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牧歌》教學反思

《牧歌》教學反思

 身為壹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壹,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牧歌》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牧歌》教學反思1

 《牧歌》的教學,我認為成功的關鍵在於整個教學過程將學生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給學生以最大的空間感受、體驗、想象、表現的機會,從而能夠充分展示才華、挖掘潛力、釋放情感、體驗成功。

 本節課的教學,我創設了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關註學生的情感,從談話中、表揚中、活動中充分讓學生說、玩、唱、跳、想象和創造,孩子們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悅。新《標準》中提到:音樂課的全部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音樂活動的參與放在重要位置。本節課註重學生的發展,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讓每個學生都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對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審美教育的核心,是審美教育的要點。本課把感知放在重要位置。聽,是感知與理解音樂的前提條件,也是藝術實踐最重要的過程,因而要從聽入手,讓學生感受音樂的情緒、熟悉音樂的旋律,再引導學生從歌詞中感受歌曲的情感,通過想象和模仿感受歌曲所反映的生活。最後通過學生的感知,引導學生從唱、跳、伴奏和創造等方面來表現音樂的美。另外,本節課也給了很多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每個學生既是創作者又是表演者和欣賞者。

 但是本節課中也有不足之處,如學生學習歌曲的方式還可以更靈活多樣,以更大的激發學生學習歌曲的興趣;歌詞的學習上時間過長,應該充分相信初中年級學生的能力,比較簡單的節奏教師只需稍做引導就可學生自主學習。

《牧歌》教學反思2

 《牧歌》是根據內蒙古昭烏達盟同名歌歌詞“藍藍的天空飄著白雲,白雲下面蓋著雪白的羊群,羊群好像是斑斑的白銀,撒在草原上多麽愛煞人”。樂曲根據民歌旋律為素材而創作的小提琴曲。

 前奏由鋼琴奏出平靜舒緩的伴奏音型,引出悠長優美的第壹部分音樂主題,這是典型的蒙古族民歌中的長調,悠揚飄逸,低回婉轉,使人沈醉在藍天、白雲、羊群交融而成的如詩如畫的意境中,接著主題旋律在高音區重復壹次,給人壹種在草原上寬廣無垠、藍天深邃清澈的感覺……樂曲抒發了人們對草原的無限熱愛和深深的依戀之情。

 在學習《牧歌》壹曲之前,學生還學唱過內蒙古歌曲《草原上》,於是在導入部分我將《草原上》引出,讓孩子們用歌聲感受內蒙古歌曲的悠長與寬廣。同時,將PPT輪播內蒙古草原風光,讓孩子們在視覺上有直接的感受。通過演唱內蒙古民歌、觀賞內蒙古風光,完成教學鋪墊。內蒙古民歌中的“長調”,悠長寬廣,《牧歌》就是典型的內蒙古長調歌曲,為使孩子對牧歌的旋律印象更深刻,我讓孩子們欣賞了民歌版本的《牧歌》,並出示歌詞,同時我也進行了範唱。孩子們在聆聽的過程中深深感受到了民歌的優美,然後我再將旋律單獨出示,讓孩子們也跟著鋼琴輕聲哼唱主題旋律,對旋律有更深的印象之後,完整聆聽小提琴版本的《牧歌》,這時候孩子們在聆聽的時候就對曲子有了熟悉感。主題旋律***出現三次,在聆聽的過程中,我對孩子們提出了聆聽的要求,聽主題旋律***出現幾次,孩子們帶著問題邊聽邊思考,達到了聆聽音樂的目的。

 小提琴的音色動人,似人聲,有娓娓道來的美感,由小提琴演繹的《牧歌》令人動容,每每旋律出現,我都會隨著音樂無限遐想,仿佛置身於無垠的內蒙古大草原……讓人感動、讓人戀戀不舍……

《牧歌》教學反思3

 《牧歌》是沙漢昆於1953年改編的壹首小提琴獨奏曲,作品以內蒙古昭烏達盟民歌《牧歌》為基礎發展而成的。音樂舒展優美,富有濃郁的草原氣息,體現了南北朝民間歌謠《敕勒川》中“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意境,樂曲根據民歌旋律為素材而創作的小提琴曲。

