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佟麟、李玟《矛盾互補趨向交融——歷代詩話小傳》及《靜知居詩話》三則對讀(南通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論錢與朱彜尊詩學觀之異同》(北方工業大學學報第2期);王英芝對朱彜尊山水詩的初步研究(《濟南學報》第4期);李南榕《論朱彜尊》(安徽大學學報第4期):曾益芬《儒家經典與義的初步研究》(史學史研究第4期)。
答:在今年的論文中,有兩篇文章同時考察了錢和朱彜尊的詩學觀。佟麟和運用零散視角的研究方法,通過錢的《歷代詩話傳》和朱彜尊的《幽處詩》,解讀了唐寅、和袁宏道三位詩人的傳記和評點,指出了清初詩學理論對立互補、趨於整合的時代特征,印證了清代是古代詩學理論總結期的學術判斷。指出錢和朱都主張詩歌要能抒寫性情,反對摹仿和怪僻的詩風,主張用學問挽救通俗之弊。但就“言誌”的內涵而言,錢主張言氣,朱強調溫柔敦厚的詩教。產生差異的原因既有時代和社會的特點,也有個人經歷和思想的差異。王應之關註朱彜尊的山水詩創作,指出朱對“雅”的追求是其創作的基礎,但早期懷有民族興亡之感,並模仿王夢之。表達妳中年的個人感受,學習杜甫的力量;歸田後反思閑適心境,研究蘇軾等宋詩人的作品。朱的山水詩反映了清初詩歌創作遠離政治功利,由學唐轉向學宋的趨勢。王英之註意到朱詩歌在不同歷史階段的不同特點,這在對其作品的研究中更為突出。李南榕《簡評》專論朱詞,介紹朱的愛情詞和詠物詩,揭示朱詞的風格和特點,以糾正各種偏見。本文評述了朱空靈飄逸的詞學理論體系,以及浙西詞派形成的諸因素。曾益芬論述了《景宜考》的分類體系和著錄體系,並對朱彜尊註的學術價值進行了評價。特別是對朱各種意圖的分析,可以分清源流,得其大意。
1998
論文:對《四庫全書》引用錢理論有關問題的考證(高雄師範大學中文系第七屆友人研討會論文集,5月);林慶章《四圖書館官員混淆經學與義理之研究》(第壹屆中國文學研究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學生出版社);劉昱材收藏出版的《朱彜尊詩詞集》(北京大學百年漢語言文學卷,北京大學出版社)。
記者:在編纂《四庫全書》的過程中,楊金龍和林清章都集中討論了如何改寫和刪除《景宜考》中的“違規”文本的問題,當時《四庫全書》的官員害怕清朝皇帝高宗的嚴厲命令。由於收集了儒家經典目錄,卷數多達300卷,足以說明這個朝代民政的繁榮。因此,它受到李鴻的高度重視,受到他本人的稱贊,並被下令出版。盡管如此,《義經》還是避免不了部分文字被刪的命運,可見清朝對《四庫全書》的修訂是“禁征”和“毀征”的事情之壹。摘要:對朱彜尊詩詞作品的收藏和出版情況進行了梳理,並對其進行了詳細介紹,從《朱類》、《滕小集》、《曝光亭集》到其作品外的收藏和註釋作品。並對江浩然、楊倩、孫寅恪的詩歌概況和價值進行了分析。最後指出,與朱彜尊的文學史地位相比,現有的校勘工作還遠遠不夠,亟待加強。
1999
論文:丁紅選的朱彜尊,不惜丟官的藏書家(《南京史記》第三號);楊補考成果總結(研究生論文發表會論文集,第9期,65438+2月)。
出版社:《景宜考》出版後,受到學者們的廣泛關註,出現了翁方綱《景宜考校》等壹系列相關著作。楊以翁之書、羅振玉《經學考據目錄》、吳政商《經學考據》(附錄於《經學考據索引》)為考察對象,全面回顧了前人的考據成就,分析了他們的方法,概括了他們的內容,評述了他們的優缺點,指出現存考據瑣碎,論證不足。全文分析詳盡,證據清晰,論述深入,恰當簡潔。
在2000年
著作:林慶章等《朱彜尊考據學研究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雪莉中國研究所編)。
