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小說在法國流行的時期大致在1953到1960之間。新小說新潮流的出現,可以說是第二代新小說的開始。這部新小說的代表作是薩洛特的《瑪特羅》。
(1953),天文館(1959),黃金果(1963),羅伯特·格耶的橡皮擦(1953),在迷宮裏(1959)。西蒙的風(1957)、草(1958)、弗蘭德斯公路(1960)、杜拉斯的夏夜十點半等等。理論著作有薩洛特的《懷疑時代》(1956)和羅布·格耶的《論新小說》(1963)。主要任務是寫人物活動和生存的故事;以人為世界的中心,壹切從人出發,使事物從屬於人,由人賦予事物意義,使客觀世界的壹切都帶上了人的主觀感受的色彩。從而混淆了物與人的界限,抹去了物的地位,忽略了物的作用和影響。新小說派理論家羅布·格耶(Rob Gerye)認為,世界既沒有意義,也不荒謬,它存在,僅此而已。按照他的觀點,世界是由獨立於人的事物構成的,而現代人是被物質世界包圍的。人們只能通過視覺看到它的表象,不應憑主觀賦予它任何意義。所以他主張小說要區分人和物,註重對物質世界的描寫。他認為小說的主要任務不是塑造人物,不是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立場、道德觀念等。,而是為了寫壹個更真實更直觀的世界。
薩洛特認為,作家應該能夠通過人們的日常活動和普通的話語,揭露潛意識的內在活動,探索潛在的真理。
蔔濤認為,新小說的任務是通過對外界事物的如實描寫,從現代人復雜混亂的日常生活中找出奧秘,並從中構建有序的精神世界,以填補生活的空虛。
雖然這壹派的作家對小說的主要任務有不同的看法,但他們都同意塑造人物不是小說創作的目標。在他們的作品中,人物被認為是表達某種心理因素或狀態的臨時道具。他們小說中的人物不僅常常模糊不清,有時甚至連名字都沒有。比如卡夫卡小說裏的人物,有時候只用第壹人稱的我或者第二人稱的妳來代表。在蔔濤的代表作《變》中,作者將主角命名為尤,將讀者置於主角地位。在結構上,新小說派主張打破傳統現實主義小說格式的限制,認為不需要遵守時間順序和空間的限制,作者可以自由地重新建立壹個純粹內心世界的時空。他們也相信生命只存在於壹瞬間,過去、現在、未來可以同時存在。現實、想象、幻覺、記憶和夢境往往相互交叉或重疊。這個流派的小說情節相當簡單,故事往往借用通俗小說或偵探小說,因為新小說作家反對用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引誘讀者進入壹個虛構的世界。他們小說裏的情節結構往往沒有開頭和結尾,有時候結尾又回到開頭,有時候書結束故事繼續。新小說派認為,傳統現實主義小說中使用的語言也必須進行徹底的改革,因為這些語言由於長期的重復使用已經變得千篇壹律或僵化,已經失去了表達現代人復雜多變的生活的能力。新小說派反對使用帶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詞和那些隱含的、隱喻的、神奇的詞語,認為這足以使所描述的事物變得不準確。他們提倡使用僅限於測量、定位、限制和明確功能的視覺和象征性詞語。據羅布·格耶說,他們冷靜、準確,像照相機壹樣忠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