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開發利用煤炭資源的國家。源遠流長的神話傳說充分表明,煤在中國早已被發現和利用。
1973年6月沈陽新樂遺址出土的文物中,有97件雕花煤制品和煤塊,經鑒定為撫順煤田西部的煤。新樂遺址出土的文物屬於新石器時代,說明我國撫順煤田早在6800-7200年前就被發現和利用。1938撫順還在2000多年前的漢代居住遺址發現了壹處燒煤遺跡。
自漢朝以來,煤就被用於煉鐵。西漢時期,開始采煤來煉鐵。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煤炭的開采和利用得到進壹步發展。
兩晉南北朝時期,江西高安、新疆庫車、山西大同的煤炭開發較為突出。
隋文帝初年,煤炭成為朝廷重要的燃料。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方士清發明了黑火藥,使采礦業進入了爆破采礦時代。自唐代以來,中國煤炭開發利用的知識逐漸傳播到國外。在壹些外國著作中,描述了中國人利用煤炭的情況,成為中外友好交流的象征。
宋代煤炭的開發利用在河南、河北、陜西和山東最為突出。到了宋代,我國人民已經使用焦炭,煉焦技術已經達到成熟。
元朝,全國統壹後,以蒙古貴族為首的統治集團為了鞏固統治,大力發展生產,重視礦業。尤其是首都大都(今北京)的西山地區,采煤業發展廣泛,成為最大的煤炭生產基地。
到了明代,中國煤炭的開發利用得到了明顯的發展。當時,煤炭工業不僅在河南、河北、山東、山西、陜西普遍進步,在江西、安徽、四川、雲南也有不同程度的發展。
清代的采煤業是在明代的基礎上進壹步發展起來的。從清初到道光,歷代統治者都比較重視煤炭生產,采取措施扶持煤炭發展。由於各級政府對煤炭開發的重視,加上社會的迫切需求和各地人民的辛勤勞動,清代煤礦業普遍發展,特別是乾隆時期(公元1736 ~ 1795年),出現了中國古代煤炭開發史上的又壹個高潮。
(2)現代煤炭工業的發展
中國正式興建的第壹座現代化煤礦是臺灣省的基隆煤礦。到1895年,各地又開辦了十幾個規模較小的現代化煤礦,使我國煤礦業進入了壹個新的歷史時期,這是我國現代化煤礦發展的第壹個階段。
從1895到1936,在外資和民族資本家爭相投資中國煤礦的形勢下,出現了壹批新的合資煤礦企業。1929國民黨政府建委開淮南煤礦;同年,山西晉北礦務局成立,開采大同煤礦;到1936,新增年產5萬噸以上煤礦61座,全國原煤產量3900萬噸,平均每工效率0.3t。
這壹時期的基本特點是:(1)帝國主義者相繼奪取了中國的礦權,通過單獨經營或與中國聯合經營,控制了中國的主要煤礦。在此期間,外國人投資了32個煤礦,占中國煤礦投資總額的51.78%。1933年全國煤炭產量屬於外資,占61.3%。(2)中國國家資本在資金不足、技術力量薄弱的情況下,開辦了壹批煤礦,效率低下,成本高,經不起國外煤炭傾銷的打擊,經常虧損。(3)生產過程中的機械配置極不合理。礦井提升、通風、排水采用新機,采掘工作面以手鎬刨煤為主,巷道運輸全靠人力和畜力。④煤礦企業分布極不合理,主要集中在河北、山東、遼寧、山西、河南五省。從65438到0936,這五個省份的煤炭產量占全國煤炭產量的76.5%。
(3)抗日戰爭時期的煤炭工業。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日本帝國主義在1931侵占中國東北所有煤礦後,又相繼侵占華北、華中的煤礦。日本帝國主義在東北、華北、華中淪陷區大肆掠奪。煤礦開采有以下特點:①日本帝國主義為了解決設備不足的困難,可以更多更快地掠奪中國的煤炭資源,煤田開發主要采用小斜井和小立井。如東北地區有大小煤礦267個,其中立井8個,露天礦7個,斜井252個;絕大多數采煤方法都是殘留礦柱,回采率只有20%左右。(2)增產主要靠增加勞動力,很少增加機械設備。(3)生產效率逐年下降,煤炭成本逐年增加。(4)缺乏安全設備和措施,災害事故嚴重。1942本溪湖煤礦發生壹起罕見的瓦斯煤塵爆炸事故,造成1549人死亡。
1937以後,隨著日本帝國主義占領華北主要產煤區,國民黨政府不得不將煤炭開發轉向西南、南方和西北。從1937到1945,國民黨政府管轄的日產量超過50t的煤礦有57個,其中最大的是天府煤礦,年產量超過30萬t,其他煤礦年產量大多在2萬t以下。從1938到1945,國民黨政府管轄的地區