論文:魏的《詞提要編》與朱彜尊的“雅”論(《內蒙古社會科學》第2期);何鴻齡的《長恨歌》——朱彜尊的《歸典秋(名作欣賞之二)》:陳孝經錄(上、下)(書目季刊第34卷第1、2期);楊《對考引文模式的分析》(中國文化大學語文學報,3月第5期),《羅振玉考目錄研究》(書目季刊第33卷第4期),《考引文考證》(孔孟月刊)沈乃文《朱彜尊與經學義考》(漢學研究,6月第7卷);王統策對荊《藝考》作者的辨正——兼評《考》、《四全書》(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5期):學術大師朱彜尊陳紹川的文獻學實踐(圖書資料3號);朱彜尊與劉洪泉的圖書編撰(圖書館學研究第3期);許巖的朱彜尊揭露書亭(書屋7號)。
出版社:今年的著作和論文,涉及經學、文字學、詞學等領域。林慶章等主編的研究文集。匯集了前面提到的吳亮、翁、田鳳臺、杉山博之、邱建群、陸、蔡琦琦、朱澤傑、陳祖武、曾益芬、、黃、楊、喬燕燕、、林慶章和莊清輝。《景宜考》出版後,先後出現了翁方綱《景宜考補正》、《沈續考》等十余種衍生著作,分為補正、續編、補編三個系列,充分證明了此書的重要學術價值(詳見中華書局2009年版《張宗友景宜考研究》第七章第壹節)。陳效法清人和先賢,對《景宜考》中的“孝”範疇進行了補正。數四十事,補七十事,集萬物,詳析,足以稱英雄;所使用的考證和解釋方法足以模仿。在考的專題研究中,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最為突出的成績。《景宜考》以其豐富的描寫和廣泛的引用而聞名。楊對其引用方法進行了總結,指出* * *的方式有直接記錄、近似引用、虛增、替代、倒置、組合、分離等七種,都是通過舉例發明的。羅振玉曾為《景宜考》編過目錄,並寫了校對記錄以糾正其錯誤。楊總結了羅氏校勘的實例,分析了校勘內容的類型,論述了校勘的利弊,這些都是重要的,可以說是贏得了文獻學規律的研究。就《義經》而言,是“研究性學習”。同樣,楊復引用了《景宜考》中馬端臨的材料,相互比較,分析了內容的類型和記載的數量,比較了兩部書的優劣,指出學者們為了完整,不得不吸收《景宜考》的內容。沈乃文在介紹了朱彜尊的家世、治學、仕履之後,對其編撰背景、體例傳承、成書時間、起草方法、成就與不足、篆刻淵源等都做了細致入微的闡述,其中不乏真知灼見。沈石回答書版質量的問題,引用了幾十條規定,相互比較,得出了初版最好的結論,可以稱之為終評。圖書館官員編纂了《四庫全書總目》,引用了大量經部經典,甚至還記錄了其錯誤。王統策指出《雅樂》的作者是德興人,而不是朱彜尊所認為的合肥人。總目錄遵循朱的理論,但不能明確區分。陳紹川和劉洪泉分別關註朱彜尊的文獻學實踐和圖書編撰,後者可以從思想層面加以概括。
2001年
論文:陳晶瑩《朱彜尊明代詩歌研究》(輔仁大學碩士學位論文);諸葛冰夷《詞提要》(江海學刊第2期)的編纂意圖和價值:楊·《翁方綱校經研究》(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刊第7卷第1期,3月);吳蓓論朱彜尊詞的典型意義——兼論浙西詞派產生、發展和衰落的原因(《浙江學刊》第2期):劉士南先生對《朱彜尊文選》的看法——與葉元璋先生、鐘霞先生商榷(《古籍整理研究》第3期):武美娟《論謳歌詩的地方文獻價值》(文化大省建設中的圖書館現代化——浙江省圖書館學會第八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答:《明詩集》是朱彜尊編纂的壹部明代詩歌總集,是研究朱詩歌理論和明代詩歌發展的重要文本。陳景英的論文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壹是朱彜尊《明詩選》的編輯精神、編輯原則和評論內涵;二是書中所包含的詩學思想,如詩歌起源論、創作論、風格論以及對重要詩人的評價等。論述了明代綜合詩的價值和影響。這是明代詩歌研究的第壹篇論文。諸葛指出,朱彜尊編選《詞集》是為了弘揚詞風,使自己的創作歸屬於雅,以挽救草堂帶給明朝的猥瑣、卑微、瑣碎的詞風。《景宜考》刊行後,學者們不斷修改、補充、續編,其中翁方綱對《景宜考》的校勘貢獻最大。