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我是國際貿易專業的,想寫壹篇本科論文。專業人士給我壹些建議,最好是貼近當前國際貿易形勢的。

我是國際貿易專業的,想寫壹篇本科論文。專業人士給我壹些建議,最好是貼近當前國際貿易形勢的。

論國際貿易環境對中國貿易戰略的影響

摘要:近十年來,全球貿易額實現了驚人的跨越式增長,自由貿易與環境的關系日益尖銳。壹方面,許多發達國家利用不平等的貿易和投資手段,從發展中國家攫取大量戰略資源,卻造成了這些國家生態環境的嚴重失衡;另壹方面,壹味追求貿易擴張、資本積累和工業化,實際上加劇了全球環境的惡化。環境效應對貿易的“擠壓”限制日益成為國際貿易發展的焦點。在此背景下,引入環境變量促進貿易戰略的可持續性成為實現中國對外貿易科學發展的必然途徑。

關鍵詞:國際貿易,貿易環境,貿易戰略

首先,貿易的環境影響

傳統的貿易理論和實踐往往著眼於較差的貿易量和國民福利,往往忽略了環境這壹重要變量,如李嘉圖基於比較利益的理論和H-O的要素稟賦理論,都沒有考慮到貿易可能造成的環境外部性。根據這些理論,自由國際貿易將實現帕累托經濟效率,滿足社會需求,提高國民福利。但是,這種觀點只有在靜態條件下,沒有市場失靈的情況下才是合理的,而加入貿易活動可能造成的負面環境效應要復雜得多。研究和實踐表明,在壹定條件下,壹國具有壹定比較優勢的貿易活動可能會給其他國家帶來環境損害。例如,砍伐河流上遊的森林以促進林業相關產品的出口,會造成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嚴重破壞下遊國家外向型農業所依賴的環境,導致以鄰為壑,破壞國際貿易發展的基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認為,貿易對環境的影響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與產品和服務交換相關的產品效應;與市場和經濟活動的擴大有關的規模效應;與生產和消費活動的分布和強度有關的結構效應;與貿易政策和環境政策相關的監管效應。因此,這些影響將對區域生態環境產生長期和短期的持久影響,進而對貿易利益和國家福利產生不利影響。

以出口為例,由於工業汙染密度下降的可能性有限,但出口增長彈性比較大,負的規模效應往往大於正的結構和技術效應。在壹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下,壹個國家的過度出口往往對環境不利。例如,資源產品的跨境貿易往往是建立在資源不合理或過度開發的基礎上,野生動物資源和礦產資源產品的盲目出口更容易破壞平衡的生態環境。然而,目前的轉基因產品貿易越來越被證明隱藏著許多環境風險。此外,從各國政府的貿易政策來看,當今國際貿易中突出的綠色壁壘和環境關稅,壹方面反映了貿易保護主義的新形式,另壹方面反映了不適當的貿易活動將危及人類、動植物的健康和安全,以及全球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二,中國進出口貿易中的環境困境

(壹)、貿易和出口中的環境問題

自上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口貿易增長極為迅速,出口依存度壹直保持在較高水平。然而,在過去很長壹段時間裏,出口創匯的單向需求促使中國實行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數量模式,造成了令人震驚的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

1,破壞生物資源

就外貿出口而言,由於環境汙染和生態平衡的破壞,壹些生物資源因盲目無節制的捕殺和開采而數量大幅減少,相關衍生品質量下降,出口來源已經或瀕臨枯竭,如盲目出口野生動植物,破壞了區域生態平衡,嚴重影響了生物多樣性;還導致土地沙化,產區荒漠化;而名貴中藥材的出口,對資源的破壞更為嚴重。部分地區的人參、杜仲、天麻、砂仁等因過度采挖而瀕臨滅絕。

2.礦產資源的損失

礦產資源盲目出口導致盲目開采,不僅破壞了寶貴的礦產資源,也使生態環境急劇惡化。壹些礦物在選礦過程中釋放出有毒物質或放射性物質,嚴重汙染和威脅環境和成品。壹方面,資源密集型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消耗更多的能源,自然資源的投入高於產出水平,使得原本稀缺的資源更加稀缺。另壹方面,高汙染產品在生產過程中往往不經濟,但化工、農藥、制革、印染等這類產品的出口在總出口中占很大比重,特別是壹些外向型鄉鎮企業盲目發展高汙染產品出口,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隱患。

