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標誌是工業創造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過5%。從近十年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趨勢來看,2004年,我國文化產業總量增加值為3440億元,占GDP的比重為2.15%,而2012年,僅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創造的增加值就超過1.8萬億元,占GDP的比重為3.5%,我國文化產業實現了快速增長,比重不斷上升。
1.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實現快速增長。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5年至2011年,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單位法人現價年均增速為23%,高於同期GDP現價增速6.6個百分點。企業單位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2004年的1.9%提高到2006年的2%。2012年,我國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實現增加值18071億元,比上年增長16.5%,高於同期GDP當期增速6.8個百分點。
2.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穩步上升。
2012年,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5%,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文化產業對當年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5%。
3.工業結構保持相對穩定。
2012年,文化制造法人增加值7253億元,比上年增長17.4%;文化批發和零售業實現增加值1187億元,增長9.4%;文化服務業實現增加值9636543.8億元,增長16.7%。文化制造業、文化批發零售業和文化服務業增加值占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40.65438±0%、6.6%和53.3%,與上年的39.8%、7%和53.2%相比無明顯變化。
4.新興產業迅速崛起,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新亮點。
隨著網絡、數字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動漫、網絡遊戲等新興文化產業迅速崛起,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新亮點。自2005年以來,動漫產業產值年均增長40%以上。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技術創新和功能拓展,互聯網和移動網絡遊戲的種類越來越豐富,市場規模持續擴大,2012年達到601.2億元,同比增長28.3%。其中,移動網絡遊戲市場規模為65.65438億元,同比增長68.2%,呈現強勁增長勢頭。
5.文化產業投資和文化資源開發持續升溫,文化產業集群不斷形成。
在國家政策的引導和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下,文化產業高附加值的特點吸引了投資者的目光,大量資本和人力資源湧入文化領域。比如壹些長期從事金融、礦業、房地產等領域的大企業,開始把目光投向文化產業。2012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比2011年回落3.4個百分點,但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投資增速提高16個百分點,達到36.2%。
從這些數據中可以看出,近十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規模由小變大,發展勢頭良好,整體實現快速增長,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穩步提高,對整個國民經濟的貢獻逐年增加。
多因素疊加推動文化產業發展
經濟增長的多重效應。
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對文化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中國日益富裕的人們正在重塑他們的生活。從2001到2012,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9.6%,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7.7%。文化產業不僅是中國發展後人民創造幸福生活的需要,也是中國人民以嶄新面貌自立於世界的重要標誌。
第二,經濟增長的結果之壹是政府和社會可以在文化領域投入更多。政府不僅加大了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投入,還加大了對文化產業的公共財政投入。與此同時,大量社會資金也湧入文化產業。文化產業正被越來越多的人視為壹個新的投資領域。相對充裕的資金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三是近年來,地方政府致力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把推動服務業大發展作為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把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作為首要任務。這些戰略舉措最終指向了現代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已經成為進入工業化中後期的沿海地區和大城市新的經濟增長點。人們意識到文化產業不僅可以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部門,而且具有其他產業所不具備的低消耗、無汙染、效益好的特點。實體經濟需要文化經濟的補充和修正,虛擬經濟、體驗經濟、知識經濟、符號經濟,尤其是文化產業,將成為未來中國經濟的主要發展方向。
2.文化體制改革有力地促進了文化產業的發展。
壹是文化體制改革區分了公益性文化事業和商業性文化產業,推動壹大批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成為合格的獨立市場主體,極大激發了內在活力和市場競爭力,成為引領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截至2013年4月,全國共有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69.8萬個,其中事業法人單位60.7萬個,公益法人單位910,000個(含協會、基金會)。
