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雲從科技IPO獲批,AI有獨角獸嗎?

雲從科技IPO獲批,AI有獨角獸嗎?

文學/知識方面的東西

幾經波折,國內AI第壹股的爭奪終於落下帷幕。7月20日,上交所公布科技創新板上海市委2021第48次發審會結果,從雲科技獲得通過。

放眼全球,在臉書、谷歌、蘋果、阿裏巴巴、騰訊的鐵幕下,AI的浪潮還沒有創造出壹個大腹便便的巨型平臺。

按照流程,在完成接下來的詢價、路演、定價之後,從雲科技就可以正式敲鐘上市了。不出意外,從雲科技將成為國內首家完成獨立上市的人工智能獨角獸企業。

從雲科技擁有中科院背景,是業內首家參與國家三大平臺建設的公司,被業界授予“人工智能國家隊”稱號。在國內“AI四小龍”中,從雲科技成立最晚,卻是第壹家完成上市審批的公司,這無疑是國內AI行業的有效助推器。

此前的7月2日,四小龍之壹的易圖科技被終止上市審查,期間對其原因有諸多猜測。

然而,從雲科技的招股說明書也清楚地顯示了這家公司目前面臨的虧損問題。雲技術並不是個例。虧損問題也困擾著這個行業的每壹個企業。現在AI行業的競爭格局,與其說是誰賺的多,不如說是誰虧的少。

2006年,谷歌以654.38美元+0.775億美元收購了Youtube。中國的互聯網創業公司似乎看到了前進的方向,紛紛湧向在線視頻運營的軌道。但很少有人註意到,在這壹年,中國在AI領域發表的論文總數超過了美國,位居世界第壹。

十年後,國務院發布“十三五”規劃綱要,將人工智能列為“十三五”規劃的重大項目。壹夜之間,資本力量開始湧入AI領域。這壹年中國AI企業融資規模相當於2000年到2013年融資總額的總和。

在投資人看來,人工智能必然會掀起壹股浪潮,人工智能行業必然會產生像谷歌、甲骨文這樣的科技巨頭。

從90年代初商業互聯網公司的誕生,到2010年互聯網的廣泛普及,互聯網行業用了20年的時間迎來了紅利期。但是,資本市場等不了20年。他們希望人工智能行業能在短時間內實現科研成果轉化,獲得投資回報。

2019投資人與行業公司矛盾爆發。

公開數據顯示,2014年至2018年,中國人工智能領域共發生126起退出事件,僅占同期退出事件的5%。

到2019年,國內人工智能投資的數量和金額都迎來了斷崖式的下降。上半年僅完成30起融資案例,同比下降45.5%,融資總額達50億元,不到去年同期的40%。

這個時候,人工智能行業已經不是資本市場的寵兒了。行業內沒有谷歌這樣的巨頭,大量公司倒閉,剩下的公司艱難發展。人工智能行業已經進入第壹個寒冬。

2065438+2009年之後,無數追隨熱門概念的AI創業公司紛紛破產,互聯網巨頭開始從AI領域撤資,只剩下以“AI四小龍”為代表的少數公司堅守在擁有自己核心技術的軌道上。

看到在壹級市場得不到幫助,國內AI公司紛紛轉向it,希望從二級市場獲得資金幫助。

於是在2020年,壹股浩浩蕩蕩的AI公司上市浪潮開始了。

早在2065438+2009年8月,曠視科技就開始尋求在港交所上市,但後來被美國拉入“實體名單”,未能完成上市程序。

或許是出於對技術的輕視,國內AI公司正在籌備科技創新板。

2020年6月,雲知聲和易圖科技在科技創新板的上市申請陸續被受理。然而僅僅三個月後,雲知聲主動撤回了科技創新板的上市申請。據悉,此次事件的原因與雲知聲涉嫌虛假披露市場份額有關。

今年7月,易圖科技也宣布終止IPO。有媒體報道,易圖科技第三輪裁員已接近尾聲,整體裁員超過70%,最終將縮減至200-300人左右。

另壹家AI公司商湯科技尚未正式披露上市計劃,但據知情人士透露,商湯科技正在秘密進行a股和港股雙重上市計劃,但進展非常緩慢。

在這樣的背景下,從雲科技幾乎承載了國內AI獨角獸企業成功上市的全部希望。

相比其他公司,從雲科技造血能力相對較強,在技術應用方面更有經驗,尤其是在平臺技術應用建設方面。

從雲科技成立於2015,最早從事人臉識別領域,逐步拓展到跨界追蹤、車輛追蹤、姿態追蹤。從雲科技在成立之初,依靠自己最擅長的圖像識別技術,迅速打開了人工智能領域的市場。

在圖像識別領域獲得業界認可後,從雲開始向銀行、安防、民航等行業布局。在金融領域,從雲已為工行、建行、農行、中行等400多家金融機構和全國10萬多家銀行網點提供智能服務。

在細分行業取得成功後,雲開始嘗試從技術上構建平臺型應用。在民航領域搭建了“飛鳳平臺”,在安防領域搭建了集區域安防管控、生物識別、醫療領域OCR識別於壹體的“輕舟平臺”。

雖然人工智能應用的定位已經判斷準確,但是基於雲的技術的流失問題並沒有得到改善。

根據從雲科技的招股書,從雲科技2017年至2020年的營收分別為0.64億元、4.48億元、8.07億元和7.55億元;同期凈虧損分別為654.38+0.24億元、2億元、654.38+0.736億元、7.2億元,至今未實現盈利。

這不僅是雲技術中的難題,也是全球AI行業需要面對的問題。AI產業創新聯盟秘書長安暉發表報告顯示,全球近90%的AI公司仍在虧損,中國AI產業鏈90%以上的企業也在虧損。

原因是人工智能產業的基礎科研屬性顯著。在這類行業中,為了保證持續的核心競爭力,企業必須投入本地R&D資金。以從雲科技為例,2018年至2020年,從雲科技的R&D費用分別為150萬元、4.5億元、5.8億元,占各期營收的比重。

此外,為了保證R&D人員的積極性和吸收新鮮血液,這類公司往往在股權激勵上花費大量資金。從雲科技在招股書中稱,2019年度巨虧的主要原因是當年支付股份的費用高達13億元。

如此高的投入讓外界認為AI行業很難實現盈利,甚至上交所也對此持懷疑態度。

今年3月,從雲科技接受了壹輪監管問詢,內容包括連續虧損、主要產品、銷售模式、核心技術、補貼等。很多AI公司在這個環節受阻,最終不得不終止IPO。

雖然從雲科技即將擁有“國內AI第壹股”的光環,但能否打破盈利困局,提升經營業績,仍是從雲科技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

此外,值得註意的是,從雲科技還面臨互聯網巨頭角逐AI領域、傳統行業廠商轉型AI等競爭風險。

今年3月,借勢“人工智能”概念的百度第二次在港交所上市,融資239.4億港元,成為近年來人工智能領域最大壹筆融資。以百度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在資源上的優勢不言而喻,他們的加入無疑將為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錦上添花。

  • 上一篇:為兒子結婚請帖怎麽寫
  • 下一篇:世俗作品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