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金融危機對中國銀行業的影響
10年來,中國銀行業通過大刀闊斧的改革,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這次金融危機中,銀行業迄今遭受的直接損失非常有限。從工行、建行、中行、交行、招行、興業、中信等7家銀行持有雷曼兄弟債券的情況來看,其投資比例並不高,銀行也準備了足夠的撥備缺口,並未對中國銀行業基本面帶來明顯沖擊。據統計,截至去年11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達到61.1萬億元,總資產快速增長;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實現“雙下降”,資產質量明顯改善;銀行業金融機構實現凈利潤69051.5億元,同比增長39.5%,盈利能力持續增強。由此可見,中國銀行業保持了健康穩定的發展態勢,銀行實力被認為處於歷史最好水平。
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銀行業的影響不是對銀行業的直接金融影響,而是金融危機對中國實體經濟的影響,進而對中國銀行業的健康穩定發展構成威脅。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還不能判斷金融危機是否已經見底。從資金投入和救助措施來看,各國投入了大量資源,但危機並沒有在金融層面得到控制,仍在向實體經濟傳導。銀行業與整個實體經濟息息相關。如果實體經濟出現問題,銀行業的穩健運行就會受到影響。總的來說,金融危機對銀行業的負面影響主要體現在銀行收入增速下降。這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壹是信貸對象數量減少。目前中國經濟仍將面臨嚴峻的內外環境,國內房地產等重要領域仍將面臨回調壓力,共同影響多個行業。很多企業遇到經營困難,盈利能力減弱,銀行信貸資質大打折扣。中國人民銀行第四季度企業家問卷調查顯示,17.9%的企業家預計下壹季度國內訂單將繼續下降,19.0%的企業家預計下壹季度出口訂單將下降,分別比上壹季度增加10.2和10.7個百分點。企業利潤預期指數為-2.0%,較上季度下降14.5個百分點。第四季度全國城鎮儲戶問卷調查顯示,居民消費意願略有下降,未來三個月準備購房的居民數量比上季度減少0.6個百分點,為1999開展調查以來的最低水平。隨著外需和國內房地產需求的下滑,企業的庫存調整在壹定程度上加劇了國內工業生產、能源消費和進口貿易的下滑。銀行此時擴大信貸投放需要承擔不良貸款增加的風險。
二是利差收窄。為了刺激經濟增長,政府采取了壹系列宏觀調控政策。特別是去年9月份以來,央行連續五次下調存貸款利率,使得銀行的利差大大縮小。其中,降低貸款基準利率、保持存款基準利率不變的非對稱降息,直接縮小了銀行存貸款凈息差。為支持房地產業發展,鼓勵個人購房,銀行在下調基準利率的基礎上,對個人住房貸款實行7折優惠。另外,還需要隱含地看壹下,就是銀行存款的期限結構。自2005年以來,最常見的現象是活期存款,而自2008年以來,它壹直是定期存款。我們知道存款利率水平很低,而定期存款則高得多。如果大量活期存款轉為定期存款,將顯著增加銀行成本,收窄存貸凈息差。由於利差收入是銀行的主要經營收入,利差收窄無疑會壓縮銀行的利潤空間,增加經營壓力。
第三,中間業務受影響。2005年後,受股市火爆等因素影響,銀行業中間業務實現了爆發式增長,中間業務收入占比快速提升。但2008年以來,股市急轉直下,代銷基金等中間業務收入將大幅減少。此外,由於居民收入增長緩慢,消費低迷,銀行信用卡業務面臨的潛在風險在增加,對銀行穩健經營造成壹定影響。
二,銀行業對金融危機的應對
應對金融危機需要全社會的努力。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是經濟發展的源泉。銀行業承擔著為實體經濟輸送“新鮮血液”的重任,其運營不僅關系到自身發展,也關系到整個經濟的運行。如果金融業出了問題,銀行將失去“供血”能力,對整個經濟的影響將是致命的。因此,提升銀行業盈利能力,化解金融風險,在國家層面,政府需要創造寬松的環境,給予銀行業更多的關愛,支持其良性運行和健康發展。比如,在放寬金融機構核銷中小企業貸款和涉農貸款壞賬條件的同時,對銀行業中小企業貸款給予適當的風險補償,也可以適當降低稅負,減輕銀行業經營負擔。據專家測算,銀行營業稅每降低1%,可增加利潤3%左右。當銀行的負擔減輕後,銀行會有更大的回旋余地,從而更好地抵禦風險,為經濟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對於商業銀行自身來說,面對金融危機,必須沈著冷靜,積極應對,通過各種努力度過“嚴冬”。
1.緊跟國家政策。
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黨中央、國務院果斷采取了壹系列宏觀調控措施。2008年6月+2008年10月,中央政府宣布了兩年總投資4萬億的經濟刺激計劃,隨後國務院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相繼出臺了刺激經濟的配套方案。4萬億投資中,來自中央政府的投資安排可以達到1.8萬億,剩下的資金缺口將來自社會各方面。按照以往的市場規律,銀行業對這壹缺口貢獻的新增貸款至少要占到2萬億元。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不僅促進了經濟的穩定增長,也給銀行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商業銀行要積極響應國家政策,深入調研,合理規劃,吃好“政策飯”。
