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為什麽《茶館》是古代的挽歌?

為什麽《茶館》是古代的挽歌?

茶館有壹種奇特的結構。它以壹個小茶館的視角看社會,把中國50年的歷史橫向切割成三片,放在舞臺的凸面環境下透視。三代人和舞臺上的70多個人物構成了壹幅世態炎涼的畫卷,大跨度地輻射著時代變遷的輪廓。該劇以茶館老板王利發為穿透人物和歷史見證者,用眼睛看世界。《茶館》沒有貫穿事件和情節,每壹個場景都是由壹些平行且不相關的人物及其行為構成的。全劇毫無懸念,沖突激烈,情節微妙,靠獨特的典型人物及其鮮明的個性來抓住觀眾的眼球。不符合戲劇的套路,太“自然”。所以老舍寫這個劇本的時候,受到了激烈的批判。老舍是幸運的。他見到了焦菊隱、於是之和北京人。經過壹代藝術家的艱苦創作,老舍的天才在舞臺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茶館》不僅沒有英年早逝,還成為新中國舞臺上的傑作,征服並擁有了幾代觀眾。《茶館》已在德國、法國、瑞士、日本和加拿大演出,並獲得強烈反響。美國紐約的泛亞劇團也用英語演出了這部劇。《茶館》特有的散視角結構,成為中國戲劇史上的成功範例,進入教科書。

內容介紹:

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壹部憲法頒布。回首往事,老舍認為是時候寫壹部劇來解釋來之不易的新憲法,以教育青年,支持其宣傳和實施。1956年,老舍開始寫話劇《秦家三兄弟》,四幕六場,人物眾多。從光緒年間寫到1948北平學生“反饑餓反迫害”運動。老舍把初稿拿到北京人藝,讀給時任院長的曹禺和時任總導演的焦菊隱聽。曹禺等人被第壹場和第二場在壹個老茶館裏的場景深深吸引,於是建議老舍以這個場景為基礎另起爐竈,發展成為壹部描繪舊時代社會風貌的戲劇。老舍愉快地接受了這個建議,立即做了決定,三個月後把劇本交了上去。截稿時間到了,三幕劇《茶館》出來了。

茶館,從清末戊戌變法的第壹幕,到民國初年軍閥混戰的第二幕,壹直寫到抗戰結束的第三幕。時隔半個世紀,這半個世紀的社會變遷在《茶館》中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用老舍的話說:“大茶館就是小社會”,曹禺先生晚年評價說:“茶館是中國戲劇史上前無古人的範例”。

《茶館》不同於壹般的戲劇作品,它講述的不是壹個具體的故事,而是以三個歷史時期為代表的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現狀。用老舍的話講,就是“毀了三個時代”。這就是《茶館》的創作目的。從來不熟悉政治鬥爭的老舍,采用避生熟識的寫作方法,以他所熟知的社會文化變遷來反映社會的政治變遷。《茶館》主要借助劇中的三個關鍵人物——王利發、秦和昌大師,刻畫了舊社會大眾的精神危機。老舍悲悼了三個善良、淳樸、正直的人的命運悲劇,痛訴了那個時代的陌生與醜惡。

現實主義是老舍創作的靈魂。幽默風格和喜劇風格對於老舍來說是壹種巧妙的組合和表現。諷刺喜劇《茶館》完美地將老舍幽默的藝術風格發揮到了極致。老舍用他的理智和智慧咀嚼著現實,在壹個地方總結出最有意義的段子,找到了現實主義和幽默風格結合的燃點,把荒誕歲月發酵的社會現實融化成壹個充滿諷刺和幽默的大茶館。也正是這種雅俗共賞,雅俗共賞,充滿純正的北京話和北京韻,充滿“氣魄”的語言,引發了人們的沈思。

