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胎質不同: 陶器用黏土,燒成較粗松;瓷器用瓷土,燒成很堅致。
2 、用釉不同: 陶器大半無釉,或用釉粗陋;瓷器壹定有釉,而且釉料越來越精致。
3 、火候不同 :陶器較低,約800℃左右;瓷器較高,約1200℃左右。
(二)中國陶瓷的發展
1 、從陶器發展到瓷器: 經歷了漫長的過渡階段,那就是半瓷質陶器,瓷質陶器遠在殷商時代已經出現,至漢代漸趨成熟,原始瓷器施有釉料,釉色青黃,故稱“原始青瓷”。到了六朝,青瓷已經完全成熟,取代了銅器和漆器的地位。
2 、六朝的青瓷:
(1)六朝的青瓷產地以浙江地區為中心,並且逐漸形成“南秀北雄”的不同風格,正式奠定了南瓷器兩大體系。六朝青瓷以青瓷雞頭壺和仰覆蓮花尊最負盛名。
(2)六朝青瓷造型設計豐富多樣,以仿動物造型為主(雞頭壺),同時仿植物花卉的造型與紋飾設計也已經出現。
3 、隋唐兩代:
(1)青瓷以南方浙江的“越窯”為代表,越窯的特點是,胎骨較薄,施釉均勻,釉色青翠瑩潤。白瓷以北方河北的“邢窯”為最佳,邢窯與越窯齊名,因而有“南青北白”之說。
唐瓷裝飾以花卉紋為主,裝飾方法繁多。其中釉下彩是先在素胎上畫彩,然後上釉,這
是邁向彩繪裝飾的開創性的壹步。
(2)唐代最具特色的陶瓷器還數被稱為“唐三彩”的三彩釉陶器。它主要采用黃、綠、白三色釉料,利用鉛釉易於流動的特點,造成淋漓變化、絢麗華滋的效果,深受人們的喜愛,還遠銷到阿拉伯地區和歐洲各地。制作地點主要在長安和洛陽兩地。
唐三彩(唐) (名詞解釋):
(1)唐三彩,是壹種低溫鉛釉的彩釉陶器。因為它經常采用黃、綠、褐等色釉,在器皿上構成花朵、斑點或幾何紋等各種彩色斑斕的色釉裝飾,所以稱為三彩。此外也有塗藍釉的,出土數量甚少,亦較珍貴。這類作品,大抵流行在開元時期。滿施藍釉的陶驢,是壹件傑出的作品。
(2)唐三彩的制品,可分為器皿、人物、動物三寒。幾乎包括了生活使用的各個方面水器、酒器、飲食器、文具以及家具、建築模型等。各種壺、杯、盤、盒、爐、奩、櫃、枕等,都是樣式新穎,色彩絢麗。其中如丸壺,又稱萬年壺,是藏骨灰用的,形體渾圓飽滿,壺身近於球體,風格優美,體現了唐代豐滿健實的藝術特色。唐三彩人物,塑造有婦女、文官、武士、牽馬俑、胡俑、天王等,大體都根據人物的社會地位和等級,刻劃出其不同的性格和特征。唐三彩動物,有鳥、獅、駱駝、馬等。
(3)唐三彩是用經過精煉的白粘土制胎,兩次燒成的。它首先用千度左右的高溫燒成陶胎,掛釉後再經900℃左右焙燒。因為它用料精細,制作規整,所以不變形、不裂縫、不脫釉。根據器物的不同品種,唐三彩采用輪制、模制和塑料等制作方法。
釉下彩
釉下彩是瓷器釉彩裝飾的壹種,又稱“窯彩”。有釉下彩是陶瓷器的壹種主要裝飾手段,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幹的素胚(即半成品)上繪制各種紋飾,然後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淺色面釉,壹次燒成。燒成後的圖案被壹層透明的釉膜覆蓋在下邊,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顯得晶瑩透亮。