楊研究此書,揭示其意義,澄清其內容,並評論其利弊。每個例子都是杜撰出來的,相當詳細。對於朱彜尊的詞,認為,朱詞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在清代是無與倫比的,具有典範意義;朱彜尊創立的浙西詞派,向來順應詠物詩潮流,但當詠物詩陷入高雅的文字遊戲時,其生命力便大受限制,浙西詞派的興衰與此密切相關。劉師南指出《朱彜尊文選》存在斷句和註釋錯誤;要註釋朱彜尊的作品並不容易,對於那些受過良好教育且審慎堅韌的人來說更是不可能。武美娟認為,以朱彜尊《鴛鴦湖謳歌》為代表的謳歌系列,再現了嘉興的歷史和歷代故事,描繪了當地的名勝古跡,記錄了當地的特產和風土人情,具有豐富的地方文獻和文化價值。對於謳歌來說,吳的概括具有普遍意義。
2002年
論文:楊·《曝書館藏後記價值分析》(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學報第8卷第1期,3月);從《靜知居詩話》(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看李瑞卿的“清”作為朱彜尊美學的壹個側面,《朱彜尊以情為本的理學——理學與經學之間的詩性選擇》(大連大學學報第3期);楊德貴《論詞提要的得失》(周口師範學院學報第3期);王永浩《論朱彜尊重詩與清代實學思想的關系》(古代文論研究系列之二十);陸鑄《樂府補》與《浙西事六首》——兼論浙西詞派的形成(《南洋師範學院學報》第5期):楊《對經學義考描述的分析》(《中央圖書館臺灣省分館學報》第8卷第4期,65438+2月)、《朱彜尊經學義考中“切法”運用的分析》(《學報》第25期,65438+2月)。
出版社:朱彜尊《露書亭》共80卷,其中序跋8卷,後記14卷,共計22卷,在朱的詩歌中算是大卷(但詩有22卷,可與他人相比)。楊首次對朱《書後記》的價值進行了考察,指出朱的藏書、校勘成就、學術交遊、治學方法、喜好等都可以用它來考察。這類文字可以作為《景宜考》的有益補充,成為四庫館官員的重要考證資源。“情”是中國古代壹個重要的批評術語和美學概念。李瑞卿梳理了這壹概念的發展歷程,對《靜知居詩話》中含有“情”字的詞語進行了歸納和分析,指出朱彜尊對這些詞語的使用分別體現了他對魏晉以來“情”的傳統的懷念、對重柔文風的崇尚、對淳樸真率的品味以及對庸俗世風的匡正。李瑞卿認為,朱彜尊關於理與理的關系的論述,是針對理學與儒雅相分離的事實,認為二者並不矛盾,抒發情感並不妨礙道德;所謂“理學的風雅合壹”,是對折衷王鑄、具有原始經學內涵的理學的反思。朱彜尊重學於詩的理論是針對嚴羽的理論。但在明末清初的特定歷史形勢下,糾正錯誤,提倡實學,具有現實意義。對此,王永浩結合清初的政治和學術氛圍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分析。王認為,朱彜尊是清初實學思潮的重要倡導者和參與者,影響很大。陸鑄指出,樂府補題的發現,激發了浙西詞派創作詠物詩的熱情,其用詞精致典雅,美感純凈質樸,可壹掃詞之弊。而對情感交流的忽視與重視情感感受的文學傳統相悖,其弊端導致空虛與孤獨。楊運用計算機技術,對《景宜考》的諸要素進行了統計和量化分析,不僅摸清了該書的“家底”(如著錄總數、四欄分布(存、失、缺、未見等。),引用文獻的數量和種類,歷代經典的數量等。),但也發現了書中的壹些問題,如文風不當、經典重復等。《景宜考》引用的文獻非常豐富。與原文相比,經常有改動、刪減、合並,頗有規律可尋。楊稱之為“截法”,並總結了刪改的情況。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切的壹致,比如壹個技能;內容適當,復雜度適中;有序有序,風格細致;同時也存在內容誤刪、剪裁扭曲、風格不壹致等不足。歷史上最重要的例子,楊對考刀法的研究,可謂精深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