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的高考制度是哪個時代改革的?

中國的高考制度是哪個時代改革的?

自1977恢復高考以來,我國高考改革從未停止。

從全國統考卷到多次全國統考卷,從單項選拔到多元錄取,37年來高考制度的演變壹直在爭議中變化和前行。隨著《國務院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的正式發布,新世紀的高考改革思路逐漸清晰,壹場更加全面系統的高考改革正在逐步展開。

1952年,中國高考制度建立,文革期間壹度中斷。

1977,它是在鄧小平的直接主持下修復的。和全國570萬考生壹起,在相隔11年後,走進了高考考場。當年,* * *招生272970人,高考錄取率只有4.8%。恢復高考之初,基本沿用“文革”前的考試方式,文理分科。恢復高考後的頭幾年,很多省市都不把外語計入總分,而是作為錄取的重要參考。高考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提出。文理兩科只考政治、語文、數學,文科加歷史、地理,理科加物理、化學。

1978年,又有665438+萬人參加高考,錄取率只有7%。兩次考試共11.8萬余人,創下了中國乃至世界考試史上的紀錄。

1979和1980這兩年,高考錄取率還是低於10%。直到1981年,高考錄取率才達到11%。

1984年,我國開始了保送生試點,即由中學推薦,高校批準,免試參加高考,直接進入高校。

1984年9月,英語被正式列為高考主考科目。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裏,英語成為了必不可少的考試科目。

80年代中期以前,高考基本沿用傳統的考試方式。鑒於傳統高考命題方式和考試方式的弊端,我國從美國引進了標準化考試。

1985,英語、數學率先在廣東省試點。

1988年,這項改革實驗擴大到語文、數學、英語等5個科目,英語擴大到全國17個省(市、區),涉及100萬考生。經過點對點的改革實踐,上海、浙江先行試點普通高中畢業考試。

1989年7月,原國家教委決定在全國試行中考制度,在考試的基礎上改革高考招生制度。當時教育部門已經註意到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現象突出,部分學生嚴重偏頗。高考客觀上承擔了高中教育教學偏向的責任。

65438-0989原國家教委決定在全國開展標準化考試。

90年代,免試計劃實行了考試科目的多樣化。

20世紀90年代初,參加該計劃的學生人數曾壹度擴大。但中學為了提高名牌大學的升學率,出現了“揚善不揚優”的傾向,出現了虛假申報、被推薦的幹部教師子女比例過高等現象。

1991湖南、雲南、海南三省在1991中考基礎上進行減少高考科目改革。

1995,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實行考後高考“3+2”科目組設置方案,即語文、數學、英語為必考科目,文史加政治、歷史;理工科加理工,各科滿分150。

1999教育部規定所有走在全國的學生都必須參加綜合能力測試。

1999“3+2”高考改革八年後,廣東省率先探索“3+X”高考改革方案。語文、數學、外語為必考科目,“X”表示選擇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中的1-2科目。此後,各省實施的“3+X”科目方案為“3+文科綜合/理科綜合”,少數省市實施了“3+綜合(or) +1”方案。

“3+X”科目改革的實施,客觀上改變了以往壹張全國試卷、壹種高考模式的狀態,多元化的高考模式應運而生。這次改革對考試內容的改革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動作用。[13]

21世紀,自主命題、自主招生開始在各地普及。

2000年,教育部決定實行分省命題,上海和北京率先自主組織高考命題。同年,北京、安徽等省區市嘗試改革春季高考,每年舉行兩次高考,試圖改變“壹考定終身”的格局。然而,改革帶來的新問題也隨之而來。春季高考實施後,由於招生涉及的學校和專業不理想,考生積極性不高。

2003年,教育部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22所名校擴大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高校在自主考試和面試的基礎上進行初選。入選參加全國統考的考生,成績達到同批次錄取控制分數線的,可被學校錄取。招生比例為學校年度本科招生計劃的5%。

繼2004年內蒙古率先取消春季高考後,安徽、北京也選擇退出。同時,參與自主命題的省份數量也在逐年擴大,16個省市全部或部分實現了自主命題。統考的格局已經被打破,統招的方式也在嘗試破冰。在學校兩年多試點項目的基礎上。

