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的著名藝術家有清末的、金、張幼普等。著名文壇藝術家王仁和在20世紀60年代文壇的音樂革新中做出了諸多貢獻,為《中南詞》創作了大調曲的"申訴板",增強了文壇的藝術表現能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文化主管部門組織曲藝藝術家,於1962成立桂林曲藝隊,其中有壹些文藝界的藝術家加入。為了發展廣西文藝界的藝術,招募和培養了新壹代的文藝界演員。在王仁和和劉玉英的指導下,他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著名藝術家有、、楊繼孚、李等。如今,隨著桂林山水的秀美,廣西文昌以其傳統的藝術魅力、新的內容和新的表現手段展現在文學舞臺上。
五六十年代以後,隨著文藝界走進劇場,走上舞臺,表演形式出現了站唱,即演唱者手拿雲板或碟,在小樂隊的伴奏下,唱跳結合的“走唱”。文昌是清唱劇式的壹種曲藝形式。簡稱文昌,又稱“文玩子”。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北,尤其是桂林、柳州、宜山、平樂、荔浦等地。“文昌”是與唱桂劇的“武昌”相對而命名的。
清朝乾隆年間,江浙壹帶的壹些說唱藝術傳到廣西,並逐漸與桂林的方言融合,形成了清末具有地方特色的廣西文學場。文昌的專業藝人曾組成“兒童隊”,或被舉行慶典、葬禮的人聘請去演唱,或被邀請與胡琴曲牌壹起上街演唱(稱為“唱街”)。文昌的唱腔形式有幾個人“坐唱”,也作為伴奏樂器;有以唱為主、壹人唱的“站著唱”,也有邊唱邊做的“走著唱”。此外,還有壹種用服飾演唱的“文昌戲”,叫“文昌掛衣”。長期以來,文學場愛好者的業余協會形成了“戲樓”和“文學場社”,促進了文學場在桂北官話區桂林、柳州的廣泛傳播。專業歌手和業余歌手在文學領域形成了兩大藝術流派。前者聲樂華麗,後者風格樸實深刻。廣西文昌的音樂唱腔可分為大調和小調。大調有《越調》、《絲弦》、《南詞》、《談春》,俗稱“四大調”。小調有《斷橋》《剪花》《寄生草》等近50首。
“悅調”善於表達喜悅,“灘泉”適合表達怨恨和憤怒,“思賢”常用於表達抑郁和思考,“南辭”適合哭訴。除南詞外,都有自己派生的曲調,稱為“杜梓”或“杜梓”、“歌子調”。杜梓節奏明確,靈活性很大,常用於歌詞過長,情緒需要變化的時候。演唱全套劇本和有故事、有人物、有唱腔、有白、有韻的單曲專輯;小調唱腔有《寄生草》、《倒槳》、《墩調》等50多首曲子,多用於唱描寫壹物壹物的抒情小段,有時穿插在以越調為主的大調旋律中。大調的歌詞多為七言十句,小調多為長短句。韻腳和四聲聲調以桂林方言為準,演唱時強調字正腔圓。每首曲子都有自己的特點,善於表達情緒的不同情緒。整體特點是柔和、細膩、含蓄。
小調有《馬頭調》、《滿江紅》、《掃街》、《詛咒余浪》、《寄生草》等80首左右。由於它們數量多,又有自己的特點,可以大量使用襯字、襯腔,所以小調中的色彩更加生動活潑。
大調的歌詞多為七言、十言句,小調多為歌詞。大概有20首左右的器樂,俗稱剪子樂,如【壹朵花】、【七羅香】、【王莊臺】等,大部分是從民樂或姊妹戲移植過來的。廣西文昌有豐富的傳統文字。全套歌本所唱歌曲的內容,多取自明清傳奇小說。比如《玉簪記》、《白蛇傳》、《西廂記》。近年來,他創作了壹些贊美桂林山水的抒情短文,如《畫報世界裏的旅行》、《仙境如何與我比桂林》、《七星夜遊》等。作品如《琵琶記》、《西廂記》、《紅樓夢》等。,再加上單歌本、雙下山、王婆罵雞,以及東方朔喊等。,都是60左右。有近100個段子,比如《偵探哥哥五兒》《山門醉酒》《宮女醉酒》。新作有《江竹筠》、《韓嬰會母》、《江姐進山》、《李水清沈》等。
廣西文昌的代表曲目《武二譚哥》,小調聲腔結構比較典型:[揚州滿江紅]-[折錢]-[折斷橋]-[銀牛寺]-[插花]-[倒槳]-[於美人]-[琵琶玉]-[掐白菜苔]。廣西文昌伴隨著桂林秀美的山水,以其傳統的藝術魅力、新的內容和新的表現手段展現在文學舞臺上。廣西文昌是廣西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006年被列入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6月7日,國務院宣布廣西文昌進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曲藝”,編號為780ⅴ-87,申請人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為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由廣西曲藝家協會主辦的2008廣西傳統文化博覽會音樂會於8月27日至29日在桂林舉行,受到曲藝愛好者的熱烈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