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江西省新余市重慶寺新余市重慶寺

江西省新余市重慶寺新余市重慶寺

寶殿留雲,禪閉門遮月。

聶鵬

江西新余自古以來就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人傑地靈。它不僅有著比建縣更悠久的佛教傳播歷史,而且有著悠久的佛教文化傳統。隨著佛教東傳,佛教在中國赤縣遍地開花,新余地區也沐浴在佛法的芬芳之中,以至於高僧大德、法門龍族層出不窮,著名的古剎、佛寺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其中最著名的是重慶寺,壹座歷經滄桑的千年古剎。

詩人傅若金稱贊新建的重慶寺景色莊嚴奇妙,如“柱明如蛛網,紫羅蘭映玉臺”,“錫飛於晨中,花開於晝間”。元末仁辰年(1352),寺毀於戰亂。明洪武三年(1370),重建了原天王殿、大雄寶殿、後毗盧閣、華玉臺及左右鐘鼓樓。東邊的蘭亭書屋和西邊的玉山山是最成功的城市。市民有聯曰:“龍泉寺孤山接郭,花語堂至空月鐘。”

明初有壹個故事,說的是壹個風塵男子和壹個秀才相識,攜手修毗盧閣。這位清潔工是窩溪裏的張的兒子,是塊石頭,自然舒適,風格古樸;且禪定自足,如來證如來果。他當時是寺廟的住持。這個故事裏的書生叫張谷,是大理寺的壹個青年,還沒有做官。因為經常來廟裏,所以碰到了石頭。洛克總說,“和尚(自稱)挺了解人的。”張谷被勸好好學習,不懈努力。張谷佩服他的真誠,就把廟裏的毗盧閣作為歇腳之地,刻苦學習。從那以後,巖石對張谷更加客氣了。很快,張谷考上了,但顏還是希望張谷能百尺竿頭,讓自己的學識和謀略得到驗證。宣德四年(1429),張谷再次考中進士。親秀才瓊林宴後,巖石甚至留下了壹句話留作紀念。但張谷虛心謝絕,說:“名人堂的位置從來沒有擴大過,龍象也從來沒有費心加飾。”我為什麽要留在這裏?而且縣裏的先生們都已經以詩傳師佛了,那還有什麽目的呢?巖石說:我進了壹扇空門,但我的名字不值得!再說,我於先生雖然不說有壹個認識人的哲學家,但我也不能把認識這個詞傳下去,“讓後人進行哲學思考。”由此,兩人共修毗盧閣,以示不忘。張谷捐錢給工匠,巖石負責施工。幾個月之內,它就完成了。遊覽時,可以看到毗盧閣與前面的大雄寶殿相連,西面是木魚山,後面是花語臺,東面是蘭亭書屋。四邊相連,很自然。張忍不住了,握著巖石的手,說:“我在老師之前就住在這裏,現在還把這裏當成老師的安息之地,就是寫這個熟人,快了吧?”巖石說:“石頭必須被雕刻才能不朽。”於是張谷寫了《重修毗盧閣碑文》,在毗盧閣前刻石。

後來,有壹天晚上,仆人張春登上毗盧閣,在重慶寺題詩贊美毗盧閣的日落和月圓美景。有句話叫“登林踏亭合拍,月上見雲非異鄉”。崇禎年間(1628-1644),武當宮建在殿後。明末清初,屢戰屢敗,寺廟十座,壹兩座。康熙年間(1682),又發生了壹場大火,所有的古跡都被搶購壹空。冀州高僧康熙帝丁卯(1687)曾在此駐防,毗盧閣最早修復。次年,英雄殿及前殿上下左右回廊加高,山門佛像煥然壹新。同時,手植樹木,增加供養田地,並重新種植豬和龍,作為寺廟到龍山的分支,以為寺廟環境。康熙五年春(1698),知縣李廷宰在西寺舊址建亭。有壹年夏天,李廷宰下鄉勸農教桑,來到寺中,詩興大發,他稱贊寺中景色,說“青山繞禪,竹林千桿靜法王。”此後,張知縣重修了山後的涵碧閣。張對佛學有很多體會。有壹次,他在廟裏,讀了和趙寫在墻上的詩,就按照趙的韻寫了四首合唱詩。詩中以景抒情,有壹些富於禪意的好句,如“露離清處遠,花無聲香”。因為重慶寺是天地精致大氣的鐘聲,歷代都是新余縣的勝景,吸引了許多文人雅客,留下了的許多絕句,如“霜氣欺人使菊花老,妳的聲音縈繞不去不忍回”(《過重慶寺墻》)和“庭院滿綠簾玉版,人間滿花雨”(《吳》)

