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技術是將人工分離和修飾的基因導入生物的基因組,導入基因的表達引起生物性狀的可遺傳修飾。這項技術被稱為轉基因技術。人們常說的“基因工程”、“基因工程”、“基因轉化”是轉基因的同義詞。轉基因技術改造的生物在媒體上常被稱為“轉基因生物”(GMO)。
2.轉基因技術與傳統技術的關系
自從人類種植作物以來,我們的祖先從未停止過對作物的基因改良。在過去的幾千年中,作物改良的方式主要是選擇和利用自然突變產生的優良基因和重組體,通過隨機和自然的方法積累優良基因。在遺傳學的基礎上,近百年來的動植物育種都是采用人工雜交的方式,重組優良基因,引入外源基因,實現遺傳改良。
因此,轉基因技術與傳統技術是壹脈相承的,其本質是通過獲得優良基因進行遺傳改良。然而,轉基因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在基因轉移的範圍和效率上有兩個重要的區別。第壹,傳統技術只能在壹個物種內的個體間轉移基因,而轉基因技術轉移的基因不受生物間親緣關系的限制。其次,傳統的雜交選擇技術壹般是在生物個體水平上進行的,操作的對象是整個基因組,轉移了大量的基因,無法對某個基因進行準確的操作和選擇,後代的表現較差。而轉基因技術壹般是操作和轉移明確定義的基因,功能明確,後代的表現可以準確預期。因此,轉基因技術是傳統技術的發展和補充。兩者緊密結合,可以相輔相成,大大提高動植物品種改良的效率。
3.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面對越來越多的轉基因食品,人們的認識並不壹致。以美國為首的主吃派和以歐洲為首的反對派在全球範圍內形成了兩大陣營。不久前的壹項調查顯示,美國和加拿大的大部分消費者已經接受了轉基因食品,只有27%的消費者認為食用轉基因食品可能會對健康造成危害。在歐洲,大多數人反對轉基因食品,尤其是在英國。原因是英國壹位教授在1998的研究表明,幼鼠食用轉基因土豆後,內臟和免疫系統會受到損傷,這是最早關於轉基因食品的質疑,並引發了英國乃至世界關於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大討論。雖然英國皇家學會在5月發表聲明,1999:這項研究“漏洞百出”,但轉基因土豆對生物健康有害的結論完全沒有根據。然而,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引起了消費者的懷疑。79%的英國民眾反對轉基因作物的試種,抵制轉基因食品進入市場。
那麽,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如何呢?我能吃嗎?羅雲波教授認為,從本質上來說,轉基因生物和常規育種的品種是壹樣的,都是修改了某些性狀,或者增加了新的性狀,或者消除了原有的不利性狀。常規培育的品種僅限於種內或近緣物種,而轉基因植物中的外源基因可以來自植物、動物和微生物。雖然目前的科學水平無法準確預測壹個外源基因在新的遺傳背景下會有什麽樣的相互作用,但理論上轉基因食品是安全的。
羅雲波教授說,他自己也吃轉基因食品,同事裏也有做這方面研究和推廣的人,他並不拒絕轉基因食品。當被問及長期食用轉基因食品是否會對人體產生慢性副作用時,羅教授認為不會有副作用。第壹,轉基因食品在投放市場之前,經過了很多部門的大量實驗和嚴格檢查;第二,轉基因食品不會在體內蓄積。至於人們懷疑轉基因食品可能對人體有危害,主要是因為對基因工程不了解,這些“危害”沒有科學依據。
羅雲波教授認為,在轉基因食品大規模進入我們的生活之前,有《農作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實施辦法》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這個辦法不涉及進口農產品,國外轉基因食品進入中國沒有嚴格的限制,所以應該盡快立法,對進口的轉基因食品進行嚴格的安全檢測,真正保證消費者的利益。如果基因工程能夠在相應法律法規的嚴格控制下,朝著有利於人類需求的方向有序健康發展,將會給人類帶來不可估量的貢獻。
4.轉基因作物的潛在生態風險。
早在1992年,轉基因作物的潛在生態風險就已經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的條款中明確提出,要求制定或采取措施,規範、管理或控制生物技術改造的活生物體(LMO或轉基因生物)的使用和釋放可能造成的風險,可能對環境產生不利影響,從而影響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同時也要考慮到對人類健康的風險。對環境有負面影響,包括對農田生態系統的影響和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影響是多方面的。
轉基因作物是人工制造的品種,我們可以把這些品種看作是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外來物種。壹般來說,外來物種會長期對環境或生物多樣性造成威脅或危險。有時候需要10年,或者更久。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種植已經5到6年了,壹些潛在的風險可能不會在這麽短的時間內表現出來。然而,在實驗室水平上已經證實了壹些風險。
例如,Mikkelsen等證實了抗除草劑轉基因油菜的抗除草劑基因可以通過基因流在壹次雜交和壹次回交的過程中轉移到其野生近緣中(Mikkelsen等,1996)。根據2006 54 38+0 8月的報道,加拿大主要的轉基因作物是抗除草劑轉基因油菜,但它們正在變成雜草。農民們正在他們的農田裏對抗壹種新的有害植物。因為轉基因油菜已經出現在他們的農田裏,而且這種植物可以抵抗常規的除草劑,所以還是很難殺死它們。馬尼托巴大學的植物科學家馬丁·恩茨(Martin Entz)說,“轉基因油菜的傳播速度比我們想象的要快得多,要控制它是絕對不可能的。”加拿大食品檢驗局建議農民用另壹種藥物殺死它們。然而,其他化學物質會殺死農民種植的作物,在某些情況下,轉基因油菜籽對這些化學物質有抗性。這些轉基因油菜真的成了所謂的“超級雜草”。
5.十位院士談轉基因:大力推進生物技術研究和應用。