 樂曲主題悠揚飄逸、低回婉轉,對四年級的孩子來說理解有壹定難度,而且對沒有去過草原的孩子來說,也是難以想象情景的。所以本課的導入就從布仁巴雅仁演唱的《牧歌》入手,歌曲是用蒙古語和中文演唱分別演唱的,配以呼倫貝爾大草原的圖片,將孩子們帶入到藍天白雲羊群交融而成的如詩如畫的意境中。

 創設情境,將孩子們引入到美麗的大草原中後,開始欣賞小提琴曲《牧歌》的主題旋律。主題旋律的聆聽,采用多種音樂實踐的形式多次聆聽:哼唱主旋律,用絲巾表現音樂,手畫旋律線等等,特別是用絲巾表現音樂環節比較出彩。第壹次用絲巾表現時,讓學生自由表現,有些學生是盲目地無規則揮舞,有些旋律跟不上,但是表現出了慢速的特點,還有些樂感好的能跟著旋律在舞動,並能表現出上下樂句的不同,可以說第壹次處在探索感受的階段。經過旋律出示演唱後,再次揮動絲巾,大多數能夠做到跟著旋律分樂句進行,表現出符合牧歌的特點。用絲巾來表現音樂,是運用了達爾克羅茲的體態律動的教育理念。

 本課還有壹個重要的內容是讓學生體會小提琴這個樂器的音色特點,揉弦長弓是小提琴表現《牧歌》主要手段,通過觀看小提琴家盛中國的表演,讓學生直觀地看到小提琴的`演奏方式,然後再出示實物小提琴,讓學生摸壹摸試壹試,請會演奏的學生演壹演,相信學生會把小提琴這個樂器的特點深深地刻在腦海裏。小提琴的音色動人,似人聲,有娓娓道來的美感,由小提琴演繹的《牧歌》令人動容,每每旋律出現,孩子們仿佛置身於無垠的內蒙古大草原,讓人感動、讓人戀戀不舍,隨之拓展聆聽蒙古族演唱家德德瑪的《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這首歌曲,加深了學生對草原對蒙古族無限向往之情。

 本課的設計具有以情導入,以聲感人的特點,課堂中學生全情投入,沈浸在草原寬廣無垠、藍天深邃清澈的意境中,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牧歌》教學反思4

 壹直以為音樂是我的摯愛,想當然地認為學生和我壹樣也如癡如醉地迷上音樂課,所以對學生的內心情感,我壹直不太關註,可是本周在音樂欣賞課上發生的事情卻讓我改變了許多。

 《牧歌》是五年級音樂欣賞教材中第二課的欣賞曲。是壹首無伴奏的內蒙合唱民歌。我在初壹年級二班上課時先讓同學們弄清了什麽是無伴奏合唱,又請他們了解了內蒙古牧民的生活環境,再請他們欣賞《牧歌》。聽完後我按慣例提問:"同學們,誰來說說這首無伴奏的歌曲帶給妳壹種怎樣的感受 "我的話音未落,突然冒出壹名男孩的聲音"像哀樂壹樣,就像誰家死了人壹樣",話音壹落全班同學哄堂大笑,還有幾名同學隨聲附和"對,對,對,我們都有這種感受,就像死了人似的,壹點兒也不美,很悲傷,真跟哀樂似的……"哈哈哈,全班又是壹陣哄笑。面對亂哄哄的教室,我當時真的感到既生氣又意外,想不到他們會這樣回答。我請他們安靜,可學生竟然莫名其妙地騷動起來。有的男孩甚至笑嘻嘻地問我:"老師,我們聽這首歌就像哀樂,不對嗎 "在告誡自己冷靜後,看著亂哄哄的課堂,我沒有呵斥他們,而是平靜地說"請大家安靜",然後就不再說話靜靜地看著他們。這時,有的同學說:"妳們別笑了,聽老師講。"我沒有馬上講,待到大家都安靜後,我說,同學們,我個人認為這首由著名的詩人海默填詞,作曲家瞿希賢改編的民

