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熱點信息,披露突發事件調查進展,傳達黨和政府的重要決策...近年來,政務新媒體日益成為政務公開的重要渠道。
2065438+2006年2月,中國國務院發布《關於全面推進政務公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部署全面推進各級行政機關政務公開。8月,國務院發布《關於進壹步做好政務公開輿情應對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165438+10月,國務院發布《關於全面推進政務公開的意見實施細則》(以下簡稱《細則》)。在三個文件密集出臺的背景下,2016政務新媒體將如何發展?
緩解速度
輿情反應加快,僵屍賬號也不少。
記者從新浪微博獲悉,截至2016 12 31,新浪微博平臺認證的政務微博數量已達164522,實現了層級、區域、部門全覆蓋。
據人民網新媒體智庫分析,2016至110的600余起輿情案例中,政府回應率達到87%,57%以上的事件在24小時內由政府首次回應,73%的事件在48小時(含)內由政府部門首次回應。其中,41%的事件通過政務新媒體進行了回應(右)。
《意見》指出,加強突發事件、公共安全、重大疫情等信息發布,要快速反應、及時發聲,根據處置進展動態發布信息。《通知》指出,涉及特別重大、重大突發事件的政府輿情,最遲應在24小時內召開新聞發布會,其他政府輿情應在48小時內予以回應。《實施細則》進壹步提出,最遲在5小時內發布權威信息,24小時內召開新聞發布會,並根據工作進展情況持續發布信息。
但記者也發現,壹些地方的政務新媒體依然更新太慢,自說自話,敷衍了事。記者隨機搜索西南某省市微信官方賬號,發現頭條文章閱讀量往往停留在三位數,“僵屍微博”發布的每篇文章閱讀量和轉發量都在十位數甚至個位數。
內容強度
互動服務有所改善,水平參差不齊。
說話不充分,群眾聽不懂;不當言論會引起新的風波。在人民網主辦的2016政府輿情應對座談會上,有專家提到,應對輿情不僅在於速度,更在於有效性和針對性。
如何提高應對的針對性?路徑在三個文件中給出。在發布內容形式上,意見提出“要註重運用數字化、圖表、音像”“通過新聞發布、政策吹風、訪談、文章等方式做好解讀工作”。《通知》指出,回應內容要圍繞輿論焦點、熱點、關鍵問題,實事求是、有理有據、有針對性,避免自說自話,力求表達準確、親切、自然。《實施細則》更具體地指出“多舉例,多講故事”。
2016,上海出臺老年人綜合津貼制度。當天“上海發布”還提供了政策發布時的圖片解讀。上海市政府辦公廳上海市出版辦公室主任丁利民介紹,這篇微信微信官方賬號文章的日閱讀量達到1.4萬多。隨後,“上海發布”持續跟進新老年卡的兌換時間、兌換條件、兌換流程,微信閱讀量達到50萬。
然而,也有壹些賬戶因為雷博語的爆炸而引人註目。比如,雲南某州政府官員微博自稱“公主”,稱面對“鄉下農民,趕緊溜回辦公室”,讓輿論嘩然;陜西某縣公安局官員質疑網友警車私用,卻回復“人家又違法了?找公安。”雖然這些微博最終向網友道歉,但惡劣影響短期內仍難以消除。
可見政務新媒體的整體水平還是參差不齊,水平的提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管理機制
投資有差異,管理需要更科學。
政務新媒體的“量”和“質”參差不齊,背後是投入和關註度的差異。記者調查發現,西南某省部分市縣至今未開通政務新媒體,主要原因是“當地主要領導不同意開通”;開通後長時間不更新的“僵屍賬號”,是因為“有的只是為了完成上級布置的任務,有的確實人手不夠。”當地壹位宣傳部負責人告訴記者,“開放後,沒人問,沒人評,自然就剩下了。”壹位官員向記者“吐槽”,有的縣市居然讓個人主辦的自媒體承擔政府新聞發布工作。
“上海發布”負責人認為,歸根結底還是要靠人來解決技術和創意問題。“我們的團隊成員主要以內容制作和運營為主,多為傳統媒體人和公務員,技術人才很少。但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對技術拓展的要求越來越高。”該負責人表示。
“枝江發布”是湖北省枝江市官方政務微信賬號,連續多年位列湖北政務微信周前十,多次獲得第壹名。他們通過整合政府網站、廣電平臺的人,發展新媒體,在壹定程度上解決了人才問題。之江放生的負責人姚紅說,為了長遠發展,他們正在加強培訓,提高把關能力。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張誌安認為,對於政務新媒體的運營者來說,不僅有編制的問題,還有職級確定和上升渠道的問題。“平臺無運營”、“人員無編制”、“人力無能力”、“發布無保障”種種問題反映出政務新媒體需要整體設計。
對此,在人才培養方面,《意見》要求“力爭三年內在全國範圍內輪訓從事政務工作的人員”。《實施細則》指出,“推進網站集約化建設,將沒有人力財力的基層網站遷移到上級政府網站技術平臺統壹運營或者遷移到安全可控的雲服務平臺”。
未來政務新媒體水平會上壹個新臺階,期待進壹步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