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記得從什麽時候開始,傳統工藝美術的復興成為了壹種潮流。各行各業的收藏家都在呼籲傳統工藝美術的復興。好像到處都是打了雞血的理想主義者,都向往著詩和遠方,恨不得過上文藝優雅的慢生活。我為此興奮了很久,但當我試圖加入這支力量時,我發現從來沒有理想主義者的團體。在這喧囂中,除了空洞的熱鬧,我幾乎感受不到任何與“慢”“雅”相關的“安靜”。而壹旦沒有“孤獨”作為創作背景,我不相信在熱鬧的圍觀中能出壹流的作品。
無疑,從母體文化中尋找出路是最明智的選擇。只是在我們推出“復興傳統工藝美術”的口號之前,沒有想過給工匠們壹個成長的空間,也沒有人關心他們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然後就迫不及待地向世界展示我們的精神文明。更現實的是急切地打開市場。當然,樹立文化自信,開拓市場,沒什麽可批判和質疑的,但在此之前,我們不能忽視匠人的生存狀態和心理訴求。文化藝術能不能繁榮,首先要關註創作者,這是常識。工匠作為壹個創作群體,從來沒有得到過真正的尊重。收入微薄就是最直觀的體現。如果不是發自內心的熱愛和強烈的創作欲望,我想沒有人會傻到靠手藝謀生。
坦白說,如果不是我媽,我可能永遠不會關註這群匠人。工匠雖然也屬於創意群體,但他們更像是產品的高級加工者,而不是設計師和藝術家。在所有有創造力的人當中,工匠受到的尊重程度最低。這有四個原因:
1.“技藝不如思想先進”的固有觀念決定了工匠的社會地位不會很高。
2.在更多人的觀念中,“技能”主要是指服務,但在我們的文化中,我們並不真正尊重那些帶有服務性質的職業。
3.工業化之前,把“技巧”和“實用”捆綁在壹起的“常識”正在壓迫藝術家的創作自由。所以,在生存的壓力下,工匠們很難得到更深層次的審美教育,“生產”遠勝於“創造”。
4.大眾的審美需求普遍過低,難以充分調動從事創意產業的積極性。年輕人更不願意加入傳承的隊伍,發展無從談起。
那麽在傳統工藝急需傳承發展的今天,作為主角的匠人該何去何從?他們自己內心的欲望是什麽?
現實生活中,除了我媽,我不認識其他手藝人,但是因為我們的特殊關系,通過認識她,我大概能看出其他手藝人的心理狀態。起初,我在她身上看到的不是“傳統文化”的璀璨光芒和欣欣向榮的市場,而只是壹個匠人的創作欲望。說壹個手藝人可能誇過她,可能是壹種恭維。幾年前,按照她自己的定義,她可能更合適――什麽都不是。充其量,他是壹個巧妙的工匠。比起那些深藏於民間的匠人,他真的不好意思稱自己為匠人。
但我不知道我的自信從何而來,但我堅信她不僅能成為工藝美術大師,還能成為藝術家。俗話說,匠心獨運。但事實上,心靈之手不壹定有技巧,也不是每個有答案的人都能和上帝壹起寫作。但是壹個手巧的人的心壹定是聰明的。我單純的相信,壹個懂事的匠人,只要想,沒有做不到的事。
但困難在於她不想,或者說,她不敢。但基於我的信任和鼓勵,以及她內心深處對創作的渴望,她最終走上了追求極致審美的道路。
記得從上大學開始,我就壹直在給她洗腦:“妳可以!妳可以!妳可以!然後她舉起壹只自己編的小青蛙給大家炫耀,還念念不忘說壹句:“我媽是個高手!“像個精神病人!但是沒有人能停止在她耳邊低語,後來,她也瘋了。後來身邊的親戚朋友越來越少,我們卻越來越堅定。
曹紅梅手工編織青蛙
幫助她成為真正的藝術家是我的理想,配合我成為藝術經理是她作為母親的支持。在與她合作的過程中,我的身份五花八門,但我壹直堅定地稱她為“藝術家”。因為在所有有創造力的人當中,只有藝術家才有絕對的創作自由。作為創作者,沒有什麽比爭取創作自由更重要的了。
不知不覺到了今天,帶著追求卓越所獲得的堅定和自信,我認為,無論是從工匠個人的發展方向,還是從振興工藝美術的角度,擺脫固有觀念的束縛,成為壹名藝術家,才是工匠的最終歸宿。
卓華作品:精靈谷|群?6?名媛(纖維軟雕塑)
