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有四個門。正門叫做午門。它的平面是凹的,很壯觀。午門後有五座精美的漢白玉拱橋通往太和門。東門叫東華門,西門叫西華門,北門叫神武門。紫禁城的四個角落都有精致的角樓。角樓高27.5米,十字形屋頂,三重檐,四面明山,多角交錯,是壹座絕妙的建築。故宮的正門叫“午門”,俗稱五峰塔。東、西、北三面由壹個12米高的平臺連接,四周是壹個方方正正的正方形。有1棟樓。中間有壹重建築,是9間寬面重檐的廳堂。有四個亭子,左右突出的墻壁上有屋檐和屋脊,由開放的走廊連接。各翼有13廳,各角有高大的角亭,支撐著正廳。這種形狀的門樓叫“闕門”,是中國古門最高級的形式。這組城市的建築雄偉壯麗,是故宮博物院中的第壹峰。午門是皇帝發布詔書,下令遠征的地方。每次宣讀聖旨,頒發歷書,文武百官都會聚集在午門前的廣場上聽詔。平時只有皇帝才能出入午門的正門。皇帝大婚,皇後進壹次,進宮考試中得頭獎、第二名、探花三名的人,可以走出這個門壹次。文武大臣出入東門,宗室王公出入西門。後門是神武門,明代叫玄武門。玄武是古代四大神獸之壹。從方位上看,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稱霸北方,故故宮北宮門得名玄武。清康熙年間,因避諱,改名為“神武門”。神武門也是城門建築,最高等級的重檐屋頂,但其正殿只有五開間和壹條遊廊,沒有左右向前延伸的兩翼,所以在形制上比午門低壹級。神武門是皇宮日常出入的門禁。現在神武門是故宮博物院的正門。東華門對應西華門,門外有壹座下馬碑。門內,豫北金水流,石橋1,橋北三門。東華門和西華門形制相同,平面為長方形,紅色裙樓,白玉基座,其中有三個券門,券孔外圓。城樓上有塔,黃琉璃瓦,重檐。塔樓有5個房間寬,3個房間深,被走廊環繞。皇帝死後,他的靈柩從東華門運出,所以俗稱“鬼門關”。午門之內,是壹個廣闊的院落,院內有壹條弧形的內金水河,東西走向,北面是外朝宮門——太和門,左右各有廳堂和走廊。金水河上有五座橋,橋上裝有漢白玉欄桿,像玉帶壹樣隨著河水轉動。
三大殿
位於太和門,在壹個三萬多平方米的露天院落裏,是外朝的中心: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合稱三殿(明代為奉天殿、蓋華殿、神審殿,嘉靖改稱黃濟殿、中濟殿、建濟殿)。現在叫清朝的名字)。這三個大廳是紫禁城的主要建築。它們的高度和形狀不同,屋頂也不同,所以豐富多樣但不死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都建在漢白玉制成的8米高的工字形橋臺上,前面是太和,中間是中和殿,後面是保和殿。遠遠望去,就像神話中龔瓊的仙女闕。橋臺重疊三層,每個平臺的上緣都用漢白玉雕刻的欄桿、望柱和龍頭裝飾。三個平臺中,三個石階雕龍,以波浪和流雲襯托“禦道”。25000平米臺面上有1415雕花欄桿,雲龍翔鳳1460雕花崗亭,165438水龍頭。用這麽多漢白玉裝飾的三套,造型重疊,是中國古建築中獨壹無二的裝飾藝術。而這種裝修從結構和功能上來說就是臺面的排水管。欄桿下面刻了壹個小洞。水龍頭上還刻出壹個小洞,延伸到崗哨下面。每到雨季,三組雨水從小洞層層排出,水從水龍頭流出,龍噴水,蔚為壯觀。這是壹個科學而藝術的設計。太和殿太和殿(明代稱奉天殿、皇帝殿),俗稱“金王殿”,高35.05米,東西63米,南北35米,面積2377.00㎡。長寬比為9: 5,寓意九五。面積是故宮各大殿中最大的,造型也是規格最高、最宏偉的建築。太和殿是五脊四坡的殿,東西長脊,前後兩斜豎脊,從而形成五脊四坡的屋頂,建築術語稱之為仙殿式。屋檐下有10種野生動物(龍、鳳、獅、馬、海馬、妯娌、賭魚、妯娌、鬥牛、散步),是中國古建築的特例。從14世紀的明朝開始,重檐皇宮是封建王朝宮殿的最高等級形式。太和殿有72根直徑為1米的大柱,其中6根為寶座周圍塗金粉的龍柱。大廳裏有漆金粉的木柱和精致的龍沈箱。大殿中間是封建皇權的象征——金色的漆雕龍寶座,位於大殿內2米高的平臺上,安放著金色的漆雕龍寶座。寶座前有精美的鶴、爐、壺,後面有雕龍屏風。太和殿是故宮最大的木結構建築,是故宮最壯觀的建築,也是中國最大的木結構建築。整個大廳金碧輝煌。太和殿是皇帝舉行重要儀式的地方。也就是皇帝登基,生日,婚禮,元旦等等都在這裏慶祝。