中國近代著名畫家傅抱石先生出生於新余,早期作品均以重慶寺廟為背景。他以“師古人之心,不師古人之跡”為指導原則,在傳統與創新中取得了獨特的成就,開創了中國“中國畫”流派的新時代。

2001,新余市將重慶寺遷至城北仰天崗九龍坡,四面環山,氣勢奇妙。同年6月,應邀來到新余主持重建工作。感謝省、市、區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感謝我寺公、海內外各山長老、渝水區佛教學者林等十位譚躍信眾的積極支持。2002年底,壹期工程(大雄寶殿、齋堂、僧寮、海慧塔)完工,二期工程(天王殿、山門、鐘樓、七寶池)於2005年完工。目前有20多名常駐僧人。為了提高僧人的素質,選派了幾名年輕僧人到福建和廣東的佛學院學習。寺院裏的和尚不僅堅持早晚課、上課、坐香、念咒、出坡,還註重自修誦經、念佛。寺廟管理嚴格按照叢林法規逐步完善。幾年來,在搞好寺廟建設的同時,積極參與抗震救災等社會公益事業。

2005年7月10日,全國政協常委、江西省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江西省佛教協會會長易成長老到重慶寺,得到他的贊許和敬仰,並題寫對聯:“崇祖訓築叢林龍泉新址開佛域;慶生立時,古寺復興,聖鐘敲。”

重建以來,經過兩寺和譚躍信眾的積極努力和支持,被評為省級“五好”宗教活動場所,列為省級重點寺廟,成為新余佛教繁榮發展的重要典範。

附:重慶寺遊姬友詩集;

壹、《傅若金關於重慶寺的詩》二首。

“環閘平於市,再立新功;雲外斂斧,陽光下開樓;柱明蛛網,紫羅蘭映玉臺;非常了解龍象法,最後靠柱子。

韓隱繁榮危樓,金輪轉大車;就像項燕是壹個國家,和尚在家裏;半脊晨飛錫,終日陰雨;林泉渾去紋身,市裏突然懷疑起功勞來。"

二、《張毗盧閣與哥哥鵝山的詩》

“遼闊的春郊夕陽西下,雨露芬芳;攀林踏亭招同調,步步見雲非異鄉;東觀河,分燕尾服,西來壹路繞腸;百年難遇才閑,多少閑人忙。”

三、《張齋渝寺玉潭子壁趙韻四》:

“但近城,靜是蓬萊;第二扇門雖然閑置,但有三條路徑可以打開;天心不易拉,法力難回;本來借蓮花臺,下了壹會兒雨。

在西郊之外,我和僧侶們呆在壹起。清遠處露,靜中花香;熱夢禪床冷,閑忙;晚上祭壇上有祭品,燈光蠟燭輝煌。

鐘聲寧靜,萬物皆明;西土無生滅,人間有恥有榮;晚上坐著看星星,盯著墻;最在意的地方是和尚窗明幾凈。

竹院陰青翠,花宮不飾墨;無仙佛分,壹馬牛呼;山月窺人枕,荷風襲客;我敲壇已經五天了,從沒這麽好過。

四、《張中影渝寺步壁韻》:

“尋幽徑出鄉,林中疏,竹中隱;掃去落葉的無塵痕跡,像墻衣壹樣傳播新詩;霜氣欺人催菊老,喚客見雲菲;我知道我在墮落的牢籠裏,半天都舍不得回。”