(2)貿易進口中的環境問題

1.消耗資源產品的進口

國家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進口商品中初級產品總量在波動中減少,而礦物燃料、潤滑油等相關原材料的進口無論是絕對數量還是份額都在增加;特別是石油和天然氣工業產品的進口增長迅速。從1993開始,中國從石油凈出口國變成了凈進口國。隨著油氣需求的逐年擴大,中國對國際原油市場的依存度不斷提高。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最新估計,到2010年,中國石油進口將達到8000萬至65438+億噸,凈進口率為41%。這種趨勢不僅會對國內貿易產生巨大影響,還會加劇中國的環境問題。

2.易汙染產品的進口

氟氯烴以及使用氟氯烴的空調和冰箱等產品的進口增加了中國的環境壓力,特別是中國消除這種破壞臭氧物質的難度。此外,進口化肥和塑料薄膜造成了新的二次汙染。特別是氮肥容易使地表水富營養化,引起赤潮,威脅近海地區的生態平衡,而最終失去農業價值的塑料薄膜在自然界中難以分解,形成白色汙染。

3.廢物的轉移和進口

近年來,發達國家和地區以直接貿易形式向中國大陸轉移廢物的現象相當嚴重。2006年,從美國、日本和香港的進口分別占進口總額的265,438+0.3%、7.8%和65,438+065,438+0.3%。另據報道,僅英國在2003年就向中國出口了36.2噸有毒廢物,價值約為11.55萬英鎊。這些有毒廢物種類繁多,主要是有色金屬殘渣、電池、舊衣服甚至放射性廢物。它們的再生過程對使用它們的環境造成了巨大的汙染。

此外,壹些外國企業進口國外淘汰的、嚴重汙染環境的、禁止使用的產品、技術和設備,以舊換新,通過投資轉移到國內。這種投資本質上是有毒廢物越境轉移的另壹種隱蔽方式,也嚴重破壞了中國的生態環境。

三,中國貿易科學發展的環境戰略

要實現中國貿易發展的可持續性,必須適當引入環境變量,將環境因素納入政府貿易政策規劃的範圍。在當代全球貿易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綠色浪潮”洶湧澎湃之際,環境效應對於促進中國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顯得尤為迫切。

(壹)、建立環境出口導向,全面推行環境標準體系。

出口的規模、速度和質量關系到壹個國家的國際收支和產業競爭力。在我國出口面臨持續“剛性”順差但整體附加值不高,頻頻遭遇“綠色壁壘”和傾銷訴訟的現實條件下,企業必須徹底扭轉傳統的環境規避貿易觀念,確立環境出口導向,在出口產品中引入更多的環境質量因素,使之成為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之壹。政府和相關質檢部門要積極引導各類企業把環境保護作為生產經營的重要價值取向,使環境指標等質量指標構成優質產品的內涵,大力宣傳和凸顯優質品牌的環境優勢,通過建立壹批環境“標桿”貿易產品,推動相關產業部門轉型升級;此外,應努力改善出口貿易的商品結構,將環保產品提升為國家出口產業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借助財政、稅收和金融等優惠政策培育環境規模經濟。[2]對外向型綠色產業的孵化和發展給予特殊的政策支持,努力形成企業和社會收集綠色信息、制定綠色計劃、開發綠色產品、從事綠色營銷、開辟綠色通道、發展綠色消費的風尚。

鑒於環境標準在當代國際貿易中的突出作用,中國必須全面加強與國際環境標準管理體系相銜接的標準認證。首先,積極實施ISO 14000國際標準認證體系,完成出口產品從設計、生產到回收的綠色方案實施步驟;其次,積極推行環境標準體系,使出口產品在環境認證的基礎上擴大對環境標準的適應性;再次,大力拓展與中國主要貿易夥伴在標簽認證領域的合作,推動環境標簽多邊認可,努力擴大標準制定層面的國際話語權,減少不合理的環境壁壘。

(2)堅持可持續進口理念,規範貿易投資準入。

進口是壹個國家對外貿易體系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壹極。受歷史產業結構和傳統貿易政策的影響,我國貿易活動中存在“重出口輕進口”的傾向,對進口的戰略地位和發展水平的認識相對薄弱,進口中的環境理念很少涉及。2007年,針對持續的貿易順差帶來的壹系列問題,商務部明確提出了“擴大進口、優化結構”的口號,同時將環境因素納入政策調整範圍,這對全面合理發展國際貿易具有重要意義。可持續進口要求基於國家環境安全的戰略高度,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和生物健康標準,積極引進環境友好型產品、技術和設備,特別是汙染防治技術和設施等有利於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環境產品,成為中國環境良性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建立有利於環境保護的進口商品結構,堅決禁止危險廢物進口,壟斷拆船業和廢碎料廢紙進口;嚴格禁止進口對世界生物多樣性有害的野生動植物;嚴格控制有害生態環境的商品進口;加快禁止進口消耗臭氧層的受控物質及其產品。