二是文化體制改革大力推進以資本為紐帶的文化企業兼並重組,整合資源,支持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政策允許的文化產業。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的積極作用日益發揮,文化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三是文化體制改革推動了文化與科技、商業、旅遊、金融的深度融合,促進了文化業態更新和產業轉型升級,為文化產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四是在文化體制改革中,不斷完善各項政策,不斷加大財稅、工商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為文化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法制環境和政策環境。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投入和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文化產業良性發展的體制機制逐步建立,促進了社會主義文化全面繁榮發展,提升了我國文化軟實力。
文化產業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我國文化產業起步較晚,發展基礎還不夠紮實,整體實力還不夠強,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為文化產業總量小,與支柱產業相差甚遠;文化產業內容、技術、服務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較為突出,精品力作和知名文化品牌較少;文化企業規模普遍較小,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有待進壹步提高;文化產業結構和布局不盡合理,區域和城鄉發展不協調問題依然突出;文化產業政策體系不完善;文化產業人才短缺問題依然突出。
1.文化產業總量仍然很小,結構調整的壓力仍然很大。
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文化產業總量小,占GDP比重低。從壹些發達國家的相關數據來看,中國文化產業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以美日韓為例,美國的文化產業占GDP的24%,是第壹大出口產業;日本文化產業占GDP比重超過10%,韓國文化產業占GDP比重超過7%。我國文化產業仍以中小企業為主,單位人員規模較小,文化產業集約化、規模化水平亟待提高。
2.文化總投入仍然不足。
資金的充足是發展文化產業的壹個關鍵因素。為了促進新興文化產業的發展,政府的財政支持是壹個非常重要的方面。雖然各級財政對文化建設的投入在不斷增加,但由於長期以來文化建設資金基數低、底子薄、基礎條件差,財政投入的增長與文化發展的需求仍有較大差距。目前,文化投資總量仍然不足,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條件薄弱。
3.文化消費水平低,動力不足。
文化消費市場潛力巨大,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這種潛力並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2年,人均文教娛樂服務支出僅為12.2%。2010年人均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支出占全國農村居民生活消費支出的7.5%。可見,城鄉居民的文化消費潛力遠未釋放。
文化消費相對較低制約了文化市場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壹是居民收入水平低。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是影響文化消費的主要因素;二是缺乏創新產品,民族文化產品仍在傳統中徘徊,文化消費層次和消費水平較低,新興文化消費品和傳統文化消費品發展不平衡;三是文化產品供給滯後。文化產品是文化消費鏈的上遊,因此文化產品的豐富性、質量和數量對文化消費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4.諸多因素仍制約著文化消費空間的拓展。
第壹,沒時間花。年輕居民、高收入居民、高學歷居民文化消費需求豐富,對各類文化休閑娛樂項目的參與率明顯高於普通居民。然而,閑暇時間的缺乏成為他們文化消費的最大障礙。
二是沒錢花,文化消費價格太高。壹些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價格超出了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使得普通民眾對文化消費望而卻步。
三是缺乏合適的文化設施和場地。壹些地區的文化設施和場所與居民需求還有較大差距,特別是鄉鎮缺乏良好的文化消費環境,公共文化基礎設施薄弱。比如圖書館及其館藏、文化館和公共文化活動的組織、科技館和科技知識的普及等,都不能滿足居民的文化需求。
第四,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圖書、報紙、雜誌、電影市場受到壹定沖擊,而農村文化消費的主要群體外出打工,對農村文化消費產生壹定不利影響。
文化產業發展潛力巨大。
諸多因素表明,文化產業作為新興產業和朝陽產業,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和巨大的發展潛力。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有利於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產業升級,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不僅體現在增長速度上,還體現在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傳統產業升級的巨大推動作用上。
從文化產業的角度來看,人口多體現為需求大、市場大的優勢。相對富裕的中國民眾,文化消費需求的逐步釋放是中國文化產業大發展的充分基礎。此外,我國文化消費仍處於較低水平,遠低於西方發達國家,人均消費潛力尚未釋放。
文化產業在解決不同層次人民的精神需求、解決勞動力就業、促進相關產業發展等方面將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據專家測算,網絡遊戲將對相關產業產生1:10的帶動作用。它每賺到1元美元,產業鏈上的相關產業就賺到10元,文化產業的吸金能力不容小覷。發現發達國家家庭文化支出壹般占家庭總收入的15%至18%。目前中國人均GDP已經超過6000美元,可以推斷文化市場潛在需求約為5萬億元,可見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空間巨大。
文化產業以創意為驅動,以內容為核心。其發展主要依靠精神成果、智力和科技投入,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小。它是典型的綠色產業和低碳產業,具有良好的可持續發展特性。同時,文化產業是高附加值、高回報的產業。壹個故事,壹個人物形象,可以轉化為壹系列衍生品,如出版物、影視作品、動漫遊戲、舞臺表演等。只要消費者認可,就會產生經濟效益的疊加效應,實現壹次投入,多次轉化,持續回報。
文化產業涉及近百個行業,跨度很大。這些行業對資金、技術、人力資源的要求各不相同,因此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和應變能力,適合各種類型的企業、人員和資本進入。他們既可以發展擁有高科技設備的現代化大企業集團,也可以接受個體工作室或家庭式的生產車間,既能吸納掌握高科技的高端人才,又能滿足高科技人才的需求。在經濟轉型時期,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將在吸納勞動力、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等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