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劇不如京劇和黃梅戲有名,但我對它情有獨鐘。原因有二:壹是從小就看到了雷劇,看到了我的感受;那就是雷劇對我來說很容易理解,而京劇和黃梅戲聽了很久,不知道說什麽好。
我看得最多的是普通的雷劇團演出的《雷劇》。村裏人稱這個戲班為“臉皮厚班”,意思是演員臉皮厚,什麽都敢演。還有高水平的雷劇團,從演員到劇團全面進階。壹般是在高水平的劇院或者其他地方演出,在農村很難欣賞到高水平劇團的演出。
但是在落後的農村,村民們看到雷劇就很滿意。他們稱之為“去劇院”看雷劇。每逢廟會、節日、喜事等。村裏會邀請劇團來唱三到五個晚上。壹般來說,演出費用由村民按照全村人口平均分攤。如果妳覺得劇團演得好,就多演幾晚。有時村裏的富人或商人會出錢讓它祈禱。
請邀請劇團。傳統村落會在村落中心搭建戲臺。舞臺是長方體,由沙、石、土組成。四個角上種著四根電線桿,用來掛窗簾、電線等。
太陽壹落山,這麽大的劇場,壹半的人陸續來了。農村人沒有先來後到的概念。為了得到壹個好座位,人們經常使用奇怪的方法。有的人早早就在會場擺了桌椅,讓孩子看著。有的甚至把牛車開到了會場更好的位置,演出結束後在那裏停了幾個晚上。坐在牛車上看戲是個不錯的選擇。累了困了,就睡在車床上。孩子們是第壹批到場的。他們早早吃了晚飯,看了壹場戲。小時候喜歡去劇團的化妝間看演員化妝。看女演員畫眉毛和嘴唇,男演員畫大臉和黑胡子,很有意思。時間不早了,工作了壹天的大人吃完飯都來看戲了。其他村的壹些人也會來看戲,場內的人越來越多。壹些青年男女三三兩兩或三五成群地聚在壹起。農村沒有正式的社交場合,劇院成了壹些渴望愛情的年輕女孩的相親場所。據說效率挺高的,農村男女結緣戲經常發生。在我很小的時候,其他村子的人想去看戲都得買票。因此,經常有許多人坐在劇院周圍的高地上和樹上。這十年,大家的生活稍微好了壹點,也就沒那麽小氣了。在四鄉八鄰玩的鄉親們可以免費享用。
演出終於開始了。播音員報道完這出戲後,全場鴉雀無聲。接著,鑼鼓、獅子鼓、嗩吶、笛子等樂器聲有節奏地響起,大幕緩緩拉開。第壹個角色出場,唱了壹會兒笑話,都是人民的問候,無非是風調雨順,多子多福,平安幸福。祝酒辭唱完之後,才是真正的演技。隨著時間的推移,劇情逐漸展開,或催人淚下,或詼諧幽默,或情節曲折。當然也有很壓抑的情節。這種情況下,沒耐心的人早走了,回去睡覺。畢竟第二天還要下地幹活。
和其他劇種類似,上演《雷劇》時,分為場景、道具、燈光、舞臺、音樂、服裝、化妝、導演、筆記等。當然,雷劇是用我們家鄉的雷州方言唱和說的。壹般有兩種:壹種是宮廷劇,如下西洋,反唐,程瓦崗寨稱王,,穆禦前,包公斬美人等。,另壹類是民間劇,如《中土乞丐》、《花好月圓》、《雙胞胎》、《樵夫殺妻》等。,在雷州半島流傳已久。壹個比較常見的故事是:秀才家境貧寒,去北京趕考,魯豫納悶,榜中金榜,衣錦還鄉,夫妻團聚。有喜劇,有悲劇,有話劇,喜劇居多。所以,壹開始看到主角的悲慘遭遇也不用擔心。壹般都是惡人受罰,好人有好報。
看過爺爺奶奶很多劇的人,經常會看到重復的劇,但還是很喜歡看,舍不得。也許是沒有太多的好戲。國人看戲也是有講究的。看看文生和鄭丹(人們稱男主角為文生,女主角為鄭丹)的才華和聲音;第二,看服裝道具是否嶄新漂亮;第三,看後臺(叫有音樂的後臺)能不能比劇情好,鑼鼓響不響;第四是看所有演員的才華,聲音,配合。
記得小時候喜歡看雜七雜八的小孩或女人(小醜或醜角)的劇,因為他們的歌詞、對白、動作都會很幽默,讓人忘了睡意。後來大了壹點,那些慘不忍睹甚至無聊的就耐心看著,經常陪著大人從晚上八點左右到淩晨壹兩點。有時候劇情拖得太久,我壹直呆到三四點,而大多數同齡的孩子都已經睡著了。這可能是因為我從小就喜歡文學。雷劇是壹種戲劇,當然也是壹種文學藝術,其中有很多文學元素。初中的時候,看到魯迅先生寫的社會劇,覺得很親切。我經常將這些場景與我看到雷劇時的場景進行比較,仿佛我又回到了在雷劇演出時的劇院。