五、《李廷宰夏出西郊看雨去重慶廟詩》:

“為了請農桑去佛場,果洛經過寺門荒;青山環抱禪,翠竹靜,王者靜;雲陰熱,坐後神定香;夕陽催妳到處騎,聽鐘聲引妳走向繁華。”

六、《重慶寺詩》作者查世柱:

“紫閣高寨最上遊,暫享駐周憲;惠蘭在色界山是戶,翠冷禪關竹在樓左右;心有閑知佛性,宮無雜事收拾;我不知道誰能厭倦宣面,但在這裏忘機是不自由的。”

七、吳《第壹春餐渝禪林》:

尋香是問古唐興,郭外風光光凝;院中滿是綠簾玉盤,雨界有金繩;隱居不厭食無肉,為何不在詩裏找個和尚?壹股米香的廚房心境,已忘塵網。"

八、《和用其朱銳詩》:

“蒙山崎嶇,麗水茫茫;顏瑜攬勝,古佛場精選;地上彎彎曲曲,壹排排種著竹子;在自己這個年紀,我年輕;拔雙玉,藏西堂;高空淩雲,似兩只鳳凰;餐式含露,展翅飛翔;老城叫嘉祥;天子聖,鄧崇君善;視,被揚;我是谷中女俠,滿身箱子;當政府和平時,人民只有嵇康;神是鏡子,草木是篇章;與感情壹起變質,與道德壹起合作;瑞鷹之昌,又名孔璋;贈詩以紀,而酬之。”

九、中國佛教協會會長翼城長老題寫對聯:

崇祖訓練在密林中建龍泉新址開佛域;

在慶祝的時候,古老的寺廟受到管制,神聖的鐘聲復活了。

1.新余重慶寺的歷史

新比喻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裏有著悠久的佛教傳播歷史和悠久的佛教文化傳統,而重慶寺是新余佛教文化的象征,是新余佛教禪宗活動的主要場所之壹。重慶寺原位於新余老縣城西門外百步的新余鋼鐵公司苗圃內。是新余僅存的佛教建築,清代鬥穿單檐木結構。

重慶寺的祖師住在隋朝新余縣,姓唐明興。也許他是壹個門外漢,也許他只是壹個普通的供應者,或者兩者都是。當時江西是禪宗的中心,仁壽(601-604)年間,禪宗三祖在冀州向四祖宣講布衣法,與新喻相鄰。道信在江西生活了20多年,曾在冀州開法傳教。四祖受服法後的大業(605-618)期間,唐興捐出自己的房子,改建為寺廟,取名唐興寺。宋開寶(968-976)改名安和寺,太平五年、興國(980)賜名“重慶寺”。因寺在龍泉附近,故又稱龍泉山。元代中後期,修復了重慶寺。詩人傅若金在他的兩首遊記中,用壹種新的比喻贊美了新建的重慶寺的莊嚴和奇妙的景色,即“蛛網明柱,紫羅蘭映玉臺”和“晨中脊飛錫,白日落花雨”。元末仁辰年(1352),寺毀於兵刀之亂。明洪武三年(1370),復建原天王殿、大雄寶殿、後毗盧閣、華玉臺、左右鐘鼓樓,東有蘭亭書屋,西有玉山,為最成功之城。市民有聯曰:“龍泉寺孤山接郭,花語堂至空月鐘。”贊美重慶寺的古色古香,月色之美,鐘聲之美!

