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點;這將是浪費時間。因為很多深奧的古文會很難懂,而且意思可能在字典裏找不到,會造成“永恒的懸念”。而且壹些不好的古文可能會對孩子產生不好的影響。聽說有個孩子因為學習古文用腦太多,變成了智障。
2.文言文的優缺點是什麽?世界各國的文字都是隨著口語的變化而變化的,只有中國的文言文是壹致的。這有什麽好處和壞處?在《漢語的變與不變》中,中南老提到:五四以來,中國文學提倡白話文,促進了對世界知識的吸收,但卻“徹底斷絕”了中國文化。
的確,從唐宋古文運動開始到清末,我們的口語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書面語從來沒有變過。
“文章千古,得失盡人皆知。”
“鐵肩擔道義,巧手寫文章。”
古今中外的人都知道“文以載道”,文章的使命和責任是偉大的,不是玩具,不是遊戲。
古人把文章和口語割裂開來,這是最大的智慧。
“二曹身名滅,不廢河山。”
文本在時空意義上與作者本人分離後,自動進入壹個完整的流傳下來的體系。雖然人們會失去他們的名字,但文章將在漫長的歷史和文化中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人之所以用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創造了延續幾千年的中國制度,不管是叫封建主義還是其他“惡名”。光是這個體系的悠久歷史和文化的統壹,就足以傲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而這幾千年的文明能夠長久,也不能說文字的傳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我手寫了口,怎麽會被拘留!——黃遵憲作為現代詩人的代表人物,如此浮誇的言論在盲目崇拜英語的今天的年輕人看來是多麽不負責任。
“這個世界和古代不壹樣,為什麽今天的人要和古人壹樣?”現實主義思潮是在擁有強大船的英國人給了中國人民壹擊之後產生的。
白話文的現實是被現實世界的巨變逼出來的。正因為如此,短時間內改變人們的想法是有效的。然而,現實世界在不斷加快變化的步伐,許多民族的語言在真正的變化中失去了原有的規律,消亡了。
在今天看來,五四之後推廣的白話文,有很多優秀的作品,也有尖銳的鋒芒,但其思想深度往往不足以經得起推敲。早期的白話文和今天白話文的文言文差不多。白話文的開創者魯迅,壹百年後可能要給自己早期的文章加註腳才能勉強看懂。這樣下去,壹百年後人們看我們的文章就要加註腳了……恐怕壹千年後的21世紀人們看我們的文章要比我們看文言文難很多倍。
現在崇洋媚外的風氣在中國盛行,連作為中國文化分支的日韓等國的垃圾文化在中國年輕人的心目中也占據了壹定的位置,實在可悲。當代中國人之所以找不到民族自我,與中國人不同,是因為他們作為人已經喪失了民族個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人最重要的是文言文。文言文是我國年輕人中最不受重視的——救救孩子吧!中國文化應該繼承和發展。
3.文言文和白話文相比有什麽優缺點?1.文言文:
優點:特點是用詞簡潔,用詞含蓄,用詞優美,旋律優美。而且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解讀文本,所以現代人也可以讀《論語》等。
缺點:難以理解和推廣。理解文言文的意思需要適當的訓練,寫文言文更難。所以五四以後,強調“我手寫口”和“我看得懂就看得懂”的白話文逐漸取代了文言文。
2.白話:
優點:與文言文相比,白話文更容易讀懂,描寫材料廣泛,比文言文更貼近現代生活,所以更容易讓人理解作者想表達的意思。因為白話是說出來的,短語、句法、單詞怎麽寫。所以,只要會說,就會寫,會讀,所以白話文有利於知識的傳播。
缺點:白話文不利於知識的保存。因為口語是口口相傳的,所以變化的速度很快。幾代之後,我不再使用壹些短語,習慣了壹些語法。所以文言文的好處就是把口語和書面語分開成兩個體系。無論口語如何變化,壹旦用書面語寫出來,基本上保持著相同的短語和語法,這樣兩千多年前的文獻讀起來幾乎和壹兩百年前的壹樣。文言文對中國文化的延續起著巨大的作用。
1918之前,中國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寫的。在現當代,我們壹般把“古文”稱為“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書面語,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口語為基礎的書面語。文言文講究用典、駢文對仗、旋律工整、無標點,包括謀略、詩詞、詞、曲、八股、駢文。現代書籍中的文言文,為了便於閱讀和理解,壹般都標有標點符號。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口語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文言文壹直保持著類似的格式。文言文可以讓不同語言的使用者“筆談”,這是壹種有固定格式但並不十分困難的交流方式。
白話文,又稱語體文、俗語,是指以現代漢語口語為基礎,經過加工處理的書面語言。它是相對於文言文而言的。始於清末的文體改革可以分為“新文體”、“白話”、“通俗語言”三個階段。