轉基因生物技術的發展壹直受到國內外的高度關註。針對公眾對轉基因作物發展提出的壹些質疑,我國生物技術和食品安全相關院士紛紛發表意見。袁隆平(中國工程院院士,被稱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現任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雖然中國雜交水稻技術目前在世界上是領先的,但如果不加強分子育種技術的研究,短則5年,長則10年,中國雜交水稻技術將落後於國際水平。分子技術在中國超級稻三期目標研究中的應用。袁院士認為,利用生物技術進行作物育種是未來農業科技的發展方向和必然趨勢。轉基因技術是壹種分子技術,因此有必要加強轉基因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沒有技術,就沒有地位。對轉基因產品采取科學審慎的態度,並不是拒絕的態度。陳君石(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著名食品安全專家、國際食品添加劑法典委員會主席、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要把轉基因、轉基因作物、轉基因生物告訴公眾。他認為天然食品不等於安全食品;不存在零風險食品;轉基因食品不構成食品安全問題。他說,壹方面,轉基因食品不含有毒有害物質,不構成食品安全問題;另壹方面,轉基因作物的研發有壹套嚴格的監督管理程序,在生產上也有壹定的生產規範和嚴格的管理要求,與其他傳統產品的生產相壹致。許智宏(中國科學院院士,原北京大學校長,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國際植物組織培養與生物技術協會主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中國委員會主席):生物技術的壹項重大突破正在迅速孕育和催生壹場新的工業革命。中國生物產業的發展對於建設創新型國家、提升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核心競爭力、保障中國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李家洋(中國科學院院士、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面對日益嚴峻的全球糧食安全問題,我們可以利用轉基因生物新品種的培育,生物農藥和新型生物制劑的研發,為人類生活帶來壹場新的綠色革命。李院士認為,轉基因作物可以增加作物抗性,有效防治病蟲害,大大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降低生產成本,減少環境汙染和對其他昆蟲和人畜的危害。同時還可以培育優良的農作物品種,提高土地生產力。國內外數億人食用多年,未發現轉基因產品對健康有害;超過1億公頃的轉基因作物沒有被證明生態環境被破壞。這是不爭的事實。
B.肖爾根(中國工程院院士、副院長、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副理事長):轉基因生物的安全性是壹個相對的概念,以非轉基因生物為參照系,比較它們在安全性上的差異。從目前國內外的科學研究來看,轉基因食品和傳統食品在人體消費安全上並沒有區別。另壹方面,轉基因研究的應用嚴格控制基因來源、操作方法和應用環境。目前,通過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並獲得主管部門批準的轉基因生物是可以安全使用或食用的。戴(中國工程院院士,玉米遺傳育種專家,現為中國農業大學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教授):我前半生從事常規和傳統育種工作。在最近的20年裏,我從事傳統育種和常規育種,並參與了現代生物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我的經驗是,通過轉基因技術,在原有傳統技術的基礎上增加壹項新技術,可以提高育種水平,給新品種增加壹些傳統育種解決不了的性狀。謝華安(中國科學院院士、雜交水稻遺傳育種專家、福建省農科院原院長):目前,全國各地的科學家在跨區域合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轉基因作物的研發已經有了非常好的基礎。發展生物技術,與傳統優勢技術緊密結合,拓寬育種途徑,提高育種效率,對於突破資源環境約束,壯大民族種業,鞏固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生產能力和供給水平,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楊(中國科學院院士、基因組學家、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盡管有各種各樣的批評,我仍然毫不猶豫地支持轉基因植物和動物。轉基因本身沒有毒性,它們與其他基因的相互作用也已經被清楚地研究過了。李寧(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教授):大多數關註生物安全的人對生物安全知識並不熟悉。事實上,我們壹口就吃掉了成千上萬的基因。花了1800多年才讓人接受女人不是男人的肋骨做的。目前,面對農業生產中的許多問題,轉基因相關生物技術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對於壹個民族,壹個國家來說,如果慢慢接受這些方法,就會落後。劉旭(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作物育種專家):轉基因技術已被列為未來影響全球經濟的第三大技術,轉基因育種是目前世界上廣泛采用的新技術。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棉花等主要農作物的轉基因技術體系,獲得了數百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基因和壹批具有潛在應用價值的新基因。水稻基因組和重要功能基因的克隆研究居世界先進水平,為利用轉基因技術培育農作物新品種奠定了堅實基礎。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轉基因市場競爭,應充分利用轉基因新技術,培育環境友好、資源節約、健康友好、高產優質的轉基因作物品種,在科學評價、依法管理的基礎上,推進轉基因新品種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