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山河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鷹山河水庫西岸,是壹座相對高度為20米的河邊山丘。由於修建水平梯田,文化層已被破壞,分布區域也不明。1975年,在梯田裏挖了1個石磨,1985年秋,收集了1個陶網掛件。馬莊新石器時代遺址馬莊遺址位於馬家峪鄉馬莊東南750米沙河南岸第二臺地。相對高度5米,西面和南面靠近脊地。沙河水由西向東流。場地東西長30米,南北寬11米。1985年春,農民宋桂芬在種地時,從這裏撿到兩把石斧。壹個完好無損,刀刃鋒利,另壹個破損,有使用痕跡。那是10年10月28日,文物普查的時候,從這裏收集了很多帶繩紋的紅陶片,還收集了磨石斧的遺跡。
趙家莊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夏莊鄉趙家莊西北400米的壹處梯田上,海拔15。1米,洋河以南100米,原磨盤寺已毀。場地南北寬50米,東西長100米。1975,農田基本建設文化層被破壞。遺址地面上到處可見裸露的紅陶砂塊,溫度較低,花紋以細繩為主,並帶有堆紋。收集到1件磨石斧,屬於花崗巖石。
海陽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海陽北街齒輪廠,海拔13.5米。西南為臺地,向東北逐漸下降,距唐河600米。從海陽到平山營的公路穿過平臺的下邊緣。遺址平臺南北長100米,東西寬30米。已經變成耕地了,文化層被破壞了。文化層有50厘米深。從這裏收集了幾件帶砂(飾有繩紋)的紅陶,其中有3只濤哥腳,1紡車,1石斧,均已打磨完好。
尚領商周遺址尚領商周遺址位於魯王莊鄉尚領村西北,蒲河東二站,東西寬300米,南北長150米,文化深度為0。5-1米,原寶塔寺(改建為養老院)位於遺址西北側。大量燒焦的泥土、灰燼、動物骨骼和陶器碎片暴露在遺址表面。收集了30件陶器,包括紅陶和黑陶。同時發現大量泥質灰陶,為晚期遺物。可以看出,器皿的形狀是濤哥口邊、罐底、紡車等。花紋以繩紋為主,另有絨紋、方繞紋、弦紋等。洪門寺商周遺址洪門寺遺址位於關羽鎮榮莊東北200米處。遺址原建有鴻門寺(現已被毀),故名鴻門寺遺址。北面有壹個4米高的土堆,西面、南面和東面都是緩坡,壹條戴河支流從北面的土堆下穿過。遺址南北長100米,東西寬70米,文化層為0。3-0。6米。從1978開始,先後收集了四只腳、1個罐、半個濤哥、1個石杵、1個青石斧、1個陶網掛件、1個陶紡車和壹批陶片。陶器以紅陶加砂為主,灰砂陶很少。花紋以繩紋為主,也有格子。
龍牙寺商代遺址龍牙寺商代遺址位於宋莊鄉(今劉營鎮)胡各莊東北200米的山頭上,為洋河二級臺地,海拔15米。以前是洋河的老路,現在向北移動了500米,向東移動了300米。這座山東西長300米,南北寬150米。胡格莊小學建在龍牙寺舊址上。古遺址分布在山丘東部,面積14000平方米,文化層為0。3-1米。其淺因農耕而露出地面,露出的物件有灰燼、帶砂的紅陶片及器皿、紡車、石球等。因這壹帶原來有龍牙寺,所以得名。
臺閣莊戰國遺址位於臺閣莊。戰國遺址位於太各莊鄉(今阜寧鎮)。從村北海拔546米的山南坡向南延伸至村地下。它南北長約250米,東西寬約100米。村西100米處有壹條外河穿越,場地位於二級平臺上。65438年3月至0986年3月,大量泥質灰陶殘片、豆桿、豆盤等。是在山坡上發現的,還有少量帶沙的紅陶片,上面裝飾著繩紋。山西南麓發現窯碴。11年6月,在1至3米的地下處挖出大量泥灰色陶器碎片、少量完整器皿和玉雕件,同時發現1石斧和劈砍工具。經整理修復,有陶罐2個、陶豆6個、陶鼎2個、三足壺3個、陶碗1個、龍玉擺件5個、蟾玉擺件5個。這些出土文物是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的生活用具和裝飾品,是研究戰國時期阜寧縣社會生產、生活和藝術的珍貴資料。
