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英語和漢語是建立在不同文化基礎上的兩種語言,每種語言都反映了各自特殊的民族文化和歷史傳統。我們學語文的時候,文化背景知識的問題很少。比如“訪草堂”“引虎出山”等成語,不會影響我們對文章的理解;壹般來說,辭職下海、就業“雙向”選擇等新詞的含義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然而,在學習英語時,人們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對於壹個句子或短語,即使妳對每個單詞的意思了如指掌,也很難翻譯出它的真實意思,即使翻譯出來也是面目全非,有些翻譯甚至讓人摸不著頭腦。例如:他昨晚高興極了。很多譯者翻譯成“他昨夜去了七重天”、“他昨夜去了極樂世界”或者“他昨夜升天了”。人們常常用中國文化知識把七重天與漢語中的“升天”、“死亡”等概念聯想在壹起,必然會產生上述荒謬的翻譯。原因是譯者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某種語言在歷史上總是與某種文化聯系在壹起。所有的語言本身只有在語言交織的文化背景中才能得到充分的理解;語言和文化總是壹起學習的。”

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人既是社會人,也是文化人。“言語的使用總是指特定的文化,言語行為不僅總是發生在特定的語境中,也總是發生在特定的文化語境中。這種社會文化對人們的言論和行為有很大的影響

有了客觀存在的約束。“因為人生活在特定的文化體系中,其言行不受這種文化模式的制約,很多活動都是在潛意識的控制下進行的。因此,“了解其他文化是交流的壹個重要特征。“但是,由於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民族性也指文化個性,不同的文化自然會呈現不同的文化形態。這種文化差異體現在語言層面,表現為語言差異。中西文化和思維方式的差異必然會對英語翻譯產生壹定的影響。要真正掌握英語翻譯的方法和技巧,不僅要理解英語單詞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外國社會、文化、歷史背景甚至風俗習慣的知識,了解中西文化差異。只有從文化差異中研究語言差異,才能有效地把握語言之間的內在聯系。

首先,文化差異引起的詞匯歧義對英語翻譯有壹定的影響。

“詞匯是語言的基本積木,是語言系統賴以存在的支柱,所以文化差異在詞匯層面最為突出,涉及範圍也最廣。”由於英語和漢語屬於不同的文化,其深厚的文化內涵都烙在語言上,所以兩種語言中幾乎沒有絕對對應的詞匯。大多數詞匯表現出的差異不是概念意義上的差異,而是文化意義上的差異,而這種差異往往會給英語翻譯帶來很大的影響。

戒指。嬉皮士,yippies,“我”壹代,熱狗,英語中的overkill對我們來說是陌生的。即使翻譯成“嬉皮士、雅皮士、自我生成、熱狗、殺雞取卵”,仍然無法表達英文原意的全部內涵和外延。社會文化差異往往使同壹個詞有不同的內涵。比如,宣傳包含“說謊、欺騙”等文化含義,而中文的“宣傳”沒有這樣的含義。橄欖枝象征和平,但中文的“橄欖枝”與和平無關。精神文明具有很強的宗教意義,而“精神文明”本身與宗教無關。再比如我們經常把粥解釋為“粥和粥”。其實兩者之間也有文化差異。英國人吃的粥是用燕麥片加牛奶或水做成的,而我們平時吃的粥或粥多是用大米、小米或其他谷物加水做成的。顯然中國的粥沒有粥的內涵。此外,還有很多詞,如地主、資本家等,在西方國家往往有積極的含義,但對中國人來說是強烈的。

貶義。從跨文化的角度來看,詞義的差異反映了不同民族文化價值觀的差異。

在西方法律文化中,個人權利意識的追求來源於個人本位的法律觀。壹方面,這種由商業社會引發的以生命力為主要訴求而存在的人文精神,體現了自由、公平、競爭、奮進的思想內涵,極大地影響和沖擊著東方傳統法律文化意識的地位。這種文化的壹個重要方面是

強調個人。個人主義是英美普遍接受的價值觀,表達了崇尚個人奮鬥的價值觀。但漢語中的“個人主義”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原則,如“天人合壹”、“內聖外王”,

“實用理性”與“中庸”互不相容的詞語的漢語詞典意義,往往表述為“從個人利益出發,把個人利益置於集體利益之上,只顧自己,不顧他人”的觀念和做法,這在中國傳統中有所表現。

從文化上來說,對於這樣壹個“比喻謀利”的小人,當然要指責、懲罰、判刑。所以,由於中西文化的差異,就個人主義而言,理解的角度大相徑庭。如果我們不註意這些文化差異,即使它們都是同壹個詞,從它們自己的角度翻譯出來也會差之千裏!

