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外傳統敘事理論
傳統:亞裏士多德的詩學;賀拉斯的詩歌藝術;金聖嘆小說和戲劇述評。形成了以人物、情節、環境三要素為中心的敘事理論。
2.當代敘事學:研究對象不再局限於內容要素,而是將故事的敘事模式、敘述者的聲音特征、敘述者與敘事接受者的關系作為新的研究重點。
撲通總結了31個俄羅斯民間故事不變的“功能”;列維-斯特勞斯開創了法國敘事學的研究;意識形態敘事研究。
二,敘事的意義和特征
文學敘事是用文字虛構社會生活事件的過程。
1、文學敘事的基本特征:
(1)敘事內容是社會生活事件的過程,即人們的社會行為及其結果。與抒情作品不同,敘事文學通過對事件的描述來講述故事,把握社會現實本身。其認知價值在於展示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過程及其意義。
(2)敘事是話語的虛構。文學敘事不同於日常敘事語言,因為它涉及不同的對象。敘事作為話語的虛構,與客觀現實有距離,只有“合理”才具有文學審美價值。
三,敘事與審美意識形態的本質
1.從敘事的內容來看,任何敘事都是對現實世界的解釋。這種解釋是對歷史事件發展過程的體驗和情感態度。
2.從敘事方式看,某種敘事寫作風格形成了某種寫作風格,而各種風格背後的制約因素之壹就是審美意識形態。例如,自然主義是實證主義思想在19世紀的體現。
第四,敘事的構成
1、敘事內容:指構成壹個敘事話語主題的故事內容,即正在講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場景等。
2.敘事話語:即敘事作品中講述故事的語句。
3.敘事動作:即產生敘事話語的“敘事”活動本身。
敘事內容是窮書生孔乙己的悲劇命運。敘事動作是“我”,鹹亨酒店的服務員,講述他在場外看到的孔乙己的故事。男孩的身份和態度,使得敘事話語相當簡潔冷漠,與孔乙己的悲劇命運形成鮮明對比。這就是小說的藝術張力。
第二節敘述內容
壹,敘事的基本要素:故事
1,事件
事件由被描述人物的行為及其後果組成,事件是壹個敘事單位。作品中的事件可以分為幾個層次。根據事件在故事進展中的作用,可以分為:推動故事情節發展;塑造生動形象。兩者相輔相成,有的兩者兼而有之。
2.情節
情節是根據因果邏輯組織的壹系列事件。它是作者從自己的思想感情出發,對生活現象進行整理的結果,帶有主觀能動性、局限性和偏見。劇情也要求人物行為在事件發展中的矛盾沖突,從而揭示人物命運的變化過程。
3.特性
敘事作品中的人物是事件和情節的動機。它具有雙重性的特點:行動要素和角色。
“動作元素”是指任務是推動故事發展的動作元素;“角色”是指具有生動具體的形象和人格特征的人,即“典型的人”。
動作元素是劇情的動機,決定了人物做什麽。比如,以《西廂記》為代表的才子佳人小說,就有追求者、被追求者、推動者、反對者、競爭者、破壞者等幾種類型的行動要素。角色是形象的基礎,形象表現了人物的“怎麽辦”。
4.景色
敘事內容中描述的人物行為與環境結合成壹個場景。在壹般敘事作品中,場景的詳細敘述和簡要說明交替出現:需要強調的情節高潮出現在場景的詳細敘述中,無關緊要的過渡情節用粗線條勾勒出來。
第二,結構
結構是敘事內容的存在形式。敘事作品的結構是指作品各組成部分或單元之間關系的整體形式。
1,表面結構
即歷時維度,根據敘述的先後順序,研究句子與事件的關系。
從敘事層面分析壹部作品的結構,首先要確定最小敘事單位→從句法分析的角度將敘事內容簡化為壹系列基本句型,最小單位稱為敘事句。人物簡化為主語、行為→謂語、狀態→述謂。
2.深層結構
即* * * *時間取向,研究內容的各個元素與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間的關系。深層結構的存在是基於這樣壹種信念,即特定的敘事話語與產生這些話語的整個文化背景之間存在著深層的意義關系,這種關系超出了話語的字面意義。