4 、兩宋時期
( 1 )兩宋時期 ,中國陶瓷生產得到空前發展,官窯、私窯如雨後春筍在全國各地興起。青瓷以汝窯、官窯、鈞窯、耀州窯和龍泉窯(哥窯、第窯)成就最高。
①河南汝窯: 以淡天青為主調,色感清逸、高雅,號稱宋代五大名窯(汝、官、哥鈞、定)之冠;
②河南鈞窯: 釉色青中帶紅,風格妍麗,呈乳濁現象,稱“窯變”;
③陜西耀州窯: 釉色呈橄欖般黃綠,主要用刻花、剔花的裝飾手法,有淺浮雕效果,所飾植物紋樣枝健葉茂、渾厚飽滿,頗具唐風余韻;
④浙江哥窯: 釉色呈粉青或米色兩種,釉面布滿冬天江河冰裂般的開片,別具壹種自然、古樸的意趣;
⑤龍泉窯 (第窯) : 屬南方青瓷體系,胎薄釉厚,器皿轉折處釉薄露出胚色,稱為“出筋”,釉色呈翠青或粉青,晶瑩清澈,潤如碧玉。
宋瓷在造型與裝飾設計上都有許多獨創性的成就,其中尤以梅瓶的造型最具鮮明的時代特色。
梅瓶: 梅瓶是壹種小口頸短、豐肩圓潤、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
( 2 )宋代南北的白瓷 (宋代的白瓷已有了南北的區別)
①河北定窯: 白瓷釉色白中泛黃,色感暖和,釉薄透胎。
②江西景德鎮窯: 白瓷白中泛青,明澈溫潤,色質如玉,稱影青瓷。(兩窯均以刻花、印花裝飾為主)
③河北磁州窯: 白瓷白色微黃,裝飾方法獨特,結合中國畫的技法,以毛筆在瓷胚上繪畫,內容多人物、山水、花鳥。
④江西吉州窯: 黑釉瓷,獨創木葉貼花和剪紙貼花的裝飾手法,形成真切自然,形簡趣濃的獨特風格。
( 3 )宋瓷的造型和裝飾設計 (宋瓷在造型與裝飾設計上都有許多獨創性的成就)? P99
①造型樣式豐富: 宋瓷中的玉壺春瓶、梅瓶、葫蘆瓶、鳳耳瓶、提梁壺、諸葛碗等都是前所未有的新品種。
②造型風格: 簡潔優美,比例尺度恰到好處,達到非常完美的境地。
③宋瓷的裝飾手法: 刻花、劃珍珠地、絞胎、開片、呈兔亳、油滴和玳瑁狀的結晶釉,木葉貼花、剪紙貼花和釉下彩繪等,既有傳統方法的繼承,亦有創新之法。
④裝飾題材: 壹反過去習慣的規矩圖案,代之以清新活潑的飛鳥、草蟲、山水、人物、詩文書法等;裝飾表現揮灑自如、簡練有致。
5 、元代瓷器: 景德鎮成為全國的制瓷業中心。元瓷的突出成就,是燒成了青花和釉裏紅瓷器。元代青花瓷器,被稱為“白地藍花瓷”,青花屬釉下彩繪,多為“白地藍花瓷”,色調清新明麗,風格淳樸雅致,與民間藍印花布形同雙壁,深受廣大人民喜愛。釉裏紅是繼青花以後,景德鎮瓷匠創造的姐妹品種,屬於釉下彩瓷,先用銅紅料在胎上繪畫紋飾,再蓋以透明釉,高溫燒成後形成紅色花紋,有如凝脂般的華麗效果。元代陶瓷在造型設計上壹般很大,胎骨厚重,粗獷有力。
青花 (名詞解釋 ) : 瓷色白裏泛青,裝飾以青色花紋,顯得十分協調、優美。青花雖只用壹種色彩,但是由於調料的濃淡,用色的層次,而能呈現出極其豐富多樣的藝術效果。青花,是在白色瓷器上繪有青色花紋的壹種瓷器。青花的原料是鹽類的金屬元素,呈色性很強,鮮明而穩定。青花既簡樸而又華美,既繁復而又統壹,它如同民間藍印花布壹樣,具有質樸、淳厚、典雅的藝術特色。
