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抗震救災精神的內涵

抗震救災精神的內涵

七個多月前,汶川地震震撼了中國:山體滑坡和地裂縫,河流痙攣,物毀人亡。七個月來,中國抗震救災震驚世界:全民奮戰,萬眾壹心,自強不息。

汶川作證:壯麗山河的抗震救災實踐,磨礪了中華民族五千年不屈不撓的骨氣,鍛造了中華民族驚天動地的抗震救災精神,鍛造了偉大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不朽豐碑!

黨中央、國務院最近召開的省區市和中央部門主要負責同誌會議強調,要大力弘揚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弘揚抗震救災精神,對於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應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和挑戰,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抗震救災精神的豐富內涵——以人為本、生命至上、團結壹心、百折不撓、科學理性、開放透明——是中華文明進步的偉大標誌。

中華文明史也可以說是壹部與天災人禍鬥爭的歷史。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遭受了許多重大自然災害。從1966邢臺抗震救災到1976唐山抗震救災,從1987大興安嶺撲救森林火災到1998三江抗洪,從2003年抗擊非典到今年年初面對冰天雪地,自然災害的嚴峻考驗凝聚著中國人民。

這場圍繞汶川大地震的波瀾壯闊的救災實踐,噴湧出人間大愛,generate誕生的難得民族情懷,折射出舉世矚目的中國力量,詮釋了新時代中華民族抗震救災精神的豐富內涵。

以人為本,生命至上。“世間萬物,人是第壹珍貴的”。當災難突然襲來,黨中央、國務院果斷決策,發出緊急命令,主題只有壹個:“治病救人是第壹位的”、“治病救人是第壹位的”、“壹線希望,百倍努力”!很快,國家的重型武器向災區集結;國家的精英,拯救人民。截至6月13日,各路救援部隊共救助轉移群眾1403671人,各級政府投入抗震救災資金5376100萬元,接收海內外社會各界捐款45578萬元,調運救災帳篷10515萬頂,調運過渡安置房。以人為本是抗震救災精神的“核心”。所有的抗震救災力量都在以人為本的理念下工作。從搶救生命到救治傷員、安置群眾、重建災區,黨和政府采取了壹系列有效措施,始終突出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的核心主題,突出了我們黨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等壹系列重大戰略思想的鮮明實踐特色。

團結壹心,眾誌成城。團結就是力量。這是中國人戰勝各種災難的堅強信念。面對危機,各部門密切協調配合,各省對口支援,社會各界自發動員,各項慈善捐贈活動有序開展...包括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在內的全國人民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團結,再現了同舟共濟的感人場景。“我們都來自汶川”這句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生動寫照。滑坡、地震動搖不了黨和人民的團結;斷橋不能阻止全國人民同舟共濟...“壹方有難,八方相助”。在全國支援抗震救災的幫助下,社會主義制度無可比擬的優越性熠熠生輝。

無所畏懼,不屈不撓。源遠流長的無私無畏、壓倒壹切敵人而不被敵人屈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在抗震救災中再次發揚光大。災情發生時,黨員幹部為大家放棄家庭,組織群眾自救互救;人民教師為了學生的安全,不惜獻出生命;白衣戰士冒著余震的危險去救人;災區人民忍受著失去親人和家園的悲痛,積極參與抗震救災。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官兵更是不顧壹切,沖鋒在前,不怕疲勞,連續作戰,成為抗震救災的突擊隊和主力軍。中華兒女所表現出來的勇敢戰鬥、無畏犧牲的精神,總是在最關鍵的時刻,在最需要的地方閃耀。

科學理性,公開透明。運用現代手段,統籌協調,在危機時刻,表現出良好的法治精神和科學精神。救災方面,啟動壹級應急響應機制,國家力量按預案投送,壹切行動按照《防震減災法》和《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條例》執行。此次抗震救災充分利用了科技手段和現代化設備,為節省時間、提高救災效率發揮了重要作用。新中國歷史上第壹次有國際救援人員在地震前線參與救災,壹批批國際人道主義救援物資和壹批批國際愛心捐款源源不斷抵達災區。同時,黨和政府公開誠信,信息公開透明,建立了公民之間的相互信任、理解和尊重。借助無線電波和互聯網的快速傳播,實時更新震情的“全國直播”平復了公眾的焦慮,凝聚了堅定冷靜的力量,向世界展示了壹個開放自信的中國。

