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如何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我們要問這樣壹個問題,為什麽我們通常只談中西文化的比較,而不談南北文化的比較?中指中國,那西方是什麽意思?其實沒有明確的概念。從中國人的心目中,從1840開始,我們的國家就主要受到西方列強的羞辱和侵略。所以,在我們心目中,中華民族的文化出了什麽問題?我們要比較的是西方範疇,也就是我們以前講的西方列強,為什麽他們的文化比我們強。西方是壹個模糊的概念,實際上包括了目前最發達的國家。壹些歐洲國家在我們西方,美國和日本總體上屬於西方文化的這樣壹個圈子。雖然這個概念是有問題的,是不平等的,但是對我們中國來說是有意義的。在過去的100年裏,中國人做的比較主要是西方發達國家做的比較。
第三,國家應該向什麽方向發展?必須有壹個自我定位。如何定位?有三個問題必須考慮:第壹,如何看待中西文化的異同?二、如何理解和借鑒西方文化?第三,如何繼承和發揚自己的傳統文化。其實壹百多年來,很多人都在討論和思考這三個問題,大有作為,但也經常誤入歧途或者有壹些不正確的想法。所以今天我們主要從第壹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中西文化的異同,然後才能講如何繼承傳統,向西方學習。
在我的比較中,我主要講九個方面。第壹,文化環境的生成。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關註到這個問題。其實人類的文化主要是人類的生存環境造成的,所以妳不能抱怨我們的祖先做的好,做的不好。這樣的話題怎麽談?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看人類。地球上之所以有人類,是因為地球上有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為什麽其他星球上沒有人?缺少這樣的環境。那麽在地球上,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條件,在不同的地方形成了不同的文化。
地球上文明高度發達的國家,從古至今都在北緯25度到60度之間,壹般都是這樣的緯度。我們稱之為“人類文明的金腰帶”,這是我的名字。也就是說我們看到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比如美國日本中國,伊拉克伊朗往西,西班牙葡萄牙德國法國往西,意大利希臘都在這樣壹個緯度上。而這些國家,自古以來,都是文明發達的國家。我們今天看到的伊拉克是世界上受害最深的國家之壹,但要知道,那個地區曾經是兩河流域人類文明最早成熟的地方。我們想談談中國的文明和我們的甲骨文在商朝的出現。古代伊拉克文字比我們的甲骨文早1600年。
我們說人類文明的成長首先與氣候有著重要的關系。也就是說,氣候炎熱的地方文明是無法高度繁衍的,那麽相對來說,我們為什麽不把中西文化和美洲、非洲的文化進行比較呢?沒有太多可比性。在氣候太熱的地方,人們很難深入思考,所以在中國,學生在7月到9月之間放假,因為氣候太熱。那為什麽文明不能在天氣太冷的地方發展壯大呢?因為氣候太冷,人們有半年不能到戶外去,沒有社交活動,人們基本上就停止了思考。所以過去從東北到西伯利亞的文明程度比較低。對於中國來說,文明主要生長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主要是因為氣候比較適宜。事實上,對於我們剛剛談到的全世界的這些民族來說,有這樣壹個原因。
