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禮儀教育在大學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壹)禮儀教育可以提高大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
禮儀教育是社會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行為教育,禮儀是大學生壹生旅途中的必修課。在公共生活中,每個人都會自覺不自覺地受到某種禮儀、習俗和規範的約束。大學生有強烈的走向社會的心理願望,但普遍存在壹些心理困惑。禮儀使人懂得如何稱呼、介紹和問候;懂得如何著裝,如何待客,恰當對待表揚和批評;我也知道如何與各種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在不斷變化的地方自信地與人交流。因此,對大學生進行禮儀教育,可以幫助他們掌握符合社會要求的各種行為規範,更好地促進大學生的社會化;而且還可以培養大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提高他們的獨立性。
(二)禮儀教育可以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
禮儀具有道德功能,禮儀道德可以幫助人們調節行為的發生、發展和矯正,從而將人們的行為控制在符合禮儀道德要求的範圍內。禮儀本身體現了壹種價值取向,引導人們選擇正確的價值方向和目標,做符合禮儀規範的事情;禮儀還可以通過對人的行為的評價和評價信息的反饋來引導和糾正人的行為和活動,使之符合禮儀的規範。因此,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禮儀教育,可以正確引導他們的思想意識,指導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如何按照禮儀規範約束自己的行為,真正做到“內誠於中,外行於外”,“言行壹致”,將內在的道德品質與外在的禮儀形式有機地統壹起來,成為真正具有較高道德品質的現代大學生[2]。
(三)禮儀教育有利於大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活環境的逐漸變化,當代大學生的自我意識有了新的進步。他們渴望與周圍的人有更多的情感交流,獲得真正的友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以便盡快適應新的生活環境。然而,壹些大學生缺乏壹定的禮儀和溝通技巧,無法有效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導致人際交往中的挫折,影響心理健康。禮儀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掌握基本的禮儀規範和禮儀知識,幫助他們掌握人際交往技能,積累交往經驗,學會在交往過程中遵循相互尊重、真誠相待、言行適度的原則,使他們保持良好的心態、得體的舉止、優雅的氣質,從而有效地克服心理障礙,自信地走向社會,大膽地參與社會活動,與交往對象建立和諧良好的人際關系。
二,加強大學生禮儀教育的對策和建議
(壹)實踐鍛煉
在我國歷史上,許多思想家都非常重視修身養性的方法。孔子和他的弟子曾參有“自省”、“自訴”、“兩天救身”的方法。儒家提倡“窮理尊道”、“讀書”、“靜坐”等修身方法。明代王陸學派認為,素質的培養必須在事物中磨礪,必須與日常生活相聯系。清初著名思想家顧熙齋認為,修身必須“致用”,重視“實用”。結合社會經濟發展和現代禮儀的要求,必須充分強調實踐在禮儀修養中的作用,明確與實踐掛鉤是禮儀修養的根本方法。壹切禮儀如果脫離實踐,必然成為空洞的禮儀說教。只有通過實踐才能認識到哪些行為符合禮儀規範的要求,哪些行為不符合禮儀規範的要求。同樣,要克服自己的粗魯行為和習慣,培養自己的禮儀素質,也必須依靠交際實踐[3]。
(二)提高認識,多自我剖析。
壹個人的禮儀行為往往與他對禮儀的理解有關。很多不敬的人往往認為禮儀是“小節”,是“形式”,與大局無關。有些人不知道什麽是禮儀,有些人甚至認為這是不受禮儀約束,是追求“自我價值”的體現,所以很粗魯卻以自己為榮。高校屢禁不止的“課桌文化”就是壹個有力的證明。因此,要提高禮儀水平和禮儀修養,首先要提高對禮儀重要性的認識。
禮儀修養的過程也是壹個自我監督、自我教育的過程。它要求人們對自己的社會行為做出正確的自我評價,找出自己在禮儀規範上做得比較好的地方和做得不夠的地方。我們既要善於發現和發展自己的優勢和長處,又要善於正視和糾正自己的缺點和不足。“知心朋友知其然”,多自我解剖,可以減少使用禮儀、敬禮時的錯誤,摒棄輕視禮儀、言行粗魯的觀念,培養良好的禮儀素質和禮儀意識[4]。
(三)培養遵守禮儀的良好習慣
禮儀既是壹門科學,也是壹種行為準則,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明顯的可操作性。所以,學校的禮儀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傳授書本知識,而應該緊密聯系實際,從具體行為習慣的養成開始,從壹點壹滴的“小事”做起,要求大家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壹個人在不同的場合應該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路上,他是行人;在公園裏,他是遊客;在閱覽室裏,他是壹個讀者;在商場和餐廳,他也是顧客。但無論扮演什麽角色,他的言行都必須符合禮儀的要求和規範。只有培養長期的禮儀意識和處處遵守禮儀、運用禮儀規範的良好習慣,才能紮紮實實地從“小事”做起,帶動社會風氣好轉,讓我們的社會更加文明,更加美好[5]。
三。結束語
當代人文素質教育壹般滲透歷史、文化、哲學、倫理學等學科,禮儀教育則涵蓋中華民族的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同時,禮儀還有壹個重要的特點,就是能夠把內在的道德精神和外在的道德形象很好地結合起來。在社會生活和交往中,禮儀總是用來顯示禮貌和道德的修養,顯示壹個人內在的修養素質。正因為禮儀能夠展現人的內在道德品質,所以它能夠幫助人們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並相應地培養良好的人文精神,從而形成完美的人格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