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佛教之壹的文殊菩薩,與普賢壹起是釋迦牟尼佛的助手。在佛教中,文殊菩薩是智慧的象征。其形如童子,身紫金,右手持金剛劍,象征智慧之利。左手持宇都羅,象征智慧的高貴;坐騎是獅子,象征著智慧的偉大!
我們知道,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佛陀)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壹個人,真名叫喬達摩·悉達多,是來自古印度迦毗羅衛王國(今尼泊爾南部,印度北方邦北部)的壹位釋迦牟尼。那麽,文殊菩薩在歷史上真的存在嗎?
文殊,全名文殊,是大乘佛教的首席菩薩。文殊菩薩信仰是隨著大乘佛教的興起、發展和傳播而逐漸形成的。所以這個問題的答案需要回到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的發展史上來。
文殊是大乘佛教經典中釋迦牟尼的當代。他出生在古代印度的斯拉瓦斯蒂,是多羅人聚居地的婆羅門種姓。我的父親叫範德,是壹位著名的長者。據說文殊壹出生就能說話,跟小孩子壹樣。像釋迦牟尼,三十二相,八十種善,可見他的不凡。
釋迦牟尼講經四十五年,文殊始終跟隨左右,成為釋迦牟尼的左膀右臂。佛經中記載了他的許多事跡,如鬥劍逼佛、遊覽維摩詰、在雪山上傳教等。他是佛所有弟子中的第壹位,所以也被稱為“法太子”。很多大乘經典也稱他為“導師”——釋迦牟尼弟子享受如此尊稱實屬罕見。
佛教滅絕後,文殊菩薩與彌勒、阿難壹起,帶領眾多佛教弟子到鐵尾山收集大乘經典,從而使大乘佛教代代相傳,發揚光大。文殊是大乘“空宗”的創始人,彌勒是大乘“有宗”的創始人。
當然,這些都是大乘佛教的說法。
眾所周知,按照通常的觀點,在佛陀滅佛後的500年內,共有四次藏經,分別是:佛陀滅佛後三個月,由德高望重的葉佳在王蛇城外的七葉洞召集的“五百集”;佛陀滅世壹百年後,耶歇長老召集的“七百聚”在毗瑟舉行,離城;佛祖滅後236年,在阿育王的庇護下,在飛輪海城舉行了第三次集會,由木魚連之子徐皇帝為首。佛陀滅世400年後,第四次聚會在克什米爾米洛城舉行,由尤氏菩薩率領,由堅陀羅國國王卡尼塞加主持。
這四集都是小乘經典集。大乘佛教認為,在佛陀滅世二十年後,還會有另壹次大乘經典的收藏,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在鐵尾山舉行的文殊、彌勒、阿難的收藏。但由於資料不足,論據不充分,今天很多學者持懷疑態度;包括文殊、彌勒佛等大菩薩,也被認為是“純粹虛構的人物”。
這裏需要指出的是,在佛教消亡後的第壹次聚會上,原始佛教出現了裂痕;佛教消亡壹百年後,由於“十法事”或“天上五事”,原始佛教最終分為上座和群眾部,並進壹步分為十八(壹說二十)。
佛教後期,大乘經典開始流行。傳統釋迦牟尼佛不承認這些經典的地位,認為它們都不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所以才有了大乘不是佛或者大乘是魔的說法。而大乘佛教徒則認為,大乘佛教是佛陀說的,只是因為時機不成熟,眾生不能接受,所以才秘而不宣了500年。
從理論上講,至少有兩種可能:第壹,大乘佛教僅在佛教時期興起,其經典是大乘大師(如龍樹、左霧、秦時等)所撰。),名字是佛祖起的。當然,其思想主要來源於佛,所謂“佛是法的根本,佛法來自於佛”;其次,大乘佛教是佛說的,文殊、彌勒是傳大乘佛教的佛的弟子。但佛陀滅絕後,傳統的大乘佛教占據了統治地位,大乘思想在最初集結時幾乎被切割,導致大乘佛教湮滅數百年。
另外,與大乘佛教相比,大乘佛教重在神化佛,崇尚“菩薩”,神化菩薩。這使得大乘菩薩的歷史面貌更加模糊不清。後人對此也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認為文殊、彌勒、觀音、普賢等大乘菩薩在歷史上其實是存在的;有人認為自己有歷史原型,只是後來被神化了;或者認為他們不是具體的個人,而是大乘佛教發展過程中眾多傑出人物的象征性代表;也有人認為是純粹虛構的偶像,供人膜拜。
在今天看來,歷史上是否真的存在文殊、彌勒等菩薩,似乎已經無從考證。據大乘佛教傳說,文殊、彌勒、阿難在鐵尾山集結大乘經典後,由阿奇王書寫,交由羅龍王,羅龍王精疲力盡,關在龍宮。這個龍宮在哪裏?日本學者唐吉榮說:“它是南海中的壹個島嶼。”中國當代佛教徒陸澄認為“這裏很可能是北印度龍居住的地方”。從龍宮拿出大乘經典的人,據說就是大名鼎鼎的龍樹菩薩。也被認為是大乘佛教的理論家和創始人,文殊法的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