中國是幾千年的農業文明古國,是五千年不間斷文明的超級大國,在世界上獨壹無二。我們過去講的印度、埃及、古希臘的文明,已經斷了很多次了。原因是什麽?除了氣候,地域條件也是壹個很重要的因素。在古代,冷兵器時代,有壹條定律,文明人永遠打不過蠻夷,城市人永遠打不過農村人,農業人口永遠打不過遊牧民族。基本上,這是壹條法律。因此,雖然伊拉克文明最早成熟於兩河流域,但由於兩河流域的地理面積太小,當其農業文明高度發達時,很容易被周圍的蠻族,或者遊牧民族所入侵和破壞。原始農業文明人口被壓制在社會底層,周圍的蠻族來到這裏成為他們的統治者。古埃及是這樣,印度也是這樣。只有它的第壹代君主是在埃及本地出生的,因為這裏處於非洲、亞洲和歐洲的交界處,壹條河流哺育了兩岸的文明。在這樣的條件下,當其最初的文明成長起來後,很容易受到來自周邊地區的遊牧民族和蠻族的攻擊,其原始人口被壓制在社會底層。當外來民族再次成長為文明人時,受到周邊的攻擊,壹層壹層,形成多次政治結構的斷裂,同時文明也會被摧毀。印度就是這種情況。
只有中國是個例外。為什麽?中國人,我們生活的東亞的土地,占有世界上最大的耕地面積,主要在長江和黃河流域。中原、江淮平原、珠江三角洲,再到北方的華北平原、東北平原,這是古代條件下世界上最容易耕種的土地。要知道,在古代,比如周朝,我們中國只有1.2億人口,現在是6543.8+03億。當我們中國的祖先學會了農業耕作,這個文明就成為了當時的最高文明,也有來自周邊的蠻族,希望得到這個文明創造的財富。所以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北方就已經有長城了。為什麽?是為了抵禦遊牧民族。長城是在秦始皇時期修建的,用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對南方的進攻。
想想吧。在漢朝,漢武帝打的所有戰役,其實都是農業文明和遊牧文明之間的戰爭。當時國家有征服北方少數民族的力量。魏晉南北朝時期,長江以北被少數民族占據,導致南北朝分裂。然而,來自北方少數民族的統治者很快就融入了我們漢族的文化環境。宋代也是如此。北宋滅亡後,北方被少數民族占據,後被元朝所滅,但後來蒙古人進來,被同化了。清朝的皇帝也是這樣,他們是滿族,從長白山進入故宮,但是30萬滿族人不會說滿語,被中國人同化了。這是中國唯壹的獨特現象,所以我們的農業文明能夠維持幾千年而不發生大的變化,主要是由氣候和地域條件決定的。這是壹個值得我們思考和理解的問題。
第二,文明的三種形式。商業文化自古以來就存在,現在人們已經感受到了商業文化的力量。農耕文化是和平穩定的文化,遊牧文化和商業文化是向外進攻的文化。接下來,我將詳細解釋這個問題。第三,簡單做壹個中西歷史的對比。所謂“三皇五帝”時期,也就是我們中國所說的原始社會,在登封西邊的小城看到了中國的第壹個朝代。然後商周到秦,西漢,東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中國的歷史雖然歷史悠久,但是中國的歷史是非常容易理解和把握的,就是大體上夏商周是壹個政治形態,從秦朝到清朝是壹個政治形態,基本上沒有大的變化。夏商周是皇帝分封的時候,是國家在家的時候。秦國以後,就沒有分封制了。上有皇帝,下有郡縣制。現在叫三級政府管理,就是這樣壹種形式。
具體方面有什麽區別?這就是我們歷史學家要研究的,但是當我們大多數人了解自己的歷史的時候,圖書館裏卻有壹本《二十五史》。看完了,妳是歷史學家,很容易發現。所謂朝代的更替、興衰,只是壹些姓氏的變化,農業經濟的結構基本沒有變化,這是中華民族的特點。而我們看西方社會,和我們的歷史基本不壹樣。按照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歐洲社會的歷史是分裂的。它也有原始社會,然後進入它的奴隸社會,也就是古希臘羅馬時期。然後進入它的封建社會,也就是歐洲十世紀到十五世紀的500年。十五世紀後,歐洲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總的來說,這五個階段是這樣的。