在這場鬥爭中,中華民族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是中華文明進步的偉大標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廣闊教科書,是黨和國家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抗震救災精神的深刻內涵――通過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融合,實現了新時期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和愛國主義的高度統壹,展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精神的內在魅力。

抗震救災精神有許多內涵,其深刻的本質在於鮮明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兩種科學精神的完美結合,彰顯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精神的內在魅力。

抗震救災精神凸顯了民族精神的延伸和升華。民族精神是壹個民族在長期的共同生活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為大多數成員所認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價值取向和道德規範。它是壹個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傳統、思想感情的綜合反映。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深深植根於祖國的優秀文化傳統中,成為推動中華民族繁榮富強的精神動力,積澱為中華民族之魂。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巖精神是革命戰爭時期中華民族精神的突出體現。雷鋒精神、“兩彈壹星”精神、抗洪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在和平建設時期的全新體現。這次抗震救災極大地強化和提升了我們民族的精神品格。在突如其來的大災難面前,中華民族所具有的自強不息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和最好的詮釋。有了這種精神,富國有多難都可以成為現實。

五千年的綿延文化,五千年的滄桑歲月,始終堅持、積澱和傳承著壹種不屈不撓、奮發向上的民族精神,始終體現、印證和弘揚著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始終貫穿著壹根不屈的民族脊梁。這種精神,這種精神,這種能力,在大災難面前是可以得到充分展現和升華的。越挫越勇,越挫越勇,不斷從民族精神中汲取力量,不斷賦予民族精神新的內涵。這次抗震救災鬥爭充分體現了這壹點。世界由此看到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復興、復興、延續和升華。

抗震救災精神代表了時代精神的凝結和精華。時代精神是由壹個社會最新的創造實踐所激發出來的、引領時代潮流的、為社會成員所普遍認同和接受的意識形態、價值取向、道德規範和行為模式。它是壹個社會最新精神面貌和社會時尚的綜合體現。改革創新是新時代最鮮明的特征,也是時代精神的核心。圍繞改革創新這壹核心,時代精神具有綜合性的多維表現,其特征是與時俱進,其本質是以人為本,其要求是樹立開放意識和世界觀念、自主意識和民主意識、競爭意識和效率追求、法律意識和和諧取向,等等。憑借這種時代精神,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30年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不僅為抗震救災奠定了物質基礎,也有效提升了公民意識、國民素質和人文精神,鍛造了全新的民族道德。抗震救災中體現的人文關懷,既體現了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宗旨,又體現了尊重生命價值和人格尊嚴的普世價值,彰顯了人性和博愛的力量。因抗震救災而誕生的誌願者精神,不僅給受災群眾帶來了巨大的希望,也有助於提升公民的道德意識和道德水準,促進社會更加和諧文明。公民在嚴重災害中團結互助、勇於承擔的精神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現代國家生存和發展的道德基礎。抗震救災也展現了中華民族開放包容、交流合作的時代風貌,展現了壹個正在恢復的國家的寬廣胸懷和高度自信。