(4)解放戰爭時期的煤炭工業。
1945日本投降後,被占領的煤礦大部分被國民黨政府接管。由於日本天皇的掠奪和破壞以及戰爭,這些煤礦大多處於停產或半停產狀態。西南等地的煤礦因為銷路不好,產量銳減。從1946到1948,僅國民黨政府資源委員會直接管轄的29個煤礦就生產了1252萬噸原煤。
在中國解放區,民主政府先是從日本天皇手中接管了壹批煤礦,隨後又陸續從國民黨政府手中接管了除臺灣省省以外的所有煤礦。這些煤礦遭到了嚴重破壞。在設備和物資極度短缺的情況下,民主政府進行了艱苦的搶修工作,逐步恢復生產。從1946到1949,中國解放區生產了約2000萬噸原煤。
(5)新中國成立後的煤炭工業。
新中國成立之初,從舊中國接收了約40個煤礦企業、200個礦井和少數露天煤礦,加上民主政府在解放區開辦的小煤礦、公私合營煤礦和私營小煤礦,1949年產原煤32.43公噸。
三年恢復期(1950 ~ 1952)全面恢復原煤礦生產,改擴建礦井32個,新井17口,設計生產能力12.51Mt/a,初步奠定了煤炭開采開發基礎。
“壹五”期間(1953 ~ 1957)開始大規模煤礦生產建設,重點擴建開灤、大同、阜新、鶴崗等15老礦區,開發建設平頂山、鶴壁、包頭、六安、石嘴山等10新礦區。已建成投產礦井205座,設計生產能力63.76 mt/a;恢復礦井38個,設計生產能力11.34Mt/a,全國原煤產量1957達到130.73 mt。
從65438年到0958年的三年大躍進和這壹時期的高指標、盲目指揮等不科學做法,導致煤礦建設規模不適當擴大,壹些新建礦井簡單投產,壹些生產礦井重采輕掘,實施不合理的開采方式,造成嚴重的開采不平衡。針對大躍進帶來的問題,煤炭行業進行了第壹次大調整。
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1966 ~ 1970)和第四個五年計劃期間(1971 ~ 1975),煤炭發展戰略和建設重點發生了重大變化。這壹時期,煤炭工業“三線”——西南、西北煤炭生產基地密集建設,江南煤田異軍突起。西南地區主要建設六盤水(六枝、盤縣、水城礦區的總稱)和攀枝花礦區,已建礦井28個,總設計生產能力14.11Mt/a,已建成投產礦井21個,設計生產能力9.40 mt/a;在西北賀蘭山基地和渭北基地。
“四五”期間,總建設規模達到42座,設計生產能力為12.82 mt/a;建成13礦井(露天),設計生產能力11.22Mt/a,滿足了西南、西北用煤需求,顯著完善了煤炭開發布局。為了扭轉北煤南運的局面,江南煤田在“三五”期間進行了大規模的煤田地質勘探和分布廣泛的礦區建設。到“四五”末,已建成礦井295個,設計生產能力39.36 mt/a,由於建設部署不符合江南煤田的實際,盡管付出了很大努力,但“扭轉北煤南運”的原定目標仍未實現。
鑒於70年代強調生產礦井的潛力,減少新井建設規模,部分生產礦井又出現開采不平衡。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煤炭行業進行了第二次調整。增加了新井建設規模,建設重點由西南和南方向北方和東方轉移,加強了生產礦井的開拓和深化,改善了安全生產條件。
20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煤炭開采在質和量上都有了長足的發展。新開發新礦區10多個,新建壹批現代化大型礦山和露天礦山。采煤機械化和綜合機械化得到大力推進,多層次高產高效礦井得到重點建設。大力發展地方煤礦,在全國各地開辦鄉鎮煤礦,有選擇地建設重點產煤縣,使煤炭開采規模更大。
20世紀最後10年,中國煤炭開采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應用現代高新技術和采礦技術裝備,加快煤礦生產技術現代化,建設了高產高效礦井(露天礦),建成高產高效煤礦129座(井下65438人,露天6座)。少數礦井達到了世界最先進水平。[1]
21世紀以來,我國煤炭工業發展迅速,掀起了煤礦開發和開采的新高潮。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2年我國原煤產量已達36.5億t。圖1-1顯示了近六年我國原煤產量及增長情況。
圖1-1近六年原煤產量及增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