當時的佛寺還起到了補充教育的作用,寺廟往往是窮書生努力學習、圓夢的地方。張谷,新余著名歷史人物,曾是大理寺的邵青,與佛教寺院尤其是重慶寺結下了不解之緣,留下了風塵中人相識,攜手修毗盧閣的故事。出塵之人是明初重慶寺的壹位方丈。他是潮溪的壹個張公子,壹個搖滾,安逸,有古人的風範。他禪定自足,證得如來果。張谷做官之前,經常來廟裏,認識了巖石,和它變得很親近。巖石經常勸張谷好好學習,不懈努力。張谷理解並欣賞他的真誠,順從他的意願,更加努力地學習。宣德八年(1433),張谷考中進士。後兩人共修毗盧閣,以示不忘。張谷捐錢給工匠,巖石負責施工。幾個月之內,它就完成了。遊覽時,可以看到毗盧閣與前面的大雄寶殿相連,西面是木魚山,後面是雨花臺,東面是蘭亭書屋。四邊相觸,別出心裁。張忍不住了,抓著巖石的手,說:“我在老師之前就住在這裏,我以為老師休息會不愉快,就是寫熟人!”巖石說:“石頭必須被雕刻才能不朽。”於是張谷寫了《重修毗盧閣碑》,在毗盧閣前刻石。

後來,仆人張春曾在傍晚登上毗盧閣,並賦詩贊美“夕陽照重慶寺,明月照毗盧閣”的美妙景色。有句“登林踏亭引同調,踏月看雲非異鄉”。崇禎年間(1628—1644),修建武當宮和寺後。明末清初,屢戰屢敗,寺廟十座,壹兩座。康熙丁卯年(1687),冀州高僧玉璞駐此,毗盧閣首次修復。次年,英雄殿及前殿上下左右回廊加高,山門佛像煥然壹新。同時,手工種樹,增加供養田地,重新種植豬排骨,作為寺廟風水到龍山的分支,被認為是寺廟的地盤。康熙戊寅年(1698)春,知縣李彥宰在西寺舊址建亭,其間植樹鑿池,下班後不時來寺中消遣。這樣,重慶寺就成了政府官員參觀的地方,政治地位高於其他寺院。壹個夏日,李彥宰下鄉勸他教農桑,順便來到寺裏,滿身詩意。在《出西郊觀雨夏至重慶寺詩》中,他盛贊寺景:“青山繞禪,翠竹千桿。”此後,張知縣又重修了山後寒亭。張對佛學有很多體會。有壹次,他在廟裏讀了孝廉趙題在墻上的詩,就按趙的韻序寫了四首合唱詩。詩中以景抒情,有壹些富於禪意的好句,如“露離清處遠,花無聲香”。因為重慶寺是天地靈氣之鐘,所以世世代代都是新余縣的名勝,吸引了許多文人雅士前來遊覽。他們常常懷古,留下許多美好的詞句,如“霜氣欺人催老,喚客靜聲見雲菲”(《張中影過重慶寺墻》),“玉版滿花雨,金索人間”(《李月官耿武第壹春飯,重慶禪林》)。

重慶寺自建立以來,經歷了隋、唐、南唐、宋、元、明清及民國時期。在其起源和命運的1400年期間,它經歷了許多變遷,幾度興盛。1958年,重慶寺僅存的寺廟和寺院被挪作他用,而在十年浩劫中,重慶寺也是運氣不佳,幾近荒蕪!2000年,為貫徹黨的宗教政策,延續新余佛教智慧,恢復千年古剎的輝煌,培育新余文化的多元性,新余終於實施了醞釀多年的重慶寺搬遷計劃,於2001搬遷至城北仰天崗九龍坡,占地33畝。同年6月,江西省佛教協會通能法師(又名道雲法師)應邀到新余主持重建工作。全能師父年輕有為,來到寺廟後馬上開始籌劃。整個建築格局嚴格按照佛教叢林式寺廟建築規劃建造,大雄寶殿采用雙檐歇山頂風格。承蒙省、市、區各級領導、海內外各山區父老的高度重視和支持,以及新余市十方護法譚躍的積極支持,大雄寶殿於2006年6月正式開工建設。截至目前,大雄寶殿及兩側的寮屋、齋堂、海會堂已基本建成,佛像、觀音、羅漢已具雛形。

重慶寺是新余市唯壹壹座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註冊開放的寺廟。整個寺廟靜謐迷人,動作空靈。這是壹塊難得的風水寶地,也是佛教四大弟子和壹切眾生的精神家園!隨著它的搬遷,它將成為人們放松和冥想的好地方。在即將到來的元旦和春節,所有的市民都可能聽到來自重慶寺廟的新年鐘聲!