第壹,直接幹預政府投資項目。政府投資項目壹般都是優秀項目,尤其是在當前經濟下行的情況下,政府投資項目是風險低、收益相對有保障的優質貸款項目,是各大商業銀行爭奪的焦點。其中,鐵路、公路、機場等大型基礎設施項目是政府投資的重點。這類基建項目,壹方面中央已經明確配套資金會到位,信貸投放安全系數高。即使操作過程中出現問題,也有國家“兜底”;另壹方面,基建項目的鋪開也相當可觀。因此,該領域的競爭壓力前所未有,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甚至保險資金都對基建投資項目虎視眈眈。面對這塊巨大而誘人的蛋糕,銀行可以根據自身的管理能力和風險偏好,積極介入政府投資項目,實現貸款規模的快速發展。
第二,積極介入政策扶持領域。當前,由於經濟形勢嚴峻,中小企業經營困難,三農問題突出,為了銀行自身的穩健經營,對這些地區的信貸必須謹慎。但另壹方面,必須看到,中央明確提出改善民生,支持新農村建設,並安排了相應的政府投資資金。隨著這些方面的政府投入到位,地方政府的配套資金到位,會吸引更多的民間資本,金融需求會大大增加,也會給銀行帶來壹些商機。在壹系列明確支持政策的前提下,商業銀行可以謹慎、選擇性地介入這些領域,通過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來實現自身的業務增長。
第三,大力拓展支持行業業務的政策。這項4萬億元的經濟刺激計劃不僅著眼於“八個確保”的年度目標,而且著眼於經濟結構的長期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因此,生態環境建設、節能減排、循環經濟等行業壹直是政策扶持的重點對象,各種優惠的財稅金融政策將陸續出臺。從長期來看,這些行業雖然目前較弱,但在政策扶持和經濟轉型升級的預期下,發展前景廣闊,市場影響力大。銀行涉足這些朝陽產業,不僅可以擴大貸款規模,還可以培養更多的潛在客戶,為銀行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我們應該充分發展自己的特色
在金融危機和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下,企業投資意願萎縮,銀行的業務資源更加稀缺,對優質資源的爭奪將更加激烈。銀行只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在競爭中搶占先機,順利度過困難時期,所以吃“特色飯”是銀行“過冬”非常重要的選擇。
首先要堅持特色定位。每家銀行的發展歷史和成長環境不同,導致業務基礎和客戶群體不同。銀行要結合自身特點,明確目標客戶群和目標市場,形成自己的特色定位,探索自己的發展空間。
其次,我們應該提供特殊的產品和服務。銀行的產品和服務對於吸引客戶、搶占資源非常重要。只有提供滿足客戶需求的產品和服務,才能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中贏得並留住客戶。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客戶購買銀行產品更加謹慎,對風險和收益的要求也更高。商業銀行只有結合自身風險管理能力,開發壹些符合金融危機下客戶需求的特色產品,才能彌補中間業務和客戶金融需求不足的負面影響,實現業務穩健增長。
第三,要打造特色品牌。銀行的競爭,很大程度上是信譽和品牌的競爭。特色品牌壹旦形成並被市場接受,就會成為銀行持久的競爭優勢。因此,在危機條件下,銀行應更加註重自身特色品牌的塑造,通過特色品牌的塑造贏得客戶和市場的信任。
最後,要拓展特色業務。在實體經濟增速下滑的形勢下,銀行業務蘊含的風險也在增加。銀行不應盲目擴張業務,而應根據自身競爭優勢,拓展符合自身市場定位和風險偏好的特色業務,在自己熟悉的行業和領域經營業務,從而在危機中保持業績的穩定增長,有效防範經濟形勢惡化帶來的風險。
3.我們應該嚴格把握風險管理。
銀行是經營風險的企業,風險管理水平直接決定了銀行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續發展。在國際國內經濟動蕩的形勢下,風險管理顯得尤為重要。金融危機是對銀行風險管理能力的壹次考驗和洗禮。銀行能否成功度過危機,實現穩定發展,關鍵是要吃好“風險飯”。
首先,我們必須有效地識別風險。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使得華爾街頂尖的投資銀行紛紛倒下,歷史悠久的商業銀行也岌岌可危。究其原因,歸根結底是風險識別出了問題,忽略了金融衍生品帶來的巨大風險。金融危機的爆發也讓中國銀行業深刻認識到有效識別風險的重要性。隨著金融創新的推進,市場變得越來越復雜,風險無處不在。只有有效識別風險,才能保證銀行資產的安全。
第二,我們必須持續監控風險。從最初的次貸債券到後來金融衍生品風險的集中爆發,可見風險的迷惑性和潛伏性。必須時刻關註市場變化,持續監控資產風險,盡早發現並處置。經濟下行往往伴隨著銀行資產質量的惡化,銀行要持續監控貸款風險,加強貸後管理,未雨綢繆。
第三,要科學管理風險。收益必然伴隨著風險。銀行不應該因為風險而停止經營,而是要科學管理風險。在當前形勢下,銀行應強化風險意識,完善風險體系,優化風險流程,通過金融危機的外部壓力提高經營風險的能力,在危機中積累未來發展的力量。
盡管面臨許多困難和不確定性,但中國經濟增長的基本態勢沒有根本改變。只要銀行準確把握宏觀政策,努力塑造特色品牌,持續關註經營風險,就壹定能戰勝寒冬,迎來下壹個發展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