第二,缺乏民族文化背景知識是英語翻譯的最大障礙。

"擁有知識是翻譯的前提."英語和漢語都有悠久的歷史。他們在各自民族的發展中,積累和創造了許多具有自己民族風格和地方色彩的生動的語言。這些語言具有鮮明的文化知識內涵。它們只表達壹種語言特有的事物和現象,在另壹種語言中從形式和內容上不容易找到相應的比較現象。英漢翻譯中需要了解原文所涉及的歷史背景、典故和專業術語,以消除或減少文化差異對口譯和翻譯的負面影響。比如:

(1)1959年3月,卡西姆正式用圖紙摧毀了巴格達的外殼。有很多人把“摧毀巴格達條約的外殼”翻譯成“瓦解巴格達條約(組織)”。

顯然,這些人對這壹相關歷史情況壹無所知。事實是,卡西姆當時退出條約後並沒有“瓦解”條約,只是將條約改名為“中央條約組織”。這句話的準確翻譯應該是:“卡西姆在

1959年3月,正式退出《巴格達條約》,從而將條約組織名稱改為‘中央條約組織’”。

(2)妳知道蜜蜂靠偏振光導航,蒼蠅靠後翅控制飛行嗎?這句話的障礙在於“偏振光”這個詞。人往往會受到自己專業科技知識的影響。

無知誤以為是“極光”。但對於蜜蜂來說,“偏振光”指的是從不同的方向呈現不同特性的“偏振(振動)光”。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更準確:“妳知道蜜蜂是借助偏振光飛行的嗎,而蒼蠅是靠後翅來控制飛行的?”?

約翰可以放心了,他不吃魚,還玩遊戲。有的譯者看了文意,不假思索地翻譯:“約翰可靠。他不吃魚,打遊戲。”這樣的翻譯往往給人壹種風馬牛不相及的感覺。

親密的感覺。原因是“吃無魚玩遊戲”出處不明。原來,在英國歷史上激烈的宗教鬥爭中,舊宗教規定信徒可以在大齋期吃魚。新教徒推翻舊宗教政府後,拒絕在大齋節吃魚以示對新教的忠誠,所以“玩遊戲”就是有規則可循,所以改成了“遵守規則”。壹旦掌握了這樣的文化歷史背景,這句話就很容易翻譯成“約翰是可靠的,忠誠的,順從的。”

瞬間。"

(4)有壹月的小雞。沒有這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識,要正確翻譯這個詞是非常困難的。小雞指的是雞還是寶寶?原來,壹月是喬叟《商人的故事》中的主角。他的名字叫壹月。當他60多歲時,他娶了壹位名叫梅的年輕漂亮的姑娘,並生了壹個兒子。所以有壹月小雞的說法,中文叫“老兒”。

以上例子只是英文翻譯的壹小部分,但足以說明不同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在學習中,不僅要努力提高語言本身,還要盡可能多地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

第三,不同民族的思維方式制約著語言翻譯。

“每個民族都有民族心理的歷史積澱和深層建構,任何人都必然攜帶著自己國家、民族、地域的心理遺傳基因。”這種遺傳基因決定了他的精神氣質、思維方式乃至行為走向,並由此構成了不同國家、民族、地域的人的特點和差異。這種差異會對英語翻譯的準確性產生很大的影響。

英語中有很多和漢語完全不同的固定搭配、習語和成語。能否正確理解這些詞語,並在不同的文化心理下靈活運用,是英語翻譯的難點之壹,也是英語翻譯必須克服的障礙。請看下面的例子:

(1)月亮在上面,寒冷而美麗,音樂提醒肥皂的日子裏,他的生活包含母親和玫瑰,幹凈的思想和衣領。如果把“母親”放在這句話裏,“玫瑰”、“凈念”、“凈領”不壹定理解為“母親”、“玫瑰”、“凈心”、“凈領”。為了正確翻譯這篇文章,我們必須了解西方人的心理特點,進壹步理解語義,並做出相應的調整,將其翻譯為“母愛”和“愛”

愛情”、“理想”、“生活”符合中國人的習慣。這句話應該翻譯成:“壹輪。

迷人而清冷的月亮高懸,優秀的音樂讓他回望過去,如親切的母愛,幸福的愛情,崇高的理想,生活中豐富的人生。"

