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新釀造技術

新釀造技術

總的來說,新工藝釀造的整個過程可以分為蒸、發酵、蒸煮三個部分。解釋如下:

首先,蒸:

1.材料準備:選玉米的時候,要買顏色好的玉米。現在的玉米品種很多,但需要掌握的壹個原則是,同等價格下,妳要購買田間成熟時間長的玉米品種,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笨玉米”,比如東北的“白頭膏”、“小粒紅”,顏色越好的玉米產量越大。相對而言,成熟期短的玉米酒精消耗量較少。如果短熟玉米或未熟水稻價格較低,利用這種低成本原料也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應根據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靈活把握。

2.不要用粘玉米。因為粘玉米品種在蒸的時候會變成粘餅,不能發酵釀酒。

3.粉碎加工。最好是先將玉米去皮,然後用電磨或碾碎,將去皮的玉米粒磨成細粉。玉米為什麽要剝皮?因為玉米和肚臍(植物學上叫胚芽)不含酒精,釀酒界有句名言:叫油的原料不產酒精,含酒精的原料不產油。如果把肚臍碾碎放在壇子裏釀酒,勞動強度大,不經濟。如果在餵豬的時候直接添加去皮的谷殼和臍帶,不僅不會浪費,還能幫助豬充分吸收消化營養。或者妳可以付錢。當然,為了省事,玉米粒不用剝皮也可以碾成面粉,完全可以釀酒。

技術要點:玉米粉越細,糖化越快,發酵成分越徹底,周期越短,出酒率越高,玉米粉中所含的酒越幹凈。

4.拌米:按照100公斤水的比例,將玉米與水充分混合(在木槽、盆、罐中,或幹凈的地面或水泥地面上)。水和玉米粉的比例要根據玉米的含水量靈活使用(玉米粉的標準含水量為14-15%)。玉米粉本身是濕的,攪拌時要少加水,攪拌時要多加水。拌好的料,檢測方法,用手可以輕微的結塊,面團放出來會輕微的散開。放開球不開,說明加水太多,放開球,說明加水太少。

技術要點:拌料太濕的缺點是蒸的時候不願意呼吸,發酵的時候大量面團不容易斷;太幹混的缺點是蒸的時候會有生面,原料蒸不出來。發酵時,它們會沈入缸底,無法糖化,得不到酒。使用這種原料會在煮的時候糊鍋,導致整壺酒報廢。所以,把材料混合均勻,得到合適的幹濕狀態,是壹個非常關鍵的環節。水要用秤稱,拌料要用眼和手配合,才能得到利益。應該註意的是,必須使用幹凈的水來混合材料。

5.蒸:按65,438+000 kg幹料的比例在酒壺中加水,鍋底加水50 kg,上面放鐵幕(用單層麻袋或纖維袋)。在爐子裏點上壹把火,等水熱了,把拌好的料搓成塊,防止這些雜質在炒菜時沈澱在底糊鍋裏,這樣整壺酒就報廢了。

用鍋蒸篩過的材料,特別是各種方式。壹種是在容器中篩選材料;另壹種是在鍋上放兩根光滑的棍子,直接篩入鍋內。加料的方法是:用鐵鏟或鐵盆往鍋內充滿氣體的地方加料。壹層壹層的鋪,材料不會蒸好。當所有的材料都裝入鍋中,氣體就基本均勻了。在這裏蓋上強制蓋,強制蓋的下部用水封住,強制蓋的上孔用木板蓋上,繼續生火。大氣在鍋上上升時,計算蒸化時間(不計算鍋爐上升前的時間)。蒸25分鐘,然後停30分鐘,然後材料就蒸好了,蒸好的材料七分熟。趁熱用鏟子把鍋挖出來,料可以壹塊壹塊挖出來。而且料香,最好能做得塊頭松而有彈性,中間有夾心面,也就是說要蓋鍋蒸壹會兒,不能蒸透。