 歌很美。它不僅描寫了藍天,白雲,綠草,羊群的自然美景,而且歌頌了勤勞的牧民們對生活的熱愛。樂曲的速度緩慢,悠揚仿佛把我們帶到了美麗的大草原。音樂在每個人聽起來的感受都是不壹樣的,由於每個人對待生活的態度不同,生活閱歷不同,所以聽音樂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有的同學聽這首歌曲像哀樂,我不能說妳不對,但妳們認為哀樂就不美嗎我說不同的音樂含義也不壹樣,哀樂包含了活著的人對死去的人的壹種哀思與懷念敬仰之情,妳們說對嗎 "此刻,全班靜極了,同學們齊聲說:"對!"我不失時機地說:"音樂是用心來聽的,同學們回家後可以拿出發給妳們的欣賞帶,多聽幾遍,也許妳會發現,每壹遍的感受都會有所不同。不信,試試看好嗎 ?"

 通過這節欣賞課,我感到壹名合格的音樂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去正確聆聽音樂,更應引導他們去熱愛生活,體驗生活,感受情感;學會與他人友好相處,正如壹位音樂大師所說:"在每個孩子的心中都有壹顆音樂的種子"就像茁壯成長的小樹,需要陽光與雨露,我們應給學生壹些生活的陽光,適宜的土壤,把他們培養成參天大樹!

 音樂教育是人文主義教育的重要形式,它允許學生不拘泥於樂曲本身的文本含義,可以大膽想象展現個性,創造潛能。所以作為音樂教師的我們首先要從傳統教育的圈子中走出來摒棄自私與狹隘,體現在課堂上就是對學生的壹種尊重,給學生壹個獨立思考的空間,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允許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要努力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就要"勇敢地

 退出來,適時地走進去"。這樣,既充分激發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又使他們學得開心,學得主動,才能達到音樂教學的主要目標:審美為核心。讓我們壹起乘著音樂的翅膀在浩瀚的天際中展翅飛翔吧!

《牧歌》教學反思5

 試圖從蒙古音樂入手,探討與感受蒙古音樂中有本民族特色的弦樂、舞蹈、歌曲以及它們的藝術魅力。讓學生通過課前查找有關“蒙古”的資料,使其知道除了課堂以外,還可以從多渠道獲取自己需要的知識和材料,使之形成自我尋找答案、自我構建知識的意識;繼而在課堂上不斷地為學生創設參與體驗、主動探索、積極實踐的條件,使學生在欣賞、想象、表達、模仿、交流等壹系列活動中獲得經驗、獲得能力。本課例力圖激發學生對“蒙古音樂”的興趣以及進壹步了解蒙古音樂文化的願望,給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來了樂趣和回味,符合教學的可持續發展目標。這節課設計了三個教學領域。

 第壹, 感受與鑒賞。從課前熱身的蒙古音樂到蒙古文化的

 了解都是基於學生自身對蒙古的印象,目的是讓課的序幕在壹種學生純自然感受上拉開的,而並非老師強加上去的,老師的角色只是個引導者。

 第二,體驗與表現。音樂源自於生活,課的開始借用影像片段將同學們的視線、聽覺逐漸拉向傳統的蒙古音樂。課的主線是蒙古弦樂、舞蹈和歌曲,通過學生欣賞、模仿、表演等來完成,讓他們覺得原來遙不可及的音樂與自己的距離如此貼近。

 第三、實踐與創造。對於學生們的創作與表演,不求完美精細,但求投入開心,使他們體會到真正的蒙古音樂特點。

 這三個教學領域我主要通過應用現代化媒體和讓學生充分參與活動兩大手段來完成,有了視覺、聽覺的刺激,再加上讓學生盡量地動起來,進壹步完成教學目標,讓學生了解、體驗進而喜歡,並以正確的態度接受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

《牧歌》教學反思6

 根據新音樂課標要求,六年級學生能隨著熟悉的歌曲或樂曲哼唱,或在體態上作出反應。知道常見的中國民族樂器,並能聽辨其音色。在感知音樂節奏和旋律的過程中,能夠初步辨別節拍的不同,能夠聽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強弱。能夠感知音樂主題、樂句和段落的變化,並能夠運用體態或線條、色彩作出相應的反應。