法國人類學家、結構主義理論家列維-斯特勞斯的結構主義神話,混淆了所研究神話的敘述順序,將各種神話元素按照某些相似的特征重新組合的方式進行解讀,從中可以找到支配具體話語的恒定關系。
第三,行動
動作是推動事件進展的直接原因,對敘事內容的分析具有重要意義。
1,動作的內在邏輯:故事中支配動作的內在規律。
(1)壹般行動邏輯→三步序列:可能性(即將發生)→變成現實(開始)→得到結果。
(2)動作序列的典型復合形式:頭尾相連(壹環接壹環);中間夾雜物;左右並聯。
第三節敘事話語
第壹,文本時間和故事時間
故事時間是指故事的自然時間狀態。
文本時間(敘事時間)是指故事內容在敘事文本中的特定時間狀態。
1,文字時間和故事時間的關系:
(1)時序:敘事作品中的時序是文本的時序和故事的時序之間的關系。
文本的時間順序是文本中敘述前後的順序,即敘述者講述故事時從開始到結束的順序。故事的時間順序是故事內容從發生到結束的自然發展順序。
模特:許順?閃回?穿插著倒敘的敘述
(2)時間間隔:可稱為敘事的節奏,是故事時間長度與文本時間長度對比形成的時間關系。
時間距離對敘事速度的影響:勻速?更快?慢的
(3)頻率:指事件在故事中出現的次數和事件在文中被描述的次數。重復的效果是暗示壹個不變的意義或產生壹個象征意義。《老人與海》中反復動作的反復敘述,凸顯了老人堅強的意誌。
第二,視角
視角是觀察和講述作品中故事內容的視角。
1,第三人稱敘事:
它是從壹個與故事無關的旁觀者的角度敘述的。傳統的全知敘事的特點是沒有視角限制。
現代限制敘事:沃爾夫的《達洛維夫人》
2、第壹人稱敘事:
敘述者也是故事中的壹個角色,敘事焦點被移到作品中,成為內焦點敘事。特點:雙重身份讓這個角色更加透明易懂;敘述的主觀性讓讀者有真實感和身臨其境的感覺。
敘述者是主角:魯迅的《狂人日記》;敘述者是旁觀者:普希金的郵遞員。
3.第二人稱敘事:主角或角色以“妳”的身份出現。第三人稱敘述的變體。旁觀者的立場。
4.在實際作品中,敘述視角和人稱會相互變化。
第四部分描述了動作
壹.敘述者和作者
敘事動作是講述壹個故事,包括敘述者和敘事接受者。敘述者不是作者。
第二,敘述者和聲音
用什麽語氣或者態度來形容?這是敘述者的聲音。
傳統的講故事小說:講故事的人往往拋開故事內容,直接給觀眾講道德。
現代小說:敘述者直接出場,強調“說話”的動作,解構古典敘事營造的客觀現實的幻覺。
在米蘭?在昆德拉的壹些小說中,敘述者經常會跳出來和讀者討論如何講好故事,比如玩笑、別處生活、永生等等。紀德是他最喜歡的小說家之壹。
1,“獨白”敘事:來自壹個聲音的敘事方式。
2.“復調”敘事:在同壹個敘事中敘述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聲音。它的出現不僅是敘事藝術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作為敘事語境的社會文化和社會心理出現危機的標誌。
巴赫金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分析為“復調”小說,其中敘述者的聲音和不同人物的聲音構成了壹個“嘈雜的世界”。
第三,敘述者和接受者
當作者以敘述者的身份講述壹個故事時,他心中必須有壹個潛在的敘述者。作者設定的這個敘事接受者只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接受者,也就是隱性接受者。現實中的讀者與理想的接受者之間的差距導致了誤讀作品的可能性,因此讀者必須盡可能地接近理想的接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