有幾件關於雷劇的趣聞是我永遠不會忘記的。
村裏有個叫陳的老人,大概八十多歲了。他叫貢桔,是壹個真正的雷劇球迷。雷劇只要在四鄉八鄰上演,就不怕路途遙遠,走著走著(當時估計中國自行車不多)。據說有壹次,他聽說二十裏外的壹個村子裏請了壹個名聲很好的戲班,就在日落之前出發,跋山涉水去找戲。當他到達劇院時,這出戲已經演到最後壹幕了。第二天回來的時候,他的腳腫了,卻向大家吹噓:文生鄭丹的桑嗓子真過癮,後臺服裝真驚艷。總之,走這麽遠是值得的。
還有壹件事發生在1977。當時“四人幫”剛被粉碎,更談不上農民的幸福。生產大隊請了壹個劇團來準備壹個大慶典。但是,問題來了:沒有舞臺。舞臺作為資本主義的象征,早在文革時期就被摧毀了。大家都好幾年沒看戲了,著急的時候就想出了用方桌搭舞臺的招數。於是,家家提供方桌,堆在壹起,終於搭好了舞臺。全大隊的村民和周邊的村民陸續來看戲,但是劇場的圍欄早就沒了。怎麽才能取票?另壹個人想出了壹個主意:用壹人多高的山谷圍欄(盛放小米的農具,用大竹子編織而成)把操場圍起來,只留壹個收門票的小門。壹開始,還可以。後來來的人越來越多,山谷擁擠破敗。當時說票價只要5毛錢,但還是有人舍不得。最後,大隊書記決定撤谷,讓大家舒舒服服地看。戲開始前,村民們在大隊書記的帶領下喊了三聲:“社會主義好,* * *生產黨好!”
這個故事是我爸爸給我講的,他當時還是個年輕人,不認識我媽媽。
還有壹個傳說,不得不提。我們鄰縣有個叫黃的人。黃和妻子是多年的中學同學,感情很深。黃更加珍惜他的妻子。沒想到老婆受不了清貧的日子,對村裏來蓋房子的泥水匠使了個眼色,勾搭上了。最後,她拋棄了丈夫和兒子,和泥水匠私奔了。黃寫了壹部劇叫《黃之苦歌》。從中學時的友情到相親後的結婚,從婚後簡單卻甜蜜的生活到妻子的外遇,真的是壹把淚,壹種心酸的感覺。很多雷劇團都演過這個劇,村民們也想從舞臺上看到身邊人的故事。壹時間,“黃”劇的劇情、歌詞、對白等等老少皆知,滿街都是。黃也成了雷州半島的風雲人物。
最後壹個故事是關於我的表弟。
那壹年,表哥請了村裏的劇團。該劇團實力雄厚,已連續演出十余晚。很多村民認為他們的表演精彩不夠,多次要求加演。那天晚上,著名的傳統戲劇《乞丐的形狀》正在上演。劇情進行到壹半,文森特回到休息室時突然中暑暈倒,無法繼續演出。這可急壞了團長和主任。他們就像熱鍋上的螞蟻。我表哥自願扮演文森特這個角色。我的表妹在這座城市的壹所雷劇高中學習了兩年,但不知何故她停止了學習。無奈之下,上校只好讓他試試。鑼鼓聲又響了,表哥盛裝出門。他高亢的歌詞響徹全場,平息了觀眾的抱怨。我表哥真的很牛逼,他把文森特這個角色演的活靈活現,比之前那個演員演的還要好。尤其是在劇情高潮時,文生和鄭丹含淚對唱,深深打動了村民的心,贏得了陣陣掌聲。
更有趣的是,我的表弟也贏得了鄭丹的心。原來男主角二十歲,未婚。她在第壹次登上舞臺的時候就看到了表姐出色的表演和才華橫溢的才華,她在臺下追求。表哥看這位妹子很有魅力,溫柔可人,就開始和她交往。不久,那個鄭丹成了我的妻子。我表哥後來和他表哥壹起出演了很多劇,最近才宣布退役,告別劇場。
現在,在異國他鄉,我已經四年多沒見過雷劇了。每當我在電視和電影上看到戲劇節目和畫面,我不禁想起善良的雷劇,生動的場景,淳樸的鄉親和與雷劇有關的傳說。
想到扮演包拯的紅黑臉,他拍了壹下木槌,喊道:“餵,陳世美那廝帶我來上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