4.學文言文的壞處是具體的。第壹,需求籠統,目標不明。對中學文言文教學有什麽要求?不考慮遠近,解放後有很多不同的提法:(1)“培養初步閱讀文言文工具書的能力”(出版總署編輯局編《高中語文教材》編者註1950);(2)《培養學生閱讀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的初步能力》(1956《普通高中文學教學大綱》及中民、教育部制定的《說明》);(3)《培養學生閱讀簡單文言文的能力》(1961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出版的《十年制中學語文教材註釋》);(四)“具有閱讀文言文的能力”(1963中國人* *和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及《說明》);(5)《淺易文言文閱讀能力》(1990《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教育委員會制定的《說明》)。
為什麽壹改再改?主要是表達不清楚。現在清楚了嗎?恐怕不行。
請問:什麽是“簡易文言文”?它和“簡單文言文”、“普通文言文”有什麽區別?什麽是「能讀懂簡單的文言文」?它與「初步具備閱讀文言文工具書的能力」和「初步具備閱讀文言文的能力」有什麽區別?而且,這裏所謂的“閱讀能力”主要是指閱讀能力、理解能力還是鑒賞能力?還是兩者都有?這壹系列的問題,從大綱裏的那句話是看不清楚的。課本上沒有相關的解釋。
廣大老師都要按照個人的理解來教,結果就是人各有所好,各行其是。有的大談寫作技巧,把文言文教學等同於現代語文教學;有的搞文學分析,把文言文教學等同於古典文學教學;有的講語法知識,把文言文教學等同於古代漢語教學,等等。
這些做法不同程度地偏離了中學文言文教學的目標,不利於培養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教學要求是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依據,也是檢查教學質量和衡量教學水平的標準。
如果教學要求不明確、不具體,整個教學工作就會失去科學的準繩,陷入極大的盲目性。因此,要搞好中學文言文教學,必須根據其性質和特點,準確具體地規定教學要求,使文言文教學既有正確的指導思想,又有明確的目標。
為了了解中學文言文教材編寫的歷史情況,我們翻閱了民國以來各個時期有較大影響的十套中學語文教材(解放前和解放後各五套),並進行了必要的統計和比較。這十套教材都提出要培養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但選文數量相差懸殊。
比如解放前的五套教材,選了7091篇(吳曾祺主編的中學語文教材,1908版)。至少,有332篇(傅東華《復興初中語文》1933版)。
解放後的五套教材,選用154(人教社語文處編初高中語文教材,1963版)。至少,只有36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出版總署編輯局編《高中語文課本》(1950版)。
可見選文數量相差高達十幾二十倍。需要讀多少文言文?如果36篇就夠了,選擇壹兩百,三四百,甚至六七百的文章豈不是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另壹方面,如果需要閱讀1200、3400甚至6700篇文章,那麽只選擇36篇。這不是開玩笑嗎?建國30多年來,文言文教材時多時少,有時這裏連“數”都沒有,除了左派路線的幹擾。
換句話說,文言文要學多少才能有效培養文言文閱讀能力,無論是編者還是老師都不清楚。沒有明確的量的概念,怎麽搞好教學?似乎有壹個“數量概念”。
那是壹個流行多年的說法,叫“識字率與識字率之比”。也就是說文言文占文章總數的幾十,白話文占文章總數的幾十。
其實這還是壹個模糊的概念。比如文言文占20%,或者30%。有多少篇文章?我不知道
這取決於文本的總數。如果文章總數是500,20%是100,30%是150。
如果文章總數是100,那麽20%只有20篇,30%只有30篇。實際上,語文教材的總數是不斷變化的。
以解放後的幾套教材為例,選的最多的也就300多,最少的也不過100。這種情況下,文言文比例可以相同,但實際選文數量相差兩三倍。
可見,所謂的“識字率與識字率之比”是無法確切定義的,也不是壹種科學的計算方法。那麽,有文化和沒文化有比例嗎?當然有。
因為語文課大部分時間學習白話文,學習文言文的時間比較少。寫作和寫作需要的時間要有比例,可以用課時來計算。
比如文言文的教學時數要占語文課總課時的百分之幾十;它和白話文的教學時數之比應該是二十八、三十七或者四十六,以此類推。因為總課時基本穩定,所以用這種方式來確定識字率與識字率的比例更為可靠和科學。
另外,要讓學生掌握文言文,最起碼要熟悉文言文有多少篇(包括篇數或字數),需要掌握多少常用詞(包括實詞和虛詞),這對教材的編寫和教學工作非常重要。但是,這些問題還是缺少壹個能被大家認可的“數”。提高文言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需要實現文言文教學的科學性,而“數不清的頭腦”是實現科學性的壹大障礙。
第三,“文”和“白”混用,文言和白話文之間順序不清。
教育專業有哪些課程?
1,教育學原理
王道軍王漢蘭:《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版,2004年再版。
黃季王策三:《現代教育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孫希庭:《教育原理》,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版,1996再版。
程:教育學原理,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版。
葉瀾:《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