貿易投資是我國吸引外資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用於以進出口為目的的貿易產品的開發、生產、加工和出口。由於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近年來中國在這壹領域吸收的外資金額迅速增加。著眼於國內實際,中國今後在吸引外資的過程中應把環境因素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嚴格控制吸引外資的入口,鼓勵和引導外資投向有利於提高環境效益的產業和產品生產,如清潔能源、交通運輸、農業、有機食品、生態林業、綠色包裝等。,大力加強企業環境成本的核算,更加註重環境與外資的協調,更加努力地提高利用外資的環境效益,促使我國在貿易類吸引外資。

(3)建立環境稅收制度,培育環境貿易示範區。

國際貿易活動中對環境的漠視所導致的許多環境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環境的公共性,企業未能將環境成本納入其生產經營的總成本框架,缺乏環境成本內部化的激勵和動機,導致在高利潤的刺激下盲目開發高消耗高汙染、私人成本低、社會成本高的產品。現代稅制可以在壹定程度上彌補這壹不足。經濟理論和西方實踐表明,稅收在市場經濟下具有有效的杠桿調節效應,環境稅是糾正市場失靈、消除外部性、促進環境良性發展、引導企業從事環境目標生產經營的有益稅種。[3]著眼於科學發展的時代要求,我國應盡快啟動環境稅制,從重點汙染源和便於征管的征收對象入手,根據行業特點征收差別稅。特別是要加強環境稅對不利於環境貿易的產品生產經營的調節功能,促進環境成本內部化,鼓勵企業大力發展“清潔生產”和“綠色貿易”。

根據經濟預測,2010年全球環境貿易將達到6000-10億美元。面對這壹趨勢和我國環境貿易的現狀,選擇基礎條件較好的地區發展環境產業,建立環境貿易基地,可以創造業績,積累經驗,輻射國內外,從戰略上推動環境貿易發展的大局。鑒於各類經濟開發區日益成為我國大量進出口貿易生產企業,政府應積極加快區內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推進環保貿易示範區建設。要建立開發區的貿易規章制度,制定綠色有機產品的貿易管理法,全面普及ISO 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取消限制汙染密集型產業和項目的優惠政策,鼓勵可持續貿易企業落戶並給予特別優惠,如退稅支持,確保進出口經營權優先,設立出口信貸和產品認證的“綠色通道”。建立貿易與環境信息反饋中心和數據庫,收集和跟蹤國際和中國主要貿易國相關有影響的環保措施,整合職能部門、行業協會、專家學者對開發區環保體系進行研究和評估,逐步形成資源環境商品化、價格合理化、資源消耗和環境破壞補償的良性機制,推進企業外貿經營的可持續之路。

(D)擴大國際合作空間,加強環境貿易的主動性。

貿易的可持續發展是當今國際社會普遍關註的問題,也是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重要內容。鑒於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國家戰略,中國應積極參與貿易與環境的雙邊和多邊談判,利用世貿組織的舞臺,努力推動有關貿易與環境協定的達成;在環境檢測方面,力爭使壹些資質較好的專業檢驗機構通過國際認證,獲得直接頒發國際綠色通行證的權限,成為相關國際組織的正式成員。[4]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有責任促進有效的國際合作,防止任何嚴重退化或對人類和生態環境有害的活動轉移到第三國,特別是防止發達國家通過貿易渠道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汙染密集型產業和產品,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合法權益。

特別是面對國際貿易中的環境因素,中國不僅要適應綠色條款,積極調整產業政策,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而且要聯合發展中國家抵制發達國家制定的不符合相關國際規範、以環境為名搞事實貿易的貿易保護主義,堅持為環境目的采取的貿易措施不應成為國際貿易中任意的歧視手段。綠色壁壘應遵循客觀合理性原則和實施路徑。[5]這將有助於國際社會充分考慮發展中國家當前發展階段的實際情況,客觀認識環境標準及其應有的補償機制,更好地促進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的穩步發展。

  • 上一篇:中國剪紙產業的發展歷史、現狀及針對現狀的壹些弊端的解決方法
  • 下一篇:河洛古國:中國歷史的第壹天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