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關註學生發展(學習有意義的內容);3.關註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不同形式作業的設計\不同形式學習方式的選擇)。思路二:實現三維目標的融合(心中有目標)?三維目標的整合(1)知識和能力的目標側重於學習符合終身學習要求的基礎知識和技能,特別是強化培養學習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與人溝通和合作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註重學生學習的過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中發現、總結和掌握知識的規律和學習方法,註重形成性過程評價。(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以學生發展為本位,激發學生積極的學習熱情和正確的學習態度,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觀。
三維目標各有側重,相互滲透、融合、協調。思路三:樹立新的教學方法理念(學習興趣)?實現教學方式多樣化,將接受性學習與探究性學習、自主性學習、參與性學習、體驗性學習、合作性學習、實踐性學習相結合。
建立開放的學習觀——主動性(激發興趣,快樂參與)——獨立性(創造自主學習的機會)——體驗(設計。
2.小學語文教案設計有哪些理念?長期以來,由於應試教育的幹擾,片面追求“唯壹答案”的“壹維解讀”成為中小學閱讀教學的主要價值取向。
教師根據“教學參考”中提供的“唯壹答案”解讀課文,設計相關問題。學生根據老師預設的問題理解課文。這種異化的閱讀教學既不能促進學生閱讀素養的提高,又會湮滅學生的個性。
針對這壹問題,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領域有著深刻的影響,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往往是多樣的。因此,我們要重視漢語的影響,重視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也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的分析不應該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這就要求我們重新審視傳統閱讀教學的價值觀,樹立新的價值觀。
也就是說,要變“壹元解讀”為“多元解讀”,讓學生在多元解讀的過程中張揚個性,完善人格,提高閱讀綜合素質。
3.設計概念我覺得妳根本不需要學概念,歷史什麽的。
1:建議妳學習三大組件。平面構圖、色彩構圖、立體構圖。不要只是看,妳必須開始畫。它會改善妳的色彩和構圖。
2.我建議妳接受圖形創意方面的培訓。發散思維也能提高想象力。
3.畫草圖看似無用,其實有用。提高自己的建模能力。
4.多讀書,多學習,尤其是國外的大師。
我個人不支持軟件是設計師的觀點。我覺得壹個優秀的設計師還是需要專業學習的。以上四點建議,建議大家可以學習,嘗試自己畫畫。1和2很重要。我覺得還是偶爾找個老師咨詢壹下比較好,而不是找個廣告商,可以找個美院的學生。他們的軟件可能沒有妳的好,但是理論知識肯定是好的。至少構圖和色彩都不錯。
4.新課程倡導什麽樣的教學設計理念?以壹節課為例,具體說明新課程提倡什麽樣的教學設計。顧名思義,它是教師在從事教學工作之前預設的教學活動計劃。
任何從事課堂教學的教師都必須做好兩項基本工作——教學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從某種意義上說,前者比後者更重要。
因為高質量的教學設計是高效課堂教學的基礎和前提。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全面啟動,《語文課程標準》的頒布引發了教育思想和觀念的更新。
在新課程理念的倡導下,我們必須改革舊的語文課堂教學設計模式,探索新的教學設計,以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打破“師本設計”,建立“生本設計”所謂“師本設計”,是指以“教師教”為核心,著力解決“教什麽”和“怎麽教”問題的教學設計。
這種教學設計,其教學資源全部來自教材和教學參考。設計者很少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課堂上產生的教學資源。
整個教學設計可以看到老師在課堂上清晰的“教”的軌跡,卻看不到學生在課堂上如何主動學習。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設計,就是在《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新課程改革的培養目標、實施原則和評價體系的指導下,有機整合課程資源,在分析課程目標和教學任務、學生實際和教學環境與資源的基礎上,完成教學目標,制定教學策略,實施教學評價,編寫教學計劃。
值此之際,新課程在學習過程中特別註重互動,強調學生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強調學生的個性差異,強調課堂上學生活動的主體性,加強學習資源的“動態生成”,強調留給學生自主發展的空間。顯然,“師本設計”完全不符合新課程理念。
我們提倡“以學生為本的設計”。所謂“生本設計”,是指教師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著眼於促進學生的學習需求,著眼於如何有效學習,著眼於解決學生學什麽、怎麽學、學到什麽程度、怎樣學等問題的教學設計。
讓學生在課堂上帶著壹定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積極學習和發展。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們必須有意識地打破過去“教師是知識的權威”的“教師主導角色”,確立“師生平等互學”的“學生主導角色”,並充分體現在我們自己的教學設計中,這是新課程改革對教師角色的基本要求。
過去,教師在備課時,總是習慣於將教學參考書作為教材的唯壹參考資源。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的設計都來自於“教學參考”。
先不說“教學參考”對教材分析的深度和淺層,“教學參考”的參考內容是否有價值,提供的學習方法是否符合本班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當然也不考慮生活和課堂中產生的有價值的教學資源。在這裏,設計者非常關註“教學參考”所規定的既定教學任務,並將“教學參考”所規定的既定教學任務能否按時完成作為“教學目標”是否實現的重要標誌。
教學設計中的既定任務已經完成,但很少考慮“學生是否真正有效地學習,得到真正的發展”等實質性問題。所以,教師在上述思維定勢下設計的教案,基本上就是教學參考書的“變種”。任何學科的教學參考書都可以說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的重要參考,但不能作為唯壹的參考資源。
新課程理念下,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在理解“課程標準”和“教學參考”的基礎上,進行多元化的教學資源參考。首先要做理論思考。
制定教學設計,要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認知起點和實際學習情況,考慮教學中應強調哪壹個基本理念。是以“合作學習”為主線,還是以“主體性學習”和“體驗式學習”為主線,甚至是各種學習方式的融合?其次,要思考主題。壹個高質量的教學設計需要壹個反映壹定教育思想的主標題。
通過這個主標題,可以看出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也可以看出學生的學習方法或預期相應的教學效果。教學設計主題鮮明,實際上給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明確的方向,能收到“形散而神不散”的教學效果。
再壹次,我們應該像學生壹樣思考。課堂教學的主要對象是學生。
因此,在動態課堂教學中,學生應該是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學設計是為學生在課堂上有效學習服務的。
教師在具體的教學設計中要思考“本班學生的認知基礎,選擇的教學方法是否適用於本班學生”。另外,在教學設計過程中要對壹些教學環節進行預測和講解。
第四,要考慮資源。在教學設計中,教師還應該認真考慮除了教材和“教學參考”之外,還有哪些有價值的資源可供這門課的教學使用。
有些資源需要老師或學生在課前認真收集、整理或制作。在考慮可利用的教學資源時,要特別註意如何有效地整合和利用這些教學資源。
最後要想方法。在具體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必須根據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認真考慮采用什麽樣的教學方法最合適:“合作探究法”、“討論交流法”、“實驗發現法”。
打破“通用設計”,建立“概念設計”所謂“通用設計”,是指過去由“相對通用的教學目標”、“以教師活動為主要特征的教學過程”和“以歸納知識為主要特征的黑板設計”構成的教學設計。這種教學設計因為是基礎設計,與新課改精神有很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