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日本文化和民俗在哪些方面與中國文化和人民密切相關?

日本文化和民俗在哪些方面與中國文化和人民密切相關?

《日本文化中的中國烙印》(引自/article/2584507.html)中日兩國不僅在地理上壹衣帶水,在文化上也是相通的——就連中國在近代丟失的許多文明因素,在今天的日本也能找到,所謂“求全領域而不求禮”也是如此。其中,唐代文化對日本的影響最深。從七世紀開始,中日互派使節,開啟了兩國文化交流的直接通道。大規模、頻繁的文化交流始於唐代。631年(貞觀五年),日本派出了第壹個由留學生和學僧組成的“駐唐使節”。到838年底(開埠三年),日本先後十三次向唐朝派遣使節,三次向唐朝派遣使節迎送。唐朝初年,日本派往唐朝的使節不超過200人。自8世紀初以來,派往唐朝的使節人數大大增加。比如717、733、838年,出使唐朝的人數都在550人以上。使臣對唐朝的貢獻首先應該是介紹唐朝的法律法規,從而促進日本社會制度的革新。在長安遊學期間,他派唐使節到各地廣泛閱讀,如饑似渴;回國後,他模仿唐朝的教育制度,開辦各種學校進行教學,培養了大量人才。唐朝使節的主要文化任務是調查、了解和介紹唐朝的文明。由於這些出使唐朝的使節的努力,日本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生產技術甚至生活方式上都深受中國的影響。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政治上,在唐朝留學歸來者的策動下,645年,以太子為核心的政治集團,為鏟除日益囂張的蘇氏宗族,發動革新政變,改國號為大化:頒布詔令實行新政,建立中央集權的帝國國家,模仿隋唐的經濟政治制度進行改革,史稱“大化改新”。其主要內容有:中央二官、八省壹臺,州、郡、府分別由州部、郡部、郡守管轄,廢除世襲姓氏的大臣、司、國、伴等職銜,制定官制、冠制。新政在唐朝制度的基礎上,制定了《大寶法》和《養老法》,從法律上確認了新的封建經濟政治制度。日本改革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制,模仿隋唐的科舉制度,采用通過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同時,他們還照搬了唐朝的阪田制和租佃制,建立了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完成了日本社會向中央集權國家的過渡。特別是模仿唐朝建立的中央集權政治制度,更是為了構建完善的皇帝制度的官僚體系。天皇制官僚體系的建立對後世日本的政治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經濟上,土地制度進行了改革。模仿唐朝的租佃制,頒布了《阪田收租法》,規定授田的人必須承擔租佃制。《阪田收授法》的頒布極大地促進了日本的經濟發展。隨著改革的深入,中日兩國的經濟和政治交流日益密切。現代化之後,日本古代的社會關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氏族和奴隸主的統治最終崩潰。建立政治上層建築,為新的生產關系開辟道路。日本社會從此過渡到傳統的威權社會。

當然,唐文化對日本的影響更多的是集中在文化上。唐文化被日本廣泛用於提高其文化和藝術水平。每次駐唐使節帶著大量漢文佛經回國,官民競相誦讀唐詩漢文。白居易等著名詩人的詩在日本廣為流傳。使節們還引進了唐朝的書法、繪畫、雕像、音樂、舞蹈和其他藝術。唐文化的傳播不僅取決於外部因素,還取決於日本人廣泛吸收的優勢。他們善於利用其他國家的經驗來提高自己。奈良時代是中日文化交流的新高潮。新的農業制度和阪田制度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從中國引進的先進農業技術得到了廣泛傳播,壹些先進的生產工具得到了廣泛應用。這些工具很多都是從中國引進的,比如褚夔,又名“唐夔”,是當時從中國引進的大型鋤頭。因為日本人博采眾長,在建築、服裝、醫藥、文字等方面受益匪淺。今天日本還保留著壹些唐朝的遺風,文化交流中最有影響力的就是文字和語言。日本人在中國漢字註音的基礎上創造了日本的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極大地促進了日本文化的發展。與此同時,“唐舞”、“唐末”、“唐舞”等名稱大量出現在日語中,極大地豐富了日語詞匯。與此同時,儒家思想和道家精神也在日本傳播,深深影響著日本文化和人們的思想。綜上所述,可以說日本的文明大部分起源於唐朝的文化,所以日本和中國的關系密不可分,中國文化已經深深地烙進了日本的歷史。

歷史上,在1000多年的時間裏,日本大量吸收了中國的大唐文化。1868年德川政權垮臺,明治維新開始後,日本進入“文明”時期。這壹時期,日本人按照11世紀前接受中國文化的方法引進西方文明,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為建設現代國家奠定了基礎。任何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都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國內外的歷史,以及佛教、儒教甚至基督教都在日本文化中發揮了作用。日本正在改變,但它從未真正脫離其最古老的本土文化根源。從當今日本社會的諸多現象可以看出上述情況。現在電視,空調,汽車,電腦,出國度假等。已經深深滲透到日本的普通家庭,日本人的生活表面已經變得面目全非。盡管如此,在現代化的帷幕背後,仍有許多屬於日本本土文化的東西。從深層次分析,日本還是壹個傳統國家。比如他們喜歡吃生冷的食物,崇尚原味;喜歡素色、自然的味道;較強的家族勢力、家族意識和群體意識;民間信仰和巫術盛行;日本男人許下了慷慨赴死的武士道精神;女人的溫順和對男人的依賴;想發財,能發財,但是發了財之後卻無所適從,等等,這些都可以從中國的唐文化中找出來。相反,在它的母國中國,這些文化元素幾乎是找不到的——至於原因,恐怕歸結為日本文化傳統從未中斷,而他的文化母國中國卻曾兩次被外國人征服和統治(元、清兩代)。所以中國的文化因素在當地正在流失,但在我們的鄰國日本卻保存得很好。這種情況有點像陶淵明在桃花詩中描述的:秦人在桃花源逃過了戰亂,所以還能保持秦朝的風俗習慣。所謂“得天下,聖賢避天下。”黃岐商山,伊人也逝。沈浸在痕跡裏,路徑就毀了。我註定要務農,我將從我所在的地方休息。桑竹掛蔭,黍備藝,春蠶收絲,秋熟蠶納稅。荒無人煙的路暖了車水馬龍,雞犬相吠。豇豆尚古,衣不新。“——禮失,謂之“抑”?

  • 上一篇:富寧鎮的名勝古跡
  • 下一篇:有人知道108關偉的死法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