西漢酈城遺址
位於縣城西250米,洋河自北向南,河東向東50米屬二站。從臺地邊緣至城關南北中軸線,地下埋藏有文物,東西寬630米,南北長1100米,面積約69.5萬平方米。從1981年開始,我們發現了麻面磚(長31.5cm,寬5.5cm,厚5.5cm),繩紋(正面)布紋磚(寬37.5cm,厚2cm,長度不測)和卷雲紋半磚(直徑17)。地下有直徑約4m的陶瓷井1口,磚拱隧道1條。南王莊磚廠推土時,毀壞了1個小磚拱和4個陶罐。此外,還發現有1陶紡車、1石斧、1挽具銅環、1鐵劍、2面銅鏡,壹面為獸鏡,壹面為明鏡,上面有兩圈文字,內圈為:“見日光不忘相忘”;外圈是:“內質清亮,似夫之心,日月之口,願忠不泄。”1986年秋,發現壹段夯土墻,長30米,寬3米,高3米,為李城墻遺址。此外,還有禹門口村的戰國遺址、胡格洞村的漢代遺址、關羽中學附近的漢代遺址、田家溝的遼金遺址,都位於該村,未能進行全面調查,各有數件出土文物。此外,馬坊店新石器時代遺址,1980年燒磚挖出濤哥、石斧等物,在濤哥銷毀,3把石斧保存在縣文物管理所。
古墓
壹、楊樂侯墓楊樂侯墓。位於富寧以南2.5公裏的楊洛木村。據舊書記載:“陽樂侯墓在縣城南5裏,東西五六座墓,八口石井,不可捉摸,據說是地道。侯姓無考,村名。經過多年演變,村名壹直是‘楊洛木’。”陽邏木村東小學後院的原墳,直徑20米,高4米。四個拱門在旁邊打開,在土堆的中心會合,洞向下。村裏往西20米處曾經有壹個土堆,直徑10米,高4米。村子裏的土堆頂上開了四口井,其中壹口壹直通到隧道,隧道向東延伸,被壹扇石門堵住了。20世紀70年代初,兩座土堆被鏟平。邱東是小學操場,西樵是私宅。邱東被鏟平時,發現壹個陶罐,裏面有骨頭、銅錢和錢,直徑約4厘米,銅鏡1,但沒有發現棺材。經過實地調查,我看到漢代的磚塊和石頭是用來建造墳墓的。磚上有麻坑,石頭分別長1米,寬40厘米,由花崗巖制成。
第二,臺閣莊漢集團。臺閣莊韓組位於撫寧市北部臺閣莊村東、南、北三面,面積1萬平方米。1985 10村東發現壹座地下墓,西側有耳室,均為單面繩紋磚砌,拱券。墳墓沒有被破壞,也沒有被泥土覆蓋。在西側地下10米處也發現了拱券頂部。據了解,村北有壹座北坨子,村南有壹座南坨子,上世紀60年代被毀。
第三,侯焦玉墓。侯焦玉墓位於阜寧縣石嶺村西南100米,公路西側。墓園北面有壹座小山,南面是石河的支流。墳墓已被鏟平,只剩下兩塊石碑和壹塊華表。位於陵園南側,由青石制成的兩通石碑,建於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74年)十月。(註:上殼和下兩殼;迪奧紀念碑,高332.5厘米,寬86厘米,厚20.4厘米。紀念碑座(註:上殼和下兩殼;下壹個炮彈的頭部被摧毀了;碑首刻有“田豐·余明”印章,飾有龍紋浮雕;碑上沒有字。其中壹件北洋記載:“直隸河間縣授意侯神東之母,任八品之妻”,另壹件記載“直隸河間縣授意侯神東之父”。華表立於石碑東南側,體正八角形,高351.5厘米。