中和殿中和殿(明代稱為蓋華殿和中繼殿)是紫禁城三大殿堂之壹,位於太和殿後面。中和殿高27米,平面方形,寬深三室,四面回廊,磚砌地面,建築面積580㎡。黃色琉璃瓦有壹個單檐和四個角的金字塔形屋頂,中間有壹個鍍金的頂部。四脊頂端聚成尖形,球形寶頂覆以青銅胎,建築術語稱之為四角尖型。中和殿是皇帝在去太和殿舉行儀式之前休息和練習禮儀的地方。前往太和殿之前,皇帝在此稍作停留,接受內閣大臣和禮部官員的敬禮,然後進入太和殿進行儀式。此外,皇帝在祭天地和祠堂之前,還要在這裏重溫用祭文寫的“諸班”,然後在去中南海執行農事之前,再看看這裏的農具。保和殿保和殿(明代稱神審殿、鑒濟殿)也是故宮三大殿之壹,在中和殿之後。保和殿位於北京故宮保和殿內,高29米,平面呈長方形,寬9間,深5間,建築面積1240㎡。黃色琉璃瓦雙檐歇山屋頂。屋頂中央有壹個正脊,前面有兩個豎脊,後面有兩個豎脊,每個豎脊的下部傾斜壹個岔脊,與九個正脊、豎脊、岔脊壹起,建築術語稱之為斜山式。保和殿是皇帝每年除夕宴請外國王公大臣的地方。保和殿也是科舉考試舉行的地方。
後三公
紫禁城的後半部分稱為皇宮,是皇帝和妃嬪居住和娛樂的地方。前朝和皇宮的分界線是幹慶門,前朝在南面,皇宮在北面。幹青門四周有琉璃墻,是清代“皇門聽政”所在地。故宮以幹青宮、交泰宮和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兩翼分別為東六宮和西六宮。它是皇帝處理日常事務的地方,也是皇帝和他的皇後們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後半部分在建築風格上與前半部分相同。建築前半部分的形象嚴肅、莊嚴、宏偉、威嚴,以象征皇帝的至高無上。皇宮後半部分生機勃勃,建築多為自成院落,有花園、書房、亭臺、巖石等。故宮東側的寧壽宮,是乾隆皇帝宣布退位時,耗資112萬兩白銀修建的。幹青宮幹青宮位於紫禁城內院的前面。幹青宮是皇宮的主殿,高20米。重檐殿中間有寶座,內有“正大光明”牌匾。這塊牌匾成為清朝雍正以後放置皇位繼承人名字的地方。為了防止諸侯爭奪皇位自相殘殺,雍正采取了秘密存放的辦法,即在死前將皇位繼承人名單寫在紙上,放在壹個盒子裏,壹個放在“正大光明”的匾上,壹個由皇帝隨身攜帶。皇帝死後,他打開盒子,公開宣布皇帝的繼承人。幹青宮的兩端都有溫暖的亭子。它是皇帝讀書和睡覺的地方。幹青宮西暖閣上下各擺了二十七張床,是封建皇帝的寢宮,皇帝可以自由選擇。據說這可以防止刺客刺傷。清朝康熙以前,這裏是皇帝居住和處理政務的地方。清朝雍正以後,皇帝移至養心殿,但仍在此閱報、奏報、任命官員、召見臣下。幹青宮周圍有壹些東西,還有壹個大廳用來存放皇帝的皇冠、長袍、腰帶和鞋子,還有壹個大廳用來存放書籍和書法。有上書房供太子讀書,有南書房供翰林學士。坤寧宮坤寧宮在故宮“內院”的後面。重檐坤寧宮是明朝皇後的寢宮,兩端有暖閣。在清朝,它被改為壹個崇拜的地方。雍正以後,新暖閣是薩滿祭祀的場所。其中,東暖閣是皇帝婚禮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緒都在這裏舉行婚禮。交泰殿交泰殿位於幹青宮和坤寧宮之間,寓意“天地和諧、安康幸福”。建於明代,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重修。它是壹座方形的寺廟,有四個角,壹個鍍金的寶頂和龍鳳裝飾。在明清時期,這個大廳是舉行女王生日慶典的地方。女王在這裏會見嬪妃。清朝所謂的皇後親蠶儀式,需要檢查儀式的準備工作。這裏還收藏了25枚清代的“包Xi”(印章)(現藏於珍寶館)。
東西六宮
位於後三宮的東西兩側,有十二宮,是明清皇帝的妃子們居住的地方。劉溪宮:太極殿、永壽宮、鹹安宮、儲秀宮、題和殿;東六宮:中翠宮、景陽宮、顏夕宮、永和宮、任靜宮。這些宮殿基本都是壹宮壹院。每個庭院都有壹個大廳,壹個附屬大廳和壹個宮門。壹些庭院也有陽臺和後廳。慈禧太後曾經在儲秀宮住過。
紫禁城的其他區域
包括南三、禦廚、慈寧園、外東宮、華英殿、壽安宮、苻堅宮花園、壽康宮、甘東五宮、文華殿、武英殿,這些宮殿建築群分別位於宮殿主體建築的東西兩側,第七座中南三宮、甘東五宮是太子的居住區,壽康宮、壽安宮、慈寧園、華英殿。外東宮是乾隆皇帝的宮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