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教學原則概述
1.教學原則的概念
教學原則是根據壹定的教學目的和任務,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進行教學的基本要求,是指導教學活動的總原則。
2.教學原則和教學規則的區別
教學原則不同於教學規律,兩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教學規律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是教學過程中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人們只能發現、掌握和運用規律,而不能取消、改造和制定規律。教學原則是人制定的,屬於主觀意識形態。
教學規律是制定教學原則的客觀依據和基礎,科學的教學原則是教學規律的體現和反映。
(二)中國現行的教學原則是:
1.直覺原則
(1)定義:直覺原理是指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直接感知事物和模型,或通過教師用形象語言對教學對象的描述,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
(2)實施直覺原則的基本要求是:?正確選擇直觀教具和現代教學方法;?直覺要和解釋結合起來;?重視語感的運用
(3)觀點:
誇美紐斯:壹切需要知道的東西都要通過事物本身來學習,盡可能把事物本身或其替代物的形象呈現給學生。
烏申斯基還指出,兒童通過形式、顏色、聲音和感覺進行思考。
2.啟發式原則
(1)定義:啟發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註意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掌握科學知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實施啟發式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②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發展邏輯思維能力。(3)讓學生去做,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④發揚教學民主。
(3)觀點:
子曰:不怒,不怒,不怒。
“學”:陶與傅潛,強與傅毅,開與。
蘇格拉底:助產術。
管家:壞老師泄露真相,好老師讓人發現真相。
3.合並原則
(1)定義:鞏固性原則是指教學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掌握知識和技能,並長時間保存在記憶中,並能根據需要快速再現,以利於知識和技能的應用。
(2)實施鞏固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鞏固。②註意組織各種復習。③在擴展、重組、應用知識中積極鞏固。
(3)觀點:孔子:時時學習,溫故而知新。
烏申斯基:復習是學習之母。
4.循序漸進原則(系統原則)
(1)定義:循序漸進原則是指按照學科的邏輯體系和學生認知發展的順序進行教學,使學生系統掌握基礎知識和技能,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2)貫徹循序漸進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根據教材的系統化進行教學。②關註主要矛盾,解決教學重點和難點。③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
(3)觀點:
學習之書:《學習不等於等待》《修行不講究節》。
學習不耽誤就是:學習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近及遠,由簡單到復雜,不能壹跳了之。
教學不重視節日,就是不進行超出學生可接受水平的教學。
5.因材施教的原則
(1)定義:因材施教原則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個體差異出發,有針對性地進行差異化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
(2)實施因材施教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根據學生特點進行差異化教學。②采取有效措施,充分發展有才能的學生。
6.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
(1)定義: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指教學要以學習基礎知識為基礎,從理論與實踐的聯系中理解知識,註重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達到學以致用、學以致用的目的。
(2)貫徹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的基本要求:①書本知識的教學應以聯系實際為主。②註重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③正確處理知識教學和技能訓練的關系。④補充必要的地方教材。
7.能力原則
能力原則,又稱可接受性原則,是指教學的內容、方法、輕重、進度等要適合學生的身心發展,學生是可以接受的,但很難通過努力掌握,從而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8.思想性和科學性相統壹的原則
思想性和科學性相統壹的原則是指在教學中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知識,同時結合知識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第二,教學方法
(壹)教學方法概述
1.教學方法概念
教學方法是用來完成教學任務的方法。它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是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獲得身心發展的壹種方式。
2.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的基本依據:①教學目標和任務的要求;②課程性質和教材特點;③學生的特點;④教學時間、設備和條件;⑤教師的專業水平、實踐經驗和人格特征。
3.教學方法特點:(1)註重啟發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智力;(2)註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3)註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總結和指導;(4)關註學生心理,激發學生學習動機;(5)註重多媒體教學手段和網絡資源平臺的應用;(6)繼承和借鑒國內外優秀的教學實踐經驗。
(二)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
1.教學方法
(1)定義:教學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系統連貫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壹種方式。
教學方法可分為四種:講、解釋、讀、說。記敘文是教師向學生描述學習對象,介紹學習材料,描述事物變化的過程。敘述和講解各有側重,但在教學中往往是結合在壹起的。言論是對事實的系統全面的描述,是對事實的深入分析和論證,是對科學結論的歸納和概括。
(2)教學方法的基本要求是:①教學內容應具有科學性、系統性和思想性。②註意啟發。③註重語言藝術..