第四,阮墓。位於黃土營鄉(今曹穎鎮)不動村東南約500米的山谷中。墓室東西向,東、南、北三面環山,呈椅狀。西邊是壹片開闊的田野,面向遠處的銀泰山。該墓占地4050平方米。墓區有三級臺階,頂部有墓葬、祭祀臺、石碑等遺址遺跡。因為風吹雨打,墓冠已經呈土丘狀,兩塊石碑立在墓的兩側,分別是“祖宗碑”和“祭奠碑”。其中“祭祖碑”已倒,高1.52米,厚0.12米,寬0.5米,碑文記載阮後人遷葬祖先時留下的姓氏,時間為清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筆記本碑》邊緣浮雕龍紋,高1.77米,厚0.15米,寬0.71米,碑帽飾龍紋,碑文載阮生前功過。墓區二樓,南北兩側各有壹座漢表,中間有旗桿座和香爐。除了壹塊中國手表的上半部分,其他文物都保存完好。墓地的第三層(也就是墓地最低的壹層)地勢平坦,有壹條道路從北向南穿過,其他的都已經變成了農田。舊《臨猗縣誌》說:“阮是清乾隆年間石門寨人。因其魁梧的相貌和無與倫比的臂力,乾隆26年被選為武進士,並任四川重慶標都,以招募緬匪,提升至河南開封潮州鎮營、遊擊營等參合崗位。因屢建奇功,被皇帝親自下令。”死後葬於阜寧縣壹元口,其妻於清光緒五年遷於此。"
五、保護國家真正的墳墓。護國真人墓位於猩猩谷鄉(今大新寨鎮)大石庫村北,北牛頂南坡山路東側。墳墓和墓穴是用從地下露出來的石頭砌成的,四周有方墻,下面有洞穴。現在方墻和墳墓都塌了。墓前有壹塊藍色石碑,高73厘米,寬29厘米,厚12厘米。完好無損,銘文清晰。碑文寫道:“清代四月初壹。清玄宗道光庚寅月十八日為聖誕居士。他是黃旗宗室,官居滿洲紅旗。因為外族人第壹次進入中原,就丟下工作,假扮木匠。光緒八年六月,被授予護國長壽靈峰普濟稱號,本名鐘知秀,字小鳳子,名垂不朽。潤石,本名安立明,名明景子,懷著激動的心情獻給這座豐碑。
古寺塔和遺址:
湯泉寺湯泉寺位於平山營鄉(今杜莊鄉)溫泉堡村東500米。因湯泉而得名。位於楊珊,前面有壹條湯河,河上有屏風等山峰。湯泉寺根據地形建在兩級平臺上,上了25級石階。山門入口為第壹層,中間為石棧道,兩側為和清石碑,均為修廟牌位。那麽石階就是庭院的第二層。原來的天王廟後面有地道,旁邊有兩廂,後面有正殿,兩廂和正殿旁邊有院子。整個寺廟四周都是圍墻,總面積2275平方米。天王殿、兩廂和正殿於上世紀60年代被408海軍後勤醫院拆除,改建為兒童小學建築,布局和建築面積與舊址相同。湯泉寺現存山門壹座,磚木結構,上有歇山,下有瓦頂,檐下有磚雕鬥拱。門楣內外嵌有青石匾,內有“春江花落知多少”字樣,外有“崔瑩靈峰”字樣。整個大門高3.33米,寬2.1米,深2.5米。湯泉寺建於廖天慶三年(公元1113),是廣化寺的下殿。它的上院在西北5公裏的山裏,僅存廢墟。寺內東西各有壹處溫泉,水溫39攝氏度,為408醫院所用。太清道觀,北牛頂山位於老嶺南,阜寧縣城東北26公裏,海拔956米。其峰如柱,立於群山之中,十分險要。它是以壹塊像牛壹樣的石頭命名的。北牛頂山峰頂分為三級,總面積0.25平方公裏。北牛頂山太清道觀,始建於遼代天慶年間(公元111-1120)。明鄭德十四年(公元1519),僧人在佛海中挖井建寺。隆慶萬歷年間(公元1567-1619),將軍顧雍修建了無梁殿。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僧人壹口氣擴建了大光光洞。太清道觀以前是紅涼寺的上院,道光十歲。滿洲國都城鐘第壹次到達岫巖,是因為外族進入中原,棄官逃亡玄門,將洪亮寺改為太清道觀。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六月,鐘知秀被授予“靈峰普濟真人,護國長壽”稱號。太清道觀現存文物:第壹級峰頂,壹座山門,石構,拱門,崖下70米高,6架原始木梯,是登頂朝拜的必經之路。