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納西民俗

納西民俗

中國的納西族主要居住在未夕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四川省中甸、寧蒗縣、永勝縣、鹽源縣、木裏縣和西藏自治區芒康縣鹽井鎮。目前人口為308,839人。

農業是納西族的主要經濟部門,主要從事農業和畜牧業,種植水稻、玉米、馬鈴薯、小麥、豆類、棉花和大麻。金沙江“河套”地區是著名的林區。玉龍山區植物種類繁多,素有“植物倉庫”之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納西族人民在中國* * *生產黨的領導下,成功地進行了土地改革,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於1961建立了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經過40多年的開發建設,納西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了自己的大學生和科技人員。過去納西族地區缺醫少藥,很多疾病瘟疫經常流行。目前醫療衛生人員遍布農村,基本消滅了流行疾病,人民健康水平明顯提高。

納西歌曲主要有跳歌、東巴基日經、納西景帝、納西酒歌等,其中納西景帝是古城中最著名、最受歡迎的。

社會風俗習慣

喪葬火葬自古盛行,清末以後部分地區開始盛行土葬。

納西族男性的服飾和漢族大致相同。麗江納西族婦女穿長袍,寬腰大袖,外加壹件馬甲,壹條褶腰,長褲,壹條羊皮披肩,身旁繡七顆日月星,表示勤勞。寧蒗的納西族婦女穿著長百褶裙,上衣,大藍布包子,大銀耳環。

習俗

納西族人很好客,每當他們打獵回來,路的所有行人都會得到壹份他們的獵物。客人上門,主人會做六八個菜招待。

禁忌是:騎馬到村前必須下馬,不能把馬拴在祭天的地方;不能踩三腳架,不能蹺二郎腿;不能翻爐子裏的灰;祭天、祭祖、祭戰神時,忌外人觀看。切忌坐在門檻上用刀斧砍門檻上的東西。有的地方還避免在家唱民歌;不要在黎明殺牛、裝馬、裝公雞;不吃狗肉。進納西家,不能主動進老人、婦女、女孩的臥室,不能打聽“阿霞”

飲食習俗

納西族人壹日三餐。壹般早餐吃饅頭或水煮粑粑,中餐和晚餐比較豐富,有壹兩種炒菜、鹹菜、湯等。,尤其是當夜回族的牛肉湯鍋和幹巴。無論平壩還是山區,蔬菜種類繁多,四點鐘就該上市了。山區廣泛種植馬鈴薯、黃瓜、瓜豆,並制作各種具有地方特色的名菜。如:清蒸蟲草鴨、貝母雞、天麻雞等。其中,納西族的傳統菜肴“發酵松茸”是用松茸蓋做成的特色菜肴,內填肉末,蒸熟作為祭品,特別供祖先食用。

肉質以豬肉為主,豬肉大多做成臘肉,尤其是麗江和永寧的琵琶豬,可以保存幾年到十幾年不變質。出去工作的時候帶上巴巴或者巴巴寺。吃飯時圍桌而坐,冬天喜歡挪到陽光充足的地方吃飯。

典型美食有:麗江火腿粑粑、麻布、雪蓮拼盤、麗春銅火鍋、麗江燒烤粑粑等。

節日

海坡會位於雲南永寧納西族聚居的地方。有壹個神秘而美麗的瀘沽湖。在湖的兩岸,有壹座雄偉的山峰——獅子峰。獅子峰是納西族神話傳說中壹位名叫“甘木”的女神。她的美貌迷倒了各地的男神。但她和永寧的納西族壹樣,沒有固定的丈夫,過著男女不婚的自由偶爾的生活。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所有山神都要去永寧與幹木女神聚會娛樂,接受祝福。後來,在農歷七月二十五日,納西族人都聚集在瀘沽湖圈參加壹年壹度的海坡會。人們唱歌跳舞,玩得很開心。他們壹方面為女神歡呼,壹方面用隆重的儀式向她獻祭,祈求她保佑人民平安,莊稼豐收,畜牧業繁榮。年輕男女也借此機會互相交換了筆記。

三多傑

三多節是雲南麗江納西族的傳統節日。它在每年農歷十月初八舉行。

相傳在古代,納西族的三位祖先曾在此降魔。從那時起,每年農歷十月初八,人們聚集在三個寺廟裏崇拜三位保護者。祭品包括整豬、全羊、雞和魚。

節日期間,納西族男女老少踏春賞花,小夥子騎著駿馬進行賽馬活動,獲勝者受到姑娘們的青睞。晚飯後,人們圍坐在篝火旁,載歌載舞的納西族姑娘跳起了歡快的《李阿麗》。

會堅持

還有很多納西族的商業節日。雲南麗江縣的納西族,每年農歷正月十五舉行“棒槌會”,以交換竹木農具為主要內容。據記載,這種市場活動從明朝就有了。按照納西族的傳統,正月十五是小年,過了小年就開始春耕,所以棒槌正好提供了壹個準備農具的機會和場所。有各種犁,鋤頭,鐮刀,竹籃,籃子,扁擔等等。納西族農民每年都要把壹些農具的木柄換成帶柄的,所以這個農具展被稱為“大社”。俱樂部還有鮮花、水果和樹苗、盆景、家具和家庭生活的日常用品。

搶婚遺風在納西族的壹些地區仍然存在著“搶婚”遺風。這也是壹種古老婚俗的遺留,體現了女性對住夫家的宗法制度的反抗。妻子要堅守住在娘家的老傳統,男方會搶婚來實現把妻子留在婆家的願望。現代社會的“搶婚”只是壹種形式,並不是真正的搶婚,而是男女之間的壹種默契,以“生米煮成熟飯”來搪塞對婚姻持不同意見的女方父母。

  • 上一篇:福建茶葉品牌十大名茶
  • 下一篇:股票加倉技巧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