《毀滅三個時代》的寫作目的

三幕劇《茶館》是老舍65438到1956的作品。是壹個作家壹生中最好的戲劇創作。正如曹禺先生所說,是“中國戲劇史上前無古人的典範”。在建國後的17年裏,老舍寫的小說不多,劇本卻不少。在寫《茶館》之前,他在1955寫了話劇《邱春花史》,在1956寫了話劇《西望長安》。《茶館》之後,他在1958寫了《紅院》,在1959寫了《女店員》。

其實老舍寫《茶館》,本來就是為了配合時政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壹部憲法頒布於1954年。作者對過去很有感觸,認為有必要寫壹部劇來解釋來之不易的新憲法,教育年輕人。所以他在1956寫了壹部四幕六場的戲,裏面人物很多。從光緒年間開始寫解放前夕北平學生的“反饑餓反迫害”運動,劇中主要人物是三兄弟。老舍把初稿拿到北京人藝,讀給曹禺院長、焦菊隱總導演等人聽,征求意見。曹禺等人覺得這部作品最精彩的是第1幕第二場,發生在壹個老茶館裏。他們覺得應該根據這個場景另起爐竈,寫壹部描寫舊時代社會面貌的劇。老舍愉快地接受了這個建議,當即表示:3個月後交劇本!截稿時間壹到,《茶館》新作確實面世了。向導演和演員學習後,這部新作品真的完成了。劇本最終稿完全拋棄了革命鬥爭的場景,成為壹部由過去歲月的街頭生活畫面組成的社會劇。

劇本發表後,老舍寫了壹篇《回答關於茶館的幾個問題》。他寫道:“茶館是三教九流的聚會場所,可以容納各種各樣的人。大茶館就是小社會。雖然這出戲只有三幕,但它已經寫了五十年了。在這些變化中,政治問題是無法回避的。但我對政壇高官並不熟悉,無法描述他們的升遷或退位。我也不太懂政治。我只認識壹些小人物。這些人物經常去茶館。那麽,如果我把他們聚集在壹個茶館裏,用他們生活的變化來反映社會的變化,豈不是會側身透露壹些政治新聞?”

這段話印證了老舍在寫這部劇的時候就下定決心要“避開政治問題”,他想用這部劇來寫“中國社會這五十年的變化”;編劇說“回避政治問題”是因為他總是“不太懂政治”,所以他能達到的最好的效果就是利用小人物“反映他們生活中的社會變化”,“側身透露壹些政治新聞”。

老舍在寫《茶館》的時候,把寫作的主題轉回了他所熟悉的舊時代。他說這部劇只能“側面透露壹些政治新聞”。如果文學路線是“左”的,恐怕會被扣上“政治帽子”。而社會發展恰恰在這個時候給了老舍壹個機會:1956年,國家基本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國* * *生產黨的工作重心從發動猛烈的大規模階級鬥爭轉向相對穩定的經濟文化建設。為了促進科學、文化和藝術事業,它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茶館就是在這種氣候下誕生的。前後社會條件不好,他只能寫出《春華秋實》《西望長安》《紅院》《女店員》等壹些作品。

茶館***3幕,每壹場都取同壹個場景——都發生在老北京壹個叫魚臺的大茶館裏。從時間上看,三幕的故事彼此相隔很久:1幕發生在清末光緒十八年運動;第二幕發生在Act 1之後十多年的北洋軍閥政權時期;第三個場景發生在抗戰結束30多年後。作者調動了自己對舊中國社會生活的深刻觀察和積累,用“壹個大茶館就是壹個小社會”的巧妙構思,吸引了三個時代的各色人物,既高度提煉又生動展示了舊中國的基本國情,生動描繪了那個時代的病態現實。

老舍在創作《茶館》的時候,對舊時代已經有了足夠的思考。他提高了運用唯物史觀反思舊中國偉大歷史和社會演變的能力,也對埋藏在歷史進程深處的社會發展規律有著深刻的認識。這就保證了他能以極大的氣魄掃描舊中國社會變遷的全息影像,壹針見血地擊中歷史本質。