在羅馬帝國時期,所有的周邊民族和國家都被軍事戰役打敗,那種悲劇在中國很少發生。為什麽壹戰和二戰爆發在歐洲,而不是中國?這是壹個非常好的證明。其實壹戰是歐戰,對中國人來說沒什麽。二戰之所以發生,是因為日本人入侵我們的時間剛好,形成了所謂的世界大戰。如果日本人沒有侵略中國,所謂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就只是壹場歐洲戰爭。這是壹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所以我們講歐洲歷史上的民族國家矛盾、嚴重沖突、劇烈的社會變革,充滿了流血,這與中國的歷史相比是嚴酷的。
可見我們現在的壹些年輕人和壹些向往西方的人,其實妳們向往的歐洲只是1945之後的歐洲,1945之前的歐洲絕不是美好的。壹戰歐洲死亡16萬人;二戰中,光猶太人就死了600萬,包括蘇聯在內的歐洲死了近3000萬人。中國什麽時候有過這麽慘烈的戰爭?從來沒有過這種事。這是我們需要知道的。所以,盲目向往西方是不對的。歐洲文明和東方文明不壹樣,商業文明的擴張造成了我們剛才說的歷史上的這種情況。
第四,東西方經濟形式的差異。因為文明不同,所以差異很大。我們是壹個農業文明的國家,基本上自給自足,尋求和平與穩定。在中國古代,我們的自給自足表現在,基本上每個農民都有自己的固定土地,所有的生活必需品都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獲得。男耕女織,男耕女織,只買兩樣東西,壹個是我們吃的鹽,壹個是鐵,鐵是用來做勞動工具的。鹽和鐵可以用作商品。中國從古代的漢代就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如果有人來做鹽鐵生意,會賺很多錢,這是不道德的。我們做什麽呢鹽鐵從漢朝開始就歸國家獨家所有,直到清朝才允許私人經營。我們強大的農業文明基本上排除了工商業的存在,就是這樣的情況。
中國古代人生活在農業文明中,追求自給自足和穩定,而不是富裕和繁榮。儒釋道三教處理人與社會的關系,講究仁、義、禮、智、信、忠、孝、勤、勇。但是商業文化不壹樣,內外都要看。做生意,就要賺別人的錢。所以商業文化最大的問題之壹就是形成我和別人的對立。它要求繁榮,永遠富有但不夠,永遠強大而不安,永遠希望改變和進步。歐洲從中國古代開始就是這樣,但對於我們in來說,這種感覺是改革開放以後才有的。我們也開始發展工商業了,工商文化自然就來了。這是我們要講的壹個主要區別。
第五,中西哲學思想的比較。在所有的文化比較中,哲學是最重要的壹個,因為它是思想和行為,因為它決定了妳的外在行為。這裏我們重點來做這樣壹個中西哲學思想的比較。我們說中國人的哲學思想,其實就是三個字。儒釋道道就是這些東西。這是中國人享受的三種精神生活。儒家是主流,佛道只是部分人理解和信仰。即便如此,他們在壹定程度上也是有儒家思想的,所以古人經常講三教融合。
先介紹壹下儒家思想。我問同學,我們談談孔子和儒家。妳怎麽看待儒家思想?儒家是人所需要的,其實是壹種職業。現在我們的社會還有大量的“儒教”,就是主持人和司儀,民間的婚喪嫁娶主持人就是“儒教”。那麽什麽是儒學呢?是從事禮儀活動的。中國是禮儀之邦,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這個字,“禮”。由此可知,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但不是創始人。他是儒家思想的提倡者,因為中國人的這種儒家思想是從中國第三個王朝——周朝建立以來就已經形成的。中國人今天所享有的文明基本上是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而儒家思想是周朝人奠定的這種文明的基礎。這是我們今天都需要知道的壹個道理。
在夏商時期,我們祖先的思想是壹種聽天由命,就是把命運交給天。因為他們行動能力差,壹切都是上天安排的。所以,商紂王之所以如此昏庸,敗亡,是因為他個人認為,我的命是命中註定的,無論我做什麽,妳都拿我沒辦法,所以他可以胡作非為。這壹思想在周朝建立後有了重大轉變。中國人民不僅聽從他們的命運,而且盡力而為。
