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的來說就是壹個消除疑惑,講解方法的過程。因為(1)在數學教學中,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經歷,學生上課能聽懂,下課卻做不了作業。這是為什麽呢?原因是學生只聽數學,不做數學,也就是不關註學習過程。在目前的教學中,很多老師對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夠重視。他們總是直奔主題,以為學生掌握幾個知識點就能達到教學目的,而忽略了對知識的體驗、探索和延伸的過程,學生之間交流與合作的過程,以及學生的情感和學習方法。這種教學導致學生學習方式單壹、被動,自主探索、合作學習、自主獲取知識的機會不多。長此以往,老師教得吃力,學生學得吃力,學生學習成績也很難提高。(2)學習過程是接受知識的過程,也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壹個暴露學生學習中各種問題、困難、障礙和矛盾的過程,也是壹個展示學生智慧、形成獨特個性和創新成果的過程。學生是否在數學中有所發現和體驗,取決於他們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是否有所思考,是否通過自己的探究找到了數學結論。只有這樣,數學的體驗才能自信愉悅,否則就會自卑痛苦。(3)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學過程要讓學生經歷探索物體和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和變換的過程,把壹些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值和代數問題的過程,提出問題、收集和處理數據、作出決策和作出預測的過程,等等。首先,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從以結論為導向的教學向以過程為導向的教學轉變。平時不註重過程教學,會縮短知識形成的過程,但通過大量的模仿、記憶和練習,學生會很快熟悉相關的知識和技能。這種教學忽視了得出結論的思維方法和探索過程,學生的學習變成了“死記硬背數學”,造成了“學生上課能聽懂,課後做不了作業”的現象,阻礙了學生思維和探索能力的提高。學習是學生通過自己獨特的認知方式和生活經驗,對特定情境進行獨特的理解、感知、體驗和心理加工的過程。過程與壹些特定的知識、技能或方法相關聯。它會給學生帶來探索的體驗、創新的嘗試、實踐的機會和發現的能力,這些比那些具體的結果更重要。經過壹段時間的課堂活動,學生們在“操作、思考、交流”上花了很長的時間和精力。他們似乎沒有學到什麽“實質性”的東西,甚至還得時不時地面對問題和困惑。其實這個過程符合壹個人能力和智慧發展的內在要求,會帶來不可估量的長期回報,對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極為有利,所以目前消耗的時間和精力是值得的。因此,教師必須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思考和做“課題學習”、“想”和“做”的內容。第二,教師要改變對學生的評價方式,從終結性評價轉向過程性評價。評價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激勵學生的學習,改進教師的教學。因此,評價不僅要關註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註他們的學習過程。學生的情感態度、自信心、合作與交流意識、獨立思考的習慣、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程度都包括在評價中。評價中強調過程本身的價值,以學生在過程中的具體表現為評價的主要內容。事實上,采用過程性評價更能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起到激勵作用。缺乏對思維過程的評價,會導致學生重視結論而忽視過程,無法督促學生重視科學探究過程,養成科學探究習慣和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精神。只有關註過程,評價才能深入到學生發展的過程中,讓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在發展中的問題、努力和進步,從而有效引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評價促進發展的功能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只有在關註的過程中,教師才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科學的探究精神,關註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情感體驗和價值觀的形成,最終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全面發展。第三,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從被動學習轉向自主學習。培養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是培養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初始階段和基礎。缺乏紮實的學習基礎導致他們對學習缺乏自信,從而在學習過程中對外界產生強烈的依賴性。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如果學生沒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就不會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重點是設計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鼓勵學生進行自我判斷和評價的內在措施。因此,教師必須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預留獨立思考的時間,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培養學生自我思考、自我探究的能力,訓練學生的自我探究能力。學習的主要內容是前人創造的知識的精華,但學習活動也具有再發現和再生產的性質。學生不僅要知道它是什麽,還要知道它可能是什麽,從而創造壹個可能的世界,這也正是我們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所強調的。
上一篇:名著《紅巖》讀後感下一篇:誰提出了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