技術要點:料不能緊壓在鍋上,但壹開始第壹層料離幕布約10 cm,可以用手將料和鍋壁稍微壓壹下。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使氣體在鍋內均勻,不至於因物料與鍋壁的間隙而導致氣體逸出,並在中間蒸出物料。10 cm以上的材料層不要壓,壓壹周就好。往鍋裏多加點水就沒那麽有學問了。加水太多,鍋就難煮了,還浪費燃料。如果加的水太少,就會在蒸料之前把鍋烤幹。這個要根據妳用的酒壺的容積和蒸料的多少來靈活掌握和運用,並且要多動腦筋,多練習,掌握蒸料的最佳水量。熟能生巧。

最重要的是鍋內滾筒的水面必須低於鐵幕和布的水面8厘米,才能蒸。比如水離幕布太近,水開了材料會被泡成糊狀,無法蒸材料。還有壹點要註意的是,在材料蒸出鍋之前,爐子裏的火要壓著或者用煤熄滅,否則熱氣會燙傷人,出料也不方便。

二、發酵:

計算100 kg的比例:按幹料加水250 kg,加水入缸(料量要按此比例計算),然後將蒸好的料出鍋倒入缸內水中(北方壹般家庭用缸內水,每缸發酵70 kg幹料剛剛好)。用木耙將煤餅在水中打碎。當罐內料液溫度降至30-35℃時,加入糖化酶(60000單位)和酵母,糖化酶配比為100kg飼料:1.4。酵母的比例為100斤:12兩。如果使用5萬單位糖化酶,可以適當增加糖化酶的用量,增加的比例為每缸0.2兩。缸內水溫不能達到40℃,否則會把酵母燒死。水溫低是不能發酵的。加入糖化酵母和料液,攪拌均勻,然後用塑料布蓋好罐子,再用松緊帶或小繩子將塑料布系在罐子口上。發酵室的最佳恒溫在30-35℃之間,夏季控制在30℃,冬季接近35℃。2-3小時後,罐內的液料開始反應冒泡,然後液料上下翻炒。如果72小時後發酵室能達到30℃的恒溫,當反應結束,沒有氣泡和噪音時,罐口的塑料布就會沈下去,然後再打開塑料布。

如果發酵時間已經達到72小時,罐內糖化瓜還沒有完成,液面只有清亮,玉米粉渾濁漂浮無沈澱,說明整個發酵過程中恒溫控制不好,特別是晝夜溫差過大,影響發酵效果,或者投料入罐時水溫過低, 而且放進去的糖化酶和酵母壹時難以激活,所以發酵時間需要延長84-96小時。 無論如何,發酵最好不要超過65438+。所以發酵室的溫度很重要,發酵液的溫度需要延時很長時間。如果溫度太高,酵母會被燙死。

需要註意的是,在北方寒冷的冬天,如果把罐放在熱炕上發酵,熱炕上的罐底壹定要墊上或架空,防止酵母和糖化酶因溫度過高而被燒死。如果用大墻和溫暖的氣息來增加室內空間,最好能讓發酵間的空氣保持在要求的恒溫,效果最好。

夏天南方氣溫高的發酵罐要放在陰涼的地方,不能讓烈日直射。用溫度計測量液體中的溫度是正常的,缸內室溫高幾度。發酵反應過程中溫度會自然升高。缸壁用塑料布密封,散熱困難。但當溫度接近40℃時,應立即采取降溫措施,打開門窗通風,或在室外搭雨棚遮陽。如果罐內溫度不能降低,液料就會腐爛變質,酒就無法發酵。

蓋住鋼瓶嘴的塑料布必須完好無損,沒有孔。如果用的是舊塑料片,可以用兩層,但是孔也要粘。檢查塑料是否破損。壹個方法是看光,壹個是用水擦,看有沒有漏。第三,如果缸內的填充料對翻騰有反應,缸口的塑料像沒有十天的面包壹樣鼓起來,說明塑料布有洞或繩子沒有系緊,密封不嚴密,應立即更換好的塑料布。另外,發酵用的缸不能有洞和裂縫,否則會漏氣,逸出酒。

技術要點:冬天氣溫低,要往罐裏加溫水發酵,夏天要往罐裏加冷水。掌握了這個原理,水箱水溫由高到低降低很容易,等壹會兒就行,由低到高升高就難了。蒸好的材料出鍋放入缸內時,用溫度計檢測缸內水溫在8-10℃為宜。