周公治國有方,建立了這套國家制度和禮儀制度。當時他為周朝的社會穩定和人與人之間的活動交流制定了壹套完整的禮儀規則。也就是說,我們當時的政治活動,國家的形式,是諸侯在皇帝統治下的地方行政區域。還有皇帝和諸侯是什麽關系?就是親屬關系和宗法制度。天子派子孫到全國各地做地方行政區的長官,稱為諸侯。但是世界太大了,他自己的親人兒女也沒那麽多,那麽親近的大臣也被分封了,比如姜子牙,他被封在齊國的地方,他的後代就要繼承這個地方的諸侯。在其他地方,商朝的後裔,因為原本是統治者,在依附於周朝並有政治管理經驗後,仍然可以做地方諸侯。世界就是這樣管理的。所以我們說周朝的政治制度,壹方面是上下級的行政關系,另壹方面是家庭中的親屬關系,這樣壹種長輩和晚輩的親屬關系,這就是中國古代的宗法制度。
張:總的來說,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不同的。
張:但是還有壹個問題。這個國家剛建立的時候,這種血緣關系是非常緊密的。300年過去了,這段感情已經遠去。同時,由於經濟和政治發展的不平衡,各諸侯國之間的實力差異越來越大。這時候政治出了問題,天下要大亂了。諸侯之間為了爭奪地盤和利益,世界將要大亂。這時,聖人孔子誕生了。在山東曲阜,孔子誕生於2600多年前。壹開始是“儒者”,主持婚喪嫁娶或者當司儀。但由於他天生的聰明、愛學、有責任心,在這些活動中感受到了禮儀對人的重要性,並進壹步明確了周朝的這些禮儀制度和整個國家的禮儀制度,進而制定了所有與夏朝、周朝和古史有關的禮儀制度。
孔子經過比較,認為周朝的文明制度是最好的。我們的世界要亂了,怎麽才能讓它不亂?回歸周初的禮儀制度,我們的國家可以重新太平,這成了他的政治理想。然後他想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他該怎麽辦?他本身不是貴族,沒有權力,就想了壹個辦法,開了門,教學生。所以我們說孔子是中國古代最早的私立學校的校長和老師,我說他也是中國古代私立學校的校長和老師。孔子培養學生的目標只有壹個,就是“學而優則仕”,培養他的學生是為了做官,而不是為了經商或藝術等等。他唯壹的目標就是讓他們治理社會,讓世界重歸和平。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聖人的行為。
那麽妳想教什麽書呢?當時他自己寫了六部教材,分別是《詩》、《書》、《禮》、《易》、《春秋》、《音樂》。在中國,古代的音樂是分等級的,編鐘是按照皇帝想彈什麽,大夫彈什麽來分等級的。但由於沒有壹套音樂,流傳到漢代後沒有人理解,音樂就從教材中消失了,只剩下五經,這裏列出來,分別是詩、書、禮、變、春秋。詩305首,是孔子當時收集的民歌選書。我們說這是最早的詩集。其中160多首是民歌,稱為“豐”,第二部分是官員作詩,稱為“雅”,第三部分是商代以來流傳的頌歌,獻給天地祖先。這時候就唱《頌》。
孔子曾經說過,不讀詩就不會說話。其實並不是說妳不會說話,而是妳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強。可見,在古代,我們對語言修養的要求是很高的。現在如果讀《左傳》,可以看到古代官員在外交場所或宮廷討論問題。如果有些話不能直接表達,就用詩詞,既讓對方感受到他想表達的意思,又不傷面子。這就是詩歌的優勢。
那麽這本書意味著什麽呢?有上有下的尚書,也有貴人。信是什麽?這是中國古代高級領導人講話的記錄。第壹批文章是姚舜禹的壹篇演講,叫《要訣》,講的是以德治國的思想。儒家治國最重要的是以德治國。社會的管理要把妳美好的品德展現給身邊的人,首先是妳家裏的人,讓他們模仿妳的行為,做壹個有品德的人,然後感染身邊的人。這樣才能從自己做起,由近及遠,讓整個社會的人都成為高尚的人。這就是德治。今天,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我們可以找到以德治國的依據,包括依法治國,這是文明的傳承。還有很多政治問題,因為時間關系我就不在這裏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