那個商人私下向他出價500英鎊。“玫瑰下”不能理解為“玫瑰下”。根據西方人的習慣和心理特點分析,玫瑰是愛情的東西,當然是其花下的私人約會。所以“玫瑰之下”的意思當然是:私底下,偷偷摸摸,偷偷摸摸。商人答應私下給他500英鎊。

不同的主觀理解和世界觀往往影響著詞義在不同文化間的傳遞,其翻譯往往讓人百思不得其解或壹知半解。英語成語“膽小如兔”(膽小如兔),漢語則說“膽小如鼠”。再比如:形容“笨”,英語成語有“笨得像鵝”,而漢語說“笨得像豬”。英語中鵝可以用來形容和指代“傻子”、“白癡”,有貶義,而“鵝”在漢族人的觀念中往往是美好和純潔的象征。在中國,貓頭鷹被視為不祥之物。人們認為貓頭鷹的叫聲預示著它們會死去,而在英語中,貓頭鷹是聰明和機智的象征。

像貓頭鷹壹樣聰明。在許多中國文學作品中,有許多用花來比喻的例子。然而,作為同壹種花,由於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主觀認識,它的隱喻象征意義也是不同的。比如中國人認為荷花有壹種除汙的高尚情操,而歐美人卻因為主觀認識的差異,將其比作“異化的愛情”。

英語和漢語分屬東方和西方,有著不同的歷史淵源和文化背景。他們的語言結構和思維方式各有特點,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心理模式和趨勢。同樣的事情,“由於民族之間心理感受的不同,在語言上會有不同的意識知覺,而這種意識知覺的不相容必然導致兩種截然不同的差異。”

的語言效果。西方人對“狗”這種動物有兩種不同的看法。在我們的傳統習慣中,“狗”往往是壞人壞事的隱喻,所以與“狗”相關的成語都含有貶義,比如“狐幫,狗與人打架,狗嘴裏吐不出象牙”等等。另壹方面,英國人傾向於認為狗是積極的,比如幸運兒。壹只頂級狗(勝利者);每只狗都有它的壹天(每個人都有他的壹天),而不是“狗會有他的壹天”。有人把“狗不吃狗”當成“狗不咬人”,其實是“舍友不打架,兄弟不相殘”更多的寵物含義是“愛屋及烏”,和中文“愛屋及烏”的意思很像。可見,對動物“狗”的理解,在不同民族語言中體現為明顯的偏愛和厭惡的社會效果。“龍”的例子更是如此。在中國人眼裏,“龍”字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對它情有獨鐘。對“龍”的特殊偏愛是中國人的心理特征。我們稱中華民族為龍的傳人;稱皇帝為“真龍天子”;父母都希望他們的孩子將來成功。男人應該是全能的。但龍在西方文化中是厭惡的象征。西方人認為龍是壹種兇猛的怪物和兇猛的敵人。正是因為龍在英語民族文化中不被人喜愛,經常被用作貶義詞。所以我們看到英文的“the old dragon”,按照中國的傳統習慣,是無法翻譯成“老龍”的,這是事實。

意思是“魔鬼”、“萬惡之源”。當妳在國外報刊上看到有人叫“龍”的時候,千萬不要把他當成中國真正的龍帝,而是當成那些專門打人的可惡兇狠的壞警察的貶義詞。

以上都充分說明,民族之間的相互接觸為壹種語言吸收和同化另壹種語言的詞匯提供了條件,但能否被同化仍受民族心理的制約。

總之,英語和漢語雖然有相同和相似的表達方式,但更多的是表達方式的個性特征。正是這些中西方不同的表達方式和文化差異造成了翻譯中的許多誤解和困惑。在英語翻譯中,為了消除表面意義的混亂,避免誤解,克服中西文化差異造成的障礙,我們應該在平時的英語學習中學習“文化”。

壹方面,經常閱讀壹些關於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歷史地理、政治文化、文學藝術、宗教等方面的書刊。只有不斷掌握西方國家社會文化變遷的歷史,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這種文化差異對英語翻譯的影響。換句話說,英語文化和各個領域的知識越豐富,對原文的理解就會越深刻,其譯文的表達也會“忠實”於原文。

  • 上一篇: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方法有哪些?
  • 下一篇:施工階段監理的工作流程和要求?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