釉裏紅 (名詞解釋) : 與青花瓷同時期,元代的景德鎮瓷工還發明了釉裏紅瓷,這也是壹個重大的創新項目,可以說與青花瓷並駕齊驅。釉裏紅瓷是以銅紅釉(氧化銅)在瓷胎上繪制花紋,然後上透明釉,在高溫還原焰中燒成後,紋飾在釉下呈現紅色,柔和美觀。釉裏紅的制作是鈞窯紫斑釉演變而來的。鈞窯的紫紅斑紋原為自然形態,其形有的像蝙蝠,有的像魚,其後漸次為人工所控制。釉裏紅常常與青花配合裝飾,稱青花釉裏紅瓷,或叫青花火紫,形成壹種別致的裝飾紋樣。由於燒制難度較大,元代的產量不多,留傳器物也很少。
6 、明瓷: ?
(1)全國的制瓷業中心景德鎮設立了官窯。明瓷的成就,主要表現在青花瓷、五彩和單色釉方面,青花瓷是主要的產瓷品種,以宣德年間所產最佳。明瓷的裝飾手法,彩繪已成為主流,標誌著中國陶瓷已由“青瓷時代”進入了“彩瓷時代”。
(2) 青花瓷 :色澤濃艷,色深處有黑疵斑痕,以後各代青花都無此特點。
(3) 五彩: 成化年間創制了青花和釉上多種彩色相結合的鬥彩,嘉靖、萬歷年間又在鬥彩的基礎上燒成了五彩瓷。
(4) 造型樣式: 天球瓶、雙耳扁瓶、無柄壺、繡墩和各種方形器等,風格淳厚、樸實,介於唐的飽滿和宋的挺秀之間,更加註重實用的效能。
(5) 裝飾手法: 彩繪成為主流,標誌著中國陶瓷已由“青瓷時代”進入了“彩瓷時代”。明瓷彩繪的題材和手法深受國畫的影響,除了傳統的山水、人物、動物和花鳥等圖案以外,還出現了外來題材。
(6) 單色釉: 燒成了甜白、紅釉、綠釉、嬌黃等豐富品種。尤其是永樂年間燒成的溫潤純白的甜白釉,釉白如雪,為明清彩瓷的發展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
7 、清朝時期的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代:
中國陶瓷生產達到了歷史的頂峰,景德鎮仍為全國的瓷業中心。康熙朝還創造了極為名貴的琺瑯彩瓷器,後人稱“古月軒”。清瓷在制作水平上遠遠超越了前代,而在設計意匠上,清瓷欠缺較高的美學境界。
(1) 在造型設計上: 能燒造更加復雜的器形而不走樣,細部處理也極為精細。康熙瓷的造型多剛
健、飽滿,但也有牽強附會之作。雍正瓷造型較為靈巧、雅致,創造了不少仿花果和器物形態的成功作品。乾隆瓷尚奇巧。
(2) 在裝飾設計上: 除了傳統題材以外,清瓷盛行故事入物和吉祥圖繪,長篇文字的裝飾也頗具特色,同時還出觀了西畫采用技法和題材的瓷繪作品。清瓷的裝飾追巧,風格趨於華縟。尤其是乾隆瓷的裝飾,繁冗堆砌;總的來說,清瓷在制作水平上遠遠超越了前代,而在設計意匠上,清瓷欠缺較高的美學境界,而且不乏既不實用、又不美觀的敗作。
中國古代瓷器設計以其精巧多姿的造型、絢麗多彩的紋飾和繽紛的色彩,在世界古代設計史上占據了無可替代的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