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打開博物館的n種方式:博物館展示的深度解讀

打開博物館的n種方式:博物館展示的深度解讀

隨著現代意義上的博物館的出現,博物館的陳列方式也發生了壹些變化。從19世紀開始,出現了我們現在所熟悉的博物館展示模式,即以我們正在經歷的時間為終點,沿著歷史發展的時間線排列展品。這種普遍展示方式的出現,與殖民主義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不無關系。20世紀,除了時間元素,空間在博物館展示中變得越來越重要,博物館展示開始註重文化、場所和民族的關聯性。也就是說,在博物館陳列的過程中,文化被視為壹個民族所特有的、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東西,而這壹概念的產生與全球化的發展是分不開的。總之,博物館展示的形式變得多樣化了。在展覽的過程中,敘事表達的重要性凸顯出來,館內展示的內容具有壹定的邏輯關系。通過構建展覽內容與展覽空間的關系,讓參觀者獲得更好的參觀體驗。

在博物館展覽中,也有很多元素加入。其中,“展品”是博物館展示最重要的元素,也是向參觀者傳達文化價值的重要媒介。無論什麽樣的博物館,無論展覽過程遵循歷史順序、時間順序還是其他邏輯,“展品”都是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博物館“展品”壹般都有壹定的歷史和豐富的內涵,因此是不可再生的。

“展品”在被博物館根據展覽主題挑選出來之前,只能被稱為“物件”,博物館裏的物件是“讓觀者回到歷史”的象征。關於博物館陳列從“物件”到“展品”的轉變,埃塞克斯大學藝術史系教授彼得·福格(Peter Fogg)曾提出,物件是為了特定的目的而被挑選出來,然後在空間中展示。這說明當博物館根據展覽的主題來選擇陳列的物品時,物品本身的意義就被弱化了,甚至發生了變化,這與馬克思的“異化”有異曲同工之妙。

大多數博物館展覽的例子都說明了從“物品”到“展品”的轉變。在博物館展覽中,物品會保留壹些原有的意義,大部分與展覽的主題相碰撞,產生新的意義和體驗,而這種新的意義和體驗的重要性往往高於物品本身的真實性。也就是說,與展品本身的意義相比,博物館展覽更側重於展品與展覽空間、展覽內容和展覽主題之間的“化學反應”。在此基礎上,博物館往往增加展覽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擴大展品的背景,達到另壹個真正的目的。

這種說法在博物館的展覽中也很明顯。早期的博物館,觀眾的話語權很低,博物館的開放更明顯是為了迎合精英階層的審美。但在當今社會,博物館的展覽是針對普通人的,展覽的方方面面都是人為構建的。首先是展品。如前所述,展品會根據壹個特定的主題引起觀者思想和情緒的波動。這種再現和特殊的真實,本來就是設計出來的,產品的選擇和排列,都涉及到策展人的精心安排。除了展品,博物館的場館設計、燈光布景、展品後墻的色彩,甚至路牌、宣傳冊都是專門人員有意識地構建的文化景觀,以達到給觀者“作品本身無法解釋的東西”的目的。

如前所述,博物館展覽是人為建構的產物,展覽的每壹個環節都是“安排好的”場景。那麽除了展廳能看到的元素,博物館展覽背後還有其他元素嗎?答案是肯定的。從更深層次看,展會的大方向和效果與主辦方、贊助商、媒體等外部因素密切相關。從這個角度來說,博物館裏展示的內容都是主觀表達。

壹般來說,博物館展覽作為文化的壹種表達方式,不僅承載著歷史和藝術,更是作為壹個古今發展的鏈條而存在。在傳遞思想的過程中,也被賦予了符合現代性的全新意義。正如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史教授蘇珊·沃格爾(Susan vogel)在《展覽文化:博物館展覽的詩學與政治》中提到的:

所以可以說,博物館裏陳列的歷史,是壹部特定視角下的新歷史,往往與國家意識形態息息相關。比如中國漢字博物館,坐落在甲骨文的故鄉河南安陽,既展示了甲骨文的歷史,又承載了中國漢字文化的科普工作,還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是博物館陳列的另壹個內涵:它屬於文化,但不局限於文化,是主觀色彩下的意識形態的符號之壹,具有向觀者傳達特定概念的特殊價值。

隨著博物館文化內涵的不斷發展,博物館展覽的目的更傾向於滿足普通大眾的審美需求。因此,博物館展覽需要註重展品的歷史性和藝術性,結合多種表現方式,提升展品的藝術形象,吸引更多觀眾,闡釋展覽主題。在此背景下,博物館展示的方式和手段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得多樣化。

從各行業的應用頻率可以看出數字媒體的發展程度。新技術的出現也應用在博物館的展示設計中。最常見的形式是在博物館中使用各種視聽設備,可以幫助參觀者更好地看到和了解文物。目前博物館展覽常用的新媒體技術主要有幾大類:多點觸控、全息投影和虛擬現實。多點觸摸意味著觀看者可以操作控制計算機來獲得他想知道的信息。這種方式最常見的形式就是展廳常見的觸摸式辦公桌。全息投影比較好理解,就是用投影技術來描述場館展廳的主題和歷史脈絡。與簡單的文字和圖片相比,這種方法往往更加直觀、生動。中國文學博物館甲骨學派展廳前有壹個巨大的投影,使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對甲骨文歷史有更強烈的情感。虛擬現實也是以計算機為核心,讓觀看者在現實世界中感知虛擬的數字信息,增強感官體驗。展廳裏最常見的就是文物旁邊二維碼的設置。只要用手機壹掃,這件文物的相關信息就會展現在觀者面前。

什麽是“互動”?簡單解釋就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如今,在後現代主義的影響下,博物館越來越註重“人”的參與,於是博物館展覽中互動裝置的設置就誕生了。互動裝置的構建模式可以幫助參觀者增強對展覽的參與,從而對展覽的相關內容產生興趣。它是個人與展會信息溝通的重要橋梁。目前博物館展示的互動裝置主要有場景再現和空間互動兩種形式。

如前所述,博物館展覽最重要的是敘事表達,它可以擺脫博物館展覽的單壹性,從而使展覽向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發展。場景再現是提高展覽敘事性的方法之壹。通過人的參與,在展廳內盡可能還原歷史場景,營造當時文物的氛圍。這種再現方式是以觀者為主體,圍繞觀者的眼睛展開,讓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空間互動的不同之處在於,場館內不會有文物的展示,而是完全通過虛擬技術搭建壹個抽象的空間,創造與展覽主題相關的場景,增強觀眾的感官體驗和情感升華。比如很多博物館設置的互動和錄像廳,這類展廳的參觀者參與度會大大提高,在互動的過程中加深對文物的了解和情感。

除了上面提到的兩種新的設計方法,博物館還展示了其他新的模式,如生態博物館,這是增強博物館敘事的常見方式。總之,新的設計手段的應用使博物館展覽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將“觀者”這壹主體帶入壹個信息文化的新世界,並依靠“虛擬現實”場景影響人們的感官和思想。

博物館的深層次內涵解讀其實可以用壹句話來概括。也就是說,無論是展品再現真實,還是展覽的人為建構,還是展覽的特定視角,歸根結底都與博物館的敘事表達有關。也正是在註重敘事的大背景下,博物館舊有的展覽應用模式發生了改變,新的設計方法得以展現。

  • 上一篇:感謝愛心捐贈者的短句6。
  • 下一篇:教妳怎麽喝咖啡。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