但存在的問題仍然很突出。首先,成長是需要時間的,觀念的更新其實比技術造詣的提升要難得多。沒有65,438+00年的苦心修煉,恐怕是不夠的,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另外,隨著對“存在”的追求,“生存”的問題會變得更加嚴峻。不幸的是,全世界藝術家的生存條件都很艱難。更讓人絕望的是,藝術品的“價值”和“價格”需要時間去平衡。多久了?壹輩子可能不夠長,選擇藝術基本靠感覺和親朋好友的贊助。但事實上,選擇靠手藝謀生同樣困難。所以我從來不熱衷於賣作品,店鋪的意義對我來說更多的是展示和傳播。
不過還好,工匠們有壹個特別友好的合作群體,設計師。和工匠壹樣,設計師的生存狀況也不是很樂觀。雖然沒有人會否認設計師從事的是創造性的工作,但設計和藝術的區別在於,設計必須兼顧產品的實用功能和美觀。有意思的是,人們在談論實用性的時候,審美肯定是排在第二位的,所以設計師的創意總是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但是顧客卻能輕易分辨出美醜的好壞,並聲稱自己壹定是高端優雅的。為此,設計師不斷抗議,要求得到應有的尊重,但很遺憾,設計師賴以生存的“市場”並不買賬。客戶會振振有詞地回答:“妳的能力不值那麽多錢。」
聽起來很合理。的確,大牌設計師不僅能力很酷,心態也很淡定,但淡定的背後其實是可觀的收入。但問題是我們有多少大牌設計師?也許吧,但是妳和我都沒見過。現實情況是,設計師的平均工資不僅低,而且入行門檻也低。那麽為什麽我們沒有這麽貴的設計師呢?或者說,客戶允許設計師變貴嗎?
卓華作品:雨花泉|藏在破舊房子裏的美(創意名片夾)
當客戶的審美需求遠遠小於設計師的時候,要麽設計師降低需求,成為壹個迎合客戶的軟件運營者,要麽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平衡最終的產品,這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教育客戶。當收入和付出嚴重失衡時,這種模式自然難以持久。
除此之外,還有壹個選擇,就是找壹個意氣相投的匠人,打造壹個獨立的設計品牌,創業。這是我目前看到的最好的發展模式。然而,這種合作模式雖然理想,但現實中的問題很難協調。
理論上,設計師負責創意,工匠負責制作,創造壹些市場接受度高的原創小品牌,如果成功也能支撐創作的可持續發展。但問題是,手藝的“慢”和現代社會的“狂”幾乎是不可調和的矛盾。對於有購買力的人來說,他們願意收藏壹件昂貴的藝術品,卻不願意在壹件“產品”上花太多的錢。無論妳的創意有多偉大,工藝有多精良,消費者在“實用性”上壹定是追求性價比的。長此以往,設計師只能盡可能設計出壹些相對簡單的產品,工匠們在藝術創作上沒有追求卓越的機會。為了滿足市場需求,我們最終不得不依靠半工業化流水線加工。
如果手工品牌沒有體現手工的“貴”,對對手藝人的職業發展或手藝的傳承發展都沒有幫助。即使從商業角度來看,也很難有更樂觀的發展。
雖然我們都知道現在手工定制很貴,但真正願意為之買單的,還是審美需求極高的少數人。換句話說,如果匠人不以藝術家的心態去創作,壹方面很難收獲高端客戶,另壹方面也沒有機會培養更廣泛的收藏群體。但就像我剛才說的,雖然這個過程漫長而艱難,但有設計師的參與,壹切皆有可能。只是我覺得“參與”並不是急於做產品和市場,而是壹種合作的過渡模式,取長補短,互相成就,最終目的是消解彼此的身份。換句話說,與其賣具體的產品,不如提供技能與創意相結合的藝術課程,為學生開拓更廣闊的市場,培養更多有潛力的藝術家與他們壹起成長。
因為我們既不缺能工巧匠,也不缺創作人才,我們缺的只是獨立藝術家。手工藝人的崛起,是傳統工藝復興的希望,也是增強文化自信的基礎。
卓華作品:仙谷|和諧(纖維軟塑)
個人認為,手工的“珍貴”不僅僅在於作品本身,更在於成就和幫助更多的人平復浮躁的內心,提升審美修養,完成自我認同,最終成為壹個靈魂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