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海陽鎮國源修建了兩條鑄鐵鐵鏈,拴在梯子的兩側。無梁廳,石墻,磚拱券,硬山瓦頂,前面壹扇門,側墻上兩個洞,廳內只有前面須彌座遺存,其他壹無所有。原有三尊觀音像(在“文革”中丟失)。所以無量殿叫望海觀音殿,前面有兩棵雲杉。呂祖的劍線刻在五糧店東南40米的石壁上。引佛至五糧店西北石壁。七眼甕井位於五糧店西南,山門內。荷花池在五糧店西南,石頭鑿成長方形,常年水滿溢。山門北面的碑林,有十余關,多為清代功德碑。壹般高60至80厘米,寬30至40厘米,為青石。相傳是相信女人的好男人,把女人背上山。鐘樓遺址在五糧店東北10米處。山峰的第二層:廣金洞,最初是壹個朝南的石窟,後來得到了發展和擴大,增加了建築物或安裝了墻壁和門。洞內有佛寺、炕、竈,有清宣彤年間(公元1908年)刻有“廣金洞”的青石牌匾,周圍雕有龍紋花邊。在金光洞的東側,有壹個研磨盤,這是僧侶和道士的日常工具。金光洞西側的石墻上有阿明朝元老林同題寫的“海闊天空”四個大字。在石墻的東側,有明代人雕刻的祈福錄。北牛頂山經常雲霧繚繞,被譽為“織錦的世界”。同時樹木蔥郁,綠水常流,遠眺群山,遠眺大海,賞心悅目,開闊胸襟。1985年,秦皇島市政府撥款,縣政府主持整治北牛頂山,鋪設上山石階1600米、2056級臺階,架設高70米、高105的鐵梯,在五糧殿佛座上安裝三尊木雕觀音,重修金光洞墻壁、門窗,鑲嵌青石。
寶峰寺位於縣城東北部,17.5km,平石莊林場內。因背靠山峰的寶石頂而得名,因其風化礫石脊而俗稱沙龍廳。它的廟宇坐北朝南。庭院南北長25米,東西寬15米。它周圍曾經有壹道柵欄,但是已經倒塌了。醫院北面有壹個正廳和三個西廂房,正廳寬6.9米。深5.6米,坐落在壹個東西寬7.9米,南北長6.6米,高0.6米的平臺上。大殿為石墻砌築,前墻厚1.2米,側墻厚0.8米,高2米。石拱門開在前面,高1.9米,寬1.65438+。墻的上部有三層石板,疊放,遞出。頂上有壹個3米高的斜山布瓦屋頂。大廳的地面是石板鋪成的,墻壁上鑲嵌著27塊石雕浮雕,都襯著彩色的雕像。有壹筆對石雕的捐贈。屋頂磚拱券用石灰覆蓋,並塗上紅色材料。三間廂房是青磚房,跟私房壹樣。1986由省文物局出資,縣文物管理所主持施工,整修了廟頂,裝了壹套動物,恢復了其舊制。廟前300米處有許多石墻,石墻上有雕刻的雕像和十多個神話故事。
清河塔寺位於寶峰寺東1。5公裏,其格局與寶峰寺相同,但嵌於外墻的石碑詳。據記載,它建於元朝至直元年。它重建於明鄭德三年(公元1508)。1986和寶峰寺同時修復。
老萊寺遺址位於龍潭東南3公裏的山裏。原是歇山山頂無梁廳建築,石壁磚拱,長7米,寬6米。拱頂已坍塌,仍有殘墻。只有前墻是完整的拱門。庭院四周仍有壹堵斷石墻,寬10米,長30米。老萊寺和寶峰寺、清河塔寺壹模壹樣。可以看出,它建於元代,明代重建。
白塔寺位於雙嶺鄉(今大新寨鎮)馬家黑石村西北500米的山谷中。沒有白塔,但寺廟是存在的。這座寺廟原本是壹個有兩個入口的深院。現有山門前石階21級,平臺18平方米,山門315平方米,正殿580平方米,總面積545平方米。山門和正殿為磚木結構,硬山直柱,單檐前廊。磚墻上雕有動物花卉圖案,屋檐下的裝飾用二十四孝粉彩繪制。寺內有壹塊藍色石碑,是(註:上殼和下兩殼;沱北石碑,帽飾二龍戲珠,高18厘米,寬98厘米,長200厘米,寬84厘米。5 cm,基高19cm;壹塊石頭長90厘米,寬30厘米,厚25厘米。此外,寺廟的主人興元保留著壹個傳世的瓷碗,兩個鈴鐺,壹個鼓和壹個青銅香爐,卷軸和樂譜打九折。白塔寺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崇禎年間重建。