2.新余重慶寺的建築性質與布局規劃。

新余重慶寺始建時為四合院式木結構建築。在寺廟遷至仰天崗之前,重慶寺歷經歷代天災人禍的破壞,同時又經過歷代的改建擴建,之後再次走向衰落。建國以來,重慶寺壹直保持著它最後壹次重建的風格——清代帶鬥的單檐木結構,只剩下正殿、西附殿和西僧院。

遷址後,重慶寺位於新余城北仰天崗九龍坡。它坐北朝南,東北和西部三面環山,南面俯瞰葉萍,東面是潺潺的山泉,山腳下是壹個明月湖。它平靜如鏡,晶瑩剔透。山上繁花似錦,依山而建的寺廟高聳入雲,氣勢磅礴!

重慶寺是仿照古代木構建築的建築群,布局是四合院式和山林式的結合。它的中心是大雄寶殿,寶殿的南面是壹個露臺(也叫平臺),露臺的南面連接著又寬又長的臺階。大雄寶殿兩側有僧室,東面僧室東南側有壹座齋堂。大雄寶殿後面的山溝裏還有壹座海會堂(也叫海會塔)。此外,重慶寺還聘請了湖北大冶的銀祖園林古建公司進行規劃設計。重慶寺正根據規劃圖的基本精神和實地操作的需要,進行寺院的基本建設。正殿後的毗盧閣、天王殿、鐘鼓樓、牌坊門、殿後佛塔也在逐步準備中。

3.大雄寶殿的陳設和雕刻

遷址後的重慶寺大雄寶殿(簡稱寶殿)是壹座重檐歇山頂的建築,寬七間,中間壹間明室,東西兩側分別為東、西兩間。其中東端室和西端室為回廊,廳堂只有五間。正殿寬度約29.8米,進深19.8米,其中回廊面積約600平方米。屋頂中央裝飾著壹個葫蘆瓶,兩邊兩條龍隔著瓶子對視,屋頂覆蓋著棕紅色的玻璃。房子由棕紅色的柱子、墻壁和扇形門窗組成。全身暖洋洋,光彩照人。

正殿兩層檐,四周三層拱門。鬥拱是壹個三升的鬥,是用現代材料制作的木制鬥拱,所以也失去了承重功能,只起裝飾作用,保留了中國古建築的壹個象征。鬥拱後面的拱板用火珠裝飾。在它的圖案中間,有三顆陰陽珠呈壹字排列,在三顆珠子之外,有壹團金色的火焰。牌坊下的大小坊繪有清式金刻硯卷玉螺,顏色以藍綠色為主,檁條柱間的麻雀繪有卷軸圖案,象征著繁茂長久的吉祥之意。

從屋內看,正殿前檐壁東西尖間雕有月窗(圓花窗),明室、東室、西室中間開有扇門窗。他們的交叉披窗上貼著方形條紋,扇子的中央是嵌有方勝紋的雙環格子窗,扇子的裙邊也裝飾著方勝紋。方勝,作為壹種吉祥之物,在古代被裝飾在女性的發髻中,用來壓制勝利和辟邪,寓意“美好”和“優越”。方勝紋是由兩個幾何菱形壓力角組成的圖案。壹方面有必勝的吉祥之意,另壹方面取其動作的壓力角度重疊,寓意“同心”,表示重慶寺僧俗四弟子與廣大信眾壹心修行,以證人生真面目!