但要寫好這部劇,不僅需要有對歷史的洞見,還得找準社會生活的部分,雕琢出壹個便於展示歷史畫面的藝術窗口。這個窗戶也是老舍發現的,就是劇中的“大茶館”。老式的茶館,幾乎每個人無論身份、地位、職業都可以自由出入,是最能把人叫到社會脈搏的敏感點;茶館就像五行八功的精神紐帶,自然展現了壹切眾生的生存狀態。老舍依托茶館集中社會生活焦點的關鍵地位,將這壹難得的人生舞臺藝術地疊加在戲劇舞臺上,讓它承載歷史,從容再現歷史。這樣的創意方案真的是超凡脫俗,空洞無物。

對作者來說,在短短三幕中準確表達三個歷史時期是壹個嚴峻的挑戰。喜墨如金的老舍,用了壹種壹般作家沒有的絕活。只用了三萬字左右就把這個劇寫的爐火純青。經過仔細篩選,三個歷史進程的社會橫斷面中的人物和事件都具有典型意義。這些人和事形成合力,解釋了壹個統壹的答案,那就是不堪回首的舊制度早已腐朽、荒謬、骯臟到了極點,這樣的世界絕不容忍它卷土重來。在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總性質下,存在著許多復雜的矛盾。而那麽多的矛盾,在老舍這裏,都被舉重若輕地提煉成了生動的人生速寫。

三個法案的歷史側重點不同。Act 1聚焦“大清帝國”在滅亡前夕身患絕癥的社會場景,略帶暗示,也闡釋了有誌創新者和愛國者的追求,以及壹些普通市民面對急速衰落的社會本能地對生活的憧憬;到第二幕,清朝已經崩潰,惡如虎狼的封建軍閥用洋人給的槍,造成連年戰亂和社會動蕩。然而,幾天後乞求和平生活的人們都害怕了。雖然時代變了,但壹切醜惡反動的勢力,像清末壹樣,依然猖獗,讓大眾躲得遠遠的。第三幕,場景最淒涼。人們終於擺脫了“被征服者”的生活,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黑暗現實。壹直抱有美好期望、壹刻不敢放松的中國人,已經走到了命運的盡頭,就連優秀的傳統文化也難逃被糟蹋的危機。整個茶館就這樣忠實地描繪了從19年末到20世紀中葉這半個世紀裏不斷惡化的社會狀況。

在歷史背景下,該劇的所有情節都以人物和事件剪影的形式出現。以Act 1為例。它前後有壹些相對獨立的情節單元:第壹段“鴿子”之爭——北京的大房子為了壹只鴿子打架,差點來個群毆。旗手經常發幾句感慨,引得善救營打手二德子,卻被“吃洋教”的馬師傅壹句話壓制;這壹幕展現了晚清權貴的驕橫與狂妄,但影響最大的還是勾結洋人的“二毛”。第二段,農民賣女兒——荒年。破產的農民劉伉別無選擇,只能賣掉他15歲的女兒。人販子劉麻子趁機牟取暴利,賣小東西的窮老頭正好看到。他壹針見血:“這年頭,人不如鴿子!”這是壹種顯示貧富分化嚴重程度的對比技術。第三段,秦長有不同意見——茶館的地主秦老爺來了,他躊躇滿誌要聚資辦實業救國,但對面前乞討的窮人態度很冷淡,熱心腸的常老爺慷慨解囊,於是在是否給窮人壹碗腐肉面的問題上,他們意見不壹。這部劇裏寫的是國難臨頭,中國還有壹部分人有良知,想盡自己所能幫助人民。然而,秦大師和昌大師的兩種熱心都有歷史的局限性。第四段秦龐鬥嘴——朝廷頑固派代言人、大內總管龐太監來茶館買農家女兒。他被有改革傾向的秦先生撞見,兩人怒不可遏,毫不示弱。當談到被鎮壓的1898年改革運動時,喝茶的人談論它。這些人對改革麻木不仁,痛恨誹謗。這部劇表現了頑固派的囂張,也表現了維新運動脫離人民,缺乏自信。第五段,常爺爺被抓——常爺爺目睹賣兒賣女的慘狀,嘆道:“我看,大清國要完了!”被奸細盯上,兩個奸細借太監龐,帶走了常師傅和與他壹起喝茶的旗手宋師傅。理由是“旗手是漢奸,罪加壹等!”這個劇情勾勒出在黑暗的世界下,有很多間諜,好人壹不小心就會遭殃。第六段太監買妻——壹個年老昏昏沈沈,精神變態的太監龐來看劉麻子給他買的農家女。他又老又醜,當場把農家女康嚇死了。這時,正在下棋的茶客突然闖進他的耳朵:“會!妳完了!”這壹幕到此結束,意味著封建末世雖然挺唬人,但早就爛到家了。Act 1大致由六個環環相扣的情節組成,穿插著王掌櫃對眼前這些事的微妙態度,以及唐鐵嘴、黃胖子等社會渣滓的醜惡表現。整個場景內容豐富,故事多變,生活氣息很濃。劇情的每壹步都表現出深刻的歷史內涵。該劇雖短,卻有著無限的意義。整個晚清社會的矛盾、黑暗、荒謬、無奈,都有所體現。