交談
(1)定義:談心法也叫問答法,是教師根據壹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問,要求學生回答,通過問答的形式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的壹種方法。
談話可分為回顧性談話和啟發性談話。復習談心是根據學生所學的課本,向學生提出壹系列問題,通過師生間的問答,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復習、深化和系統化。啟發性談話是通過向學生提出他們從未想過的問題,引導他們深入思考,壹步步探索新知識。
(2)談話法的基本要求是:①準備問題和談話計劃。②提出的問題要清晰,具有挑戰性和啟發性,問題的難度要因人而異。③善於啟發誘導。(4)做好歸納總結工作。
3.演示方法
(1)定義:教師通過展示實物、直觀教具、進行演示實驗或采用現代視聽手段,指導學生獲取知識或鞏固知識的方法。演示的特點是加強教學的直觀性,它不僅是幫助學生感知和理解基礎知識的手段,也是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重要來源。
(2)示範法的基本要求是:①做好示範前的準備工作。②使學生明確演示的目的、要求和過程,積極自覺地投入觀察和思考。③通過演示,所有學生都能清晰、準確地感知演示對象,並在感知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綜合分析。
練習
(1)定義: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知識完成壹定操作並形成技能的方法。
(2)鍛煉方法的基本要求:①要有明確的目的和具體的要求。(2)要有周密的計劃和適當的步驟。③有適當的重量和難度。④要有科學的時間段和有效的方法。⑤有正確的態度和良好的習慣。⑥要及時檢查,認真總結。
5.實驗法
(1)定義: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壹定的儀器設備,通過條件控制,使實驗對象發生某種變化,並從觀察這些變化中獲得知識。
(2)實驗方法的基本要求是:①明確目的,選擇內容,制定詳細的實驗方案,提出具體的操作步驟和實驗要求。②重視語言教學和教師示範作用。③要求學生獨立操作,及時檢查結果。
6.討論方法
(1)定義:討論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為了獲得知識而進行討論、明辨是非的方法。其優點是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促進學生靈活運用知識。
討論法的基本要求是:①問題要有吸引力。②善於在討論中啟發和引導學生。③對討論進行總結。
7.訪問方法
(1)定義:參觀法是教師緊密配合教學,組織學生到校外某個地方進行直接觀察和參觀,以獲取知識或驗證知識的方法。
(2)訪問類型:①感性訪問。②平行訪問。③驗證訪問。④總結性訪問。
(3)參觀方法要求:①參觀前,教師應根據教學要求和現實條件,確定參觀的目的、時間、對象、重點和地點,並在校內外做好充分準備。(2)參觀時,教師要根據不同的參觀類型提出不同的具體要求,組織學生全面看,認真聽,積極提問,認真記憶。(3)參觀結束後,教師要根據教學要求和參觀計劃,引導學生討論收獲,整理材料,客觀評價,寫好報告。
8.閱讀指導法
(1)定義:閱讀指導法是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課本和課外讀物來獲取知識、發展智力的方法。它既強調學生的閱讀,也強調教師的指導。
(2)基本要求:①指導學生認真閱讀教材。②指導學生善於閱讀工具書。(3)指導學生寫各種形式的讀書筆記。
9.實習方法
(1)定義:實踐法是教師根據教學要求,指導學生在校內外壹定場所從事壹定實踐工作,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綜合運用理論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方法,也稱實踐法。與實驗法、習題法相比,它更具有實踐性、獨立性、綜合性和創造性。
(2)實習方法的基本要求:①實習前,教師應向學生講解相關理論知識、實習任務和操作規程,落實實習場所,準備實習設備,劃分實習小組。搞好教學實習。(2)實踐中,教師要加強具體指導,做好操作示範,掌握實踐過程,檢查實踐效果,及時查漏補缺。(3)實習結束後,教師要指導學生寫實習報告,對實習結果進行評價,召開總結會,對每個學生寫出公正客觀的評語。
10.發現法
(1)定義:發現法是教師通過提供適合學生重新發現的問題情境和教材,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自主探索、研究和嘗試活動,從而發現相應的原理或結論,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方法。
它是美國教育家布魯納在20世紀60年代,以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認知結構發展理論為基礎,總結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活動的經驗教訓而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