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師生互動。課堂教學活動的整個過程主要是由教學要素之間的多邊互動和交替來推動的。那麽,在這個過程中,互動的主體主要是教師和學生。也就是說,師生之間的互動是課堂教學中最頻繁、最方便的活動。筆者認為,師生互動模式大致如下:
(1)查詢-問答。即教師根據教學需要提問,學生回答;學生向老師提問,老師給出答案。
(2)討論——交流。即師生針對教學內容的需要,交換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從而達到師生之間交換所需物品的目的。
(3)實驗-探究。即師生為了同壹個教學目標而相互合作,共同進行實驗,探索知識的起源,尋求問題的答案。
(4)論證——辯護。即師生在教學過程中對某壹知識或問題的認識和理解產生分歧,從而進行爭論和辯護。當然,我們要強調的是,在師生互動中,互動的對象沒有區分,而是相互平等的矛盾統壹體。互動雙方可以是問題的發送者,話題的提出者,也可以是話題的提問者和接受者。這種互動需要平等、人道、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需要相互尊重、人格完全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課堂教學的過程應該是教師、學生和文本之間的親切對話。
2.學生之間的互動新課程非常重視合作學習理念在改變學習方式。合作學習理論認為,以往的互動理論大多局限於師生之間的相互影響,而否認學生同伴之間的相互影響。即使承認這種影響,它也常常被認為是壹種具有負面影響的破壞性力量。其實我們不難看出,所有的課堂教學過程,所有的教師在課堂上的行為,幾乎都是在與同伴群體的互動中發生的。合作學習的重要代表約翰遜兄弟認為,“本質上,成人-兒童雙邊的教與學觀低估了課堂教學中生生關系的重要性”。縱觀合作學習的理論與實踐,我們不難發現,合作學習所倡導的互動觀是壹種多邊的三維互動觀,不再停留在傳統的師生雙邊互動的理解層面,提倡師生多邊互動。因此,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學生之間的互動非常重要,不可或缺。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在學生充分質疑解惑後,教師就個別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解決不了的壹些問題給學生討論交流;還有壹些問題學生壹時無法達成壹致的答案,老師組織學生辯論;有時因為教學需要,會讓學生分組交流,同座之間交流,互相評價。這些互動顯然屬於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
3.師生與媒體的互動隨著教育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信息技術已經廣泛應用於教育教學領域,基於多媒體輔助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新型課堂教學正在全國各地蓬勃興起。基於多媒體輔助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新型課堂教學具有以下特點: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參與教學活動的要素不僅是教師和學生,還有教學過程中必須使用的各種媒體。從媒體的智能化來看,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優勢已經大大超出了人們所期待的發展速度和效果。就多媒體輔助技術和網絡技術環境下的新型課堂教學而言,媒體實現了與教學對象的對話、教學效果的評價、分析等功能。因此,人與媒體的互動越來越受到教育者的關註。從具體操作模式來看,筆者認為主要有:輸入輸出對話、輸入反饋評價、輸入反饋分析等。
4.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中,學生與教師以外的交流對象的互動,學生互動的對象是多樣的。有時,為了某些教學內容的需要,學生需要與老師以外的人交流。如果要求學生寫壹篇采訪稿,如果指導後還被禁錮在教室裏,顯然是不可能寫好這篇作文的。必須讓學生走出教室,采訪他們想采訪的人,並付諸實踐,才能寫出壹篇有血有肉的文章。這種互動主要用在學科綜合實踐課上,應該說是新課程理念下壹種非常重要的互動模式。
(二)主體心理和行為相容性的劃分
1.合作互動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合作互助的互動。它是在雙方目標壹致、相互了解、相互合作的基礎上形成的。順應是合作互動中的壹個重要機制。老師和學生需要互相適應。通過適應,師生可能會改變自己的壹些認識、態度、價值觀和行為習慣,從而達到相互適應的目的。合作互動中除了適應,還有服從、模仿、暗示等機制。教學中的服從壹般包括兩個方面:壹是服從集體規範;第二是服從老師的權威。這兩方面的服從對保證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起著重要的作用。模仿與暗示密切相關。暗示是雙方有條件的行為,暗示者必須能夠刺激,被暗示者接受暗示後才能反應,符合暗示者要求的行為就發生了。而這種由暗示刺激引起的類似行為就是模仿。在課堂教學中,模仿不僅是形成合作互動的重要機制,也是學生個體社會化的重要途徑。教師作為社會的代表,是學生的主要模仿者。教師的性格、才能、信念、對人的態度和行為,往往被學生模仿、認同和吸收,轉化為自己人格的壹部分。研究表明,合作狀態下的互動能夠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認知功能和情境功能。合作學習是合作互動模式的典型表現。合作學習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共同努力,相互促進,提高學習效果的壹種教學形式。它具有以下特點:
(1)成員之間是平等的、相互促進的關系;
(2)操作者可以更清晰有效地組織自己的思維和認知監控;
(3)註重學生的人際交往;
(4)經濟、有效、易用。合作學習的倡導者提出了他們自己的教學策略,
比較常見的有:(1)小組競賽法:將學生分成4 ~ 5人壹組,教學分為全班教學、小組學習、教學競賽、成績評價等環節;
(2)小組分級計分法:類似於小組競賽法,只是教學競賽被小測驗代替;
(3)集體研究法:將學習任務分成若幹部分由小組成員承擔,在小組內廣泛討論研究的基礎上得出結論,並與全班進行交流。最後,師生共同評價各組對班級學習的貢獻;
(4)小組教學法:小組成員圍繞某壹話題討論解決方案,力求得出壹致的結論或選擇最佳方案。壹系列實驗研究表明,合作學習對提高學生的自尊、形成對他人和集體的積極態度、增強學習興趣、形成社會觀念和掌握社會技能有積極的作用。
2.競爭互動競爭互動是與合作互動相對的壹種互動模式。與合作互動相比,它在互動的凝聚點和互動的存在狀態上是不同的。競爭是指個人或群體之間為某壹目標而進行的較量。在課堂教學中,競爭是教學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心理機智,競爭總是伴隨著學生的學習過程。只要壹個群體中有學習活動,競爭總是會隨之而來。在學習過程中,合理的良性競爭有利於激發學生的上進心,形成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提高個人和集體的戰鬥力,取得更大的成績。除此之外,新課程理念也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激發學生的上進心和競爭意識,培養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需求的人才。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科學合理地運用競爭性互動策略具有重要意義。筆者認為,課堂教學中競爭性互動的基本運作模式可以概括為:
(1)學生之間的競爭。表現為個別學生與其他個別學生在完成某項學習任務時在速度、數量和質量上的比較。比如答題、答題、做題等。
(2)學習小組之間的競爭。表現在完成某項學習任務時,學習小組與其他學習小組在速度、數量、質量、協作效果等方面的比較。比如回答問題,解決問題,合作完成壹項作業。
3.競爭-合作互動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純合作性互動和純對抗性互動較少,中間性或交叉性互動較多。因此,積極有效的課堂教學應倡導競爭與合作的互動,即競爭-合作互動。競爭合作互動不是兩者的簡單相加,而是兩者互動的交叉滲透和相互轉化。所謂交叉滲透,就是在實際的互動過程中,合作包含競爭因素,競爭也包含合作因素。所謂相互轉化,就是合作互動和競爭互動可以相互交替,或者轉化為對立的雙方。組織良好的競爭合作互動既能發揮競爭與合作的積極效應,又能避免其消極效應,同時還能培養學生合理的競爭意識。它是壹種富有時代氣息的互動模式,也是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應該提倡和發揚的互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