劇中所有煙熏火燎、令人窒息的社會現狀,都取決於黑暗的舊制度,這是《茶館》的觀眾壹眼就能看懂的。老舍寫《茶館》的時候,是尊重觀眾心態的。他拋棄了政治說教,只用活生生的藝術形象說話,輕松地把自己想表達的政治主張傳遞給觀眾。第二幕開始,茶館老夥計李三在清朝滅亡十幾年後,不肯剪掉自己的辮子。他有自己的“說法”:“改進!改進!越好越冷!.....哼!我還留著我的小辮子,萬壹我把皇帝變回來呢!”這是從壹個沒有文化,沒有政治覺悟的社會底層小人物口中說出的“政治新聞”。眼看皇帝不在了,世道不如從前了。當權者越是喊“社會改良”,就是老百姓受苦的時候快到了。從他的簡單經歷來看,他有壹天可能會把壹個老朝廷改回來,所以不妨保護壹下這種“先見之明”。這三句話不是壹般平民百姓能說閑話的,讓人覺得越來越有意思。中間透露出來的“政治消息”難道不沈重、深刻、有說服力嗎?在第1幕中,被宋恩子和吳祥子奸細抓住的昌師傅,在第二幕中再次撞上了這兩個人。他發現這兩個家夥居然又是軍閥的間諜,有點意外。探子們誇道:“有皇帝的時候,我們給皇帝辦事,有袁大總統的時候,我們給袁大總統辦事;現在……”“誰給飯吃,咱們給誰幹活!”常爺爺催他:“外國人給飯怎麽辦?”探子也不含糊:“告訴妳,常老爺,要我們幹活的都是洋人撐腰的!沒有洋槍,怎麽打仗?”這次談話還“透露”了相當重要的“政治消息”:封建王朝已經不在了,但封建勢力仍然主宰著壹切,洋槍洋炮仍然起著很大的作用——這不等於告訴觀眾,中國社會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質壹點也沒有變嗎?在話劇《茶館》中,有很多地方是從側面“透露”政治信息的。老舍把政治學家寫在教科書上的理論,變成了社會底層小人物脫口而出的八卦,變成了劇中得心應手的細節,潛移默化地註入到觀眾的欣賞活動中。如果和政治課本比較,收到的結果至少差不多。

《茶館》不同於壹般的戲劇作品,它不是講述壹個具體故事的戲劇,而是展現壹個以三個歷史時代為代表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整體形象。用老舍的話來說,寫這個劇的目的是“毀三個時代”。三個場景中,老舍對歷史的深刻回顧和反思,寫得平實,讓與作家同代的人,以及壹代又壹代比他晚來到這個世界的人,看劇時都感到震撼。壹部作品能達到這樣的功能,其思想價值不可低估。