石碑上的銘文寫著:“本社黑石莊園在大明國直隸永平府阜寧沈明縣公布”(正面)。清福寺遺址位於黃土營鄉(今太營鎮)文莊西北1公裏白雲山上,南北向。原來的清福寺建在三層平臺上,是三進深院。現存碑文記載:“二樓由後至前,末樓建於順治五子(公元1684),二樓建於順治庚(公元1650),大殿建於順治己亥(公元1659)。每層為壹個區,正廳中央五間,旁邊布置壹個輔助側耳房。”寺前50米處有三座原塔,寺西30米處有玉皇殿。據當地老人回憶,清福寺在1910年前後被大火燒毀。三座寶塔在“文革”中被炸毀。遺址現狀:總面積5217平方米,寺基三層(座)。第壹座廟宇是用石頭建造的,高6米,有28級臺階。上層臺階是山門正殿遺址,墻基猶存。然後四通碑並列,五通碑壹分為二三。石碑全為青石,碑頭雕有七孔穿龍,高4.87,寬1.12米,厚0.275米。從左至右分別是大雄寶殿碑文、白雲山清福寺左右兩側莊嚴碑文、莊嚴清福寺佛殿碑文、白雲山清福寺大雄寶殿碑文的創作,保存為兩個小碑。第二座殿基為磚墻,高6米,32級石階。兩邊有青石雕刻的柵欄柱。左邊還完整,右邊已經被甩了。原來的寺廟地基已被夷為平地,還有四根石柱。第三面石墻已被破壞,只剩下臺階31,正殿墻的地基在上面。在寺廟背面的右側,有壹座名為自然紀念碑的石碑。上面刻著“天然碑”二字,高3米。其下豎立著壹座小青石碑,名曰“天然碑”。玉帝宮遺址15平方米,塔基遺址在殿前。
板廠峪塔位於沂源口鄉板廠峪村南的東西向山谷中。此塔為實心磚塔,六面七級,高15米。塔基礎為六邊形橋臺,每邊長4米,高1.5米,由石頭砌成。須彌山每邊長2.5米,高1.04米,有磚雕;塔的第壹級每側長2.32米,高4米,每側有神龕和飛飾;壹樓屋檐下,兩邊各有四個磚拱,為壹鬥三升麻葉;以上各層為疊檐瓦頂;塔頂由鐵珍珠和剎桿構成,塔身用淺橙色裝飾,在綠樹中十分醒目。這座建築因其所在位置而得名,被鑒定為阿明王朝建築。塔東北30米處有壹洞穴,外有磚砌拱門。頂上有壹塊刻於萬歷四十三年(公元1614)的石碑,上書“天然洞”二字。入口處有兩道石門,洞身呈倒伏樹根狀,深邃莫測。據說有十個石門,深10裏。天然洞穴上方的原寺,現存兩塊青石碑,均為清代重修寺廟的紀念物。塔河以西30米處有壹座古松廠,高度30多米,直徑1米。它的樹幹筆直,樹冠整齊如蓋。據舊《臨猗縣誌》記載,明代萬歷年間,道士翟尚如曾在此修行,被民間廣泛用於解決問題,深受喜愛。翟尚如死後,人們建塔紀念。
宗峰壽塔位於下屏山鄉劉官峪村北40米處。它是用花崗石建造的,分為三層。塔的底座是住友,塔是六角形的。它呈紡錘形,東面有壹個壁龕。壁龕的壹側鑲嵌著壹塊青石牌匾。上述“宗風壽塔”上刻有“丁卯秋夢月旦”(公元1687)。全塔高5米,塔身最大直徑2。5米。文本懸崖:
天馬山文子崖位於縣城以北10公裏處,海拔293.5米。其山雖不高,但形勢險峻,峰巨石高如馬頭,故名馬頭崖,後改名天馬山。真武廟最初建在山上。據說戚繼光鎮守冀州時曾在此養病。山峰巨石上有五處銘文,均出自明代將領之手。第壹件,“天馬山”,署名“定遠戚繼光銜範爵刻”。二、“山川壹瞥”,上壹段“萬歷十壹年十壹月歡歡吉日”,下壹段“副總司令黃孝感書信另存”。三、“天馬行空”,上壹段“萬歷十四年十月”,下壹段“聊城富光府書”第四,“海天壹色”,上壹段是“萬歷十四年十月”,下壹段是“關中張臣書,谷中清雕”。第五,“使山川栩栩如生”,署名“萬裏辛卯歲遊擊將軍雲中孫仁提兵入關* * *山西林同,副連長閑暇時遊天馬山,看風景慢(慢)來評論這個古今話題”。
