿或照搬西方建築為特征的潮流。20世紀20年代以後,出現了另壹種趨勢,其特征是模仿或改造中國的古建築。這兩種趨勢在中國現代建築史中時隱時現。再加上20世紀30年代歐美“國際化”新建築思潮的沖擊,中國近代建築史呈現出中西、古今、新舊體系共存、碰撞、交融的復雜狀態。中國的現代建築是這種多元文化的歷史見證。
1,19世紀末20世紀初——外國建築:
以模仿或復制西方建築為特征的中國現代建築
由於中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的發展很不平衡。由於航運業的興起、外敵入侵和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中國沿海和長江沿岸的壹些城市作為商埠開埠較早,因此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較大,這些城市出現了壹些洋氣建築。而內陸地區的大部分城市由於交通不便,仍然與外界隔絕,中國傳統建築文化濃厚;只有少數城市靠近邊境,或者因為鐵路建設的發展,也有洋氣的建築。
沿海城市的洋氣建築,以上海外灘和南京路、天津九國租界、廣州十三行和沙面、廈門鼓浪嶼、青島膠澳租界青島區的建築為代表。
長江沿岸城市的西式建築,以南京下關、武漢漢口租界的建築為代表。
哈爾濱這座內陸地區的邊陲城市的早期建築主要是由中東鐵路修建和開通的。受俄羅斯傳統建築和19世紀末歐洲流行的“新藝術”風格的影響,多表現在中東鐵路系統和東正教教堂的建築上。滇越鐵路(1903-1910)是中國西南第壹條鐵路,它的建成加速了雲南的現代化進程。越南人在參與滇越鐵路建設和昆明商埠開發的過程中,間接將法國建築文化的影響帶到了滇越鐵路沿線城市和昆明。
北京的西式建築起源於東交民巷使館區的建築,以高級顧問和大理學院為代表。
洋房的設計者基本都是外國的建築事務所或者來華的建築師。
2.20世紀20年代-傳統建築:
以模仿或改造中國古代建築為特征的中國現代建築。
本世紀後二十年,中國建築史反映了現代建築思潮對世界的影響。
也反映了當時中國建築師面對外國列強入侵所激發的民族意識。這兩種因素激烈地碰撞、交叉、融合。
傳統建築的典型代表可以說是中國現代建築史上具有傳奇色彩的第壹代建築師呂彥直設計的南京中山陵。中山陵整體平面呈鐘形,喚起“木鐸警世”的思想,寓意深遠。紀念館後的陵墓符合中國的理念,風格古樸,建築簡潔紮實,情景和神韻與中山博士的精神和氣魄十分相似。
呂彥直年僅36歲,但他通過設計和主持南京中山陵的建設,奠定了他在中國現代建築史上的地位。1926年,他設計了廣州孫中山紀念館,這是中國近代最大的會館建築。
1927年國民政府成立後,1929年所做的“首都規劃”,以南京為首都,是我國較早的、規模較大的城市規劃設計。在“首都計劃”的詳細規劃中,所有政府辦公建築均采用中國傳統建築風格,大力倡導“中國固有形式”,意為弘揚我國傳統文化。這在20世紀20年代是壹個突破性的想法。
在北京,傳統建築以北京協和醫學院新校舍群、燕京大學校園建築、輔仁大學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為典型。
發人深省的是,更早出現的傳統建築的設計者主要是外國建築事務所或來華的建築師。反映了外國建築師在中國現代社會多元文化背景下對本土傳統文化的吸收和追求。
3.20世紀30年代-新建築:
歐美“國際化”新建築思潮沖擊下的中國現代建築
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中國現代建築史進入了壹個重要的發展時期。其標誌是中國現代建築教育的建立,並日趨完備;中國建築事務所相繼開業,中國建築師成長起來;中建集團已經成立,學術活動已經開展。
楊廷寶(1901-1983)是中國第壹代建築師中的傑出人物。他的設計作品采用中西合璧的建築手法,不落俗套,刻意創新,從30年代初開始享譽大江南北。他所在的吉太工程部是中國近代早期的大型建築事務所。中國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天津、上海和南京的許多重要項目都來自吉太。
此外,建築師、莊俊建築師、範建築師、董建築師、興業建築師等都是近代中國極為重要的建築設計力量,在上海、天津、北平、南京、重慶、成都、無錫、桂林、貴陽、昆明等地設計了許多建築項目。
梁思成(1901-1972)是中國近代建築教育的開創者,中國古代建築史研究的奠基人。建築設計不是他壹生建築活動的主要部分,但他寫了很多關於建築設計的作品,少數作品顯示了世界現代建築潮流的影響,以他在1932的北京任麗公司路面改造設計為代表。
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第壹代中國建築師設計創造的許多重要建築,是當今中國的寶貴財富,成為地方城市的重要景觀,為中國增添了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