《茶館》剛上演時,有人認為它的故事性不強,建議用康的經歷和她的兒子康達利參加革命來發展劇情。老舍謝絕了這個建議,說:“這樣,我就很難達到毀三個時代的目的。抓著壹件事不放去發展,我怕茶館還沒占領就垮了。”(《回答關於茶館的幾個問題》)50年代,中國的作家、讀者、觀眾幾乎無壹例外地覺得,寫舊時代的唯壹任務,應該是表現尖銳的階級鬥爭,歌頌革命的勝利,否則是不可能的。老舍委婉地解釋說,如果老茶館成了革命堡壘,它的日子也過不了幾天,更別說讓它見證三次黑暗時代了。至於為什麽不能把反映革命鬥爭作為我們藝術作品的主題,老舍當時是不願意也不可能深究的。

話劇《茶館》因為其獨創性,在文革前就已經招致了壹些批評。有人認為《茶館》是“懷舊的”,宣揚“今不如昔”,“沒有揭示驚天動地的時代波瀾”,“沒有指出人民必然的勝利和崇高的理想”,“歸根結底,與作家的世界觀、階級立場和創作方法密切相關。”文革期間,《茶館》成為老舍被誣陷為“反動作家”的“證據”。現在,我們不需要壹壹反駁茶館的指責。讓人不禁想到的是,《茶館》第三幕,王利發莫名其妙地問:“把‘罷工’的名字改成‘暴動’了?”特務宋恩子馬上抓住這句話,掃地出門,說王利發和罷課的學生是“同壹貨!”茶館的老掌櫃,壹生身經百戰,也沒讓他嚇著,只是喃喃自語地對他說:“我?”妳過獎了!“看來在我們這片土地上指鹿為馬嫁禍於人並不難。

幾十年後的今天,我覺得很多和《茶館》同時期出來的所謂好作品,早就煙消雲散了。然而,茶館就像傲霜的臘梅,經受住了考驗,枝繁葉茂。從20世紀70年代末至今,北京人藝對《茶館》進行了多次改編,該劇演出多達500場,創造了中國戲劇史上最受觀眾喜愛的多項紀錄。《茶館》也代表了中國的戲劇藝術,曾在德國、法國、瑞士、日本、香港和臺灣演出。受到不同種族、不同經歷、不同價值觀的觀眾欣賞,被稱為“東方舞臺上的奇跡”。

除了結構不凡,話劇《茶館》的風格也讓人過目不忘。作者寫的歷史時代是那麽的淒涼絕望,被詛咒。然而,可能讓人意想不到的是,老舍做出了更大膽的選擇:用喜劇風格而不是悲劇風格來寫這部劇。

人物塑造和情節安排大多註入了作者的幽默和調侃。這種幽默的調侃,因為作家對社會發展本質規律的深刻理解,不再是毫無意義的失控的玩笑。對於醜惡現象,老舍幽默的嘲諷不弱於暴躁的攻擊,而且如鞭子壹般有力,鞭子見血;對於那些真、善、美,但終究屬於舊時代的人和事,他的幽默和嘲諷包裹著溫情和遺憾,切中了這些人和事的實質性弱點。第二幕,癮君子唐鐵嘴宣稱自己“戒了鴉片”。王利發起了疑心,以為他已經戒掉了惡習。誰知唐鐵嘴改變主意,說:“我改抽白面。妳看,哈德曼的煙又長又松,壹頓飯就空了壹大塊,正好放‘白面’。大英帝國的硝煙,日本的‘白面’,兩個強國都在獨自伺候著我。這是福嗎?”他是壹個無恥的人。這些話,沿著醜惡卑微的心態,把國人的“阿q式精神勝利法”推向了高潮。西方列強的經濟滲透和毒品危害,到了唐鐵嘴這種喪魂的家夥嘴裏,只能用“服務”中國人民來形容!真是可恥又可笑。這就是老舍打醜人時的幽默、智慧和犀利。在同壹場景中,從龐寨逃出來的康和他的母親來到茶館乞討庇護。王利發本不想,卻被掌櫃壹句話留了下來。王利發只好嘟囔:“小子,壹加就是兩張嘴!太監取消了,但是太監壹家可以在這裏交接!”王利發的抱怨和無奈,變成了這樣的灰色幽默,勾勒出了這個世故、慘淡又有些自私的小商人的心情!當觀眾聽到王利發的“怪話”時,都會有會心的微笑,淡淡的憐憫,或許還有壹種被撩撥的酸楚和苦澀的感覺。人們可以看到我的全部內心,壹個在舊時代將溫暖和諷刺與小人物混合在壹起的作家。