刻有“香山吉首”字樣的摩崖,位於雙嶺鄉(今大新寨鎮)梁家灣村東北2公裏處山谷中的壹塊巨石上。石頭長7.1米,寬3.2米,高2米。它位於海灘上,北面是香山,南面是河流。其西南平豎直,刻有“香山吉首”四個字,每個字長三四十厘米,寬三四十厘米。左邊有11行,每行20厘米見方,刻有“臺長壽章爵刻,萬歷陳賡十月朔日,少保啟功壹歲生日”字樣。為了向東進軍到臺頭,閩中的郭早清稱之為商,因為遊擊隊李把它當成了產品。山川可與少保抗衡,少保應與山川為敵。”巨石東側兩個字難分,阜寧縣誌中記載“尹姬”二字,存疑。《香山吉首》明確記載戚繼光的生日是在農歷十月初十,也就是十月初壹。戚繼光出生於1528年,吉首52歲。固始城實際上是壹座堡壘。在馬家峪以西4公裏的壹座低矮的小山丘上,巨石聳立在山丘上,它南北長18米,東西寬12米,高15米。巨石平面呈馬蹄形,蹄子朝南。它已經被磚石封成了壹面平面墻。巨石邊緣東側,石脊可攀至腰中間,幾個彎後可攀至石頂。石頂兩石相對,西石壁上有碑文:“天臺天璽馬家峪村首任領導人宋天成、李鐘賢、宋德龍、張鳳登等。石匠和劉。——天啟元年建修。”兩塊石頭之間有壹個很深的洞,上面蓋著石頭。第八節山羊村化石洞山羊村化石洞位於阜寧縣城東北偏南34公裏處,位於下屏山公社山羊村以南的小南山(海拔173.6米)。洞穴是壹個石灰巖洞,深度超過5米。1981年6月,北京市有關部門首次在洞中發現了壹具殘缺的動物骨骼,骨骼中夾雜著黃土和石花。1982年5月,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系老師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人員合作,挖掘出52箱化石,重達2000公斤,其中壹箱中有5個親緣關系較近的古犀牛頭骨。經過整理分析,這些化石確定為犀牛、牛、鹿、熊、桑石鬣狗、馬蹄蛹、羅氏高山鼠、家鼠等哺乳動物29種,鳥類1種,其中犀牛、桑石鬣狗等9種已經滅絕。據分析和考證,這些動物生活在新生代第四紀中更新世。從這些化石來看,很多是混合交錯的,很可能是古代人類活動造成的。山羊寨化石洞大型動物化石的發現,為探索第四紀哺乳動物的分布和遷徙、第四紀自然環境的演變特征以及古人類在該地區和整個華北、東北地區的活動提供了實物依據。化石洞位於山羊寨村,故名山羊寨化石洞。這個化石洞屬於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壹。第九節文物收藏縣文物保護中心的文物有:石器:出土19件,其中石磨1件,石斧13件,石鐮4件,石球1件,均為新石器時代至漢代的工具。陶器:商代陶罐2個,戰國陶罐3個,灰陶鼎2個,豆6個,三足壺3個,1壺,漢代陶罐4個,大陶壺1個,明代陶硯1,以及新石器時代至漢代的其他陶片、陶網、紡車、足等。青銅器:出土漢、宋、明銅鏡1件,銅鼎1件,遼金銅鼎1件,清代銅火盆1件。另外還有壹些戰國到清朝的銅錢。此器為明中後期長城兵器,嘉靖二十四年用銅制成。隆慶四年運到北京。城子峪長城庫遺址發現26件器物,城子峪、九門口發現3件器物。在中國,瓷器過去只有記載,沒有見過實物。1985 65438+10月,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招聘1分館填補其空白。鐵器:遼代鐵鍋2個,犁頭2把,鐵炮1門,戰國鐵斧1把,鐮刀1把,漢代鐵犁2把,斧頭1把。另有原縣委組織部長萬順同誌在抗日戰爭中使用的1鋼刀。阜寧城發現明代鐵竹炮,長56厘米,直徑12厘米。玉飾:漢代龍旋玉飾5件,蟾紋玉飾5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