從大殿正面的匾額來看,明室門上有壹塊陳惠芹先生捐贈的黑底金匾。其中橫匾為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題寫的“大雄寶殿”二字。對聯是中國佛教協會現任會長義成大師題寫的對聯。重慶寺“重慶”寺名分開,分別嵌在上下對聯首字的位置。第壹部分是:“拜祖訓,築叢林,在龍泉新址開佛場”;底線是“慶鼎盛,立規矩,重古寺聖鐘”。

(1)大雄寶殿的佛像和對聯

大雄寶殿中央有壹大佛龕,龕基為須彌,龕內供奉三世佛。這個三世佛有三尊佛像,都是金髻形狀,臉型壹模壹樣。都展現了佛陀獨有的“三十二相”和“八十種善伴”,都是坐在蓮花臺上。因為都是先把左腳放在右大腿上,再把右腳放在左大腿上,坐姿是吉祥而不是惡魔般的。這裏的“三世佛”是“橫三世佛”而不是“豎三世佛”。壁龕的右位是“壹佛二弟子”的格局,供奉的是釋迦牟尼佛。左手放在左膝,右手拇指和中指絞在壹起,其他手指自然散開,形成“說印”的手印。釋迦牟尼佛左右各站著東西兩個侍從,分別是號稱“第壹和尚”的摩訶迦葉和號稱“第壹多聽”的阿難(又名阿難)。除了右位,佛龕的東西位分別是東方純琉璃世界手托佛塔的藥師佛和西方極樂世界手托蓮花臺的阿彌陀佛。

看神龕前的東西兩側,有兩個圓形的內柱(也叫李金柱)。緊靠圓柱掛著兩副弧形對聯,牌內有對聯,黑底金字。第壹行寫著:“如果妳知道,如果妳看到,如果妳相信,妳將實現壹切”;底線是:“不合時令,不可量,不可思議的功德,是菩提的證明”。

②十八羅漢像

像漢地壹般的佛寺,大殿十八羅漢,東邊九羅漢,西邊九羅漢。阿羅漢都叫阿羅漢。他們是佛陀的弟子,也是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實(據說壹旦達到阿羅漢的地位,就已經斷了三界壹切煩惱,永遠解脫了輪回之苦)。

十殿十八羅漢雕塑都立在蓮花臺上,上面掛著寶蓋。寶封皮上的書有每個羅漢的名字,羅漢背上的墻上嵌著無數浮雕小佛。與漢代其他佛寺不同的是,這裏的十八羅漢有其獨特的審美沖擊力和莊嚴效果,既表現了羅漢們的各種姿勢和表情,又將這些東西統壹在壹種奇妙的節奏中!

(3)三菩薩組合像和正殿後門像。

重慶寺大殿主像後面,有壹排三菩薩像。菩薩音譯“菩薩”的縮寫,意為“感有情”,意為使眾生覺悟。這組造像中間是觀音菩薩,東邊是普賢菩薩,西邊是文殊菩薩。中間的觀音菩薩被雕刻在鰲頭上方的觀音像上,所以也被稱為鰲頭觀音。在偉大的佛教徒中,觀音菩薩以慈悲聞名,慈悲願望最大最突出,並且為了方便觀察眾生的聲音,在危難之時呼喚眾生念誦自己的名字,聽到後會立刻獲救。

重慶寺廟大廳的鰲頭觀音被塑造成壹個中國古代婦女的形象,端莊,迷人,美麗和和藹可親。她戴著佛冠,穿著天衣,戴著項鏈,腰間圍著裙子。她右手中指與拇指絞在壹起,其余手指自然放松,做出“聲明印章”。她左手拿著壹個幹凈的瓶子,瓶口朝下,把花蜜灑了壹地。觀音東側是普賢菩薩。她頭戴佛寶發髻,頭戴墜子,手持荷葉和蓮苞,坐在六齒白象之上,右腳擱在左大腿上。普賢,菩薩的意思是普遍的美德和善良。他的願望是巨大的,深不可測的,象征著真理。位於觀音西側的是文殊菩薩。她頭戴佛寶發髻,胸前戴著花環。她手裏拿著如意算盤,坐在青獅上,左腳擱在右腿上。文殊菩薩擅長智慧,騎獅子是因為獅子勇猛,說明文殊菩薩智慧強大。