對惡勢力的憎惡,被欺淩者的悲哀,都來自於時代的荒謬。老舍緊緊抓住舊時代的荒謬本質,讓正義、快感和酣暢淋漓的嘲諷變成長矛和匕首,揭露舊制度和文化的軟弱本質,給觀眾以難得的欣賞和滿足。黑暗社會充滿邪惡,但在註定滅亡的時候,總會暴露出許多滑稽、失重的形態,是不可多得的喜劇場景;根除生存在歷史軀體上的荒謬和怪誕,是歷史辯證法的勝利。要肯定這壹點,當然要笑,在笑聲中享受整個老年的解體。我們這裏看過話劇《茶館》的朋友,大概都會記得欣賞這出戲時那壹整場連續不斷的爽朗笑聲吧!老舍壹生寫了許多詛咒舊時代、同情窮人的故事。最後,他寫《茶館》的時候,把時代變遷的歷史規律把握得那麽清楚。只有用他那支以幽默著稱的筆,他才找到了那種奇妙的感覺,能夠寫出這樣壹部世界上少有的風格偉大的喜劇。

在中國文學的傳統觀念中,嚴肅和悲愴始終屬於純文學的上品格調;喜劇不能說沒有立足之地,但往往被視為茶余飯後的“消遣”。老舍這位滿族作家,終究是被另壹種民族文化滋養過的。他從小受了很多苦,但他傾向於幽默,愛用搞笑的眼光看待生活。自從走上創作之路,幽默壹直是他願意保持並經常使用的風格。清代滿族作家前輩曾寫過許多以幽默調侃諷刺時弊的好作品。可惜,那種特殊的創作追求,由於不同民族的欣賞習慣不同,並沒有得到中原文壇的充分認可。民族文學的審美習慣永遠不可能完全壹樣,這很正常。正是由於不同民族藝術風格的差異,相互之間的文化交流才會有價值,人們才會有新鮮、愉悅、擴大的心理滿足感。

現實主義壹直是老舍創作的靈魂。話劇《茶館》充滿了引人入勝的傳奇色彩,也沒有脫離現實主義的寫作精神。荒唐歲月發酵的社會現實,充斥著無數的醜態和笑話。老舍把最有意味的段子壹掃而光,找到了現實主義創作原則與幽默風格互動的藝術著力點。應若誠先生曾說:“扮演宋先生的同誌說,他演的這個人物,是他至死也不明白的人物。事實上,《茶館》裏的角色王掌櫃已經死了,明白嗎?不要!我只是覺得我這輩子都在闖禍。昌師傅,妳明白嗎?也沒有。麻子劉當逃兵被將軍斬首,他壹點都不明白。我想這就是老舍創作中的輝煌的現實主義。”這個經驗很準確,但是我們可以從另壹個角度來加深。既然壹部劇裏有那麽多不同的角色,他們到死都還很迷茫,所以這部劇的調侃力還是小的!老舍的現實主義和他的幽默風格早已融為壹體。