2005年夏天,在中央領導的親自指示下,教育部、中宣部等部委牽頭組織開展了壹次大規模的素質教育調查。其中,由時任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譚松華牽頭的“高考制度研究”是壹項重要的研究內容,最終完成了《高考制度改革研究報告》。

這份報告提出:高考改革“要建立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制度,將高考承擔的高中畢業水平考試職能分離出來;將社會化水平考試納入高考體系;建立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和社會服務記錄,逐步實行以高考成績為基礎的多元錄取制度。並將最終實現這壹目標的時間定在2020年。

2006年,全國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高校擴大到53所。這項改革賦予了高校更多的招生自主權,擴大了不拘壹格選拔人才的操作空間,對中學實施素質教育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至此,“統考、分省命題、多元錄取”的高考格局初步形成。

2010計劃擱置。

2010年,教育部正式發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成為高考改革的三大重點,高考改革正式進入“窗口期”。

自2010年底以來,考試招生改革小組專家組走訪了上海、浙江、福建等16個省市,召開了近百場座談會,涉及考試科目、備考、異地高考、省份是否統壹等16個專題,形成了16個專題。在此基礎上,專家組起草了高考改革方案,但由於種種原因,該方案在教育部黨組會議上討論後,因“分歧過大”而擱置。

2013迫在眉睫。

2013年,在教育部的領導下,新壹輪高考改革方案再次制定。“文理分科”、“高中學業水平考試並入高考成績”等重大改革措施爭議頗多,難以通過。

2013,11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印發,高考改革被列入“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重要內容,明確提出了多項高考改革具體措施,如“文科、外語等科目實行壹年以上社會化考試”。

2014正式發布

2014全國兩會期間,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表示,高考改革方案已有初步意見,將爭取在2014年7月底前頒布。

2065438+2004年8月29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會上審議通過了《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等四個重要文件。這次會議也將高考改革方案的出臺推進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經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並提交中央政治局審議。這是中國當代高考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過去的考試改革方案基本都是教育部主導,單項推進。這場改革註定是壹場全方位、系統性的改革。

2014年9月3日,《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正式發布。

按專業錄取或不錄取

北京教育學會第二十七屆學術年會於10月30日在北京開幕,201165438。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委員譚松華介紹,高考改革實施後,未來高考錄取方向可能會被淡化,為學生提供了雙向多項選擇的機會。

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透露,未來5年,國家將撥款2000億元用於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

提供盲文試卷

從2015高考開始,各級教育考試機構要根據殘疾情況和需要,因地制宜,為符合高考報名條件並通過報名資格審查的殘疾考生提供壹項或多項必要條件和合理便利。包括提供現行盲文試卷;提供大規格試卷;優先進入考點和考場;配備專門的工作人員(如指導助理、手語翻譯等。)來輔助;考點、考場設置文字指示牌、通訊板等。允許視力殘疾考生攜帶盲筆、盲文寫字板、盲文繪圖工具、橡膠墊、無存儲功能的盲文打字機、臺燈、光學放大鏡、盲杖等答題所需的輔助裝置或設備;允許聽力殘疾考生攜帶助聽器、人工耳蝸等助聽器;允許行動不便的殘疾考生使用輪椅和拐杖,有特殊需求的殘疾考生可自帶專用桌椅參加考試;對使用盲文試卷的視力殘疾考生和使用大規格試卷的考生,以及因腦癱或其他疾病導致上肢不能正常書寫或無上肢的考生,延長考試時間。

此外,對於有聽力障礙的考生,在申請被批準後,可以免除外語聽力考試。免試外語聽力的殘疾考生的外語成績按“筆試成績×外語總成績/筆試總成績”計算。

如果忘記帶身份證,可以“刷臉”進入。

2065438+2005年5月21日,北京教育考試院召開高考工作會議。2015高考,考生仍須攜帶準考證和身份證。如果考生忘記或丟失身份證(或準考證),監考老師可先對考生外貌進行核實。如果與準考證存根上的照片壹致,可以安排考生先參加入學考試,下次考試時請他們帶來。

  • 上一篇:幼兒園重陽節活動方案
  • 下一篇:15超冷門古村鎮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