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1奧斯卡獲獎影片的名單上,我看到了這樣壹個片名,《尷尬》。從字面上講,是屍體化妝師,但在影片中,老殯儀師給了我們壹個更貼切、更溫暖的解釋——殯儀師是“幫助他人安全踏上旅程的人。”影片以壹個新的競爭對手的視角,觀察生命,講述生死故事,凝視逝者身邊深愛他們的人。它讓人從另壹個角度看待死亡,教會人寬容,引領主角成長為壹名合格的殯葬師。
《尷尬的主人》講述了壹個故事:因樂團解散而失業的大提琴家小林大武,決定帶著妻子回農村,誤入壹家名為“NK社”的公司,成為壹名殯葬新手。驚慌失措的大吳決定向妻子和周圍的人隱瞞這個事實。在試用期內,受會長的影響,大吳逐漸改變了自己最初的殯儀員形象,對保留逝者在世間最美容顏的工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是在這個時候,他的妻子向梅和他的朋友們知道了這件事。妻子離家出走,朋友鄙視他,死者家屬辱罵他,讓他壓力很大。最後在社長的鼓勵下,大吳得到了祝福,懷孕的妻子也回來了,理解大吳的心情。影片結尾也是高潮。大吳收到了遺棄他30年的父親的死訊。大吳壹邊梳理父親,壹邊回憶父親少年時的面容,以及對父親的愛。
這部電影不同於以往的日本文藝片。導演除了繼承了日本文藝片的簡單和平淡,還加入了很多爆笑的情節,使影片在給人啟迪的同時也讓人會心壹笑。壹開始,大吳作為壹個新手,在清理屍體的時候發現那個自以為是美女的女人其實是個男的,這讓這個略顯枯燥的劇情變得非常有趣,讓觀眾潸然淚下。這個片段重新出現,並在影片過程中進行了補充。殯葬業者對死者意願的尊重,讓我們對這個職業有了不壹樣的理解。她們不僅僅是化妝師,還是安慰死者和生者的人。
按照這類電影通常的模式,需要壹個老師和壹個契機來引領主人公的成長。這種模式化的情節我們在很多電影裏都見過,但在這部電影裏,導演和編劇把這個轉折設計得很有創意,很感人。大吳站在橋上,看到魚兒拼命向前遊,精疲力竭後死去,更加深了他對生命的理解。這壹段看似無用,其實是為接下來的情節做了心理鋪墊。老殯儀員佐佐木在給主婦的屍體化妝時,仔細觀察了死者的照片。照片中的清秀女子與死者深綠色的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佐佐木為死者精心安排妝容,冷靜、莊重、富有同情心,深深震撼了在場的大吳。佐佐木在生前塗上了常用的口紅,既體現了佐佐木作為殯儀員的細心,也體現了生者對逝者的尊重。女子在殯儀員的妙手下再現了自己生命的美好,殯儀員讓逝者平安踏上旅程。在這壹集裏,已故老師的惻隱之心,女主女兒的孝心,男主的悲傷,都讓人動容。主持人終於後悔了,留戀地說:“今天是她最美的壹天。”讓觀眾感受到了親人對逝者的愛,也讓大吳明白了為人師表的可貴。大吳從這件事開始成長為壹名殯儀員,而大吳成為壹名合格殯儀員的標誌是,在當年玩伴母親的葬禮儀式上,大吳戴上了壹條生前非常喜愛的絲巾,類似於以前老殯儀員給死者抹的口紅。生命按照自然規律生老病死,魚如此,人也如此。做殯儀員的目的是把逝者最美的壹面留在人間,給逝者帶來慰藉。
導演通過電影向我們傳達了他對生與死的理解,就像拾骨老人說的“死亡可能是壹扇門,逝去並不是終點,而是超越,然後是下壹步”。在影片中,我們看到了很多葬禮:因為與常人不同的性取向而自殺的美麗少年,額頭上印著親人的唇印而離開的老人,帶著十字架離開的男孩,希望被長筒襪埋葬的老婦等等。人有很多種,導演把充滿死亡的葬禮變成了白色喜劇,給死亡帶來了動人的溫暖。此外,影片還展現了壹種愛情傳承。影片最後,大吳在僵硬的父親屍體的手中找到了小時候送給父親的壹塊石頭,大吳將石頭貼在妻子的腹部,將父親對自己的愛傳遞給了未出生的兒子。這種深情再次升華了影片的主題,體現了深厚的人文關懷。
影片中讓我覺得有趣的是,主人公情緒的變化其實是通過“吃”來表達的。第壹次接觸腐屍的時候,大吳看到老婆給他準備的雞吐了。見習殯儀師為主婦完成儀式後,與資深殯儀師壹起吃死者家屬送來的肉幹;當他的妻子因離家出走而動搖時,總統請他吃了美味的河豚白;在為自己的事業努力的時候,我和佐佐木社長、平安夜上的村助壹起吃雞,強調只有擺脫死亡的陰影,才能享受生活。通過這種特殊的聯系,導演巧妙地貫穿影片,增加了喜劇效果。
日本著名音樂大師久石讓創作的背景音樂是《死亡》中最值得壹提的。為了體現主角的形象,音樂以大提琴聲為主,悠揚渾厚,時而輕快時而舒緩,打破了死亡帶來的沈重負擔,音樂猶如主角心中的激流。尤其是主人公在草原彈琴的意識流,真的是神來之筆,抒情愉悅,特別浪漫。
《死神老爺》通過鏡頭展現了生與死的意義,每壹段都表現出柔情似水,劇情舒緩而不拖沓。在兩個小時的影片中,講述了壹個充滿歡笑和淚水的人生故事。主角終於意識到自己已經成長為壹個懼怕死亡、豁達寬容的死亡大師,同時告訴我們要接受生活中的各種感受,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