話劇《茶館》常被描述為充分體現民族風格的作品,其實也不盡然。中國傳統戲劇講究故事的整體性和戲劇沖突的壹致性,但《茶館》借鑒了西方現代戲劇的經驗:淡化故事情節,不註重編織統壹的矛盾過程,以涵蓋全局的寫作目的融入零散瑣碎的情節。不過,這部劇畢竟主要是針對國內觀眾的。為了跟上中國人的欣賞習慣,老舍在“變”中註入了很多“不變”。他從中國人喜聞樂見的藝術手段中挖掘出壹些貓膩,嫁接到這部作品中間,使之重新成為中國觀眾容易接受的“國貨”。

有評論家說《茶館》頗有點中國畫的“寫意”,這是壹個非常準確的觀點。《茶館》不追求磨磚似榫的情節的密集推進,而是濃墨重彩,搖曳生姿,在人物與事件之間留有充分的想象空間。這樣雖然情節簡單具體,卻能發揮出溢滿畫面和時空的藝術感染力。這和國畫寫意的意境很有想象空間。

老舍還在《茶館》中運用自己的能力,借助民間藝術加強戲劇效果。為了解釋每三幕的背景,並考慮到演員在舞臺上更換場景和在表演過程中更換妝容需要時間,他填寫了三首朗朗上口、有趣的“蓮花瀑布”(又稱“數寶”,是北方民間藝術的壹種快板書),以便在每壹幕開始前讓壹個與情節關系不大的乞丐“大傻楊”寫。這種全新的舞臺形式脫胎於傳統的民間藝術,活躍了場上的氣氛,強化了三幕的整體感。

戲劇語言是體現民族風格的重要支撐點。《茶館》的臺詞有雅、有俗、有精。它們既充滿了古都北京街頭巷尾語言的“氣”,又有普通口語的靈動、幹脆,還具有古今詩詞作品的含蓄氣質。這部劇有幾十個人張嘴說話,每個人的說話都是個性化的。依靠自己的聲音,可以從人群中找出不同身份和情緒的人。第二幕,唐鐵嘴正在茶館裏和王利發聊天,壹個報童走過來問道:“老板,長辛店大戰的消息怎麽樣?”王利發沒好氣地問:“有沒有不打了的消息?”報童乖巧地回答:“也許,妳自己找吧!”王力生起壹把火,把報童轟了出去,唐鐵嘴卻俯下身,對報童說:“不像他,我最關心國家大事!”說完,唐鐵嘴抄了壹份報紙,沒給錢就溜了。這麽壹個小細節,先勾勒出了王掌櫃怕打仗,厭倦打仗,卻又明知戰爭壹時半會打不完,盼著和平不來,再襯托出唐鐵嘴唯恐天下不亂的發財心理。唐鐵嘴說自己“關心國家大事”,白白占了報童的便宜,也順帶露出了這個“歹徒”的嘴臉。

話劇《茶館》展現了老舍的多重藝術才華,達到了他那壹代人戲劇創作的最高水平。作者將滿族藝術經驗、中國藝術經驗和世界藝術經驗融為壹體,是壹次極好的嘗試。它嚴格遵循現實主義原則,在藝術上也是首創。

當然,話劇《茶館》的藝術並不完美。Act 1藝術飽和,甚至無可挑剔。其經典價值得到了中外觀眾和眾多權威劇評家的認可。相比之下,第二幕和第三幕就有點單薄了。老舍在創作中往往表現出對古代有著超人的精妙把握,而對相對近代的社會生活卻有著貧乏的觀察和理解。壹般來說,劇作家在寫作時,要想寫好第壹幕總是極其困難的,但後來寫的時候,往往會越寫越多。而老舍,往往最好的部分在他前面。在《茶館》的最後壹幕,有壹些沿襲政治教科書的概念性跡象。康大力、康順子、王利發的兒子壹家相繼去西山解放區的情節,看起來還是難以令人信服,不免給人壹種遊離於全劇之外的感覺。

  • 上一篇:攝影的基本構圖技巧和功能
  • 下一篇: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怎麽辦?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