第二個原則是關鍵。必須在水中加入幹凈的水,因為酒是從這些水中蒸餾出來的。從古至今,名酒之所以能釀造出來,除了技藝獨特、做工細致之外,壹個主要原因就是好水能釀好酒。安徽亳州聞名中外的“古貢酒”,正是因為這裏有清澈甘甜的古井水。

第三個原則是,整個釀造過程,從玉米到水,以及使用的各種容器和工具,壹定要幹凈,尤其是掃帚和水勺,壹定不能接觸油、鹽、醬、醋、堿等有異味的物質,否則會影響酒的質量。

當液態物料放入罐中發酵約6-8小時後,將蓋在罐上的塑料揭開,再次耙平,這樣物料的結塊就能全部被打碎,這樣糖化酶、酵母和註射料混合更均勻,發酵效果更好。

三、燒黃:

1,放鍋。將發酵液料加入鐵耙中,蓋上強制蓋,連接到氣缸上。強制蓋下緣與酒壺的連接處,空氣機與強制蓋的連接處,氣缸與冷凝器的連接處,罐體都要註滿水進行密封。當爐子點燃,開始做飯時,要特別註意經常拉耙子,不同角度推拉耙子,盡量耙平鍋底各個部位。耙的目的是讓鍋裏的液態物質用耙子刮起來,不會沈澱糊鍋底。液料燒開,鍋燒開,耙孔冒著熱氣,圓筒燙得用手摸不著。當冷凝器下氣室出酒管開始滴漏時,用耙孔堵住,防止氣體逸出。鍋燒開後,液料上下沸騰,不糊鍋,不用拉耙,直到煮完。

2.葡萄酒測試。在任何烹飪過程中,無論是從酒壺,圓筒還是冷凝器,它都是從葡萄酒起飛的地方逃離的。所以整個釀造設備不應該到處都有漏洞和裂縫。在密封槽裏,永遠不缺。開頭也是“第壹酒”,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說的“灑在流上”。這裏的酒精度最高,之後酒精度逐漸降低。用溫度計(比重計)相互配合,在與視線水平的位置讀出此時的溫度和酒精含量。然後根據測得的讀數,在酒精換算表的兩行交叉處鍵入相同的換算數,測量時就可以得到酒樣的實際度數。根據妳當地消費者喜歡喝的酒精度,調整那壺酒的酒精度。度數高的酒賣得好就專門生產,度數低的酒賣得好就專門生產。想要高醇就早捏尾,想要低醇就晚捏尾,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靈活掌握。

3.拿起尾酒。當出酒管流出的酒的酒精度低於妳要求的酒精度時,妳可以打開接酒桶,然後用另壹個桶接尾酒(俗稱“小資”)。當尾酒的酒精度低於10時,壺酒就完全熟了。加到煮第二壺酒的液料裏壹起煮。還能出高度酒,壹壺接著壹壺循環使用,尾酒壹點也不浪費。

4.餵養。按下爐內的火,擰開酒壺底部的出料開關,放出液態物料(酒糟)。將放出的熱料倒入槽或池中,倒在谷殼(粗料)上,趁熱用鏟子或勺子攪拌均勻。這裏的粗飼料被滾燙的酒糟迅速軟化,當其溫度下降後,可以直接餵給豬、鴨、狗等家禽,酒香非常喜歡。

技術要點:蒸煮時,冷煮時冷凝物與外桶之間的空間必須充滿冷卻水。如果出酒管流出的酒的溫度達到20℃,則需要循環冷卻水。在管道中加入冷水,熱水就會從溢流管中涓涓流出,或者減少廚房的火力,防止溫度過高造成酒的揮發造成損失和浪費。

排酒糟時,要把缸卸掉,使鍋內的熱蒸汽冒出來,液面與大氣相通,才能排幹凈。如果把剩下的水連續煮,酒壺內壁會發亮,放在鍋裏有水就會生銹。如果酒糟排出,鍋要單獨使用後再蒸,並且要把鍋刷幹凈,防止鍋被燒焦和拍打。

  • 上一篇:描述古建築的四字成語有哪些?
  • 下一篇:春節的起源簡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