 聆聽抒情歌曲、敘事歌曲、藝術歌曲、通俗歌曲等各種體裁和類別的歌曲,能夠隨著歌曲輕聲哼唱或默唱。能以不同的音樂表現形式參與表演。

 本節課內容:欣賞兩首草原歌曲《草原牧歌》和《天堂》。

 本節課教材位於十壹冊第壹課同壹首歌之後的第二課,就知識體系來說,有著呈上啟下的作用,對第壹課的內容有著延伸、深化、更細致,更民族,更具指向性,從《我的祖國》的氛圍中進入民族特色更具體的草原風情當中,讓學生更加真實具體的了解草原文化,草原歌曲音調特點,更加準確的學習長調音樂,從而更準確、細微的表現這壹音樂要素。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的音樂才具魅力。尤其蒙古族可以說就是壹個音樂的民族,壹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作為小學最高年級我覺得學習蒙古族的音樂內容很有必要!

 學情分析

 1.六年級學生音樂基礎較好,對於音樂欣賞、分析能力相對強壹些,他們能夠分析較長、相對大些的音樂作品。

 2.學生整體對音樂知識、旋律模唱、音準、節奏、情感表現等音樂要素掌握較好,能夠結合音樂說出自己的理解。

 3.學生可能會對歌曲較高音準的把握,()較復雜的節奏掌握,歌曲情感體驗等有困難。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天堂》兩首草原歌曲,讓學生感受蒙古族人民對草原的熱愛之情,激發學生喜歡草原歌曲的情感;

 2、引導學生通過聆聽,模仿等方法,感受蒙古族長調音樂的風格特點,學會聽辨樂段,提高學生的音樂感受、鑒賞能力。

 3、通過對比欣賞,讓學生感受不同的演唱風格和方法。使學生喜愛蒙古民歌,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誇父追日教學反思初三數學教學反思曹沖稱象教學反思

《牧歌》教學反思7

 根據新《音樂課程標準》的要求,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的理念。在設計本課時,我主要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的學習態度,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六年級的學生主動參與意識不強,於是我發揮個人專長,增添課堂色彩。我擅長的是民族舞蹈,而《天堂》、《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是我國蒙古族音樂,我加入舞蹈進行本堂課教學,消除學生的緊張感和陌生感,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聆聽音樂、感受音樂、表現音樂。

 通過系列教學活動學生在欣賞、體驗、感受音樂中對兩部音樂作品所表現的音樂風格和音樂所描繪的意境等方面有了較深的理解,並更加深入的感知蒙古族的音樂風格特色,全面的掌握了蒙古族音樂長調和短調的特點。在引導他們進壹步表現音樂時他們興趣濃厚,表現的輕松愉悅,並情不自禁隨著音樂哼唱曲調。還有些喜歡舞蹈的學生載歌載舞,使本課的教學目標要求順利完成。

 該課的設計以新課程標準為理論依據,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目標及教學結構,達到了預先設想的效果。通過運用多媒體,視、聽結合,很好的幫助學生理解、感受、體驗和掌握音樂作品所表現的情緒及音樂營造的意境這壹知識點;通過師生互評,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以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的積極性;讓學生用歌聲、琴聲、舞蹈將自己的情感與音樂產生***鳴。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還需要豐富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加強師生之間的親和力,使自己和學生更好地融入到音樂中去。音樂的審美無處不在,我還需要註重教學板書的設計,讓學生更清晰明了的掌握重點。在欣賞的環節,我可以讓學生設計多種欣賞方式,充分發散他們的思維,這樣將會達到更好地教學效果。

 總之,通過這壹節課的教學,我希望學生學會的不僅僅是這兩首歌曲,更多的是讓他們感受到音樂的魅力、藝術的美,能夠為他們不斷學習音樂、喜愛音樂、享受音樂做好鋪墊。對於我自身,發現了壹些閃光點,也認識到壹些不足,為今後的教學拓展了思維,積累了經驗。

  • 上一篇:成語:互相幫助是什麽意思?有哪些典故和故事?
  • 下一篇:《藏戲》課文原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