抗震救災精神――在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融合中實現了新時期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和愛國主義的高度統壹。民族精神是思想基礎,重在歷史的科學傳承;時代精神是思想指導,著眼於努力開拓未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有機融合,* * *共同構成了當代中華民族精神力量的精神支柱和核心內容,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精神的具體體現。在這個前提下,我們在中華大地上實現了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和愛國主義的高度統壹。在當代中國,我們的理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們高舉的旗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我們走的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愛國主義三位壹體,在執政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有機結合,使作為民族精神核心的愛國主義有了更加堅實的集體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的現實基礎。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大力弘揚,展現了當代中國生產者廣闊的世界視野和敏銳的時代感,預示著中華民族正以嶄新的姿態走向全球化,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夠更好適應人類文明大勢的根本希望。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壹個理論聯系實際、知行統壹的過程。在抗震救災行動中表現出來的愛國主義不是壹句抽象空洞的口號。它承載著包括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在內的全國人民的深情厚誼,承載著中華兒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理想,凝聚著壓倒壹切、不屈不撓的力量。作為偉大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有機融合,抗震救災精神深刻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富內涵。從史上最大規模的物資集結、運輸、空運,從天安門廣場,從回蕩在祖國上空的“加油,四川!”“加油,中國!”在吶喊中,我們可以深切感受到熱愛祖國和人民、革命英雄主義和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高度統壹,感受到* * *產生壹個好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人民軍隊、好人民、好偉大祖國的時代主旋律。

抗震救災精神的時代價值――抗震救災精神具有凝聚力、創造力和文化力,是迎接挑戰、迎接考驗、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精神動力。

恩格斯曾經說過:“沒有不被歷史進步所補償的偉大的歷史災難”。這種補償,從眼前來看,在於當前中國人民為把災害的物質損失降到最低而進行的鬥爭;從長遠來看,就是科學提升反抗的精神價值,把戰勝災難的智慧和勇氣融入文明進化的歷史長河中。

救災實踐鍛造的抗震救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統壹,猶如壹座不朽的豐碑,將永遠載入中華民族史冊,成為我們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在新的歷史階段,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前進的道路並不平坦,不僅會有急流險灘、風暴雷鳴,還會遇到各種阻力和幹擾,充滿曲折、艱辛、風險和挑戰。所以,在現實中,抗震救災精神是我們不斷自強不息、迎接挑戰、迎接考驗、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精神動力!

抗震救災的精神是凝聚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凝聚力,失去凝聚力的民族必然衰落、衰敗。當國家和民族處於多事之秋時,災難往往能激發人們奮發圖強的精神,產生巨大的凝聚力,戰勝困難,贏得勝利,推動國家變得更加強大。汶川抗震救災的實踐再次證明了這壹點。在地震災害面前,黨心順暢,軍心振奮,民心團結,國內外各種社會力量得到有效整合。大家自覺把國家利益放在第壹位,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空前高漲。在新世紀新階段,我們要大力弘揚抗震精神所展示的民族凝聚力,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牢牢凝聚人心,進壹步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萬眾壹心,同呼吸,共命運,努力完成各項急難險重任務,搞好災區重建,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抗震救災的精神就是創造力。巨大的凝聚力必然會在實踐中孕育出無窮的創造力。創新是國家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汶川地震喚起了人們對32年前唐山地震的痛苦回憶。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抗震救災創新了中國社會的信息傳播模式、應急管理模式和救災模式。可以說,這次救災過程中呈現的新理念、新實踐、新突破,是對改革開放30年的壹次專題回顧。信息的公開透明和公民精神的成長,給30年來的民主法治建設和社會文明進步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弘揚抗震救災精神,發揮創造力,將進壹步堅定我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不移進行改革開放的決心和信心。

抗震救災精神是壹種文化力量。“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精神家園”是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的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毫無疑問,災難中根深蒂固的民本執政理念,國家政治文明的演進,民族內在精神的重塑,公民責任意識的增強,必然會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升華為壹種文化力量,激發出壹種制度力量,成為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精神積澱,成為中華民族強大的“軟實力”。努力弘揚抗震救災精神,將進壹步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自覺增強人民群眾的憂患意識、大局意識和使命意識,時刻想到困難要克服、高山要攀登、競爭者要競爭、宏偉計劃要實現,始終保持自強不息、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

抗震救災取得了重大的階段性勝利,今後的任務更加艱巨繁重。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使之轉化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重建家園的堅定意誌,轉化為辦好奧運會、建設祖國的實際行動,轉化為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強大力量。在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將滿懷信心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勝利!

  • 上一篇:學校拔河比賽活動方案
  • 下一篇:鏂囧鏂囧寲甯歌瓨銆?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