重慶寺大殿三菩薩所指的門是大殿的後門。後門位於明亮的房間,門上的橫窗也是方形圖案。扇子的心也是有方勝紋和雙環圖案的柵欄窗,扇子的裙部也用方勝紋裝飾。後門上端和兩側都掛著對聯,都是黑底金字。顏色端莊明亮。碑文為“慈為普度”,對聯內容為:“雨灑蒼穹,今寧靜,言平等法;慈航在彼岸之外,用自己的力量展示了它的偉大魔力。”後門兩側各有壹個月窗(圓花窗)。

4.重慶寺其他建築的結構、陳設和雕刻。

重慶寺除了正殿,其他建築既有仿古建築的風格,又有佛寺的特色,介紹如下:

正殿前有壹個露臺(也叫平臺),朝聖者可以通過又寬又長的臺階登上舞臺。梯田寬約29米,深20米,面積580平方米。露臺中央有壹座五層塔形青銅香爐,爐腳三面獸面鼎腳,鼎形腹鼓,正面鑄有“重慶寺”四個繁體字。鼎口兩側有兩個鼎耳,鼎耳側面飾有雲雷紋。鼎口上方是塔形爐體,呈亭臺樓閣狀。塔身每層均有平座和塔檐,塔檐兩翼飾有飛龍帶珠。寶塔是葫蘆的頂部,葫蘆的正面裝飾著古代的錢套。兩個錢套預示著源源不斷的財源和祝福。露臺東南角和西南角各有壹根旗桿,兩根旗桿上分別懸掛著國旗和佛旗。

在大殿的每壹邊,都有壹個同樣大小的僧舍。每個僧舍有三層,每層面積為178.5平方米,兩個僧舍共1073平方米。其中,東僧寮是佛教協會的辦公場所,南墻上掛著“玉水佛教協會”的牌子,三樓是方丈室和會議室。所有的僧舍都是僧尼的住所,是僧尼的臨時住所。

東僧寮東南,有壹座兩層仿屋頂建築,總稱為齋堂,細分為下層齋堂和上層誦經堂。該建築朝向單壹,即東偏北5度,西偏南5度(265度)。既有模仿中國古建築的琉璃瓦、麻雀等構件,也有現代建築的欄桿、鋁合金推拉窗。下層齋堂大門有中國佛學院楊輝大師題寫的匾額,由南昌佛學弟子捐贈。橫匾中楷書“齋堂”二字,“堂”字旁鐫刻“楊輝”二字,匾框紅底龍邊;對聯也是楷書字體:“粥來飯往,不掩時;《鐘聲激越》常講生死。"

對聯上說,齋堂是僧尼、俗人、信眾吃飯吃飯的地方。在看守所大廳的中央,有壹個祭壇,上面擺放著彌勒佛、香燭和鮮花,然後在木墻上掛著壹個壹誠法師的十六字座右銘牌匾。16字箴言的布局是從右數四列:

“對上要恭敬,對下要慈悲,對人要善良,對事要認真。”

齋堂兩旁整齊地排列著長桌和長凳,僧尼、居士和信眾坐在這樣的長凳上吃飯。

齋堂上方是佛教誦經堂。大殿北墻上掛著壹幅阿彌陀佛的畫像,面前擺放著裝滿香燭和花瓶的香燭。大廳裏有壹排排整齊的禮拜墊。從佛家誦經堂下樓,從齋堂壹樓往南,可以連接到佛家居士林二樓。佛教居士林是新余佛教居士最早的合法宗教活動場所。每層9間,共18間,南端有100平方米的佛堂。整片森林占地400平方米。是重慶寺搬遷基地,設有搬遷指揮部。

大雄寶殿西北側竹林東邊的山溝裏,有壹座三層的海會堂廟(也叫海會塔)。海會堂是僧尼和居士死後存放骨灰的地方。坐北朝東10度,南面臨西10度(坐向190度),面積1600平方米。它是位於歇山頂的漢藏混合建築。屋頂是中式風格,房屋高聳厚重,盡顯藏式建築風格。

  • 上一篇:《絕句 》 的古詩
  • 下一篇:日本茶道飲茶步驟?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